新聞內容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一五四講

發布日期 : 2014-01-15 21:10:49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一五四講    楊永慶

 

一、前言:

 

在上一講中我們談到「一時」,「略為三解」︰初之「一」「解」,是徵明「初」遠、近,都是近在「一念」,所以「初」具有「通」、「局」這特質,「局」是指「初」「五會」;「第二」「解」,則是屬於「通」,因「初」在「二七」之「後」,而通「九會」;「第」「三」「解」,取前師所說,即「一念之」「初」,取後「第二」師,通於「九會」。就「初」「解」中「三」︰初,正說明「時」分,二是為了遮伏難,三是會論文。我們接著看下去:

 

二、上顯時分,次釋「成正覺」義。約教不同。小乘三十四心斷結,五分法身初圓,名「成正覺」;是實非化。大乘之中約化,八相示成;約報,十地行滿,四智創圓,名曰「始成正覺」。據實,即古今情亡,心無初相,名之曰「始」;無念而照,目之為「正」;見心常住,稱之曰「覺」;始、本無二,目之為「成」。約法身自覺聖智,無成,無不成。若依此經,以十佛法界之身雲遍因陀羅網無盡之時、處,念念初初,為物而現,具足主、伴,攝三世間,此初即攝無量劫之初、無際之初。一成,一切成;無成,無不成;一覺,一切覺;無覺,無不覺。言窮慮寂,不壞假名,故云「始成正覺」。如現品不思議法品廣顯。攝前諸說,皆一乘之所現也。

 

   二、上面說的,都是彰顯時分,再次,我們解釋「成正覺」這義。「成正覺」這三個字,約教不同,而有不同的旨意。小乘的「成正覺」,必須是「三十四心」斷結,也就是以三十四種「剎那之心」,斷盡煩惱,成就佛道。智者大師將佛教諸經論的義理,分類為藏,(即指三藏教)、通、別、圓,四個領域。其中,「三藏教」特指修多羅(經)、毘尼(律)及阿毘曇(論)等聲聞三藏。屬於小乘教法。這樣的判釋,也是歷來中國古德的見解。修行者為了扶惑潤生,歷劫具修六度梵行,饒益有情,最後至菩提樹下,一念相應,慧發真無漏智時,以八忍、八智、九無礙、九解脫,頓斷見思習氣,而成正覺,故稱三十四心斷結成道。依大毘婆沙論等之意,菩薩未坐樹下以前,先以有漏智斷除下八地之修惑,然以有漏智不能斷除見惑及有頂地之惑,故坐金剛座欲將成道時,起無漏智,而以三十四心斷除見惑及有頂地之惑。所謂八忍、八智,謂於「見道」觀四諦,而生無漏之忍、智,各有八種。亦即見道之十六心。又作八忍八觀。所謂八忍,其中前四者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諦,即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等四法忍;後四者忍,可印證色界、無色界之四諦,即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等四類忍。以此八忍正斷三界之見惑,故為無間道。見惑既斷,觀照分明,則為八智,即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等,是為解脫道。忍者智之因,智者忍之果。此外,九無間道,指正斷煩惱位之九無漏道,又作九無礙道。間,即礙或隔之義;無間,謂觀真智理,不為惑所間礙(隔)。煩惱尚存,於後念得擇滅之理,故煩惱與擇滅間,更無間隔,稱無間;由此至涅槃,故稱道。三界分為九地,也就是依三界,施設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禪分為四地,無色界四空,分為四地,共為九地。九地中一一有修惑、見惑。一地之修惑,又分九品斷之;每斷一品惑,各有無間、解脫二道。即正斷煩惱之位為無間道;斷後相續所得之智,為解脫道。修惑於各地立有九品,故能對治之道亦有九品,稱九無間道、九解脫道。

 

接著,我們談「五分法身」初圓,名「成正覺」;所謂「五分法身」乃大小乘之無學位,即佛及阿羅漢之自體,所具備之五種功德。按小乘佛教之解釋,即:()戒身,又作戒蘊、戒眾、戒品。即無漏之身語業。()定身,又作定蘊、定眾、定品。即無學之空、無願、無相等三三昧。()慧身,又作慧蘊、慧眾、慧品。即無學之正見、正知。()解脫身,又作解脫蘊、解脫眾、解脫品。即與正見相應之勝解。()解脫知見身,又作解脫所見身、解脫知見蘊、解脫知見眾、解脫知見品。即無學之盡智、無生智。其中,解脫身、與解脫知見身,合稱為解知見。蓋小乘之無學位所證得之盡智、無生智為解脫知見,此於佛教教團中,本被視為抑制肉體與精神之慾望,以便能夠靜心、磨鍊智慧,而從一切束縛中解脫之法門;並且自己能意識到解脫後之清淨無染,而顯示出進入所謂之悟境。而大乘佛教之解釋,見於慧遠之大乘義章卷二十本,佛之自體,所具備之五種功德,即:()戒身,指如來之身、口、意三業遠離一切過非之戒法身。()定身,謂如來之真心寂靜,自性不動,遠離一切妄念,稱為定法身。()慧身,謂如來之真心體明,自性無闇,觀達法性,稱為慧法身,即指根本智。()解脫身,謂如來之自體無累,解脫一切繫縛,稱為解脫法身。()解脫知見身,謂證知自體本來無染,已實解脫,稱為解脫知見法身。五分法身之次第歷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脫,由解脫而有解脫知見。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脫、解脫知見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則稱為五分法身。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則稱為五分法身。

 

這是小乘之修行步驟,真實不虛。而大乘之「成正覺」,以始「教」來說,是從教化的過程,而有八相成道;如果是從報身來看,則是修至「十地」行滿,四智創圓,也就是將有漏的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前五識,轉變為四種無漏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樣的境界,才名曰「始成正覺」。據終「教」的實質內涵,修行必須達到古今情亡,心無初相,名之曰「始」,「無念」而常照,目之為「正」;見心常住,稱之曰「覺」;「始、本」無二,目之為「成」。約法身的「頓教」意理,自覺聖智,無成,無不成。若「圓教」的角度,那就是依此華嚴經,以十佛法界之身雲,遍因陀羅網無盡之「時、處」,念念初初,為物而現,具足主、伴,攝三世間,此初即攝無量劫之初、無際之初。一成,一切成;無成,無不成;一覺,一切覺;無覺無不覺。言窮慮寂,不壞假名,這才是真正的「始成正覺」。如出現品、以及不思議法品廣顯此意。攝前所說的義理,皆是「一乘」之所現。針對這段,清涼大師註解的說:

 

鈔:「上顯時分」下,第二、「釋」「成」「佛」「義」。於中二︰初、結前總標;二、【小乘】已下,別明五「教」。一、【小乘三十四心】者,如婆沙八十二說。俱舍根品云:「傳說菩薩三十四心便成佛故。」言「三十四」心者,見道一十六「心」,謂八忍、八智,離有頂貪;有十八念,謂「斷」有頂惑,有九無間、九解脫道。如是十八,足前十六,「成」「三十四」。一切「菩薩」決定先於無所有處,已得離貪,方入見道;不復須「斷」下地煩惱,唯「斷」有頂一地之惑,但「三十四心」一坐「成」「佛」。

 

    【五分法身初圓】者,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如十藏品。「是實非化」者,揀異「大乘」。「大乘之中」下,第二、始「教」。「據實,即古今情亡」下,第三、終「教」。【古今情亡】,即觀行意,但當「無念」為「始成」故。【心無初相】,即起信云:「菩薩地盡,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竟究覺。」今離其語用。「無念而照」,「名之曰」「正」者,若唯「無念」,「寂」而失「照」;若但「照」體,「照」而失「寂」。並稱不「正」,「正」在雙行。【見心常住,稱之曰『覺』】,即上所引起信論文「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

 

    【始、本無二,目之為『成』】者,起信云:「謂始覺同本覺,無復始、本之異,名究竟覺。」即是「成」義。「約法身」下,第四、頓教意。言【無成,無不成】者,經云:「譬如世界有成壞,而其虛空不增減;一切諸佛成菩提,成與不成無差別」。既「無」有「成」,何有「不成」?又體湛「寂」,故曰「無成」;不礙隨緣,故「無不成」,即成終「教」意。

 

    「若依此經」下,第五、圓「教」。言【以十佛法界之身雲】者,即「成正覺」等「十佛」「義」。並如前言。【念念初初,為物而現】者,即體之應,應「無盡」「時」,生感即「成」。「念念」機感,「念念」「成」矣。「成」既不已,故曰「初初」。【一成,一切成】者,事事無礙故。故出現品云:「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故「如來成」,即「眾生成」矣。況「佛」佛平等,「一切成」「佛」。又於「一」處「成」,即「一切」處「成」。故十地中第十願云:「願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離一毛端處,於一切毛端處皆悉示現」等。又云:「如於此處見佛坐,一切塵中亦如是;佛身無去亦無來,所有國土皆明現」等。「無成」「不成」,「義」不異「前」。

 

    【一覺,一切覺】者,若「覺」「一」「法」,「一」「法」之中「一切」「具足」。「無覺」者,遠離「覺」、所覺故;「無不覺」者,朗鑑在懷,亦不存於「不覺」「相」故。餘可知。

 

鈔:文中「上顯時分」以下,是第二部分,在註「釋」「成」「佛」「義」。於其中有二︰初,目的在結前總標;二是從【小乘】已下這段,是在分別說明五「教」。一「小教」,「成正覺」必須斷結【小乘三十四心】者,一如婆沙論八十二說。俱舍.根品上說:「傳說菩薩三十四心便成佛故。」所謂「三十四」心者,見道一十六「心」,謂八忍、八智,離有頂貪;有十八念,謂「斷」有頂惑。「有頂」,指有頂地之惑,又稱作非想之惑。據俱舍論卷二十四載,有頂地為三界九地中之最上地,於此地,所起之惑,有見惑、修惑二種,其中,見惑於見道一時斷之,修惑則於修道時,先以六行觀,斷除下八地之七十二品惑業,次以無漏智,斷除有頂地九品惑業中之下八品,此時,稱為阿羅漢向,最後斷除第九品之惑業時,稱為阿羅漢果。蓋此有頂惑,非無漏智不能斷除,因無漏智之勢力牢強,能治自地之惑及上地之惑,故能斷之。[1]而此有九無間、九解脫道。如是十八,加上前十六,「成」「三十四」心。一切「菩薩」決定先於無所有處,已得離貪,方入見道;不復須「斷」下地煩惱,唯「斷」有頂一地之惑,但這「三十四心」一坐「成」「佛」。

 

文中說【五分法身初圓】這句,即是指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剛剛也說了,如十藏品。「是實非化」這句,目的在揀異「大乘」。所以文中說「大乘之中」以下,表示進入第二,始「教」的部分。「據實,即古今情亡」以下,是進入第三,終「教」的領域。說道【古今情亡】,即觀行意,但當「無念」為「始成」正覺。【心無初相】,即起信論上說的:「菩薩地盡,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竟究覺。」今天的文是離其語用。文中說「無念而照」,「名之曰」「正」者,若唯「無念」,「寂」而失「照」;若但「照」體,「照」而失「寂」。並稱不「正」,「正」在雙行。【見心常住,稱之曰『覺』】,即上所引,起信論文「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

 

文說【始、本無二,目之為『成』】這句,起信論上說:「謂始覺同本覺,無復始、本之異,名究竟覺。」即是「成」義。接著從「約法身」以下的句子,是第四頓教的意思。說【無成,無不成】這句,經上說:「譬如世界有成壞,而其虛空不增減;一切諸佛成菩提,成與不成無差別」。既「無」有「成」,何有「不成」?又體湛「寂」,故曰「無成」;不礙隨緣,故「無不成」,這即是成「終教」之意了。

 

文從「若依此經」以下,屬於第五,圓「教」的部分。說到【以十佛法界之身雲】者,即「成正覺」等「十佛」「義」。並如前面所說的。【念念初初,為物而現】者,即體之應,應「無盡」「時」,生感即「成」。「念念」機感,「念念」「成」矣。「成」既不已,故曰「初初」。【一成,一切成】者,事事無礙。所以出現品上說:「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故「如來成」,即「眾生成」矣。況「佛」佛平等,「一切成」「佛」。又於「一」處「成」,即「一切」處「成」。因此十地中,第十願這樣說:「願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離一毛端處,於一切毛端處,皆悉示現」等等。又說了:「如於此處見佛坐,一切塵中亦如是;佛身無去亦無來,所有國土皆明現」等。可見「無成」「不成」,「義」不異於「前」,這裡就不再強調。

 

文說【一覺,一切覺】這句,若「覺」「一」「法」,「一」「法」之中「一切」「具足」。「無覺」者,遠離「覺」、「所覺」;至於說「無不覺」這句,朗鑑在懷,亦不存於「不覺」之「相」。其餘可以理解。

 

三、結語:

 

上次我們從「十二因緣」談生命的形成,以及在這緣生緣滅的五蘊身心,所引發的心識,明白了這些,認清了源頭;而今天的講義,清涼大師告訴了我們,如何給予梳理,達到小乘的斷除三十四心,始教的戒、定、慧三學,這是就「因」來說,解脫、解脫知見二德,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為佛之功德。第三終「教」的將有漏的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前五識,轉變為四種無漏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之「古今情亡」。到了「頓教」那自覺聖智,無成,無不成。走入本經的【念念初初,為物而現】,即體之應,應「無盡」「時」,生感即「成」。「念念」機感,「念念」「成」矣。「成」既不已,故曰「初初」。因而【一成,一切成】,事事無礙的境界,真是太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