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一五三講

發布日期 : 2014-01-15 21:09:56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一五三講    楊永慶

 

一、前言:

 

上一講次,已將「如是我聞」解說圓滿。這其中也說到,阿難所不「聞」之經文,或說展轉傳「聞」,或說如來重說,或說得深三昧,自然能通。上來皆是就「現象」而述說,此實是大權菩薩影響弘傳。如不思議境界經,斯為良證,但隨機、教別,故見、「聞」不同。而其目的,在總顯已「聞」竟。接著我們看下面這句:

 

經: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現在就這句「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進行探討。

 

二、疏:第二、標主、「時」、處者,即三成就。言【一時】者,「時」成就也。「時」者,亦隨世假立「時」分。「一」者、揀異餘「時」。如來說經,「時」有無量,不能別舉,「一」言略周,故云一時。如涅槃云「一時佛在恆河岸」等,即「法王啟運嘉會之時」也。亦可機教「一時」,謂上言「如是」,言雖當理,若不會「時」,亦為虛唱。今明物機感聖,聖能垂應,凡、聖道交,不失良機,故云一時。

 

第二部分,標示出「主」、「時」、「處」這三種,也即是三成就。談到【一時】,這是「時」成就。「時」也者,是隨順世間人而假立「時」分。「一」者具有揀異餘「時」。因為如來說經,「時」有無量,不能別舉,所以以「一」言來略說其圓滿,所以說「一時」。如涅槃經上說:「一時佛在恆河岸」等,即「法王啟運嘉會之時」的意思。亦可應機說教「一時」,這是起、承上面所說的「如是」,言,雖當理,若不會「時」,也是虛唱。現今,說明物機感聖,聖能垂應,凡、聖道交,不失良機,所以說是「一時」。清涼大師註解說:

 

鈔:「第二、標主、『時』、處」下,釋「一時」中文二︰先唯就「一時」「說」,後「感」、「應」合「說」。今初,言【亦隨世假立】者,謂佛法中,「時」不可得。中論云:「因物故有時  離物何有時  物尚無所  何況當有時」。今「隨世」俗,「說」有「一時」。意同。言【揀異餘『時』】者,謂趣舉「一時」耳。

 

    【即『法王啟運嘉會之時』】者,即肇公語,意亦可知。「啟」者,開也,「嘉」者,善也。云︰「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謂「佛」開大「運」,演「說」真乘,即「嘉」「善」之「會」也。

 

    【亦可機教一時】下,「感」「應」合釋,即生公意,可知。

 

文這句「第二、標主、『時』、處」以下,釋「一時」中,文有二︰先唯就「一時」「說」,後「感」、「應」合「說」。今初「一時」,說是【亦隨世假立】這句,因為從佛法中來看,「時」不可得。所以中論上說:「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所有,何況當有時」。今「隨世」俗,不得不「說」有「一時」。大智度論上的意思相同。至於說【揀異餘『時』】這句,因為趣舉「一時」,與其餘的時間有個分別耳。

 

文說【即『法王啟運嘉會之時』】,這即是出自肇公大師的語,意思很清楚,大家可以體會知曉。「啟」者,開也,「嘉」者,善也。易經上說︰「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謂「佛」開大「運」,演「說」真乘,即「嘉」「善」之「會」也。

 

文說【亦可機教一時】以下的句子,目的在「感」「應」合釋,即是生公大師的意思,可知。

 

三、疏:【佛】者︰主成就也。具云「勃陀」,此云「覺者」,謂自、他「覺」滿之「者」。雖具十號,「佛」義包含,故偏明之。義見題中。

 

【佛】者這句,指的是主成就。完整的音聲應該讀做「勃陀」,翻成中文的意思叫「覺者」,謂自、他「覺」滿之「者」。雖具有十個德號,但「佛」義已經包含了,故偏明之。義見題中。清涼大師註解說:

 

鈔:「『佛』者,主成就」下,文有二︰先略釋,後「義見」下,指廣。前中若言「菩提」但稱為「覺」;若云「佛」「陀」,「此云『覺者』」。然「覺」有三︰一、「自」「覺」,謂雙「覺」事、理,「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此揀凡夫。二者、「覺」「他」,揀異二乘。三者「『覺』滿」,揀異菩薩。故云「自、他、「覺」滿之者」。若禪觀說,亦云:離心名「自」「覺」,離色名「覺」「他」,色、心俱離為「『覺』滿」。以依起信「心體離念,名為本覺」故。「題中」總有此「義」,釋之。

 

中這「『佛』者,主成就」以下,文有二部分︰先,略釋;後,「義見」下,這是指廣說。前中,但若說「菩提」,但稱為「覺」;若是說「佛」「陀」兩字,「此中文稱『覺者』」。然「覺」有三︰一是「自」「覺」,謂雙「覺」事、理,「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此但揀凡夫。二是「覺」「他」,則是揀異二乘。三者「『覺』滿」,揀異菩薩。所以說「自、他、「覺」滿之者」。若從禪觀的角度來說,也稱為:離心名「自」「覺」,離色名「覺」「他」,色、心俱離為「『覺』滿」。以依起信論的說法,「心體離念,名為本覺」就是這個道理。「題中」,總有此「義」,釋之如上。

 

四、疏:三、【在摩竭】下,處成就也。真身無在,而無不在,故次辨之。【摩竭提國】者,通舉說處。此云「無毒害」,以國法無刑戮故,表能化法。或云「遍聰慧」,「聰慧」之人「遍」其國故,表所化機。【阿蘭若法】者,別舉說場也。「阿蘭若」者,此云「無諠諍」,即事靜也。「法」者,所證真理,二障業苦,諠雜斯盡也。事、理俱寂,故加「法」言。【菩提場】者,菩提云「覺」,即能證大智圓明究竟也;「場」者,證「菩提」之處也。然事處,即天地之中王舍城之西二百里金剛座上。約法,則萬行皆是道場,理智相會之所故。為表所說如所證故,不移其處說之。若圓融時、處等,並如前說。

 

第三,談到【在摩竭】提國以下,指的是「處成就」。真身無所不在,而無不在,故次辨之。【摩竭提國】者,通舉說處。翻成中文叫「無毒害」,以該國法無刑戮,也就是說該國沒有死刑,表能化法。或稱為「遍聰慧」,「聰慧」之人,「遍」其國故,表所化機。【阿蘭若法】者,別舉「說場」,也就是說法的道場。「阿蘭若」這句,此地翻為「無諠諍」,即事靜也。「法」者,所證之真理,二障業苦,諠雜斯盡。所以說事、理俱寂,故加「法」言。【菩提場】這句,菩提云「覺」,即能證大智圓明究竟;「場」者,證「菩提」之處。然事處,即天地之中,王舍城之西,二百里金剛座上。約法,則萬行皆是道場,理、智相會之所。為表所說,一如所證故,不移其處說之。若圓融時、處等,並如前說。清涼大師補充的說:

 

鈔:「真身無在,而無不在,故次辨之」者,總顯大意。言「無在」者,體、相寂寥,離能、所故。「無不在」者,體圓遍故。故下經云:「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故。如來亦爾,遍一切法,遍一切眾生,遍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又「無在」即體,「無不在」即用,體、用無礙,故為「真身」,此亦淨名身子答天女意:「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也。

 

    【為表所說】下,釋「處」所以。「表」自心中「所證」,非是隨宜,故「不移」「證」「處」。

 

文中說「真身無在,而無不在,故次辨之」這句,是總顯大意。說到「無在」者,這是指「體、相」寂寥,離「能、所」的境界。「無不在」這句,指的是體圓遍故。所以下面的經文上說:「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故。如來亦爾,遍一切法,遍一切眾生,遍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又,「無在」即體,「無不在」即用,體、用無礙,這就是「真身」,此亦淨名身子答天女意:「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也是相同的意思。

 

文說【為表所說】以下,是詮釋「處」之所以。「表」自心中「所證」,非是隨宜,故「不移」「證」「處」,這大家要留意。

 

經:始成正覺。

 

五、疏:第三、別明時分者,前標一時,未知何時?故今別顯,是初「成」佛時,亦彰大師出現時也。此教勝故、眾教本故,在於初時。

 

第三部分,分別說明時分,前面標「一時」,未知何時?故今別顯,是初「成」佛時,也是彰顯大師出現之時。文中特別說明此教之殊勝,以及這部經是眾教之根本,在於「初時」。清涼大師說:

 

鈔:「第三、別明時分」中,分二︰先躡「前」生起,雙「標」二「時」,謂說法「時」及「『成』佛時」;後「此教勝故」下,雙釋二「時」。於中二︰先明說「時」,後釋「成」佛。前中三︰初、釋其所以。

 

文說「第三、別明時分」中,文中分二段︰先,躡「前」生起,雙「標」二「時」,因為說法「時」,以及「『成』佛時」;後,「此教勝故」以下,雙釋二「時」。於其中有二︰先明說「時」,後釋「成」佛。前中的明說「時」具有三重︰初,是釋其所以。

 

六、疏:初言尚總。幾日之初,九會之文同此初不?

 

初,這句尚總。幾日之初,九會之文,同此『初』不?清涼大師註解說:

 

鈔:「初言尚總」下,二、假問徵起。此有二徵︰一、徵「初」遠、近,二、徵「初」通、局。

 

疏文中「初言尚總」以下這句,屬於第二部分,是透過假問,以徵起後文。此中有二徵︰一是徵「初」之遠、近,二是徵「初」屬於是通、是局?

 

七、疏:略為三解︰一、約不壞前、後相說。纔「成」,初七說前五會;第二七日說十地等;第九一會乃在後時,以祇園、身子皆後時故。常恆之說,不妨後時。雖能頓說,有所表故。初五,信、解、行、願最在初故,故皆云不離道樹。第六會因地證位,居其次深,故無不起菩提樹言。法界極證最在於後故,亦顯二乘絕見、聞故。雖異處別時,亦不相離,為寄穢土以顯淨故。須前、後耳。若爾,世親那云「初七不說,但思惟行因緣行」耶?世親纔見十地,即為論釋。或則未窮廣文,或則知見有異,未全剋定。菩提流支意大同此。

 

    二、順論釋。九會皆在二七日後,二七非久,亦名「始成」。

 

    三、約實圓融釋。皆在初「成」,一念之中,一音頓演七處九會無盡之文;海印定中,一時印現。以應機出世,機感即應,應即有說,無非時失故。祇園、身子,蓋是九世相收。重會之言,亦猶燈光涉入。故法界放光,亦見菩薩遍坐道場「成正覺」。故此經十地之初無二七之言,二七之言順別機故。故諸經論顯初說時,有多差別,謂:普耀經第二七日即說三乘,法華過三七日方云說小,四分律中六七,興顯行經七七,八七,智論五十個七日。有云:與十二游經年大同。時既不定,說亦不同,皆根器所宜,見、聞有異。約佛赴機,無時不說;望器無感,未曾有說。登地恒見常說一味之經。就佛而言,無說、不說;若攝方便,皆一乘之印現差別耳。無涯之說,不應局執,故應總攝以為十重。如前已辨。

 

關於「初」之遠、近,以及「初」屬於是通、是局?略為三解︰一約不壞前、後相來說。纔「成」,初七,說前五會;第二七日,說十地等;第九之一會,乃在後時,以祇園、身子,皆在後時才出現故。常恆之說,不妨後時。雖能頓說,有所表故。初五,信、解、行、願最在初故,所以皆有「不離道樹」之文字。第六會,因地證位,居其次深,故有無不起菩提樹這樣的說法。至於法界極證,最在於後的道理,也是彰顯二乘絕見、聞故。雖異處、別時,亦不相離,為寄穢土以顯淨故。須前、後耳。若爾,世親菩薩那說的「初七不說,但思惟行因緣行」耶?世親纔見十地,即為論釋。或則未窮廣文,或則知見有異,未全剋定。菩提流支之意大同於此。

 

順論釋。九會,皆在二七日後,二七非久,亦名「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