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一五二講

發布日期 : 2014-01-15 21:09:07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一五二講    楊永慶

 

一、前言:

 

   我們在上一講中,已經將『如是』解釋清楚了。接著,要談第二大項,也就是如是我聞之『我聞』這兩個字,這是「聞」成就。也就是說:佛法將要傳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於未曾聽「聞」過的道理給予我們這些有情之眾生,言而不傳,那佛法、一切法將是徒設。我們知道「法」,不在能說,貴在能傳,所以祖師大德一再的說,說甚麼?次明「我聞」。

 

   首先要知道【我】即阿難,【聞】,謂親自聽「聞」。那什麼叫「我」?即是指「色、受、想、行、識」等諸蘊之假「合」之身心。我們接著看下去:

 

二、疏:雖因耳處,廢別從總,故稱「我聞」。「我」,言語便故,隨順世間,故稱「我聞」,非邪慢心而有所說。

 

雖然說,因耳處所開展的聽覺神經,與眼睛所開展的視覺神經是有區別,但從總「佛性」所啟用的「見聞覺知」仍是整體啟用的「有機體」,故在佛經上總稱「我聞」。法,雖無「我」,但以言語的方便,不得不進行演說,故而要隨順世間,故稱「我聞」,這絕非「邪慢心」而有所說。清涼大師補充的說:

 

鈔:「雖因耳處」下,第二、解妨。此有二妨:一、有問言︰「現是耳聞,云何言我聞?」故為此通,明「我」為「總」,「總」該眼、「耳」等諸根的故。即地論文。二、有問言︰「一切佛教詮於無我,阿難已是入理聖人,那同凡夫而稱我聞?」故此通云【法雖無『我』】,是牒問意;後【言語便故】下,即是通釋。於中先顯正;後【非邪慢】下,揀「非」。此中通是二論之意,謂智論第一有三復次,以釋「無我」說「我」。一云:「復次世間法中說我,非第一義中說。以是之故,諸法空無我,世間法故,雖說我無咎。」二云:「復次世間語言有三根本︰一、邪,二、慢,三、名字。前二不淨,後一是淨。一切凡夫具三種語;見道學人具二種語,謂慢、名字;諸聖人具一種語,謂名字。內心不計實法,隨世間人共傳是語。」「諸佛弟子順俗故,說我無咎。」三云:「復次若人著無我相,諸法是實,餘皆妄語。是人應難:『此一切法實相無我,云何言如是我聞?』今諸佛弟子知一切法空無所有,是中心不著,亦不著諸法實相,何況無我中心有所著。以是義故,不應難言:『何以說我?』」釋曰︰上「三復次」︰一、「隨」「世」「間」故,二、破「邪」見故,三、「不著」「無我」故。二者、依瑜伽論第六云:「略由四義,故稱我聞︰一、為世間語便易故;二、為隨順世間故;三、為斷除決定無我怖畏故;四、為宣說自、他得失,令生決定信解心故。」顯揚第九、雜集三皆同此說。釋曰︰此與智論大同。瑜伽一、智論略無,易故不出。二即智論第一。三即智論第三,謂「著無我」,即「無我怖」者,謂:若「定」「無我」,為誰修學?故不說「無我」。「著」即令「怖」,「不著」故,不說「無我」,此「怖」自「除」。四即第二,謂「隨」「世」流布,即能令他「生決定信解」之「心」。已知二論言異意「同」,故今疏明含於二論,取其言「同」。「言語便」「易」,即瑜伽第一意;「隨順世間」,即第二、智論第一;【非邪慢心而有所說】,即第二意中所揀「二」「語」。大乘法師傍意,立「三種」「我」︰一、「妄」執「我」,即此「邪」「我」。二者、假施設「我」,謂大涅槃樂、淨、常、「我」,除二乘倒,強施設故。此亦即是智論「名字」中收,而智論於「世間」假「名」,此依出世法假「名」。三、「世」流布「我」,正同智論「三」「語」之中「名字」「我」耳。然此中更有問言︰為「佛」「說」「法」,而言「我聞」?為不說「法」,而言「我聞」?即本質、影像之義。已見教體中,故不問。

 

「雖因耳處」以下,屬於第二部分,目的在解妨。此處有二妨:一是有人問說︰「現是耳聞,云何言我聞?」故有為此通釋,以說明「我」為「總」,「總」該攝眼、「耳」等諸根,這即是佛地論的說法。二是又有疑問說︰「一切佛教詮於無我,阿難已是入理聖人,那同凡夫而稱我聞?」故此,必須通釋說【法雖無『我』】,是有文牒這樣問意,不得不說;後【言語便故】以下,這即是通釋的意思,也就是說不得不以語言文字「方便」之說。於其中,先,顯正;後,【非邪慢】以下,是撿揀「非」論。此中,通是二論之意,因為智論第一,有三復次,以釋「無我」說「我」。一是:「復次,世間法中說我,非第一義中說。以是之故,諸法空無我,世間法故,雖說我無咎。」二是:「復次,世間語言有三根本︰一、邪,二、慢,三、名字。前二不淨,後一是淨。一切凡夫,具三種語;見道學人具二種語,謂慢、名字;諸聖人具一種語,謂名字。內心不計實法,隨世間人共傳是語。」「諸佛弟子,順俗故,說我無咎。」三是:「復次,若人著無我相,諸法是實,餘皆妄語。是人應難:『此一切法實相無我,云何言如是我聞?』今諸佛弟子知一切法,空無所有,是中心不著,亦不著諸法實相,何況無我中心有所著。以是義故,不應難言:『何以說我?』」釋曰︰上「三復次」︰一、「隨」「世」「間」故,二、破「邪」見故,三、「不著」「無我」故。

 

第二是依瑜伽論第六,說出了:「略由四義,故稱我聞︰一、為世間語便易故;二、為隨順世間故;三、為斷除決定無我怖畏故;四、為宣說自、他得失,令生決定信解心故。」顯揚第九、雜集十三,皆同此說。釋曰︰此與智論大同。瑜伽第一、智論略無,易故不出。二即智論第一。三即智論第三,謂「著無我」,即「無我怖」者,謂:若「定」「無我」,為誰修學?故不說「無我」。「著」即令「怖」,「不著」故,不說「無我」,此「怖」自「除」。四即第二,謂「隨」「世」流布,即能令他「生決定信解」之「心」。已知二論言異意「同」,故今文說明含於二論,取其言「同」。「言語便」「易」,即瑜伽第一意;「隨順世間」,即瑜伽第二、智論第一;【非邪慢心而有所說】,即智論第二意中,所揀「二」「語」。大乘法師傍智論意,立「三種」「我」︰一是「妄」執「我」,即此「邪」「我」。二是假施設「我」,謂大涅槃樂、淨、常、「我」,除二乘倒,強施設故。此亦即是智論「名字」中所收之意,而智論於「世間」假「名」,此依出世法假「名」。三是「世」流布「我」,正同智論「三」「語」之中「名字」「我」。然而此中,更有問言︰為「佛」「說」「法」,而言「我聞」?為不說「法」,而言「我聞」?即本質、影像之義。已見教體中,故不問。

 

三、疏:若依無相,「我」既無「我」,「聞」亦無「聞」。

 

    從緣空故,而不壞假名,即不聞「聞」耳。

 

若依無相的角度來說,「我」既無「我」,「聞」亦無「聞」。這是從緣起性空的實相,而不壞假名,此即不聞而「聞」。這意思怎麼說呢?清涼大師解釋說:

 

鈔:「若依無相」下,第二、「無相」宗,含於三教,謂:始教、頓教、實教。謂若但云,「『我』既無『我』,『聞』亦無『聞』」,即大乘初門,為始教意。若云能、所雙寂,「無聞」、「不聞」,亦「無『我』」、不「我」,離念頓顯,即頓教意。其【從緣空故】有二︰一者、向上成前二教「無『我』」所以;二者、向下成「不壞假名,即不聞」之「聞」,為實教意。謂事、理無礙,故「聞」即「不聞」,無二義故。故云:「『聞者云何聞?用耳根聞耶?用耳識聞耶?用意識聞耶?若耳根聞,耳根無覺知,故不應聞。若耳識聞,耳識一念不能分別,故不應聞。若意識聞,意識亦不能聞。何以故先五識識五塵,然後意識識,意識不能識現在五塵,唯識過去、未來五塵。若意識能識現在五塵者,盲、聾人亦應識色、聲。何以故?意識不破故。』答曰:『非耳根能聞,亦非耳識,亦非意識。是聞聲事,從多因緣和合,故得聞聲,不得言一法能聞聲。何以故?耳根無覺故,不應聞聲;識亦無色、無對、無處故,亦不應聞聲;聲無覺亦無根故,不能知聲。』」釋曰︰此上皆明「相」離「不能聞」,下云「爾時耳根不壞」等,即辨「和合」「能聞」,已如前法相宗中引。今明「和合」而「聞」,「聞」即「無聞」,皆實教意。若劉公注云:「陰、入非主為我,聽、受非情曰聞。深照緣起,悟解法空。若斯人也,顧命之所因,然後傳而無執,物、我同致」。釋曰︰此初亦始教意;從「深照緣起」下,即實教意。然皆屬「無相」宗攝。又言【不聞『聞』】者,即涅槃十九、十地品中當引,大意但明;事不礙理,故「不聞」:約理不礙事,故為聞。

 

文從「若依無相」以下的句子,屬於第二「無相」宗的說法,包含於「始教、頓教、實教」這三教。謂,若但說,「『我』既無『我』,『聞』亦無『聞』」,即大乘初門,為始教意。若說「能、所」雙寂,也即是「無聞」、「不聞」,亦「無『我』」、不「我」,離念頓顯,這即是頓教意。其【從緣空故】這句來說有二︰一者是向上,成前二教「無『我』」之所以;二者是向下,成「不壞假名,即不聞」之「聞」,這就是實教意。因為事、理無礙,故「聞」即「不聞」,是一無二義故。所以智論上,大意說:「『聞者云何聞?用耳根聞耶?用耳識聞耶?用意識聞耶?若耳根聞,耳根,無覺知,故不應聞。若耳識聞,這耳識一念,不能分別,故不應聞。若是用意識聞,意識,亦不能聞。何以故?先五識識五塵,然後意識識,意識不能識現在五塵,唯識過去、未來五塵。若是說意識能識現在五者,那盲、聾人,亦應識色、聲。何以故?意識是整體的,不能破界故。』回答:『非耳根能聞,亦非耳識,亦非意識。是聞聲事,從多因緣和合,故得聞聲,所以說不能單靠一法,能聞聲。何以故?耳根無覺故,不應聞聲;識亦無色、無對、無處故,亦不應聞聲;聲無覺、亦無根故,不能知聲。』」所以詮釋說︰此上,皆說明:「相」離「不能聞」。下文說「爾時耳根不壞」等,即辨「和合」「能聞」,已如前法相宗中所引的道理。今,說明「和合」而「聞」,「聞」即「無聞」,皆實教意。若劉公注法華經的註解上說:「陰、入非主為我,聽、受非情曰聞。深照緣起,悟解法空。若斯人也,顧命之所因,然後傳而無執,物、我同致」。註釋上說︰此初,亦始教意;從「深照緣起」以下,即實教意。然皆屬「無相」宗攝。又言【不聞『聞』】者,即涅槃十九、十地品中當引,大意但明;事不礙理,故「不聞」:但是,約理不礙事,故為聞。

 

四、疏:若約法性,此經旨趣:傳法菩薩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聞」無礙法界之法門也。

 

假若,我們約「法性」來說,此經旨趣:傳法菩薩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非異之妙,這是「聞」無礙法界之法門。清涼大師註解說:

 

鈔:「若約法性」下,第三、約「法性」宗辨,而但明圓教中意。言「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者,含兩經意︰一者、淨名云:「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二者、涅槃云:「無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禮無上尊」。正當今意,即口順世間,心造「真」境,「真」自在「我」。

 

    【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者,以「根」與「境」共為緣起,因「根」說「境」,因「境」說「根」,互相融即,故曰「非異」;兩相歷然,故曰「非一」。斯為「妙耳」,何所不「聞」?

 

文從「若約法性」以下,屬於第三,是約「法性」宗來分析的,而,這是但說明圓教中之意。若說「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的角度,含有兩經意︰一是淨名上說:「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二者是從涅槃經上說:「無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禮無上尊」。這正是當下這「我聞」之意,也就是口順世間,心造「真」境,「真」自在之「我」。

 

文這句【根、境非一、異之妙耳】這句,以「根」與「境」共為緣起,因「根」說「境」,因「境」說「根」,互相交融,故說「非異」;兩相歷然,所以說「非一」。斯為「妙耳」,何所不「聞」呢?

 

五、:然阿難所不「聞」經,或云展轉傳「聞」,或云如來重說,或云得深三昧,自然能通。上皆而說,實是大權菩薩影響弘傳。如思議境界經,斯為良證,但隨機教別,故見、「聞」不同。上來總顯已「聞」竟。

 

然而,阿難所不「聞」經,或說展轉傳「聞」,或說如來重說,或說得深三昧,自然能通。上來皆是就「現象」而述說,此實是大權菩薩影響弘傳。如不思議境界經,斯為良證,但隨機、教別,故見、「聞」不同。上面所說的,目的在總顯已「聞」竟。清涼大師說:

 

鈔:「然阿難所不『聞』經」下,第二、釋「不『聞』」難。謂有問言:「阿難」是佛得道夜生。年滿二十,方始出家。年至三十,如來方命以為侍者。自三十年前「如來」所說,「阿難」「不『聞』」,何以「經」初皆言「我聞」?故為此答。答有四意,大為兩節:前三帶權,後一顯實。一、「或云展轉」「聞」者,自有數「說」︰一、報恩第六云:「阿難所不聞經,從諸比丘邊聞;或有諸天向阿難說。」二、依涅槃四十云:「我涅槃後,阿難比丘所未聞者,弘廣菩薩當廣流布。阿難所聞,自能宣通。」三、智論第二云:「迦葉、阿難於王舍城結集三藏。」「是時長老大迦葉謂阿難言︰『佛囑累汝,令持法藏。汝應報佛恩。佛在何處最初說法?佛諸大弟子能守護法藏者,皆已滅度,唯汝一人在。汝今應隨佛心,憐愍眾生故,集佛法藏。』是時阿難禮眾僧已,坐師子床。時大迦葉說此偈言:『佛聖師子王  阿難是佛子  師子座處坐  觀眾無有佛  如是大德眾  無佛失威神  如夜無月時  虛空不清淨  如大智人說  汝佛子當演  何處最初說  今汝當布現』。是時長老阿難一心合掌,向佛涅槃方,如是說言:『佛初說法時  爾時我不見 如是展轉  佛在波羅柰  佛為五比丘  初開甘露門  說四聖諦法  苦集滅道諦  阿若憍陳如  最初得見道  及八萬諸天  聞是得見道』。」以是等文,明是「傳『聞』」,故云「或」「展轉傳『聞』」。

 

    【或如來重說】者,報恩經第六明:「阿難,佛命為侍者。阿難從佛請求三願︰一者、不受佛故衣;二者、不受佛別請;三者、所未聞法,更請重說。」「如來」將入「涅槃」前,更為「阿難」「重說」。

 

    【或云得深三昧,自然通達】者,「金剛華經云:『阿難得法性覺自在王三昧,故如來前所說經,皆能憶持,與親聞無異。』涅槃亦云:『阿難多聞士  在若不在  自然能解了  常與無常義』」。法華得受記竟云:「世尊甚希有  令我念過去  量諸佛法&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