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一三一講 楊永慶
一、前言:
我們上一回已經將華嚴經傳譯的過程了,介紹了目前所流通的「八十華嚴」以及「六十華嚴」在性質上均屬於「略本」、以及「下本經」。至於中本經以及上本經、以及普眼經等,我們就繼續介紹:
二、三、中本經,即彼所見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四,上本經,即彼所見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此上二本,非閻浮提人心力能持,故不傳之。五、普眼經,即海雲所持,「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此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況能盡?」但是入深法界菩薩陀羅尼力之所能持。已下諸經,並非凡力能受。
在這一段文章中,我們將分別介紹(三),中本經:我們知道不管是稱「略本」,還是「下本經」,都是只有「十萬偈」四十八品,至於「中本經」即是指的是龍樹菩薩所見的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份量就很多。至於第(四),上本經,即是龍樹菩薩所見的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那份量更是無量無邊。可見此上二本,非閻浮提人心力能持,故不傳之。至於(五),普眼經,即是海雲菩薩所持,這是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說善財童子所參善知識五十三人中之第三善友一一海雲比丘。他老人家住於海門國,常至海岸,觀緣起大海,以及彼海上人、法,莊嚴遍布如雲,故從所觀,稱為海雲。他所持的「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此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況能盡?」但是入深法界菩薩陀羅尼力之所能持。所以清涼大師說已下諸經,並非凡力能受。清涼大師解釋說:
鈔:疏「即海雲所持」者,是善財第三善友。如六十二經。
疏文中「即海雲所持」者,指的是善財第三善友。一如六十二經。
三、六、同說經,謂約一類須彌山形世界,遍於虛空容毛端處,以言聲說無有窮盡,如不思議法品云:「如一佛身,以神通力轉如是等差別法輪,一切世法無能為喻。如是盡虛空界一一毛端分量之處」,乃至「一一化身,皆如是說,音聲、文字、句義,一一充滿法界」等。又阿僧祇品云:「光中見佛不可說 佛所說法不可說」,乃至「於彼一一修多羅 分別法門不可說」等。此意但約一類音聲「說」「法」,已不可結集,豈下位能持?
第(六)是同說經:這是指約一類「須彌山形世界」,卻是遍於虛空容毛端處,要以言聲說,則是無有窮盡,如不思議法品上說:「如一佛身,以神通力轉如是等差別法輪,一切世法無能為喻。如是盡虛空界一一毛端分量之處」,這句話我們稍加說明,」以「神通力」一如宇宙的能量,而普天之下,所有的動植物、礦物以及器世間,沒有不被滋潤、成長的。乃至「一一化身,皆如是說,音聲、文字、句義,一一充滿法界」等。又阿僧祇品上也說:「光中見佛不可說,佛所說法不可說」,乃至「於彼一一修多羅,分別法門不可說」等等的句子,都在同說此境界。此種意理,但約一類音聲「說」「法」,已不可結集,可見,豈在天人、阿修羅道之下位的人道,所能受持?清涼大師補充的說:
鈔:疏「不思議法品」者,教起因緣「法」爾因中已引。【又阿僧祇品】者,教體中帝網體中已引。
疏文中說「不思議法品」這句,在教起因緣中的「法」爾因中,已經引用不再解釋。而【又阿僧祇品】這句,在教體中,帝網體中已引。
四、七、異說經,謂樹形等世界既異,其中眾生報類亦別。如來於彼現身立教,施設不同,不可定其色與非色、言、非言等,則部類難量。
第(七),異說經:舉如器世間的樹形等世界,既然各各差異,同樣的其中的眾生報類,也是各各有差別。如來於我們娑婆世界中現身立教,施設種種不思議的法,也就是說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其解,所以說是不可定其色與非色,以及言、非言等,這就是華嚴大法中說的「部類難量」。清涼大師解釋說:
鈔:疏「色與非色、言、非言等」者,「色與非色」對聲、名等。謂為體中以聲為體,即「色」蘊攝;名等為體,即「非色」蘊。故今並「不可定」之。【言、非言等】,兼對諸法顯義體。聲、名、句、文,並屬於「言」,諸法顯義即「非言等」。今「異」「界」「類」「別」,故「不可定」之。
五、八、主伴經,謂遮那所說雖遍法界,然與諸佛互為主、伴。如「說十住時,十方來證,皆言:『我國皆說』」等,則前七經皆有主、伴。九、眷屬經,謂餘根器不能聞此通方之說;隨宜說教,令入此門,皆為此經勝方便故,名為眷屬。故下經云:「普眼修多羅以佛剎微塵數修多羅為眷屬」等,則前八皆有「眷屬」。十、圓滿經,謂此上諸本總融為一無盡大修多羅海。隨一會、一品、一句、一文,皆攝一切,無有分限。故現相品云:「毘盧遮那佛 願力周法界 一切國土中 恆轉無上輪」等。故七十三中名「圓滿因輪」,此之謂也。
第(八),主伴經:因為毘盧遮那如來所說之法,雖是遍法界,然而與諸佛所說的均互為主、伴。如「說十住時,十方來證,皆言:『我國皆說』」等等句子,則可以看出前七經,皆有主、伴的關係,這就是「主伴經」。(九),眷屬經:除了法身大士之大根器,聽佛宣說此華嚴大經外,其餘根器的眾生是不能聽聞此通方之說。佛在不同的地方,隨宜說教,令入此門,所以說其餘經典,皆為此經之勝方便,名為眷屬。故下經上說:「普眼修多羅,以佛剎微塵數修多羅為眷屬」等句,可見則前八,皆有「眷屬」。(十),圓滿經:我們可以看出此上諸本,總融為一無盡大修多羅海。因此隨一會、一品、一句、一文,皆攝一切,無有分限。一如現相品上說的:「毘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恆轉無上輪」等。故在七十三經中說名「圓滿因輪」,也竟是說的即此之謂也。清涼大師補充說:
鈔:疏「七十三中名『圓滿因輪』」者,晉經但名「圓滿修多羅」。此是大願精進力夜神敘:「昔為善伏太子,救於獄囚,半月行施,就戮時臨;如來入會,為說此經。」
疏文中說的「七十三中,名『圓滿因輪』」這句,指的是晉經(六十華嚴)但名「圓滿修多羅」。此是大願精進力夜神敘說:「昔為善伏太子,救於獄囚,半月行施,就戮時臨;如來入會,為說此經。」
六、第二、品、會差別者,即顯今經與晉譯同、異。
上一次我們說「分辨來意」之中,有四部分︰一、彰本部,二、顯品會,三、明支類,四、辨論釋。彰本部已經說明了,接著談的是「顯品會」。所謂第二、品、會差別者,即是要討論今經、與晉譯六十華嚴之同、異。清涼大師補充說:
鈔:「第二、品、會差別」中二:初總明;
第二「品、會差別」中,有二部分:初,總明;接著,是別辨。初,總明:
七、今經九會。以晉經第七會初闕十定品重會普光,故唯八會。今經三十九品,初會有六品。彼經唯三十四,由初會中唯有二品:一、世間淨眼品,即今世主品;二、盧舍那品,即今現相已下五品。初會闕四,兼闕十定,故唯三十四品。餘諸品、會大同,名有小異。至文當顯。
今天流通的是「八十華嚴」,本經有九會。以晉經第七會初闕十定品重會普光,故唯八會。今經三十九品,初會有六品。彼經唯三十四,由初會中唯有二品:一、世間淨眼品,即今世主品;二、盧舍那品,即今現相已下五品。初會闕四品,並且還闕十定品,故唯三十四品。其餘的諸品、會,兩種版本大致相同,在名相上有小異。解釋至文章中當會說明分顯。清涼大師補充的說:
鈔:後「今經九會」下,別辨。於中,先明「會」別;後「今」「有三十九品」下,彰「品」不「同」。今出言【九會】者,下隨文釋中具列。今當略示,謂:「初」三「會」各「有六品」,四、有四「品」,五、有三「品」,六、有一「品」,七、有十一「品」,八與九各唯一「品」,故「三十九」。言「九會」者︰第一、菩提場「會」(從第一經至第十一。),第二、「普光」法堂「會」(從第十至第十五。)第三、忉利天宮「會」(從第十六至第十八。),第四、夜摩天宮「會」(從第十九至二十一。),第五兜率天宮「會」(從第二十二至三十三。),第六、他化自在天宮「會」(從第三十四至三十九。),第七、「重會普光」法堂「會」(從第四十至五十二。),第八、三會「普光」明堂「會」(從第五十三至五十九。),第九、逝多園林「會」(從第六十盡第八十。)。其「九會」名,至下疏辨。
後面說的「今經九會」以下,屬於別辨。於其中,先說明「會」別;後再從「今」「有三十九品」以下,來彰顯「品」類的不「同」。今出,我們說【九會】這句,下面會隨文解釋其中具體的品列。現今,我們簡略的說明,謂:「初」三「會」,各「有六品」,四、有四「品」,五、有三「品」,六、有一「品」,七、有十一「品」,八與九各唯一「品」,故「三十九」。至於說到「九會」者︰第一、菩提場「會」(從第一經至第十一。)第二、「普光」法堂「會」(從第十至第十五。)第三、忉利天宮「會」(從第十六至第十八。)第四、夜摩天宮「會」(從第十九至二十一。)第五兜率天宮「會」(從第二十二至三十三。)第六、他化自在天宮「會」(從第三十四至三十九。)第七、「重會普光」法堂「會」(從第四十至五十二。),第八、三會「普光」明堂「會」(從第五十三至五十九。)第九、逝多園林「會」(從第六十盡第八十。)至於其「九會」之名,等到後面會分別解釋辨明的。清涼大師繼續說:
言「今」有「三十九品」者,以「會」會之中,各有序、正等故。次第云何?第一「會」「有六品」者,一、「世主」妙嚴「品」,二、如來「現相」「品」,三、普賢三昧品,四、世界成就品,五、華藏世界品,六、毘盧遮那品。第二「會」「六品」者,第七、如來名號品,八、四聖諦品,九、光明覺品,十、菩薩問明品,十一、淨行品,十二、賢首品。第三「會」「六品」者,第十三、升須彌山頂品,十四、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五、十住品,十六、梵行品,十七、初發心功德品,十八、明法品。第四「會」四「品」者,第十九、升夜摩天宮品,二十、夜摩宮中偈讚品,二十一、十行品,二十二、十無盡藏品。第五「會」「三品」者,第二十三、昇兜率天宮品,二十四、兜率宮中偈讚品,二十五、十迴向品。第六「會」一「品」者,即第二十六、十地品。「第七會」十一「品」者,第二十七、「十定品」,二十八、十通品,二十九、十忍品,三十、阿僧祇品,三十一、如來壽量品,三十二、諸菩薩住處品,三十三、佛不思議法品,三十四、如來十身相海品,三十五、隨好光明功德品,三十六、普賢行品,三十七、如來出現品。第「八會」一「品」者,即第三十八、離世間品。第「九會」一「品」者,即第三十九、入法界品。
說到「今」有「三十九品」者,以「會」會之中,各有序、正等緣故。其次第是甚麼呢?第一「會」「有六品」:一、「世主」妙嚴「品」,二、如來「現相」「品」,三、普賢三昧品,四、世界成就品,五、華藏世界品,六、毘盧遮那品。第二「會」「六品」:即是第七、如來名號品,八、四聖諦品,九、光明覺品,十、菩薩問明品,十一、淨行品,十二、賢首品。第三「會」「六品」:即是第十三、升須彌山頂品,十四、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五、十住品,十六、梵行品,十七、初發心功德品,十八、明法品。第四「會」有四「品」:即是第十九、升夜摩天宮品,二十、夜摩宮中偈讚品,二十一、十行品,二十二、十無盡藏品。第五「會」有「三品」:即是第二十三、昇兜率天宮品,二十四、兜率宮中偈讚品,二十五、十迴向品。第六「會」有一「品」:即第二十六、十地品。「第七會」有十一「品」:即第二十七、「十定品」,二十八、十通品,二十九、十忍品,三十、阿僧祇品,三十一、如來壽量品,三十二、諸菩薩住處品,三十三、佛不思議法品,三十四、如來十身相海品,三十五、隨好光明功德品,三十六、普賢行品,三十七、如來出現品。第「八會」有一「品」:即第三十八、離世間品。第「九會」也有一「品」:即第三十九、入法界品。清涼大師補充的說:
所以前後次第爾者,一、夫聖人設教,必有其漸。將欲命乎微言,先說三種世間嚴事,為「九會」之都序,起大法之原由,故受之以世主妙嚴品,同諸經之序分。二、由致既彰,將陳正說。眾海興念,舉其問端;如來將酬,先「現」瑞「相」,口光遠召,菩薩來儀;毫光普爥,示說法主;震動剎網,以警群機;佛前現華,表說依果;白毫出眾,彰教從佛流――總為說法之端倪。故受之以如來現相品。三、瑞「相」既著,法主將宣――如來長子即普賢菩薩――;毫光既示,懸解聖心;欲顯難思,先明入定;內觀事、理,外鑑根宜;上感佛加,下為物軌。故受之以普賢三昧品。四、既入至定,諸佛讚揚;定起發言,言必真當;先陳如來依報,總說剎海源由。故受之以世界成就品。五、成就乃總明剎海,次別彰本師昔所嚴「淨」;安布成立,無盡莊嚴;量等虛空,塵含法界。故受之以華藏世界品。六、依報殊勝,必有所因;其猶源遠流長,根深果茂。故說昔為太子,歷事難思,備修勝因;嚴「淨」剎海,即舉人顯法。故受之以毘盧遮那品。上之「六品」,總明所信因果,為第一「會」,亦名舉果勸樂生信分也。
之所以有這前後次第,我認為:一、夫聖人設教,必有其漸。將要說明這微妙的教化,必先說明三種世間之莊嚴的事,這是為「九會」之總序,也是起大法之原由,故首先命名以「世主妙嚴品」,這如同其他諸經之序分。二、由這樣的目的,要來彰顯如來果德,將舖陳正說。宇宙的大覺海興念,因而舉其問端;如來將酬,所以先「現」瑞「相」,口光遠召,菩薩來儀;毫光普爥,示說法主;震動剎網,也就是大地震動,以警群機;佛前現華,表說依果;白毫出眾,彰教從佛流……這是總為說法之端倪。故,受之以「如來現相品」。三、瑞「相」既著,法主將宣,所以這時有如來長子――即普賢菩薩;毫光既示,懸解聖心;為了凸顯本經之難思,因而要先入定;內觀事、理,外鑑根宜;上感佛加,下為物軌。故受之以「普賢三昧品」。四、既入至定,諸佛讚揚;定起發言,言必真當;先陳如來依報,總說剎海源由。故受之以「世界成就品」。五、成就乃總明剎海,次別彰本師昔所嚴「淨」;安布成立,無盡莊嚴;量等虛空,塵含法界。故授受之以「華藏世界品」。六、依報殊勝,必有所因;其猶源遠流長,根深果茂。故說昔為太子,歷事難思,備修勝因;嚴「淨」剎海,即舉人顯法。故受之以「毘盧遮那品」。這就是上之「六品」的來由,總明所信因果,為第一「會」,我們也可以說是「舉果勸樂生信分」也。清涼大師繼續解釋說:
次 第二「會」「有六品」者︰七、由上所信,方舉依果;欲起深信,復須識正。故先明如來三業正報,謂身、語、意,身是其總,故先明之;應物成身,隨宜立號。故受之以如來名號品。八、言隨物欲,廣說法輪;展四諦之法門,名周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