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一二六講

發布日期 : 2014-01-15 20:35:49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一二六講    楊永慶

 

一、前言:

 

在上一個講次,我們已經將「法有我無」講圓滿了,在討論「宇宙」的「本體」時,從印度的數論派、勝論派都是主張「無因」、「邪因」之說,同樣的在東方儒、道的說法,也是有此迷失,接著我們要進入下一宗。

 

二、三、法無去來宗,謂大眾部等,說有現在及無為法;其過、未之法,體、用俱無。

 

第三宗,也就是「法無去來宗」,這指的是部派佛教的大眾部等有些部派都是說「有現在及無為法」之說;其「過、未」之法,是「體、用」俱無。所謂「有現在及無為法」,我們直接看清涼大師的註解:

 

鈔:「三、法無去來宗,謂大眾部等」者,先標宗;【說有現在】下,釋。而云【等】者,「等」取六全、一少分。謂都七全一、少分,同有此計︰一、「大眾部」,二、雞胤部,三、制多山部,四、西山住部,五、北山住部。六、法藏部,七、飲光部。宗輪論序制多、西山、北山云:「餘義多同大眾。」敘法藏亦然。敘飲光云:「餘義多同法藏。」故上七部,類同此計。言一少分者,取根本化地部。彼云:「去、來世無,現在無為是有。」北京素公云:「以前義故,四分律法藏部義及四阿含、僧祇律大眾部義,並是第三、法無去來宗也」。

 

文「三、法無去來宗,謂大眾部等」這句,首先標定宗義;而從【說有現在】以下,則是解釋。至於說到【等】者,「等」總共是取六全、一少分。因為都「說有」計有七全,另外其中之一部有此少許的主張,同有此計︰一、是「大眾部」,二、是「雞胤部」,三、是「制多山部」,四、是「西山住部」,五、是「北山住部」。六、是「法藏部」,七、是「飲光部」。在「異部宗輪論」的序文中說到制多、西山、北山等三部,都有此一句:「餘義多同大眾。」而敘述法藏亦然。敘說飲光部時說:「餘義多同法藏。」故上七部,類同此計。至於說一少分者,指的是根本化地部。該部說:「去、來世無,現在無為是有。」北京素公(指的是唐代律僧――懷素大師(634707)。京兆(陝西西安)人,俗姓范。自幼聰敏,器度寬大。十二歲,禮玄奘大師出家,專承經論。受戒後,從道宣習四分律行事鈔。其後,又轉入法礪之弟子道成門下,學四分律疏。久之,慨歎古人之義未能盡善,乃撰述四分律開宗記二十卷,糾彈古疏之過,總結為十六失,而別立一家之說,時人稱為新疏,以別於法礪之四分律疏。自是,師所立之新說,乃稱東塔律宗,而與法礪之相部宗、道宣之南山宗鼎足,並稱律學三大宗。師初住長安弘濟寺,上元三年(676)奉詔住西太原寺,敷席弘闡,學眾雲集。後於景龍元年入寂,世壽七十四。著有俱舍論疏遺教經疏、四分比丘戒本疏僧羯磨尼羯磨等數種。)他老人家說:「以前義故,四分律法藏部義,及四阿含、僧祇律大眾部義,並是第三、法無去來宗也」。

 

三、四、現通假實宗,謂說假部,就前現在世中諸法,在蘊為實,在界、處為假。其成實論、經部師,即是此類。

 

 第四宗是「現通假實宗」,他們主張「法」是說假部,當我們面對前面說的現在世中諸法,在「蘊」為「實」、但是在「界、處」為「假」。其中,主張此說的有成實論、經部師,即是此類。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

 

鈔:「四、現通假實宗」等者,一全、一少分。一全者,即「說假部」;一少分,即末「經部」,以根本「經部」是第一宗攝故。「其成實論」,先是數論弟子,以所造為能造;後出家入佛法時,「經部」攝故。三藏云:「經部細實而粗假。」「實」義同故,「現通假、實攝」。此「說假」與一說、說出世別,此謂俗、真中皆有「假」、「實」。「蘊」門明義是「實」者,「實」即積聚故;「界、處」門明義是「假」者,體「假」積聚故。今疏云「其成實論」,即是少分末「經部」也。

 

文中說「四、現通假實宗」等這句,指的是一全、一少分。所謂「一全」者,即是指「說假部」;「一少分」,即末「經部」,以根本「經部」是「法有我有」第一宗所攝說。而「其成實論」,先是數論弟子之說,以所造為能造;後出家入佛法時,就受到「經部」之攝說。三藏法師說:「經部細實而假。」這句話的「實」,指的是義同,而「現通假、實攝」之說。此「說假」與「一說、說出世別」,此謂俗、真諦中,皆有「假」、「實」之法。「蘊」門,清楚的表示是「實」者,因為「實」,即是「積聚」的意思;「界、處」門,明白的說是「假」法,因為體「假」積聚,故為「空」。現今,文中說「其成實論」,即是少分末「經部」也,道理在此。

 

四、五、俗妄真實宗,即說出世部等,謂世俗是假,以虛妄故;出世反上。

 

 第五宗是「俗妄真實宗」,即指說「出世部」等,因為他們認為世俗是假,以虛妄故;出世反上,這才是真實。「出世部」是佛陀入滅後二百年,自大眾部分出的部派。根據異部宗輪論述記,此派與說一切有部的主張「三世實有」,剛好相反,他們認為世間法,但有假名,都無實體,唯有出世法,也就是涅槃等精神境界,(本質)才是真實。舉如說苦、集二諦,是屬於世間法為假名,道、滅二諦,則是出世法,方為真實。窺基大師與法藏大師等,以此派配於小乘六宗,這就是這裡說的俗妄真實宗。清涼大師解釋說:

 

鈔:「五、俗妄真實宗」等者,以「世俗是假」,「假」故「妄」也;出世為「真」,「真」非是「假」,故是「實」也。少似中論。一半向前。

 

文中說「五、俗妄真實宗」等這句,以「世俗是假」,「假」,故稱為「妄」也;出世法為「真」,「真」,非是「假」,故是「實」也。而這少,指的是有此偏向的意思,一如中論般的;但是約有一半的主張,又如同前面剛剛說的主張一樣。

 

五、六、諸法但名宗,謂一說部等。一切我法唯有假名,無實體故。

 

 第六宗是「諸法但名宗」,這是指「一說部」等的主張。他們主張一切我法唯有假名,無實體故。這「一說部」是由大眾部之「現在有體,過未無體」一說所分裂而出之部派。此部主張,一切法皆無實體,但有唯一之假名,故稱「一說部」。以其異於大眾部之本旨,故別立一部,並從其所立「一說」為名。窺基及法藏大師,他們分小乘二十部,為六宗,但稱此部,為「諸法但名宗」,因為他們的主張已經屬分通大乘。以其稱諸法皆為假名,無體可得,故與般若皆空之說,幾乎無異。清涼大師解釋說:

 

鈔:「六、諸法但名宗」等者,則顯出世亦「假名」耳。故云「一切我法」。亦如中論「若有世間,則有出世間;既無世間,何有出世間」等。

 

文「六、諸法但名宗」等這句,則已經彰顯「出世」的滅、道之說,也只是「假名」而已。所以說「一切我法」。一如中論中說的:「若有世間,則有出世間;既無世間,何有出世間」等等,就可以看出「出世間」也同樣是假名。

 

六、七、三性空有宗,謂遍計是空,依圓有故。

 

 第七宗是「三性空有宗」,因為根據緣起法,一切是空,而所謂「空中妙有」那是依圓而說有故。舉如唯識家所說的空,是針對離心的外境而言,如果論到不離心的現境,就又不得不承認它們是有,如果這也是空無自性,那就不能建立一切,其過失則非常重大,所以唯識家儘管滿口說空,終究仍然保留虛妄分別有的心識不空,這也不得不結歸於有宗。清涼大師說:

 

鈔:「七、三性空有宗」者,即是大乘法師所立應理圓實宗。

 

文說「七、三性空有宗」這句,即是大乘法師所立的「應理圓實宗」,我們將這一宗略稱應理宗。為法相宗,也就是「唯識宗」之別名,係依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所說而立。以唐代慈恩、窺基為初祖,立五位百法,判有為無為之諸法,發起一切唯識之旨,為大乘之一派。此宗所詮之理,乃中道之教法,離空、有二邊,能應一切理,圓滿真實,故稱應理圓實宗。

 

七、八、真空絕相宗,謂心、境兩亡,直顯體故。

 

 第八宗是「真空絕相宗」,指的是心、境兩亡,直顯「體」故。有時,將這一宗稱為「真常唯心系」,因為這一宗雖然也說空,但比虛妄唯識者的說法更進一步,不但說執境,現似心外之境也是空,就是連虛妄分別心,也是空無自性的主張,不能說它是有,可是妄心是空性的,但隱藏在妄心背後的真常心,絕對不可說它也是空性的,因為其中,不但具有一切真實功德,就是流轉門、還滅門,也是依它而建立的,假定真常心也是空無的,如何能夠建立一切,既然真常淨心不空,當然也是屬於有的一系。以上的虛妄唯識、與真常唯心兩大體系,雖然不斷講空,但以究竟空義來衡量,就不能不判它們為有宗了。清涼大師說:

 

鈔:「八、真空絕相宗」,即是大乘法師勝義俱空宗。

 

文說「八、真空絕相宗」,即指的是大乘法師所說的「勝義俱空宗」。剛剛說了真常唯心系,在印度時並沒有特別發達,反而在中土比較有發展。基本上是融合了「虛妄唯識系」以及「性空唯名系」這兩個系的思想後,自成一系而發展出來的,認為只要心裡相信,唸唸不斷,則心目中的世界,就是存在的。這也是屬於【有】的體系。中國的淨土宗、西藏的密宗,都可以說是由這個體系發展出來的。

 

八、九、空有無礙宗,謂互融雙絕,而不礙兩存;真如隨緣,具恆沙德故。

 

 第九宗是「空有無礙宗」,這是指假有互融雙絕,而不礙兩存;這「真如」隨緣,而又隨緣不變的存在,具有如恆沙之德。清涼大師解釋說:

 

鈔:「九、空有無礙宗」等者,謂「互融」故,「有」是即「空」之「有」,「空」是即「有」之「空」。語「空」必攝「有」,言「有」必攝「空」,故曰【互融】。言【雙絕】者,「有」即「空」,故有「絕」;「空」即「有」,故「空」絕。言【不礙兩存】者,不壞相故,「有」即「空」,而「有」不泯;「空」即「有」,而「空」不亡。【真如隨緣】者,上言「空有」,容濫但「空」,故說「真如」即「空」,「空」即「真如」。又異但凝然,故云「隨緣」,非無不變。【具恒沙德】者,唯法性宗,非唯「空」寂而已。上皆實教中義,如前立教中辨。

 

文中說「九、空有無礙宗」等這句,因為有「互融」的緣故,「有」,是即「空」之「有」;「空」,是即「有」之「空」。所以話中說「空」,必含攝著「有」,同樣的,說「有」,必含攝「空」,所以說【互融】。至於說到【雙絕】這句,「有」即「空」,故有「絕」;「空」即「有」,故「空」絕。但雖是如此,卻是【不礙兩存】這句,指的是「有」即「空」、「空」即「有」,卻不壞相。所以說,「有」即「空」,而「有」不泯;「空」即「有」,而「空」不亡,這也就是心經上說的「色不異空,空不易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含意。說到【真如隨緣】這句,上面說了「空有」,容易讓人誤會但「空」,故改說「真如」即「空」,但其實這裡的意思是「空」即「真如」。但又為了有別於凝然,故說「隨緣」,非無不變,這大家要留意。所謂【具恒沙德】這句,唯法性宗,這時,非唯「空」寂而已。

 

 以上九宗,皆是實教中的義理,如前立教中,我們已經辨別過了。

 

九、十、圓融具德宗,謂事事無礙,主伴具足,無盡自在故。

 

 第十宗是「圓融具德宗」,這是指事事無礙,主伴具足,無盡自在的這一法門宗派之主張。清涼大師說:

 

鈔:「十、圓融具德宗」,廣如義分齊。

 

 疏文中說「十、圓融具德宗」,其義理已經廣大圓滿到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一如其義之分、齊,圓滿無礙。

 

十、然此十宗,後後深於前前:

 

 然而此中的十宗,越是往後、後,其教義就是深廣於前、前,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說明:

 

鈔:「然此十宗,後後深於前前」下,第三、料揀。於中二︰先通料揀「十宗」,後會通妨難。前中有五︰一、通明淺、「深」,故「後後深於前前」。「然此十宗」,前六全同大乘法師。大乘則有八「宗」,七名勝義俱空,八名應理圓實――即以法相為應理圓實,法性為勝義俱空。今迴七為第八,八為第七,如前西域中二「宗」不同。今符法性,又加後二以顯甚「深」。

 

 然而,此十宗的後後深於前前這句以下,屬於第三,料揀的意涵。於其中有二部分︰先,通料揀「十宗」;後,會通妨難。前面的有五層面︰一、通明「淺、深」,所以有「後後深於前前」這意思。「然此十宗」,前面的六宗,全同大乘法師的主張。而我們大乘則有八「宗」,而前面的第七,名勝義俱空,第八,名應理圓實――這是將即以「法相宗」歸為應理圓實,「法性宗」為勝義俱空。而現今,是將這兩宗迴七為第八,迴八為第七,一如前面西域中的二「宗」,各有其不同的主張。而現今,為了符合法性,又在這「勝義俱空宗」之後,加後「空有無礙宗」,「圓融具德宗」這二宗,以顯其甚「深」。

 

十一、前四唯小,五、六通大、小,後四唯大乘。

 

 前面說的四宗,唯在小乘,而五、六兩宗是通大、小二乘,後面的四宗唯有大乘具有此特色。清涼大師說:

 

鈔:「前四唯小,五、六通大、小」下,二、「大、小」「乘」料揀。然「五、六」立在「小」「乘」,義「通」「大乘」,故云「五、六通大小」。

 

文中說「前四唯小,五、六通大、小」以下,屬於第二層次,「大、小」「乘」之料揀。然而「五、六」兩宗立在「小」「乘」,目的在義「通」「大乘」,故說「五、六通大小」。

 

十二、七即法相宗,八即無相宗,後二即法性宗。

 

 至於第七宗指的是法相宗,第八,即是無相宗,所以說後二宗,即是法性宗。清涼大師說:

 

鈔:「七即法相」下,權、實料揀。

 

 疏文中的「七即法相」以下,這是第三層面,從權、實料揀。

 

十三、又七即始教,八即頓教,九即終教,十即圓教。

 

 又,第七宗即是始教,第八,即是頓教,第九,即是終教,第十,即是圓教。清涼大師說:

 

鈔:「又七即始教」下,四、以五教料揀。但舉四教,前六小乘即當第一小乘教,以前已有大、小料揀,故略不言。

 

文中說「又七即始教」以下,即是第四層面,以「小、始、終、頓、圓五教」來料揀。但是只舉四教,因為前面說的六宗,都是屬於小乘,即是當做第一小乘教,以前已有大、小料揀,所以在這裡就略而不說了。

 

十四、又第七亦名二諦俱有宗,謂勝義真實,故不無;世俗因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