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一二三講 楊永慶
一、前言:
在上一講次中,我們已經介紹了我法俱有宗,這最初是從部派佛教中的犢子部等之主張。這一「我法俱有宗」的主張,有三大主軸︰一、有為,二、無為,三、非二聚等。有為法,以及無為法,各位都知道,而所謂「非二聚」,指的是「非二」即是「我」。也就是宇宙人生之中,有的是屬於有為法,有的是無為法,以及非二聚,所謂非有為、非無為,即是「我」。另外,還介紹了「法有我無」宗,因為這「有」部的薩婆多等教派。他們所立諸法,不離開「色、心」這兩系統,或是立「過去、未來、現在」等三世以及「無、為」法等,或是分為五類……,皆離不開有一個「我」;因此此類主張的特色,是以「無我」為主軸,如此可以異於「外道」,所以主張「法有、我無」,我們接著看下去。
二、然西域邪見,雖九十五種,或計二十五諦從冥生等,或計六句和合生等,或謂自在梵天等生,或謂時、方、微塵、虛空、宿作等,而為世間及涅槃本。
然而,當佛在世的時候,西域的邪見,指的就是印度當時的哲學主張,雖有九十五種,或計二十五諦從冥生等。所謂「二十五諦」乃印度數論派之哲學主張。此派將宇宙萬有,分為『神我』(即是精神原理)、與『自性』(即物質原理)之二元,而將精神世界與物質原理的轉變之過程,分為二十五種,以其為真實之理,故稱二十五諦。簡單的說,自性生「覺」(又稱「大」,乃存在體內覺知之機關,即決智);自「覺」復生自我意識(我執),有了自我意識就生出我慢;因有我慢生出地、水、火、風、空等五大。以上八者,為萬物衍生之根本,故稱根本自性。又自五大生色、聲、香、味、觸等五唯,眼、耳、鼻、舌、身等五知根;又有,語、手、足、生殖器、排泄器等五作根,以及心根(以上十六者乃從他物所生,故稱十六變異)。如此,從未顯現之自性中,能顯出覺、我慢等二十三種,加上自性與神我二者,是為二十五諦。也就是說這九十五種外道,主要的主張都是從「無」中,而有二十五諦之形成。
或有主張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計六句和合生等,所謂六句之義指的是實、德、業、同、異、和合六句。這是古印度勝論學派之主張。六句義即是:(一)、實句義,即是主諦,又作所依諦。乃指諸法之實體,有地、水、火、風、空、時、方、我、意等九種。(二)、德句義,即依諦,指實句義之屬性功能有色、香、味、觸、數、量、別體、合、離、彼體、此體、覺、樂、苦、欲、瞋、勤勇等十七德;十句義論更加重體、液體、潤、行、法、非法、聲等七種,共列舉二十四德。(三)、業句義,即指作(用)諦,指實體之運動,有取、捨、屈、伸、行等五種。(四)、同句義,即總相諦,又作總諦。指有性乃諸法所共有。(五)、異句義,即別相諦,又作別諦。指諸法有差別之性質。 (六)、和合句義,又作無障礙諦。乃是指實、德、業、同、異等五句,相互攝屬,而不相離。
或又有主張宇宙人生是自在梵天等生,或者-,還有主張說是時、方、微塵、虛空、宿作等,而為世間及涅槃之根本。針對這段,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方能清楚,我們就耐著性子,上一上哲學課程,也很有趣。清涼大師耐著性子,一一的逐段分析,他說:
鈔:疏「然西域邪見」下,二、廣顯所破。於中三︰初、敘「西域」,二、敘此方,三、雙就結過。初中亦三︰初、束「九十五種」為十一宗,二、束十一以成四計,三、結諸計以歸二因。今初,「九十五種」,如第六迴向引。然至妙虛通,目之曰道;心遊道外,即稱外道。故唯佛正道,餘悉名外,故此總非。所以成十一者,以約現有教文,傳習「西域」故。
疏而「然西域邪見」以下,屬於第二段,目的在「廣顯所破」。於其中有三部分︰初,是屬於敘述「西域」,指的是受印度文化影響的地區。二,詳細介紹此方的思想,三,從這雙方面就做小結。初、中部分,亦介紹了三種說法︰初,總歸印度思想為「九十五種」,整理為十一宗,二是、束十一以成四計,三、結諸計以歸二因。針對這句,我們要稍加解釋:
一般在佛教史上來說,六師論派即是九十五種外道。這些心遊道外,即稱外道,雖有九十五種,但可濃縮為十一種,或剛剛介紹了,是「計」「二十五諦」從冥性生等,此即是十一中之一「計」,此即數論師之計。按金七十論中說:「謂有外道名劫毘羅,此云黃赤色。髭髮面色並黃赤故,時世號為黃赤色仙人。其人計從空而生。自然四德︰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得此智已,依大悲說。先為阿脩和仙人說,次阿脩和傳與般尸訶。般尸訶傳與褐伽。褐伽傳與優樓佉。優樓佉傳與跋婆和。跋婆和傳與自在黑。般尸訶廣說此智,有六十千偈。其自在黑姓拘式,見大論難受,略抄七十偈。此婆羅門初入金耳國,以鐵鐷鐷腹,頭戴火盆,擊王論鼓,求僧論義。因諍世界初有後無,謗僧不如,遂造此七十論,申數論宗。王意朋彼,以金七十斤賜之。外道欲彰己令譽,遂以金七十摽名」。「其後弟子之中上首,如十八部中之部主一一名伐理沙,此翻為雨。雨時生故,即以為名。其雨徒黨名雨眾者。即義當自在黑所受跋婆和。梵音不同耳。梵云僧佉,此翻為數。數即慧數。數度諸法根本立名。從數起論名為數論。論能生數,亦名數論。其造數論,及學數論者,皆名數論師。本源即是迦毘羅造」。至於說到二十五諦者從冥生覺,從覺生我心,從我心生五微塵,從五微塵生五大,從五大生十一根。『神我』為主常。覺相處中,不壞不敗,攝受諸法。斯則五大,亦為能生」。二十五諦,總略為三,處中為四,廣為二十五。言略為三者︰謂一、自性.二、我知.三、變異。一、自性是第一諦.古稱冥性.亦名勝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為自性。若生大等,便名勝性.用增勝故。智論上說「外道通力觀至八萬劫.八萬劫外冥然不知.謂為冥諦」。從此覺知初立,故名冥諦。二、我知者︰即第二十五諦,即『神我』也。三、變異者︰中間二十三諦,自性所作,名為變異。故有三位。言處中為四者︰因為「外問曰.云何分別本性變異及知者。答曰.本性無變異.大等亦本變)。十六但變異.知者非本變.謂本性能生大等,故名為本。不從他生,故非變異。二、大我慢五塵,此七亦本亦變異。大從本性生,是故變異。能生我慢,故得為本。慢生五唯。五唯生五大、及五知根,故皆亦變亦本。三、五大、五知、五作業及心平等根,但從他生故唯變異。不能生他,故不名本。四、知者︰即我知為體故。不從他生,亦不生他,故非本非變異。若準百論,五大生十一根,則五大亦本、亦變異。唯變異中,則唯十一根。言廣有二十五者︰如上引百論,然都有九位。就其中二十三諦自有七位。一大、二我心、三五唯量、四五大、五五知根、六五作業根、七心平等根。兼其初後故二十五。
根據這些論點,「束」十一,以成四計。而統收所計,不出四見︰數論計一,勝論計異,勒沙婆計亦一亦異,若提子計非一非異。
若計一者︰則謂因中有果。若計異者︰則謂因中無果。三則亦有亦無。四則非有非無。餘諸異計皆不出於此。此即是「百論」意。於中二︰先正明計。後若計一下,對因果明。皆廣如百論。而結歸二因︰也就是這些看法,雖多不同,然就其結過,不出二種。從虛空自然生,也即是無因。其餘的,皆是邪因。
所以說此即收上十一宗計,乃至九十五種,皆不出二因。無而忽有,是曰無因。所計虛謬,是曰邪因。如乳生酪,乳曰正因。令乳生席,即曰邪因。從無明行而生此身,是曰正因。從冥性等生,皆曰邪因。一切諸法緣會而生,緣離則滅,未有一法不從因生。情非情境並從因生,而言無因,乃成大過。謂不應生物則合常生,舉如石女則應生兒,龜毛亦應生物,不修萬行應得涅槃,則世出世法,一時俱壞,故無因過,過莫大焉。離佛法外,非唯九十五種。設千般異說,皆不出於邪因無因。故說一正因緣,無計不破。
今初,「九十五種」,一如第六迴向所引。然至妙虛通,目之曰道;心遊道外,即稱外道。故唯佛正道,餘悉名外,故此總非。所以成十一者,以約現有教文,這些都是傳習自「西域」故。清涼大師接著說:
疏【或計二十五諦從冥性生等】,即十一中之一「計」也。此即數論師「計」。按金七十論中:「謂有外道,名劫毘羅,此云『黃赤色』。髭髮、面色並黃赤故,時世號為黃赤色仙人。」「其人從空而生,自然四德︰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得此智已,依大悲說。」「先為阿脩和仙人說,」「次阿脩和傳與般尸訶,般尸訶傳與褐伽,褐伽傳與優樓佉,優樓佉傳與跋婆和,跋婆和傳與自在黑。」「般尸訶廣說此智,有六十千偈。」「其自在黑姓拘式,見大論難受,略抄七十偈。」「此婆羅門初入金耳國,以鐵葉腹,頭戴火盆,擊王論鼓,求僧論義。因諍世界初有後無,謗僧不如。遂造此七十論,申數論宗。王意朋彼,以金賜之。外道欲彰己令譽,遂以金七十摽名。」
疏文這句【或計二十五諦從冥性生等】這句,即十一中之一「計」也。此即數論師「計」。所謂金七十論中說:「謂有外道,名劫毘羅,此云『黃赤色』。髭髮、面色並黃赤故,時世號為黃赤色仙人」。「其人從空而生,自然四德︰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得此智已,依大悲說」。「先為阿脩和仙人說」,「次阿脩和傳與般尸訶,般尸訶傳與褐伽,褐伽傳與優樓佉,優樓佉傳與跋婆和,跋婆和傳與自在黑」。「般尸訶廣說此智,有六十千偈」。「其自在黑姓拘式,見大論難受,略抄七十偈。」「此婆羅門初入金耳國,以鐵葉腹,頭戴火盆,擊王論鼓,求僧論義。因諍世界初有後無,謗僧不如。遂造此七十論,申數論宗。王意朋彼,以金賜之。外道欲彰己令譽,遂以金七十摽名。」針對這點,清涼大師接著說:
唯識疏云:「其後弟子之中上首,如十八部中之部主者,名『伐理沙』,此翻為『雨』。雨時生故,即以為名。其雨徒黨名雨眾」者,即義當「自在黑」所受「跋婆和」,梵音不同耳。「梵云『僧佉』,此翻為『數』。『數』即『慧數』,數度諸法根本立名。從數起論,名為數論;論能生數,亦名數論。其造數論及學數論者」,皆「名數論」師。本源即是迦毘羅造。「金七十」「論」即「自在黑」造偈,長行即天親菩薩解釋」。
唯識疏上說:「其後弟子之中上首,如十八部中之部主者,名『伐理沙』,此翻為『雨』。雨時生故,即以為名。其雨徒黨名雨眾」的這群人,即義當「自在黑」所受「跋婆和」,梵音不同耳。「梵云『僧佉』,此翻為『數』。『數』即『慧數』,數度諸法根本立名。從數起論,名為數論;論能生數,亦名數論。其造數論及學數論者」,皆「名數論」師。本源即是迦毘羅造。「金七十」「論」即「自在黑」造偈,長行即天親菩薩解釋」。有此認識後,我們再看下去:
言【二十五諦】者,準百論云:「從冥生覺,從覺生我心,從我心生五微塵,從五微塵生五大,從五大生十一根。神為主常,覺相處中不壞不敗,攝受諸法。」斯則「五大」亦為能生。今「依金七十論釋二十五諦,總略為三,處中為四,廣為二十五。言略為三者,謂︰一、自性,二、我知,三、變異。」「自性是第一諦,古稱冥性,亦名勝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為自性。若生大等,便名勝性,用增勝故。」智論云:「外道通力觀至八萬劫,八萬劫外冥然不知」,謂為「冥」「諦」。從此覺知初立,故名「冥」「諦」。
「二、我知者︰即第二十五諦,即神我也。」「三、變異者,中間二十三諦自性所作,名為變異。」故有三位。言處中為四者,彼論云:「外問曰:『云何分別本性變異及知者?』答曰:『本性無變異』一也,大等亦本變二也,十六但變異三也,知者非本變四也。謂本性能生大等,故名為本;不從他生,故非變異。二、大、我慢、五塵,此七亦本,亦變異。大從本性生,是故變異;能生我慢,故得為本。慢生五唯,五唯生五大及五知根故,皆亦變亦本。三、五大、五知、五作業及心平等根,但從他生,故唯變異;不能生他,故不名本。四、知者,即我知為體,故不從他生,亦不生他,故非本,非變異。」』
說到【二十五諦】者,準用百上的話來說:「從冥生覺,從覺生我心,從我心生五微塵,從五微塵生五大,從五大生十一根。神為主常,覺相處中不壞不敗,攝受諸法。」斯則「五大」亦為能生。今「依金七十論釋二十五諦,總略為三,處中為四,廣為二十五。言略為三者,謂︰一、自性,二、我知,三、變異。」「自性是第一諦,古稱冥性,亦名勝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為自性。若生大等,便名勝性,用增勝故。」智論云:「外道通力觀至八萬劫,八萬劫外冥然不知」,謂為「冥」「諦」。從此覺知初立,故名「冥」「諦」。「二、我知者︰即第二十五諦,即神我也。」「三、變異者,中間二十三諦自性所作,名為變異。」故有三位。言處中為四者,彼論云:「外問曰:『云何分別本性變異及知者?』答曰:『本性無變異』一也,大等亦本變二也,十六但變異三也,知者非本變四也。謂本性能生大等,故名為本;不從他生,故非變異。二、大、我慢、五塵,此七亦本,亦變異。大從本性生,是故變異;能生我慢,故得為本。慢生五唯,五唯生五大及五知根故,皆亦變亦本。三、五大、五知、五作業及心平等根,但從他生,故唯變異;不能生他,故不名本。四、知者,即我知為體,故不從他生,亦不生他,故非本,非變異。」』這段前面我已經說過,我們看清涼大師的開示:
若準百論「五大生十一根」,則「五大」亦本,「亦變異」。唯「變異」中,則唯「十一根」。言廣有「二十五」者,如上引百論。然都有九位,就其中二十三諦,自有「七」位︰一、「大」,二、我心,三、「五唯」量,四、「五大」,五、「五知」「根」,六、「五作業」「根」,七、「心平等根」。兼其初、後故「二十五」。
問曰︰「自性不可見,」「云何知有?」答︰「有法有,微細故不可見,如熱氣散空」,豈得言無?問︰「若不見,云何知有?」答︰「因大等事從自性生,有三德故。」問︰「自性云何能與諸法為生因?」答︰「三德合故。」其「三德」在「冥」性中眠伏不起,若在「大等」二十三位,便有覺悟。故二十三,一一皆以「三德合」成。「言三德者︰梵云『薩埵』、『剌闇』、『答摩』。『薩埵』,此云『有情』,亦云『勇猛』,今取『勇』義。『剌闇』,此云『微』,牛毛、塵等皆名『剌闇』,亦名『塵坌』,今取『塵』義。『答摩』,此云『暗』,即『暗』鈍之『暗』。三德應名『勇』、『塵』、『暗』。若傍義翻,舊云『染』、『粗』、『黑』、新云『黃』、『赤』、『黑』;舊名『喜』、『憂』、『暗』,新云『貪』、『瞋』、『癡』;舊名『苦』、『樂』、『癡』,新云『苦』、『樂』、『捨』。」敵體而言,即是三毒,能生三受,名「苦」、「樂」、「捨」。「黃」、「赤」、「黑」者,是其色德:「貪」多輕光,故色「黃」;「瞋」多動躁,故色「赤」;「癡」則重覆,故其色「黑」。由此「自性」「合」「三德」故,能生「諸法」故。
「自性是作者,我非作者;」「若非作者,何用我為?」 答︰「為證義故。」「義」之言境,「證」於境故。謂二十四諦是「我」所知,故「我」是見者,而「非作者」。餘不能知。
問曰︰「自性既然不可見,云何知有?」答說︰「有法有,因為太微細,故不可見,一如熱氣散空」,所以雖然不可見,但怎能說無?
問︰「若不見,云何知有?」答︰「因『大』等事從自性生,有三德故。」
問︰「自性云何能與諸法為生因?」答︰「三德合故。」其「三德」在「冥」性中,眠伏不起,若在「大等」二十三位,便有覺悟。故二十三,一一皆以「三德合」成。至於說到三德︰梵云『薩埵』、『剌闇』、『答摩』。『薩埵』,此云『有情』,亦云『勇猛』,今取『勇』義。『剌闇』,此云『微』,牛毛、塵等皆名『剌闇』,亦名『塵坌』,今取『塵』義。『答摩』,此云『暗』,即『暗』鈍之『暗』。三德應名『勇』、『塵』、『暗』。若傍義翻,舊云『染』、『粗』、『黑』、新云『黃』、『赤』、『黑』;舊名『喜』、『憂』、『暗』,新云『貪』、『瞋』、『癡』;舊名『苦』、『樂』、『癡』,新云『苦』、『樂』、『捨』。」 跟它相對的體而言,即是三毒,能生三受,名「苦」、「樂」、「捨」。至於說到「黃」、「赤」、「黑」者,這是其色德:「貪」多輕光,故色「黃」;「瞋」多動躁,故色「赤」;「癡」則重覆,故其色「黑」。故而由此「自性」「合」「三德」之作用,能生「諸法」。「自性是作者,我非作者」;「若非作者,何用我為?」答︰「為證義故」。而所謂「義」之言境,是為了「證」於境故。如此的二十四諦,是「我」所知,故「我」是見者,而「非作者」。餘不能知。這自問自說很有意思,我們繼續看下去:
問︰「自性是作,我非作者,何用和合?」偈答云:「我求見三德 自性為獨存 如跛盲人合 由義生世間」。謂「我有如此意,我今當見三德自性,故我與自性合。自性為獨存者,我是困苦人,唯有能見知,今當為彼令得獨存。以是義故,自性與我合。」「如人與王合。」「亦如盲為跛合。」則以我為「跛」,不能作故;「自性為」「盲」,不能見故。此二「合」故,能「生世間」,與我受用。「盲」、「跛」達其所在,各得分位。我見「自性」時,即得解脫,令我「獨存」。
問曰︰「已說和合能生,是生次第云何?」答曰︰「自性次第生 大我慢十六 十六內有五 從此生五大」。謂「自性先生大」。「大者,增長之義,自性相增故。」「或名覺,或名想,或名遍滿,或名智,或名慧。大即是智,故大得智名。」「大次生我執。我執者,自性起用,觀察於我,知我須境故。」「亦名我慢,亦名五大初,或名轉異,或名炎熾。次慢生十六者,即五唯量、」「五知根、」「五作業根,」「及心平等根。」此意總明皆從「慢生」。就「十六」中,應先「生」「五唯」,「五唯」「生」「十六」,故「云十六內有五 從此生五大」。即百論中「從我心生五微塵,從五微塵生五大,從五大生十一根」。初「生」「五唯量者,一、聲,二、觸,三、色,四、味,五、香。」「五」各有體,有能,有緣量故。「唯亦定義,唯定用此成五大故。」「五唯無差別」,以「微細寂靜」故。「從此生五大 大塵有差別 五唯無差別」「即是天塵。」「天無憂癡,」「唯以喜樂故。」「五大」具三毒,故「差別」。從「聲唯生空大」。
問曰︰「已說和合能生,是生次第云何?」答曰︰「自性次第生 大我慢十六 十六內有五 從此生五大」。所謂「自性先生大」。這「大者,增長之義,自性相增故。」「或名覺,或名想,或名遍滿,或名智,或名慧。大即是智,故大得智名。」而「大之後,生我執。我執者,自性起用,觀察於我,知我須境故。」「亦名我慢,亦名五大初,或名轉異,或名炎熾。次,慢生十六者,即五唯量、」「五知根、」「五作業根,」「及心平等根。」此意,總說明了皆是從「慢生」。就「十六」中,應先「生」「五唯」,「五唯」「生」「十六」,故「云十六內有五,從此生五大」。這即是百論中「從我心生五微塵,從五微塵生五大,從五大生十一根」。初「生」「五唯量者,一、聲,二、觸,三、色,四、味,五、香。」「五」各有體,有能,有緣量故。「唯亦定義,唯定用此成五大故。」「五唯無差別」,以「微細寂靜」故。而「從此生五大,大塵有差別,五唯無差別」這「即是天塵。」「天無憂癡,」「唯以喜樂故。」「五大」具三毒,故「差別」,是從「聲唯生空大」。清涼大師接著解釋說:
慈恩疏云:「別有一物,名之為空,非空無為。」「觸唯生風大,色唯生火大,味唯生水大,香唯生地大。」
金七十論但各一生,有說藉「塵」有多少。從「聲」一「塵」成「空大」,「聲」、「觸」二「塵」「生風大」,「色」、「聲」、「觸」三「生火大」,「色」、「聲」、「觸」、「味」「生水大」,總用「五」「塵」「生地大」。「藉」塵多者,力弱;藉「塵」少者,力強。故四輪成世間,空輪最居下。
次「五大生十一根」者,先「生」「五知根」,「次生五作業根」,後「生」「心平等根」。云何「五大生五知根?」謂「聲唯生空大,空大成耳根,是故耳根還聞於聲。觸唯生風大,風大成身根,是故身根還受於觸。色唯生火大,火大成眼根,是故眼根還見於色。味唯生水大,水大成舌根,是故舌根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