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孟子第八十九講
一、原文:
盡心章句上(三十六):
孟子自范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嘆曰:「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王子宮室、車馬、衣服,多與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魯君之宋,呼於垤澤之門。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聲之似我君也?』此無他,居相似也。」
盡心章句上(三十七):
孟子曰:「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
盡心章句上(三十八):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盡心章句上(三十九):
齊宣王欲短喪。公孫丑曰:「為朞之喪,猶愈於已乎!」孟子曰:「是猶或紾其兄之臂,子謂之姑徐徐云爾;亦教之孝弟而已矣。」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為之請數月之喪。公孫丑曰:「若此者何如也?」曰:「是欲終之而不可得也,雖加一日愈於己,謂夫莫之禁而弗為者也。」
二、背景說明以及字詞義註釋:
自范之齊:范,春秋晉邑,戰國屬齊,即今山東省范縣,故城在今治東南。之,至、往。齊,指齊都,即今山東省臨淄縣。
喟然:嘆息聲。喟音ㄎㄨㄟˋ。
居移……之子與:移是改變。夫、與,均助詞。朱注:「居,謂所處之位;養,奉養也。言人之居處,所繫甚大;王子亦人子耳,特以所居不同,故所養不同,而其氣體有異也。」
廣居:滕文公下第二章朱注:「廣居,仁也。」
呼於垤澤之門:呼,叫喚。垤澤,垤音ㄉ|ㄝˊ,宋國城門名。宋城即指今天河南省商丘縣,唐叫睢陽。
食:以食供養。指國王供養賢士。
豕交之:豕是豬。交是接待。之是代名詞,指賢士。
獸畜:朱注:「畜,養也。獸,犬馬之屬。」
幣之未將:朱注:「將,猶奉也;詩曰:『承筐是將。』程子曰:『恭敬雖因威儀幣帛而後發見,然幣之未將時,已有此恭敬之心,非因幣帛而後有也。』」
虛拘:拘是留,以虛偽的接待而留之。
形色天性也:形,是人的形狀;色,是人的氣色。天性,是天然的性質。朱注:「人之有形有色,無不各有自然之理,所謂天性也。」
惟聖人而後可以踐形:朱注:「踐如踐言之踐。蓋眾人有是形而不能盡其理,故無以踐其形;惟聖人有是形,而又能盡其理,然後可以踐其形而無歉也。」邢疏:「惟聖人能因形以求其性,體性以踐其形。」
齊宣王欲短喪:短喪,即縮短服喪的日期。齊宣王,名田辟疆,威王子。威王卒,宣王欲短父喪三年之期。孟子學生公孫丑聽得此言,即來對孟子請教。
朞:一周年。
猶愈於已:愈,超過。已,停止,指不穿喪服。意思是說只穿一年喪服,也比不穿的好。
或紾:或,比如有個人。紾,音ㄓㄣˇ,扭轉的意思。
子謂之姑徐徐云爾:子,你。之,他。姑徐徐,且慢慢。云爾,語助詞。意思是說,你只勸他且慢慢地扭轉過來,這說得過去嗎?兄的臂是不應該扭轉的,雖扭得慢些,也不是敬兄之道。所以你不必勸他如此,只須教他孝弟的道理就可以了。
教之孝弟:弟同悌,兄弟友愛。朱注:「教之以孝弟之道,則彼當自知兄之不可捩。(捩,音 ㄌ|ㄝˋ,折斷),而喪之不可短矣。」
王子:齊王的庶子。
其傅為之請數月之喪:傅,老師。為,替。朱注:「陳氏曰:『王子所生之母死,厭於嫡母而不敢終喪,其傅為請於王,欲使得行數月之喪也。』時,又適有此事,丑問如此者,是非如何?按儀禮:公子為其母練冠麻衣縓緣,既葬除之。疑當時此禮已廢,或既葬而未忍即除,故請之也。」
終之:終,滿期。之,代名詞,指三年喪期。
謂夫莫之禁而弗為者也:夫,助詞,無義。莫,沒有。弗,不。這是孟子怕丑疑其言前後矛盾,而加以說明。意思是說我上次所以不贊成短喪的原因,是對那些並沒有誰禁止他,卻不肯盡禮而終喪的人說的。
三、簡要翻譯:
孟子從范縣到齊國的國都,望見齊王的兒子,感嘆著說:「所處的地位,能改變人的氣質,所奉養的品質,能改善人的體態;地位環境的力量多麼大啊!這不都是人的兒子嗎?」停了一會,孟子又說:「王子的宮室、車馬、衣服,多和人一樣,而像王子那樣與眾不相同,是因為他所處的地位,使他那樣的啊!何況那住在天下最廣大的居處的仁人呢!從前魯君到宋國去,呼喊垤澤城門上守門的人,守門的人說:『這不是我們的國君,怎麼他的聲音很像我們的國君呢?』這沒有別的原因,因為所處的地位、環境的緣故啊!」
孟子說:「只供給吃住而不愛他,這只是把讀書人當作豬一樣地看待;愛他而不恭敬,這是把士人當作犬馬一樣地畜養。恭敬的心意,是在幣帛、禮物等待遇還沒有送去以前,就具有的;如果僅有外表的恭敬,而無內在的誠意,那君子是不會因此虛偽的恭敬,而被拘束住的。」
孟子說:「人的形體、氣色,是自然之天性的流露。只有聖人能盡人性,然後才可以居人形,而不感到慚愧。」
齊宣王想將為父母守三年喪期的規矩縮短,公孫丑就對孟子說:「服一年的喪期,總比不服喪來得好些吧?」孟子說:「這個說法,就像有個人,拗轉他哥哥的手膀,以奪去他手中的肉來吃,你只勸暫且慢慢的扭轉是一樣的鄉愿。我看你還是教他盡孝悌的道理罷。」
這時,有個王子的生母死了,因為有嫡母在,不敢持三年的喪服,他的老師替他請求服幾個月的喪。公孫丑說:「像這樣是什麼道理?」孟子說:「這是想服三年的喪,而不可得,所以即使只加一天,也比不加要好。我以前所說的話,是對那些沒有誰禁止他,而自己卻不肯服滿喪期的人而說的。」
四、結語:
我們常說,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實在太大了。居尊則氣高,居卑則氣下。人在這種有形、無形的陶冶下,氣質與志節,都會受到影響,所以有孟母三遷的故事,便是在強調環境品質的重要。而這有形無形的禮遇,孟子在這裡說:給他飲食而不愛他,是當作豬一樣地看待他;但只有愛他而不給予適當的恭敬,又好像是當作畜養犬馬一樣。而只重視五蘊假身這種感性的需要,這種有形的生命,常是修德踐仁的妨礙,所以先哲教人克己、復禮、去人欲,存天心,自然贏得大家的尊敬。所以說恭敬的心意,是在禮物未送以前就有。反觀今日的台灣;士大夫只計較「待遇」,彼此之間只講究「利害」,所以整個政府流不住人才,因為國君並沒有真的恭敬心『禮賢下士』,『讀書人』幹嘛留戀職位,就不如『歸去』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