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八十三講 楊永慶
一、前言:
上一講次,我們談到法相宗這「同時四相,滅表後無」句,所謂「四相」一時,這就蘊含了前「後」別中,有「前」「後」等時間之「對待關係」。所以清涼大師引「成唯識第二」,在鈔中說:「然有為法,因緣力故,本無今有,暫有還無。表異無為,假立四相標也。」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無始劫以來,這是「本無」;從無到有,這今有,就有了「生」位,存在了;這存在,或朝生而後死,或月生而後死,或一年、二年、十年、百年……生而後死,這就是「暫停」,我們即稱說為「住」。「住」之中,又有分別,可前、可後,這又復立了種種異名;例如單以人來說,有「嬰幼期」、有「兒童期」、有「青少年期」、有「壯年、向老、老年……」期,所以說「復立了種種異名」,但金剛經告訴我們,其時間如露、亦如電。到最後,暫有還「無」,「無」時,名「滅」。我們也舉大乘起信論的疏卷中,生相,指一念托胎,十月滿足,而生此身,稱為生相。住相,既出胎已,住於世間,稱為住相。異相,年少時顏紅體潤,年老則髮白面皺,稱為異相。滅相,業盡命終,身亦壞滅,稱為滅相。這「滅」後,又是新的輪迴,所以「別」名相。如此的循環,前三「生、住、異」是有,同在現在;後一「滅」,則是無,故在過去。如此揀別知道,小乘生在未來,餘三現在。這樣說,如何入「無為法」與「有為」相?清涼大師指出這矛盾,很難自圓其說。表此「三相」後「無」,如何成「四相」?總而言之。生,表有法先非有(過去);滅,表有法後是無(另一循環);異,表此法非凝然(不住);住,表此法暫有用(有為法)。另外,還以表來分別釋義。故此四相,於有為法雖俱名表,但表達的時間是有不同。總之,此依剎那,假立四相。這就是結論。現今清涼大師引用的的疏鈔,我們但舉「滅」這一相來詮釋,也唯有此一句的義理,跟「法性宗」說法不同,所以這理說不許「同時」,道理在此。好了,我們接著看另外一段:
二、根本、後得,緣境斷惑,義說雙觀,決定別照。以有為智證無為理,義說不異,而實非一。
談到這「根本、後得、緣境斷惑,義說雙觀,決定別照。」這句,我們先瞭解一下,所謂「後得智」,又作無分別後智、後得無分別智。與「根本無分別智」也就是「根本智」是相對的。也就是根本無分別智後,所得之智,叫做「後得智」。「後得智」乃根本智所引,能了達依他如幻之境,故稱如量智、權智、俗智。又根本智為非能分別、非所分別,如如不動;而此「後得」智,則為所分別、能分別。所以在十波羅蜜中,六波羅蜜之後,從方便善巧到願力波羅蜜等四波羅蜜,正好相配。據無性攝大乘論釋卷八載,此智,可別為五種:一是通達思擇,於真決定,於真現觀,故稱通達;由後得智思擇如是所得通達,即於中自內審察此事如是,故稱通達思擇。二是隨念思擇,謂於後時,隨念通達,念言「我曾通達是事」,故稱隨念思擇。三是安立思擇,謂從此出,如所通達為他宣說,故稱安立思擇。四是和合思擇,謂以總相觀緣一切法,由此觀故,進趣轉依,或轉依已,重起此觀,故稱和合思擇。五是如意思擇,謂智現前,隨所思惟,一切如意,如令地等變成金等,故稱如意思擇。又此智與斷道有關,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上說:「後智思惟所緣故,令彼所斷(根本智斷),更不復起。又前智能進趣修道中,出世斷道,第二智(後智)能進趣世、出世斷道,無有純世間道能永害隨眠。」也就是說根本無分別智(根本智),即是類似覺性,所「引」之後的「後得」智,能通達思擇、隨念思擇、安立思擇、和合思擇以及如意思擇,以證得「緣境斷惑」,這意思,是能斷是智,所斷是惑,能證是心,所證是無為之理,如此的真觀以及俗觀,因而要以這「有為智」,證「無為理」,這在義理上是說不通的,因此說其實非一。我們看清涼大師的疏鈔:
鈔:疏「根本、後得」下,第八、能、所「斷」「證」即離別中不即義也。因明「斷」「證」,復「說」「緣境」:「根本」「緣」真,「後得」「緣」俗。【義說雙觀】者,亦言了俗由於「證」真。二智「雙觀」真、俗,以其宗中二「智」不融,二「境」不即,故正「雙觀」時,而常「別照」。
疏文中說「根本、後得」以下,屬於第八重點,也就是我們說過的,「是能所斷證即離之異:法相宗謂能斷是智,所斷是惑,能證是心,所證是無為之理,體性俱別;法性宗謂照惑之無,本即是智,能證之智外,無所斷之惑。」所以說「能、所」「斷」「證」,即是離分別,這義理是有問題的。因為說明「斷」「證」,那是真觀;而又復「說」「緣境」,這根本是俗觀:「根本智」起的「緣起」是真,而「後得智」起的「緣起」是俗。要說【義說雙觀】這句話,其含意是等於說了了俗,由於已經「證」真了。事實上,二智「雙觀」真、俗,這在相宗來說,「根本」、「後得」中的二「智」,比此事不融的,因此真、俗二「境」不是「一」,因此我們說正「雙觀」時,而常有分「別」。清涼大師接著解釋說:
言「斷惑」「別」者,「根本」「智」「斷」迷理隨眠,「後得」「智」不「斷」。護法云:「不親證故,無力能斷迷理隨眠,而於安立、非安立相無倒證故。亦能永斷迷事隨眠。故瑜伽說:『於修道位中有出世斷道、世出世斷道。』」相傳釋云:「正體能斷迷理、迷事二種隨眠;後得但斷迷事隨眠。斷迷理時,即觀理境;斷迷事時,即觀事境。」故不即也。既言「根本」有「雙」「斷」義,故「說雙觀」;「後得」既不「斷」於「迷理」,還成「別照」,不同法性一「斷」一切「斷」也。此中疏文影略而「說」,若約「斷惑」,應云「義說雙」「斷」,「而實」「別」「斷」。
言【以有為智證無為理】者,唯約「根本」「斷惑」而「說」。上明「斷惑」,此辨「證」「理」。前「緣境斷惑」,但就所觀以論不即。今此「證」「理」,就能、所證心、「境」相對,明不即義。能證之「智」則是「有為」,所證之「理」即是「無為」,故不即也。
至於說到「斷惑」、分「別」兩事,「根本」「智」,「斷」的是迷理隨眠;而「後得」「智」,不「斷」這迷理隨眠,各位可以參考剛剛說的,能斷的五事。因此護法菩薩說:「不親證故,無力能斷迷理隨眠,而於安立、非安立相,無倒證故。亦能永斷迷事隨眠。故瑜伽說:『於修道位中有出世斷道、世出世斷道。』」相宗的傳釋說:「正體能斷迷理、迷事二種隨眠;後得但斷迷事隨眠。斷迷理時,即觀理境;斷迷事時,即觀事境。」故不相即。既然說「根本」有「雙」「斷」之義,故「說雙觀」;而「後得」既不「斷」於「迷理」,還成「別照」。可見,不同法性一「斷」一切「斷」也,這是關鍵。所以此中的疏文,只是影略其要點而「說」,若約從「斷惑」來談,應該是說「義說雙」「斷」,「而實」「別」「斷」,這很清楚。
至於談到【以有為智,證無為理】這句,唯有從「根本」「斷惑」而「說」。上面說的,但明「斷惑」;這裡還從「證」「理」來看。前面的「緣境斷惑」,但就所觀,來論說是有分別的,因此「不即」,彼此不互相含攝的。現今我們從此「證」「理」,就「能、所」證心、以「境」相對,說明了「不即」之義。能證之「智」,也就是後得智,則是「有為」法,所證之「理」,卻是「無為」法,故我們說「不即」,就是這道理。
三、既出世智依生滅識種,故四智心品為相所遷,佛果報身有為無漏。
既然出世智,是依生滅識種,故四智心品,為相所遷,如此說來,佛果報身,有為無漏。所謂佛果之四智,全稱叫四智心品,為唯識宗所立。即將有漏的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前五識,轉變為四種無漏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我們先看菩薩觀唯識無境之四智即:(一)相違識相智,謂觀境隨人、天、鬼、畜等業力不同,而變現不同之相,故境非實有。(二)無所緣識智,謂觀所生之識,皆緣於過去、未來、夢等非實之境,一切境界,皆心所變,故觀唯識無境。(三)自應無倒智,謂觀境若為實,則一切凡夫皆為聖,以本來證悟心外之境,自然成就而無顛倒;然凡夫尚須藉外境功用,始得解脫,故境非實有。(四)隨三智轉智,謂隨三智觀轉境相之智。這三智為:(1)隨自在者智轉智,謂已證得心自在者,能隨心轉變外境。(2)隨觀察者智轉智,謂得勝定而修法觀者,觀一境,而眾相顯現,境若實有,則不能如此。(3)隨無分別智轉智,謂起證實之無分別智時,一切境相皆不現前。由此三智,得觀唯識無境。因而菩薩成就上述之四智時,於唯識之理,決定悟入,而證無心外實境。好了,有這概念,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之疏鈔:
鈔:疏「既出世智依生滅識」下,第九、明「佛」「身」無「為」、「有為」別中「有為」義也。佛地論第三云「大覺地中無邊功德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無為功德,淨法界攝。淨法界者,即是真如;無為功德,皆是真如體、相差別。有為功德,四智所攝。無漏位中智用強故,以智名顯一切種心,心所有法及彼品類。若就實義,一一智品具攝一切功德法門;若就粗相,妙觀察智攝四念住」等,明知「四智」,皆「有為」也。唯識第十云:「四所轉得,此復有二︰一、所顯得,謂大涅槃;」「二、所生得,謂大菩提。此雖本來有能生種,而所知障礙,故不生。由聖道力斷彼障,故令從種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續,窮未來際。此即四智相應心品。」乃至云:「故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盡。」以斯二論明皆「有為」。
疏文這句「既出世智依生滅識」以下,屬於第九重點,也就是上兩講中說的「佛身有為、無為之異:法相宗謂如來之四智,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皆依種而生,與有為無漏涅槃之無為不同;法性宗謂有即於法性之色、心,故佛之色、心,皆無為常住,非四相之所遷。」因而明「佛」「身」無「為」、「有為」,說明別中「有為」之義。根據佛地論第三說的:「大覺地中無邊功德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無為功德,淨法界攝。淨法界者,即是真如;無為功德,皆是真如體、相差別。有為功德,四智所攝,也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無漏位中,「智」用強,因此以「智」名顯一切種心,心所有法及彼品類。若就實義,一一智品,具攝一切功德法門;若就粗相來說,則妙觀察智攝「四念住」等,這充分說明了「四智」成就的,皆「有為」法也。唯識第十上面說:「四所轉得,此復有二︰一、所顯得,謂大涅槃;」「二、所生得,謂大菩提。此雖本來「有」能生「種」,但是我們一般人則是「所知障礙」,故不生。現今由聖道力斷彼「障」,所以得生「種」起,名得菩提。而這「種」起相續,窮未來際。這就是四智相應心品。」後來還說:「故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盡。」從這二論,說明了「四智」成就的,皆是「有為」。清涼大師接著補充說:
今疏初兩句出「有為」所以,以從「種」「生」。「生」,則「有為」。況「能生」「識」,體是「生滅」,「所生」之「智」安非「有為」?既是修「生」「有為」,必有「有為」之「相」,謂「生」、住、異、「滅」。故云「為相所遷」。「四智」攝於三「身」,大圓鏡「智」成自受用,故說「報身有為無漏」。
今初「既出世智依生滅識種,故四智心品為相所遷」這兩句,剛剛已經分析了是出「有為」佛果之所以然,以從「種」「生」。因為「生」,是緣起法,所以是「有為」。況「能生」之「識」,體本是「生滅」,「所生」之「智」,當然也是後得智,怎能不屬於「有為」?既是修「生」「有為」,必有「有為」之「相」,所以說「生」、住、異、「滅」等等。因此在這裡說「為相所遷」,就是這個道理。可見「四智」攝於報、化、法三「身」,而大圓鏡「智」,成就了自受用身,故說「報身有為無漏」。
四、如是義類,廣有眾多,具如瑜伽、雜集等說。
總之,如是義理,要廣為說明的文字還有很多,無法勝數,但具體的論述,一如瑜伽、以及雜集等等,說得很多,這裡就不再贅述。清涼大師說:
鈔:疏「如是義類」下,結也。
疏文這句:「如是義類」以下,屬於總結也。
五、「三、終教中少說法相,多說法性,所說法相亦會歸性。」
第三要談的是「終教」。佛陀的一代聖教,在終教中就少說法相,其廣為宣說的是說法性了,所說法相,亦會歸到法性上。清涼大師的疏鈔是這樣說:
鈔:疏「三、終教中少說法相」等者,疏亦有三︰初總,次別,後結。今初對前始教,互有少多,可知。言【所說法相亦會歸性】者,如說五蘊:五蘊即空,空即「法性」。下文云「三世五蘊法 說名為世間 彼滅非世間 如是但假名」,又云「有諍說生死 無諍說涅槃 生死及涅槃 二俱不可得」等。又如說心,心即離念,法界一「相」。「華藏世界海 法界無差別」等,其文非一。故此宗中非不有「相」,宗意顯「性」以為玄妙,令物達此,速證菩提,故光明覺云:「如來所轉」等。
疏文中說「三、終教中少說法相」等等這段,疏文的內容也有三︰初總,次別,後結。今「初總」,是針對前面的「始教」,所以一比較就有少、多之分,這可清楚知道。談到【所說法相,亦會歸性】這句,比如說「五蘊」:就有五蘊即空,空即「法性」,這就是「亦會歸性」。下文中說:「三世五蘊法,說名為世間;彼滅非世間,如是但假名」,又說:「有諍說生死,無諍說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等等。又,如說心,心即離念,法界一「相」。「華藏世界海,法界無差別」等,其文非一,各位讀經常常有這些文句,這理就不再陳述。故此,法性宗中,並不是全然不說有「相」,只是法性宗,意在顯「性」以為玄妙,令事事物物達此歸性,以速證菩提,故本經「光明覺品」上說:「如來所轉」等。
六、「所立八識通如來藏,隨緣成立,不生滅與生滅和合而成」,非一非異。
唯識中所立八識,通如來藏。宇宙萬事萬物,都是隨緣成立,不生滅、與生滅,和合而成,所以說「非一、非異」。
這句話的意思是甚麼,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
鈔:疏「所立八識」下,別明,文亦九段,如次對前,成十段義。亦第一當其第三,以對前次故。今初、即唯心真妄別中明具分唯識,真心成故。然法性宗十義即此經同教中義,至下廣引本文釋之。今且略引他經釋耳。【通如來藏】者,「如來藏」即「不生滅」,揀異前教唯「生滅」「識」。故楞伽第一云:「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溟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既言體即「常住」,明「非」唯「生滅」,「常住」即「如來藏」。言「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者,即起信論文。彼論具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既二「和合」名為「阿賴耶」,則知「賴耶」「非」獨「生滅」。謂唯真「不生」,純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成「藏識」。廣如問明品辨。
疏文中說「所立八識」底下,是分別說明其意,文中有九段,而且第二是對前一段,如次的對前,全部成為十段義理。同樣的,這第一段是當其第三,也就是「唯心真妄之異:法相宗謂萬法由阿賴耶之一心而生;法性宗謂真如與無明和合,而緣起諸法。」所以大家要將第八十一講的講義帶來,以方便對前面說的次第。今初,即唯心真、妄別中,明具分唯識,真心成故。然法性宗十義,即此經同教中義,至底下都是如此廣引本文來詮釋之。今,且略引他經來詮釋。【通如來藏】這句,「如來藏」即「不生滅」,揀異前教,唯「生滅」「識」。所以楞伽經第一上說:「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溟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從這些話看來,既然說「體」即「常住」,這說明了所有法「非」唯「生滅」之緣起,因為「常住」,即是「如來藏」。所以說「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這才是真正的緣起,這句話最早做這樣註解的,即是起自大乘起信論。彼論上具體的指出來:「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既二「和合」,名為「阿賴耶」,則知「賴耶識」,並「非」獨「生滅」的。因為唯真「不生」,所以純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成「藏識」。這義理,廣如本經的問明品,即可清楚的分辨。
七、結語:
「始教」,法相宗的部分,大致上介紹得差不多了,接著談「終教」,介紹法性的東西多了,凡所有相,我們但懂得亦會歸性,念頭一轉,轉迷成悟,大家讀起來會輕鬆許多了。我們下星期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