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七十四講

發布日期 : 2014-01-08 22:15:56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七十四講 楊永慶

 

一、前言:

 

在上一講中,不管說的是有五種種性︰聲聞乘性,辟支佛乘性,如來乘性,不定乘性,還是無性。或是善戒地持等但說有種性,還是無種性,我們都要知道,從性上來說是「一」,從相上來分那就是「多」。我們繼續看下去:

二、若法性宗意,則以三乘是權,一乘為實。

 

「若法性宗意,則以三乘是權,一乘為實。」也就是說,從法性宗的旨意來看,所謂「三乘」是「權」教,一乘為「實」教。清涼大師在這裡的註解說:

鈔:「若法性宗」下,疏文亦二︰先標所宗;

 

文中說「若法性宗」以下這句,也就是說疏文亦有二重點︰首先,是標示「法性」所標舉的「宗要」。

三、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又云『初以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清涼大師在這裡舉「法華經」上的話來佐證他的說法。經上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經上又說『初以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十方諸國土,唯有「一乘」法;剛開始會說二乘、三乘這都是為了「方便」度脫,使眾生成就一乘之佛道。清涼大師解釋說:

鈔:後「法華」下,引證成立。長分十段︰一、引「法華」,雙明「一乘」、一性;二、引涅槃,明「乘」、性相成;三、重引「法華」,明無趣寂;四、引涅槃第九,明無無性;五、釋引經、論,結成正義;六、廣引諸經,遮救定性;七、引涅槃,遮救無性;八、引「法華」,遮救趣寂;九、釋勝鬘,會「一乘」「方便」;十、以「法華」結成破立。

 

今初,分二:先正立「一乘」,後立一性,釋成「一乘」。今初【十方佛土中】等者,即第一方便品偈。上三句正立,第四句釋疑。言【無二亦無三】者,古有多說。大乘法師云:【二即第二,三即第三。以菩薩乘勝,故為第一。】此即生公意,而未盡其旨。生公云:「二者,第二乘;三者,第三乘。

 

亦應無第一。第一不乖,所以大,故不無之。既無二、三,一亦去矣。」意云:今日「一乘」深有玄致,稱「所以大」。「所以大」者,義理深也。昔「三乘」中「大乘」既未融餘「二」,則立為權。若約悲、智萬行,「不乖」今日之「一」,故云「不乖,所以大,故不無之」。言「既無二、三,一亦去」者,昔說有「三」,「二」「既」不立,「大」豈獨存?以不收「二乘」故,又權指故,亦同羊、鹿,俱不得故,如光宅四乘中說。若天台等意,「無二」者,「無」有聲聞、緣覺之「二」「乘」;「無三」者,總「無」昔日「三乘」,以皆非實故。宗說不同,任情去取。若望經意,但立一實為真;趣舉「二、三」皆悉不許,不論「大」、小。如說世間,此人獨立,更無與比,非要別指張、王二人。下句釋疑。疑云:若唯有「一」,昔何說「三」?又華嚴經云:「或有國土說一乘  或二或三或四五  如是乃至無有量」。故今釋云︰若以如來「方便」,則多少皆得。「十方」「國土」及昔說有「三」,是「方便」耳,非真實也。又次下經云:「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

 

「又云『初以三乘』」等者,此引第二經,重成「三」皆是權。若具引者,經云:「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釋曰︰此文皆明先「三」是權,後「一」為實。縱饒會「二」歸「一」,亦是「三」為「方便」,「唯「一」為實耳。

 

文中「法華」以下的這段,是引經典上的話來立論。長,分十段︰一是引「法華經」上的文字證明,以從雙方的角度來說明「一乘」即是一性;二是引涅槃經上,說明「乘」、性,是相輔相成;三是再次的引「法華,說明無「趣寂」;四是引涅槃經第九,說明無「無性」;五是引用經、論的解釋,結成「正義」;六是廣引諸經,遮救定性;七是引涅槃,遮救無性;八是引「法華」,遮救趣寂;九是詮釋勝鬘經上的話,會「一乘」與「方便」;十是以「法華」經義,結成破立。接著我們慢慢看:

今初,先分為二:首先,正確的建立「一乘」這概念,後面才立起「一性」之說,解釋成「一乘」的說法。今初先以法華經的說法,【十方佛土中】等這四句偈,即指的是「第一方便品」的偈。上三句「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是正立,第四句「除佛方便說」這是釋疑。所以說【無二亦無三】這句,自古已有多種說法。大乘法師說:【二即第二,三即第三。以菩薩乘勝,故為第一。】這也是道生大師的意思,而未盡其旨。生公大師說:「二者,第二乘;三者,第三乘。亦應無第一。第一不乖,所以大,是無法以「言語」來形容的既無二、三,一這概念,當然也空掉了。」其旨意是說:今日「一乘」深有玄致,稱「所以大」。「所以大」者,義理深也。昔「三乘」中,「大乘」既未融餘「二乘」,則立為權。若從悲、智萬行來看,「不乖」即是今日說的「一乘」,因而說「不乖,所以大,故不無之」。言「既無二、三,一亦去」者,昔說有「三」,「二」「既」不立,「大」豈獨存?佛道既然是不收「二乘」,又,需以權巧方便來指引,一如法華經上說的以羊、鹿,俱不可得故,也如光宅大師的四乘中說的。若以天台宗的意思,「無二」者,即是「無」有聲聞、緣覺之「二」「乘」;「無三」者,總「無」昔日「三乘」,因為用「乘」都不是真實的佛法。而各宗所說、比喻皆不同,也都是分別按當時眾生程度、能力、興趣、嗜好……等不同情境,而取捨也就自然不同。

倘若我們從經典的意義來看,成就佛道是但立「一實」為真;但引導的趣向則是其面向雖然有很多,可是目標、方向只有一個,舉「二、三」皆悉不許,更不論說「大」、「小」。比如我們說世間,此人是「獨立」的個體,在這世間他就是唯一的,更是無人可以與他來比擬,如果非要別指張三、王五二人來比擬他,那比得再好再像都不是他。下句「除佛方便說」這是釋疑。有人會置疑說:若唯有「一乘」,昔何說「三乘」?又華嚴經也說:「或有國土說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無有量。」這些經典上的句子明明是佛說的,怎麼又說沒有這些?所以今天特別解釋的說︰若以如來「方便」,則多少皆得。「十方」「國土」及昔說有「三」,這些都是「方便」說的,非真實也。又,次下經的經句也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可見引導的面向可多,目的卻是一。

文中「又云『初以三乘』」等等這句,此段是引用第二經的說法,重成「三乘」皆是權的理論。假若我們要具體的引用,那經上是這樣說:「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而,彼長者是在緊急的時刻,不得不以這小孩子喜愛的三車,引導他們出於火宅,因而避免他們受到傷害,所以當無虛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這可以這樣解釋的說︰此文皆明先「三」是權,後「一」為實,就是這個道理。縱饒會「二」歸「一」,也是以「三」為「方便」的法門而已,真正的目的在於成佛這唯「一」的路徑,才是真實耳。

四、以性唯一故,故云:「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又第三云:「一相一味――」「究竟涅槃常寂滅相。」

 

從法性上來說,性,是唯一的,所以我們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又第三云:「一相一味――」「究竟涅槃常寂滅相。」根據《法華經》上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這句話底下清涼大師有註解,這裡就先空過。又第三句說「一相一味」,指的是:「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如是等文,清涼大師目的是在證明所說的,是有所本也。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

鈔:「以性唯一」下,引其二文,明「唯一」「性」證成一乘。此句總以「一」「性」成一乘。若有多「性」,容有多乘;既「唯一」「性」,並同作「佛」,故「唯」一乘耳。

 

「故云:『諸佛兩足尊』」下,引證。初引第一未來「佛」章。故彼偈云:「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  導師方便說」。今但引兩句,顯「諸法」「無性」,成「一」「性」義耳。然上三偈,諸釋不同。今直解經文。初一偈明當「佛」開權,終歸「一」實,故云「其實為一乘」。次偈釋說「一乘」所以,以「唯一」「性」故。謂:若有二「性」,容有兩「乘」;既「唯一」「性」,故說「一乘」耳。

 

「知法常無性」者,「知」即能證「知」,「法」謂所證「知」。「法」即色、心等一切「法」也。「常無性」者,所證理也,即是真如「無性」之理,覺「諸」「法」故。云何「常無性」?謂色、心等從本已來「性」相空寂,非自,非他,非即,非離,湛然「常」寂,故曰「無性」。而言「常」者,謂本來即「無」,非推之使「無」,故曰「常無性」耳。

 

「佛種從緣起」者,然有二義︰一、約因「種」。因「種」即正因「佛」「性」,故涅槃云:「佛性者,即是無上菩提、中道種子。」此「種」即前「常無性」理,故涅槃云:「佛性者,即是第一義空。」「無性」即「空」義也。「緣」即六度萬行。是「緣」因「佛」「性」,「起」彼正因,令得成「佛」。「是故說一乘」者,唯以「佛」「性」「起」於「佛」「性」,更「無」餘「性」,故說「一乘」,稱理「說」也。體同曰「性」,相似名「種」。故關中云:「如稻自生稻,不生餘穀。」此屬「性」也。萌幹花粒,其類無差,此屬「種」也。

 

二、果「種」「性」。關中云:「佛報唯佛,其理不差」,即「性」義也。說「法」度人,類皆相似,此「種」義也。果之「種」「性」「緣」真理生,故云「從緣起」故。釋此偈云:「佛緣理生。理既無二,」「是故說一乘耳。」意云︰證「理」成「佛」,「稱理」「說一」。此中「知法常無性」偈,全同出現出現品云:「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乃至云:「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眾生。」謂「知」「無性」、「佛」「性」「同」故。準於下經,以「知」「無性」尚得「一」「成」一切皆「成」,況無不「說一乘」而「度」脫之!

 

後偈又云「是法住法位」等者,重釋前偈。言「是法」者,即前所知之「法」。所以「常無性」者,由「住」真如正「位」故。由「緣」「無性」,「緣起」即真;由即真故,故上云「無性」。言「法位」者,即真如正「位」。故智論說:「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異名。」世「法」即如,故皆「常住」。謂因乖「常」理,成三界無「常」。若解無「常」之實,即無「常」而成「常」矣,則「常」與無「常」,二理不偏,故涅槃經況之二鳥。今於「道場」證「知」一切「世間」無「常」即真「常」理,猶懸鏡高堂,萬像斯鑒。二而不二,不可言宣,以方便力假以言「說」。「一」尚假「說」,況有二、三!故知前偈即「一性」之文。疏中略要,但引一句耳。

 

【又第三】下,此引藥草喻品,證「一性」義。故彼經云:「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今但略引二句,以此證「知」,則「明」三乘之人「不」「知」差別即「一」,唯「佛」究之,無三無二。言「解脫者」,真「解脫」也。故第二經偈云:「為滅諦故  修行於道  離諸苦縛  名得解脫  是人於何  而得解脫  但離虛妄  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  一切解脫」。釋曰︰「一切解脫」,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一」「解脫」「味」。故無二「味」,安有三乘?故又云「常寂滅相」,即性淨「涅槃」,是上「世間相常住」也。故皆「一性」。

 

首先我們先看文中說「以性唯一」以下這段,是引法華經中的兩段文章,來說明「唯一」「性」,以證成一乘。此句,不管怎麼說,總在以「一」「性」成一乘這角度來打轉。否則,假若有多「性」,就容許有多乘的存在;但既是「唯一」「性」,並同作「佛」,所以當然「唯」有一佛乘耳。

文中說「故云:『諸佛兩足尊』」以下,這是引用經典文字來證明。初,是引第一未來「佛」章的文字。該偈是這樣說的:「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現今在這段文中,清涼大師但引:「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這兩句,以彰顯「諸法」、以及「無性」,來成「一」「性」之意義耳。然而上面的這三偈,諸釋皆有不同。我們不想介入討論,今只直解經文。初一偈「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以說明當「佛」之開權,終歸「一」實,所以最後說「其實為一乘」。次偈釋說「一乘」之所以然而,但以「唯一」「性」故。所以說若有二「性」,就可以兼容兩「乘」了;但既「唯一」「性」,故說「一乘」耳。

這句「知法常無性」的意思,知法的「知」,指的是即能證「知」的知;「法」,即是所的「知」。「法」即色、心等一切「法」也。「常無性」這句,指的是所證之理也,即是真如「無性」之理,而覺知「諸」「法」。為何說「常無性」?指的是色、心等從本已來,「性」相空寂,非自,非他,非即,非離,湛然「常」寂,故曰「無性」。一如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因為它是真如,「無性」。而說「常」者,謂本來即「無」,非推之使「無」,故曰「常無性」,意思在此。

所謂「佛種從緣起」這句,有二義︰

一是約因「種」。因「種」,即正因「佛」「性」,所以涅槃經上說:「佛性者,即是無上菩提、中道種子。」此正因「種」,即前「常無性」之理,故涅槃經上說:「佛性者,即是第一義空。」「無性」,在這裡指的即是「空」義。而「緣」,即是六度萬行。可見是「緣」,是因「佛」「性」,「起」的正因,令得成「佛」。「是故說一乘」這句,唯以「佛」「性」,「起」於「佛」「性」,更「無」餘「性」,故說「一乘」,這就是稱理之「說」。體同,曰「性」,相似,只能稱名為「種」。因而關中地區的一句名言:「如稻自生稻,不生餘穀。」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性」。至於長在樹幹上的花粒,其類別無甚麼差別,但能否長成果實,則還不一定,那仍有待因緣,此屬於「種」,這樣大家就明白了。

二是果「種」「性」。關中地區說的:「佛報唯佛,其理不差」,這即是「性」之義也。而佛說「法」度人,類皆相似,此即是「種」之義。果之「種」「性」,從「緣」真理生,故說「從緣起」。為了詮釋這句偈,說:「佛緣理生。理既無二」,「是故說一乘耳。」其旨意在於︰證「理」成「佛」,「稱理」「說一」。此中「知法常無性」這偈,其義理全同出現。所以在出現品中說:「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乃至更說:「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眾生。」謂「知」「無性」、「佛」「性」是「同」,故能理解。準用此義理,我們於下經中,以「知」「無性」,尚得「一」「成」一切皆「成」,況無不「說一乘」而「度」脫之。至於後偈又說「是法住法位」等者,這是重複解釋前偈。所謂「是法」者,即前面所知、所證之「法」。所以「常無性」者,是由「住」真如正「位」的緣故。由「緣」「無性」,因此「緣起」即真;由即真故,所以稱為「無性」。至於「法位」這句,即是「真如」正「位」。因而,大智度論上說:「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異名。」世間的一切「法」即「如」,故皆「常住」。意思也就是因「乖」「常」理,才能成「三界」無「常」。假若,我們清楚了然無「常」之實,即能入於無「常」而成「常」。如此的話,則「常」、與無「常」,二理不偏,故而在涅槃經上佛以二鳥來比擬。這指的是南本涅槃經鳥喻品中說:「鳥有二種,一名迦提,二名鴛鴦。遊止共俱,不相捨離。是苦、無常、無我等法,亦復如是,不得相離。」所以清涼大師在這裡說,今於「道場」證「知」一切「世間」無「常」,即是真「常」之理,猶如懸鏡在高堂上,家中萬像,清清楚楚的照鑒。二,而不二,這種道理,不可用言語來表達,只能以方便力,假以言「說」。「一」尚且是假「說」,況有二、三!故知,前偈的意旨,即是「一性」之文。中略要,但引用一句偈而已,各位就可以明白。

文中這【又第三】以下,此處引用的是法華經藥草喻品,來證說「一性」之義。故引用法華經上的句子說:「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清涼大師說,今但略引二句,以此證「知」,說「明」三乘之人,「不」「知」差別即「一」,唯「佛」究之,無三、無二。至於說到「解脫者」,指的是真「解脫」。故第二經上的偈子這樣說:「為滅諦故,修行於道,離諸苦縛,名得解脫。是人於何,而得解脫?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清涼大師的註釋,這樣說︰「一切解脫」,即真「解脫」;因為真「解脫」者,即「一」「解脫」「味」。故無二「味」,安有三乘?故又說「常寂滅相」,即指的是性淨「涅槃」,是上「世間相常住」。故皆是「一性」。

五、涅槃亦云:「佛性者名為一乘。」「師子吼者名決定說――決定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當作佛。」三十三又云:「一切眾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脫,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當得常、樂、我、淨。是名一味。」

 

涅槃經上也說:「佛性者,名為一乘。」涅槃經上說,佛性就是佛性,稻子就是稻子,沒有長得茂盛的稻子,也沒有長得像麥子的稻子,所以說名為「一乘」。同經,又這樣說:「師子吼者,名決定說――決定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句化的意思是佛金口所宣說的,一定是這樣的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該經同時又說:「凡是有心,定當作佛。」此外,該經的三十三卷又說:「一切眾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脫,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當得常、樂、我、淨。是名一味。」一切眾生志於佛道,真實的實踐,都能成就這「常、樂、我、淨」的究竟涅槃,這也是名為一味。長江、黃河、黑龍江……河水的顏色縱有不同,寬狹也不一,但入于大海,同為一味。以上這些話的意思並不難,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

鈔:涅槃亦云」下,第二、引「涅槃」,明「乘」、「性」相成。非但由唯「一」「性」故「說」「一乘」,經明「一」「性」即「一乘」也。即第二十七經云:「善男子!畢竟有二種︰一者、莊嚴畢竟,二者、究竟畢竟;一者、世間畢竟,二者、出世間畢竟。莊嚴畢竟者,六波羅蜜;究竟畢竟者,一切眾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悉有一乘,以無明覆故,不能自見。」釋曰︰以皆「有佛性」,故唯「一乘」。又「佛性者,即是第一義空」之理,理能運載,即是「乘」義耳。

 

【師子吼者名決定說】者,亦即第二十七經師子吼品。釋曰︰若不「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則是野干鳴。設千萬年在於佛法,終不能作「師子吼」也。

 

【三十三又云】下,引證「佛性」即是「一乘」。非但「因」「同」,「果」亦「同」也。亦師子吼品。彼明海有八德,下具合之。此合第三「一味」之義。經中但加標云:「三者、一味」,釋如文。「一甘露」者,正顯「一味」「甘露」以喻涅槃。

 

文中「涅槃亦云」這句以下,屬於第二重點,是引用「涅槃經」,說明「乘」、「性」這兩個名詞是相輔相成的。非但由唯「一」「性」故,這個角度來詮釋「說」「一乘」的真實相,也就是從涅槃經明白「一」「性」,當然就應該是「一乘」。也即是「涅槃經」第二十七卷中說的:「善男子!畢竟有二種︰一者、莊嚴畢竟,二者、究竟畢竟;一者、世間畢竟,二者、出世間畢竟。莊嚴畢竟者,六波羅蜜;究竟畢竟者,一切眾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悉有一乘,以無明覆故,不能自見。」這句話很淺顯,但清涼大師還是給予註解說︰以「眾生」皆「有佛性」,故唯說「一乘」。因為稻子就是稻子,開出的花種雖有壯弱之分,但長出的一定是稻子,這就是「一乘」。又說「佛性者,即是第一義空」之理,稻子就是稻子,這是無二亦無三。理,代表的是能運載,即是「乘」義耳。有如是之土壤、陽光、空氣……以及農夫的經營這「緣起」,稻穗的花一定長成「稻子」,不會變成麥子,這道理,即是「一乘」。

文中說【師子吼者名決定說】這句,亦即該經第二十七師子吼品。其義理是說︰若不「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則是野干鳴。所謂「野干」,是梵語,音譯為「悉伽羅」。即是狐狸中的一種。比喻修行未臻成熟,而妄說真理,就如同狐狸在叫一般。古叢林大致上是建在深山之中,狐狸也在修行,設若在於佛法中修行了千萬年,可是沒有正知正見,終不能作「師子吼」。

文中這句【三十三又云】以下,是引經典上的說法,證明「佛性」即是「一乘」。非但「因」「同」,「果」亦「同」也。這也是出自於師子吼品。彼經說明海有八德,下面說的具合經典的文字。這裡,單單合此第三「一味」之義。經中,但加標云說:「三者、一味」,釋如上面說的文,就不再贅述。至於「一甘露」這句,正顯現成佛「一味」,同得「常、樂、我、淨」之「甘露」味,來比喻涅槃經的果德。

六、結語:

 

我們都知道「米」就是米,吃下去能滋養我們的色身,這稻子就是「米」,從其本性上來說,就叫做「性」;當然,長在泰國的稻子,我們稱為「暹邏」米,而在台灣的也有「蓬萊」米與「在來」米之別,這些都同樣都是可以滋養我們的色身,提供營養的能量稱為「性」;但在緣起中,不同的時空,會隨著原而有不同的「相」,卻只是「種」不同而已。我們希望大家讀了這章節後,「種」、「性」自然了然,如此的話,自然知道佛法一味、一如、一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