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六十五講 楊永慶
一、前言:
我們連續幾個星期,說了光宅大師依照法華經的四乘,而說「四教」;接著說了智者大師的判教之「藏、通、別、圓」的四教。藏教的部分,屬於「有」真實的「生滅之」四聖諦;而通教的「無生滅」之四聖諦,這能入「無生滅」之四聖諦是以「般若」為門,所以在通教中,「般若」是共三乘,這是大家瞭解,因為修行沒有「般若」,則寸步難行。可是在「般若」中,還有共「般若」,那是指淺層的的「般若波羅蜜」;另外,還有深層的「般若波羅蜜」,那是不共的,我們就今天就針對這點,繼續的為大家做進一步的分析。
二、然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皆通淺、深,不同於共般若,唯共於淺。
然而在「教、理、智、斷、行、位、因、果」,都有通淺、深之層次之不同,一如我常舉的「孝順」這概念,當然有淺、深之不同層次。而我們說的「共般若」之通,指的唯有共通於「淺」。這點我們先看清涼大師的疏鈔:
鈔:疏「然教、理、智、斷」下,三、解妨難,謂有難云︰此通、別教名,依智論中共般若、不共般若以立。何不二名「共教」,三名「不共教」,而云通、別耶?故今釋云︰「通」則上「通」別、圓,「通」下二乘,遠、近俱「通」;「共」但「共」小,得近無遠,故「名」「通」耳。「別」有二義,不「名」「不共」。次下當釋。
又言【皆通】者,上之八字,字各一義︰一、「教」「通」,二、「理」「通」等。一、「教」「通」者,三乘「同」稟因緣即空之「教」,二、「理」「通」者,同「見」偏真之「理」;三、「智」「通」者,「同」得巧度一切「智」;四、「斷」「通」者,菩薩界內惑「斷」、見修「同」也;五、「行」「通」者,見修無漏「行」「同」也;六、「位」「通」者,從乾慧地乃至辟支佛地,「位」法「同」也;七、「因」「通」者,九無間「同」也;八、「果」「通」者,九解脫、二種涅槃「果」「同」也。「通」義雖八,因「教」方知,故名「通」「教」,餘教例知。
疏文中說,「然教、理、智、斷」以下的句子,屬於第三部分,是解釋大家的疑問以及懷疑的地方。有人就質疑說︰此「通、別」的教名,如果依照大智度論中所說的,以「共般若、不共般若」來立名,不就沒有人質疑了。所以為何不在「三藏教」之後的第二期之教的名稱,直接稱為「共教」,第三期之教的名稱為「不共教」,這樣簡單明白,為何要故意使用「通教、別教」,自尋煩惱?因此面對這問題,現今解釋說︰「通教」,則上「通」別教、圓教;同時還「通」下面的大、小二乘,因此遠、近俱「通」,因此採用「通教」一詞;而「共教」但「共」聲聞、與緣覺之小乘教,得近無遠,故「名」「通」耳。同時,「別教」一詞有二義,因而不「名」「不共教」,意思在此。我們在往後當會加以解釋。
又說到【皆通】一詞,上面有「教、理、智、斷、行、位、因、果」這八字的意思,每字各有一義︰一是「教」「通」,二是「理」「通」等等,其意說明如下。首先「教」「通」指的是三乘「同」稟因緣即空,這樣的緣起之「教」;接著「理」「通」,指的是同「見」偏真之「理」;三所謂「智」「通」,指的是「同」得巧度一切「智」;四的「斷」「通」,指的是菩薩界內惑「斷」、見修之「同」;五是「行」「通」,指的是見修無漏之「行」「同」也;六說「位」「通」,指的是從乾慧地乃至辟支佛地,「位」法是相「同」;七所謂「因」「通」,指的是九無間「同」;八說「果」「通」,指的是九解脫、二種涅槃之「果」「同」也。可見,「通」義雖八,因「教」方知,故名「通」「教」,餘教例知,就不再贅述。這裡有「九無間」以及「九解脫」,我們稍加說明。所謂「九無間」,又稱「九無間道」,指的是正斷煩惱位之九無漏道。有時,又作九無礙道。間,即礙或隔之義,謂觀真智理,不為惑所間礙、或間隔。一念煩惱尚存,於後念,「得」擇滅之理,所以說煩惱與擇滅間,是無間隔,這樣稱「無間」;由初發心修行一直至涅槃,這煩惱與擇滅間的過程稱「道」。三界分為九地,這大家都曉得是,「九地」又稱「九有」。有情眾生居止之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依禪定三昧之深淺,色界、無色界復分為四禪天、四無色天,與欲界,計立九種有情之住地,稱為九地、或九有。簡單的說:一是欲界五趣地,為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六欲天)等雜居之所,稱五趣雜居地。二是離生喜樂地,離欲界惡後,所生得之喜樂,也就是色界初禪天屬此地。三是定生喜樂地,由定所產生之殊勝喜樂之境地,色界第二禪天屬此地。四是離喜妙樂地,離於前地之喜,而身得勝樂之境地,色界第三禪天屬此地。五是捨念清淨地,捨前前地之喜與前地之樂,而心達安靜平等(即捨)、自覺(即念)之清淨境地,色界第四禪天屬此。六是空無邊處地,離色界之物質性,而證得虛空無邊自在性之境地,無色界第一天屬此地。七是識無邊處地,得識無限闊達性之境地,無色界第二天屬此地。八是無所有處地,離前二地之動性,沈潛於「一無所有」之寂靜想境地,無色界第三天屬此地。九是非想非非想處地,有想與無想俱離,而不偏於有、無,達平等安靜之境地,無色界第四天,有時又稱有頂天屬此地。這九地又稱九定,雖屬有漏定,但其境地乃為起無漏定之強力依所,故稱無漏九地。而三界、九地各有九品思惑,合計為八十一品惑。其中,欲界具有四種修(思)惑(貪、瞋、慢、無明),四禪、四無色已除瞋,尚餘三惑。於各地中,總此等修惑,分上上乃至下下九品,合之為八十一品修惑。所以這裡清涼大師說,九地一一有修惑、見惑。一地之修惑又分九品斷之,每斷一品惑,各有無間、解脫二道。即正斷煩惱之位為無間道;斷後相續所得之智為解脫道。修惑,於各地立有九品,故能對治之道亦有九品,稱九無間道、九解脫道。又無學之阿羅漢聖者,「練根」轉種性時,亦有九無間、九解脫,這些,各位可以參考俱舍論卷二十五。
三、「別教。別即不共,不共二乘人說故。此教正明因緣假名無量四真諦理。○的化菩薩,不涉二乘,故聲聞在座,如聾如盲。」
所謂「別教」之「別」即是「不共」的意思,也就是這一階段的教法,是「不共」二乘人說的,所以我們看佛說法華經,阿羅漢離席而去,因為這是「不共」二乘人說的。此「別教」,正說明因緣假名,無量四真諦理,這我們在上次的講義已經說過,不再贅述。○的化菩薩的「○」是缺字,至於缺甚麼字已經不可考,但整句話的意思很清楚,佛在這「別教」的教學是以「菩薩」為應機者,不涉二乘,所以說「聲聞」聖者在座,如要聽,也一如聾如盲般的,無法體會。清涼大師接著解釋說:
鈔:疏:「三、『別教』」下,文中分二︰先正釋,後「不名」下,通妨難。初中亦三:立「名」,可知。
【此教】下,二、「明」所詮。「因緣假名」,當中論第三句;「無量四真諦理」,即第三「四」「諦」。言【無量】者,苦有「無量」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集、滅、道各有「無量」相等。疏【的化菩薩】下,三、「明」所被機,即華嚴.法界品意。
疏文中說的:「三、『別教』」以下的句子,文中分成二部分︰先正釋,這大家瞭解;後段談到「不名」以下,屬於會通行者的妨難。初中,亦有三小節:首先是立『別教』之「名」,我們一看就知道。
【此教】以下,屬於第二小節,是說「明」所要詮釋的道理。這句「因緣假名」,也就是因緣說也只是方便的權教。當中論第三句;「無量四真諦理」,即第三「別教」的「四」聖「諦」。所謂【無量】這句,談的「苦」有「無量」相,這種狀況非是諸「聲聞」、「緣覺」所能知悉;同樣的,「集、滅、道」也各有「無量」相等等。至於疏文說的【○的化菩薩】以下,屬於第三部分,是說「明」所被根機的當機者,指的即是華嚴經.法界品。
四、不名「不共」,而云「別」者,兼欲揀非圓故。以一因迥出,一果不融,歷別而修,不得因、果圓融故。
在這裡不使用「不共」這名詞,而以「別」字來標誌,是兼有想要「揀擇」非圓的含意在。以「一」「因」逈出,而用一果是無法融通的,必須歷別教而漸修,否則無法得因、果圓融的境地。這意思不太容易瞭解,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
鈔:疏:「不名『不共』」下,二、通妨難。初牒疑情,謂有難言。既言別即「不共」,便是智論「不共」般若,何不名為「不共教」耶?
疏【兼欲】下,解釋。以「別」有二義:一、「不共」二乘,義如上說。二、「歷別」「不融」,故「名」為「別」。若云「不共」,「不」「兼」後義,故云「兼欲揀非圓故」。
疏文這句「不名『不共』」以下,第二重點在於會通一般行者的「妨難」。剛開始的疏鈔曾說「謂有難言」之疑情,所以在此必須予以會通。既說明了「別」即「不共」,這是出自智論說的「不共」般若,有此先例,所以我們何不名為「不共教」這樣的建議?
而疏中的【兼欲】以下,是分別給予解釋。以「別」有二義:一是「不共」二乘,其義已如上說。二是「歷別」「不融」,所以用「名」為「別」,這樣的說法才會清清楚楚。假若說「不共」,「不」「兼」後義,也就是指「歷別」「不融」,故說「兼欲揀非圓故」,道理在此。接著,清涼大師又加以註解:
疏【以一因】下,出「非圓」之相。【一因逈出】者,對他顯「別」,不同通教三乘通「修」。今「一」道出離,「逈」超二乘,亦離二邊,以顯中道故。【一果不融】下,當法明「別」。「一果不融」者,「果」「別」,謂三德、三身各「不融」故,不能「一」德、一切德等故。【歷別而修】者,當體以明「因」「別」,「修」布施時,非戒等故,初地不知二地功德等故。
疏【不得因、果圓融】者,「因、果」互望「不融」,「不」能「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故」。
疏文中說【以一因】底下,出「非圓」之相,其意思是這樣。【一因逈出】這句,對他顯「別」,不同於通教三乘通「修」。今「一」道出離,「逈」超二乘,亦離二邊,以顯中道故。而【一果不融】以下,當法說明這「別」義。「一果不融」這句,指的是「果」「別」,謂三德、三身,各「不融」故,不能「一」德、一切德等來類推。【歷別而修】這句,指的是當體,以明「因」「別」,例如「修」「布施」時,那絕非「修」「戒」可以等同;同樣的,初地不知二地之功德,所以說【一果不融】。
疏文提到【不得因、果圓融】這句,「因、果」既然互望「不融」,所以「不」能「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故」。各位要留意「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這是念佛法門,而這裡是談判教,不能混為一談。念佛法門中,信為道源功德母,「念佛」是因,一心專念,當然得佛菩薩加持,所以憶佛念佛,必定做佛,因此「因」該「果」海;而成佛之果,當然徹「因」,所以說「果」徹「因」源。可是判教是專就佛陀說法內容,給予區分不同時期,因而這裡說「不得因、果圓融」,這點大家要清楚。
五、「圓教。圓以不偏為義。此教正明不思議因緣二諦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別。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為圓。」
第四時期是「圓教」。所謂「圓教」的圓,是指「不偏」為義。此「圓教」正說明不思議因緣真、俗二諦之「中道」。所謂真、俗二諦之「中道」,我們根據俱舍論卷二十二的說法,真、俗二諦,且舉例說明其意義。例如瓶、衣等物,其外形、狀態,一旦毀壞,則不能再稱為瓶、衣等。又如水、火等,若以勝慧分析之,即成為「色、香、味」等各種之要素,故亦不能再稱為水、火等。凡此,給予假名,也稱為施設有,而為世間一般常識所認可者,稱為世俗諦。對此,色、香、味等,乃構成萬物存在之要素,其形態縱然碎至極微,或以勝慧分析之,其本質恆常存在而不變,故被視作出世間之佛教真理,稱為勝義諦。真、俗二諦之「中道」,套一句俗話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在真俗二諦中,不偏於勝義諦,也不偏於俗諦,隨緣應化,卻能常住真心,這才是真、俗二諦之「中道」。所以清涼大師說,事、理具足,不偏不別,這才叫圓教。但,「圓教」是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為「圓」。清涼大師這樣解釋:
鈔:疏「四、『圓教』」下,文中亦二:先「正」立,後對前結成。前中又二︰先釋「義」,後引證。前中亦三節:釋名,可知。
疏【此教】下,二、辨所詮。略無無作四諦之言。言【不思議因緣二諦中道】者,即中論第四句「亦是中道義」。而言「不思議」者。佛性「中道」故。又「因緣」即空,故不可作「因緣」思;即假,故不可作空思;即「中道」,故不可作「二」思。即一而三、即三而一,為「不思議因緣」。「二諦」即真、俗「二諦」,「中道」即第一義「諦」,三「諦」「義」也。又融「二諦」即是「中道」,不似通教多約真「諦」,別教多約俗「諦」。
言【事、理具足】者,通多約「理」,「別」多約「事」。「圓」中舉「事」,乃是即「理」之「事」;舉「理」,乃是即事之「理」。無「理」不明,無「事」不「具」。言【不偏不別】者︰「不偏」,謂非「偏」真,又不滯一邊故;「不別」者,謂「不」歷「別」,必須融攝故。餘如大意合離中辨。
疏【但化】下,三、所被「根」也。「最上利根」即「圓」融之機也。
疏文中說「四、『圓教』」以下,文中亦有二個重點:先「正」立,後,再針對前面的立論,做個總結。前中,又有二小節︰首先是釋「義」,後再來引證。而前中,亦三節:這是釋名,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來。
疏文說【此教】以下,屬於第二部分,是分析辨明所要詮釋的道理。這中間省略了無作四諦之言,這部份我們在上次講義已經說過,各位可以參考。至於談到【不思議因緣二諦中道】這句話,即是「中論」的第四句:「亦是中道義」,的意思。而說「不思議」者,因為佛性強調的是「中道」義,而不是追求個人的解脫而已。又,「因緣」即空,我們在介紹通教的時候,已經說過。因此不可作「因緣」之思維;因為即假,故不可作空思;卻即是「中道」義,所以是「一」不可作「二」想,所以我們常說佛法是「不二法門」。而即一乘而三乘、即三乘為一乘,所以說「不思議因緣」。至於「二諦」即真、俗「二諦」,「中道」即第一義「諦」,這即真、即假、即第一義「諦」,看來是三「諦」「義」也,卻又是融「二諦」,為「中道」。可見,圓教不似通教,多是約真「諦」而說,而別教多是約俗「諦」而說,只有圓教是融「二諦」,為「中道」。
至於這【事、理具足】這句,通教多約「理」,「別教」多約「事」。「圓教」中舉「事」,乃是即「理」之「事」;舉「理」,乃是即事之「理」。無「理」不明,無「事」不「具」。談到【不偏不別】這句,所謂「不偏」,謂非「偏」真,又不滯「真、俗」二諦之一邊;而「不別」者,指的是經歷萬事萬物各「別」的鍛鍊,方能融攝「理、事」。其餘的一如大意中說的合、離、中,這三段的辨析。
疏文的這句【但化】以下,屬於第三部分,是說明所被「根」的行者。所謂「最上利根」的行者,即是「圓」融之當機眾也。
六、結語:
智者大師創立的「天台宗」,從佛陀教導眾生之方式,分別有頓教、漸教、祕密教與不定教等四種,我們稱為「化儀四教」。謂與「化法四教」並稱為天台八教。所謂「化法四教」,指的是佛陀教化眾生之教法內容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等四種。「化儀四教」是從不同的經典,教導眾生之方式來說的,分別為:一是頓教,指華嚴經所說不歷階次,「頓」至佛位之教義,是由化儀上而言,稱為頓教。二是漸教,指阿含經、般若經、方等經等教義,須依次漸修,故稱漸教。三是祕密教,指「同聽異聞,互不相知」,各人聽到與自己根機相應之道理,此稱祕密教。四是不定教,指「同聽異聞,彼彼相知」,而各有不同之理解,稱為不定教。
而「化法四教」,即:一是藏教,全稱三藏(經、律、論)教。專指小乘教。即為三乘人各別說生滅之四諦,以析空觀同斷見思惑,令入無餘涅槃。二是通教,指諸部般若,義通大小,包括深奧與淺顯之道理。即為三乘人說體空無生之四諦,令同入無餘涅槃。三是別教,指其它方等之大乘經典,是不共二乘人說,專為大菩薩說無量之四諦,以次第之三觀破三惑,令證「但中」之理。四是圓教,指法華經教義。指的是為菩薩說無作之四諦,以圓融三觀同斷三惑,令證「不但中」之理。此外,天台八教與五時,即為天台宗判教之名,「五時」,指的是釋尊說法之順序,分為華嚴、鹿苑(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以上總稱為五時八教,有了這樣的瞭解,「藏、通、別、圓」化法四教,我們應該已經有了初步的一些輪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