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三十一講 楊永慶
一、前言:
上次我們已經談到「十」「佛」,「所謂:成正覺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本性佛、隨樂佛。」我們也知道名稱雖有小異,但不影響其內容,例如說菩提身,這乃示現八相成道,這就是正覺之佛身,所以這裡不用「菩提身」,而用「正覺佛」,意思是一樣。因而在【離世間品】中還談「無著」等,復有「十」義,這星期開始,我們就針對這「無礙」加以探討。
二、言無礙者,略有十義︰
清涼大師對這「無礙」,略做了十義,加以闡述︰底下會分別列舉,所以清涼大師的「鈔」,這樣說︰「初標數,後列釋」。現今,初標也。
三、(疏一)用周無礙︰謂「於上念劫、剎塵等處,遮
那佛現法界身雲,業用無邊,悉周遍故。」經云:
『如於此處見佛坐 一切塵中亦如是』等。其文非
一。
分釋的第一節,有關(疏一)稱為「用周無礙」︰意思是說「於上念劫、剎塵等處,遮那佛現法界身雲,業用無邊,悉周遍故。」這段話是說,上面所說的時間,不管是「念」、「劫」;還是處所說的「剎塵」等處,毘盧遮那佛在任何虛空法界,隨類示現,以救度一切眾生,悉數的滿眾生的「願」,無不圓滿具足。例如華嚴經上說的:『如於此處見佛坐,一切塵中亦如是』等。類似的文章很多並非單單只有這句,各位可以參考。
清涼大師是這樣註解:
疏「『一切塵中亦如是等』」者,「等」取下半云:「佛身無去亦無來所有國土皆明現」,此即第五經普賢菩薩偈也。言【其文非一】者,「遍」於一經。如第六經云:「毘盧遮那佛 願力周法界 一切國土中 恆轉無上輪」。又云:「一一微塵中 能證一切法 如是無所礙 周行十方國」。又云:「佛演一妙音 周聞十方國 眾音悉具足 法雨皆充遍」等。如是「等」「用」無量「無邊」,謂:或「現」攝生、或「現」威儀、或「現」八相、或「現」三乘形,或「現」五趣形,或「現」六塵境——差別名號、「業用」多端,不可稱說。「法界」微細,無不皆「遍」,故云「用周」也。
疏文中的這句「如於此處見佛坐,『一切塵中亦如是等』」,我們看到「如於此處見佛坐」,就知道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微塵剎,都有毘盧遮那佛在說法。所以這「等」字,是取下半部:「佛身無去亦無來,所有國土皆明現」的「等」義,這也就是第五經普賢菩薩的讚偈也。至於談到【其文非一】者,這是這類讚偈是「遍」於一整部經中。例如第六經上也說:「毘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恆轉無上輪。」這種佛身無去、亦無來的意思洋溢本經。又如同樣的第六經也說:「一一微塵中,能證一切法;如是無所礙,周行十方國」。又說:「佛演一妙音,周聞十方國;眾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等,可見「其文非一」。因此,如是「等」、「用」,是無量「無邊」,這是無礙的第一種說法。在一切時、一切處,毘盧遮那佛或「現」攝生、或「現」威儀、或「現」八相、或「現」三乘形,或「現」五趣形,或「現」六塵境……如此的差別名號,真是「業用」多端,不可稱說。可見「法界」微細,無不皆「遍」,故說「用周」也。
四、(疏二)、相遍無礙:謂「於上差別用中,各攝一
切業用故。」
分釋的第二節,有關(疏二)稱為「相徧無礙」,意思是於上面所說的種種「現」攝生、或「現」威儀、或「現」八相、或「現」三乘形,或「現」五趣形,或「現」六塵境……等差別業用中,各攝一切業用,因此稱為「相徧無礙」。
這一段,清涼大師是這樣以「鈔」註解:
疏文中「二、相遍無礙,謂」「上差別用中,各攝一切業用故」者,如上所明「攝」生威儀——行、住、坐、臥。如不思議品云:「如來一坐食已,結跏不動」,遍於十方,經一切劫。今明即此「坐」中便具行、住及臥也。又如前現八相「相遍者,嵐毗尼林神說如來受生云:「善男子!當我見佛於此四天下閻浮提內嵐毗尼園中示現初生種種神變時,亦見如來於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四天下閻浮提內嵐毗尼園中示現初生種種神變,亦見三千大千世界一一塵中無量佛剎,亦見百佛世界、千佛世界,乃至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塵中無量佛剎——如是一切諸佛剎中,皆有如來示現受生種種神變。如是念念常無間斷」者,但是一重之「遍」。今此明「一一」相中皆具八相。如三十一經云:「菩薩在母胎中自在示現一切法界道場眾會甚微細,菩薩在母胎中示現一切佛神力甚微細。」又離世間品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甚微細趣。何等為十?所謂:在母胎中示現初發菩提心,乃至灌頂地;二、在母胎中示現住兜率天;三、在母胎中示現初生;四、在母胎中示現童子地;五、在母胎中示現處王宮;六、在母胎中示現出家;七、在母胎中示現苦行;往詣道場成等正覺;八、在母胎中示現轉法輪;九、在母胎中示現般涅槃;十、在母胎中示現大微細,謂一切菩薩行一切如來自在神力無量差別門。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十種微細趣。」釋曰︰「母胎」一相之中,八相皆具,萬德斯圓,故云「相遍」也。又上示三乘,今一乘具三;上示五道,今一道具五,例可知也。
疏文中所說的「二、相遍無礙」,也就是「上差別用中,各攝一切業用故」者,這已如上述所說的種種「現」攝生、或「現」威儀、或「現」八相、或「現」三乘形,或「現」五趣形,或「現」六塵境……等差別業用中,各攝一切業用。簡單的說,如上所說明的「攝」生威儀——行、住、坐、臥。這就如同不思議品上說的:「如來一坐食已,結跏不動」,如是遍於十方,經一切劫。從這一句話就說明了,即此「坐」中,便具足行、住及臥也。又如同前面說的現八相這業用中,這「相遍」者,嵐毗尼林神說如來受生的偈誦就說:「善男子!當我見佛於此四天下閻浮提內嵐毗尼園中示現初生種種神變時,亦見如來於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四天下閻浮提內嵐毗尼園中示現初生種種神變,亦見三千大千世界一一塵中無量佛剎,亦見百佛世界、千佛世界,乃至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塵中無量佛剎——如是一切諸佛剎中,皆有如來示現受生種種神變。如是念念常無間斷」者,但是一重之「遍」。今此明「一一」相中皆具八相。「嵐毗尼」是古印度園林,也是佛誕生的地方;守護這園林之神,叫嵐毗尼林神。如三十一經上說:「菩薩在母胎中,自在示現一切法界道場,眾會甚微細,菩薩在母胎中示現一切佛神力甚微細。」又離世間品上也說:「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甚微細趣。何等為十?所謂:在母胎中示現初發菩提心,乃至灌頂地;二、在母胎中示現住兜率天;三、在母胎中示現初生;四、在母胎中示現童子地;五、在母胎中示現處王宮;六、在母胎中示現出家;七、在母胎中示現苦行;往詣道場成等正覺;八、在母胎中示現轉法輪;九、在母胎中示現般涅槃;十、在母胎中示現大微細,謂一切菩薩行一切如來自在神力無量差別門。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十種微細趣。」從這「三十一經」的經文,單以「母胎」一相之中,已經是八相皆具,萬德斯圓,所以說「相遍」,就是這個意思。又上示三乘,也就是「或『現』三乘形」,但今以一乘具三;同樣的,上示五道,今也以一道具五,其它的例子可想而知,就不再列舉。
五、(疏三)寂用無礙,無私成故:
所謂寂用無礙,無私成故。這句的重點在疏鈔中是:「常在三昧為寂,無方利物為用。即定即用,故云無礙。」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
疏「三、寂用無礙︰無私成故」者,疏文,若取義顯,應作「思惟」之「思」。今用「無私隱」之「私」,則表不偏為故,亦以無心於物故。謂:「常在三昧為寂,無方利物為用。即定即用,故云無礙」「如摩尼、天鼓無心雨寶及出聲故。」「不思議品云:『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一切三世諸佛,教化一切眾生,而不捨離諸佛寂滅三昧,是為諸佛不可思議境界。』」又第一經云「身遍十方,而無來往」,第三經云「如來境界不可量寂而能演徧十方」,第四經云「廣大寂靜三摩地 不生不滅無來去 嚴淨國土示眾生 此樹華神之解脫」等。
「三、寂用無礙︰無私成故」這句,疏文若是為彰顯義理,應當作為「思惟」之「思」的意思。現今用「無私隱」之「私」,那是為了表達「不偏」的精神,以及「無心於物」那清淨無染的理念。經上說:「常在三昧為寂,無方利物為用。即定即用,故云無礙。」我們看太陽,一年四季,旭日東升,準時西下,真是「三昧為寂」,而大地的眾生,無方利物為「大用」。經上又說:「如摩尼、天鼓,無心雨寶及出聲故。」而在「不思議品云:『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示現一切三世諸佛,教化一切眾生,而不捨離諸佛寂滅三昧,是為諸佛不可思議境界。』」同樣的,在第一經上說:「身遍十方,而無來往。」而第三經上也說:「如來境界不可量,寂而能演徧十方。」又在第四經上云:「廣大寂靜三摩地,不生不滅無來去;嚴淨國土示眾生,此樹華神之解脫」等。這都是佛陀那「不偏」、「不倚」的大公精神,以及「無心於物」,卻能利濟萬物,所以說「寂用無礙」。
六、(疏四)依起無礙,無心頓現,海印力故。
(疏四)的依起無礙,無心頓現,這些都是海印力故。所謂「海印」,指的是佛所得之三昧之名,眾生的一切造作,因為大海的澄清,則映現如於大海中之印象之一切事物、景觀,這好比湛然的佛之智海,自然印現出一切法。清涼大師這樣註解:
鈔:「四、依起無礙,無心頓現,海印力故」者,謂:「雖寂用無心,不妨皆依海印之力故。」又正「依」定,即「起」用故。賢首品云:「或現童男童女形 天龍及以阿修羅 乃至摩睺羅伽等 隨其所樂悉令見 眾生形相各不同 行業音聲亦無量 如是一切皆能現 海印三昧威神力」等。
所謂「依起無礙,無心頓現,海印力故」這句,是說毘盧遮那佛雖寂用無心,眾生的造作不妨皆依海印『三昧』之力,顯現出來。這就是正「依」定,即「起」業用之故。因此在賢首品上說:「或現童男童女形,天龍及以阿修羅,乃至摩睺羅伽等,隨其所樂悉令見。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 海印三昧威神力。」等等,這就是『依起無礙』。
七、(疏五)真應無礙,「應即同法,一味平等」故。
(疏五)的真應無礙,清涼大師說,因為「應即同法,一味平等」,這「應即同法,一味平等」指的是甚麼呢?清涼大師的「鈔」是這樣註解的。
鈔:疏「五、真應無礙,『應即同法,一味平等』故」者,釋迦、遮那無二佛故,「吾今此身即法身」故。第五經云「真如平等無相身 離垢光明淨法身 智慧寂靜身無量 普應十方而演法」,又云「如來真身本無二 應物分形滿世間」,光明覺品云「如來非以相為體 但是無相寂滅法 身相威儀悉具足 世間隨樂皆得見」等。
所謂真、應無礙,可以參考我們前面說過的講義,清涼大師說:『應即同法,一味平等』,因為我們說的千百億化身的釋迦牟尼佛與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本來就是同一尊佛,所以說無二佛。我們在經上常看到「吾今此身即法身」,就是這個意思。在第五經上說「真如平等無相身,離垢光明淨法身;智慧寂靜身無量, 普應十方而演法。」又說「如來真身本無二,應物分形滿世間。」法身本是一,應化是隨著眾生的根基,所以「分形」滿世間。光明覺品上也說「如來非以相為體,但是無相寂滅法,身相威儀悉具足,世間隨樂皆得見。」等等經文,不一而足。
八、(疏六)分圓無礙,一一身分即具全身故。
所謂「分圓無礙」,因為一一「身」「分」,即具全身故。意思是怎麼說呢?清涼大師的「鈔」,是這樣註解:
鈔:疏:「六、分圓無礙」者,分圓無礙者,支「分」不「礙」「全身」,「全身」不「礙」支「分」。謂:「遮那一一身分——手、足、眼、耳,乃至一毛——,皆有遮那全身。」現相品云:「如來一一毛孔中 一切剎塵諸佛坐」。又云:「佛身一切相 悉現無量佛 普入十方界 一一微塵中」,以「一毛」之性不異「全身」故,故出現品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一毛孔中有一切眾生數等諸佛身。何以故?如來成正覺身究竟無生滅故。如一毛孔遍法界,一切毛孔悉亦如是」等。又「如來」眼等,皆「遍法界」。若「分」與「圓」異,「分」既有多,應有多箇「法界」合成「一身」;以「分圓無礙」,故一「遍」「一切」「遍」也。「又法界品中普賢毛孔、支節亦然。」
所謂「分圓無礙」這句,分,指的是身體的一部份;圓,指的是全身之整體,簡單的說「部分」不「礙」「全身」,同樣的,「全身」不「礙」身體的各支「部分」。我們讀華嚴,有遮那佛的一一身分,如手、足、眼、耳,乃至一毛端,——微塵,皆有毘盧遮那佛的全身。同樣的,我們看人單單從他的「氣色」,就能看出這人的脾氣、習慣以及健康與否,這就是「分圓無礙」。在現相品中說:「如來一一毛孔中,一切剎塵諸佛坐」。又說:「佛身一切相,悉現無量佛;普入十方界, 一一微塵中。」如此的句子都在說明,以「一毛」之性,不異「全身」故。因而出現品上說:「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一毛孔中,有一切眾生數等諸佛身。何以故?如來成正覺身,究竟無生滅故。如一毛孔遍法界,一切毛孔,悉亦如是。」等等。又,「如來」「眼」等,皆「遍法界」,好像剛剛說的「在母胎中示現初發菩提心,乃至灌頂地;在母胎中示現住兜率天;在母胎中示現初生;在母胎中示現童子地;在母胎中示現處王宮;在母胎中示現出家;在母胎中示現苦行;往詣道場成等正覺;在母胎中示現轉法輪;在母胎中示現般涅槃;在母胎中示現大微細,謂一切菩薩行一切如來自在神力無量差別門。」清涼大師說,若「部分」與「圓」有異,那佛身的「部分」既很多,自然要有很多箇「法界」,合成「一身」,這就不對了。因此以「分圓無礙」這個道理,我們瞭解一「遍」「一切」「遍」也。同樣的,在法界品中,我們也看到普賢菩薩的毛孔、支節,亦如毘盧遮那佛一樣。
九、(疏七)因果無礙,不礙現因故。
所謂(疏七)的理由是因果無礙,因為不礙,自然顯現「因」故。怎麼說?清涼大師的「鈔」,是這樣註解:
鈔:疏「七、因果無礙,不礙現因故」者,「謂『一一毛孔現自遮那往昔本生行菩薩行所受之身及所成事,』『亦現十方一切菩薩身雲』,及下經中『眉間出勝音等塵數菩薩』」等。又第一經云「三世諸佛所有神變,於光明中靡不咸覩」,第五經云「佛以本願現神通 一切十方無不照 如佛往昔修治行 光明網中皆演說」,第六經云「一一佛身中 億劫不思議 修習波羅蜜 及嚴淨國土」,如是等文,其處甚多。
談到「因果無礙,不礙現因故」這句,因為『一一毛孔,現自遮那往昔本生行菩薩行所受之身及所成事』,『亦現十方一切菩薩身雲』,意思是說毘盧遮那佛周身的一一毛孔,都是遮那佛往昔的本生,因為行菩薩行,所受之果報身以及所做所為變現出來的結果。我們常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要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毘盧遮那佛也一樣的,亦現十方一切菩薩身雲以及一切菩薩行。底下的經文說:『眉間出勝音等塵數菩薩』等,毘盧遮那佛單以「眉間」就示現出勝音等塵數菩薩,就是最好的說明。又第一經上說:「三世諸佛所有神變,於光明中靡不咸覩。」以及第五經上說:「佛以本願現神通,一切十方無不照;如佛往昔修治行,光明網中皆演說。」「治行」,指的是戒行,以攝威儀。第六經上說「一一佛身中,億劫不思議;修習波羅蜜,及嚴淨國土。」例如這類的文章,其處甚多,不再列舉。
十、(疏八)依正無礙,不礙現依故。
所謂「依正無礙,不礙現依」故。清涼大師的「鈔」,是這樣註解:
鈔:疏「八、依正無礙」者, 如上說因中釋。又「此身雲即作一切器世間故」。故經云:『或作日月遊虛空』,『或作河池井泉水。』,又「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相入相即六句、四句,並如前釋。
「依正無礙」這句, 一如上面所說的「因」中之註解。又「此身雲即作一切器世間故」。此身雲即作一切器世間故的「即作」,應該是則作,比較通暢。也就是說毘盧遮那佛千變萬化的身形,化作「一切器世間」。因此經上說:『或作日月遊虛空』,『或作河池井泉水。』又「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如此的相入、相即總共六句、四句,並如前釋。這樣說明,各位可能還不太清楚,我們看法藏大師的『華嚴旨歸』,就會更清楚了。『華嚴旨歸』上說:「謂此身雲則作一切器世間。經云。或作日月遊虛空。或作河池井泉等。一切世界海。又亦潛身入彼諸剎。一一微細塵毛等處。皆有佛身圓滿普遍。經云。佛身充滿諸法界也。又彼所入一切剎海。總在如來一毛孔現。經云。無量剎海處一毛。悉坐菩提蓮華座。遍滿一切諸法界。一切毛孔自在現。普賢亦云。一切諸佛及剎土。在我身內無障礙。我於一切毛孔中現佛境界。諦觀察況於佛也。又如來自在還現自身。於身內剎中教化眾生。無障無礙非思量境界。」
十一、(疏九)潛入無礙,謂:「入眾生界。如如來藏
雖作眾生,不失自性故。」故出現品云「佛智潛
入眾生心」,又云「眾生心中有佛成正覺」等。又
亦「攝一切眾生在一毛孔」,善化天王云「汝應觀
佛一毛孔,一切眾生悉在中」等。
「潛入無礙」這句,因為:「入眾生界。如如來藏雖作眾生,不失自性故。」意思是毘盧遮那佛為了教化眾生,入眾生界;雖在眾生,受業報身,但是他老人家的『如來藏』,雖作眾生,卻不失佛的自性。所以在出現品上說「佛智潛入眾生心。」同時,又說「眾生心中有佛成正覺」等,這就是證明「潛入無礙」。又同時還說「攝一切眾生在一毛孔。」同時,善化天王也說「汝應觀佛一毛孔,一切眾生悉在中」等等,這都是在說明「潛入無礙」。針對這點,清涼大師的「鈔」,是這樣註解:
鈔:疏「九、潛入無礙」等者,文中二︰先標章;後【入眾生界】下,解釋。釋有二義︰一、明「佛」「入眾生」;二、「又亦『攝』」下,明「眾生」「入」「佛」。皆「眾生」不知,故云「潛入」。今初有三:初一句正釋;次【如如來藏】下,引喻;後【故出現】下,引證。喻中「眾生」真「心」名「如來藏」,隨無明等緣,「作」諸「眾生」,流轉三界,而此真「心」「自性」「不失」,故勝鬘經云:「不染而染,難可了知,染而不染,亦難可了知。」若轉以喻顯者,如大海水,因風成波,而「不失」濕「性」。「佛」亦如是,隨「眾生」感,現萬類殊形,而如來身「不失自性」。此以「眾生」自法身「作」自「眾生」,喻「如來」真身「入」「一切眾生」。
所謂「潛入無礙」等,文中有二︰先標章;後【入眾生界】下,來做解釋。解釋也有二層含義︰一是明「佛」「入眾生」;二是「又亦『攝』」下,明「眾生」「入」「佛」。這是很好的解釋,但「眾生」不知他們本來皆具佛性,本來「入佛」,因此說「潛入」。現在有三句:初第一句屬於正釋;接著是這句【如如來藏】下,屬於引喻;後面的這句【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