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十八講 楊永慶
一、前言:
上一次我們談到「因性」了然這件事,「因性」了然,則修行的果、枝幹,自能了然。而所謂【因緣】︰如來「因」此、「緣」此,故「出現」人間來行教化。又「因緣」者,屬於「大事」。正因「佛性」為「因」;「緣」因「佛性」為「緣」。可見,了「因」所了為「因」,因而,生「因」所生為「緣」。如此的,斯則「大事」,是通「因」、通「果」的。而我們一般將「因緣」,單以「因」一個字來表示,所以說「因」,即是前面說的佛性的意思。好了我們接著介紹第十個:
二、利今後者.既等有其分.故廣利無邊。此亦二種︰一、利今.即佛在當機。二、利後.即今之見聞。發心品云「我等諸佛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
華嚴大法,可以利今、後者,也就是利益當時聽經聞法的眾生,更是對於未來學佛的人,提供了明燈,指引他們的方向。「既等有其分,故廣利無邊」,因為他的修行有清楚的次第,可以循序漸進;又是融通一切,所以廣利無邊。談到這裡,清涼大師說「此亦二種︰一、利今.即佛在當機。二、利後.即今之見聞。」也就是佛在當機,佛在世時,聽聞佛陀教誨者;所謂利後,也就是一如我們現在讀誦聽聞本經者。清涼大師舉發心品上的句子:「我等諸佛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用這句話,來證明他說的是有所本。
接著他在鈔中這樣說:「此文中亦二︰先躡前總辯,可知。後開章別明。至於後開章別明,又分為三︰初約時分有二,從文中可知」,這從下面的文章可以看得出來,我們先擱下。
三、此益復二︰一、令得見聞為堅種故︰出現品云「如人食少金剛終竟不消等」。二、令起行成證入故︰出現又云「設有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若聞此法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乃至深入如來無礙境界」。良以有作之修,多劫終成敗壞.無心體極,一念便契佛家。賢首品云「十剎塵數如來所。悉皆承事盡一劫。若於此品能誦持。其福最勝過於彼等」。
前面說過:「我等諸佛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這有兩個層次:「一是令得見聞為堅種故」,所謂「堅種」,一如地藏經上說的,眾生「性識未定,剛強難化。」對於這些性識未定,「堅種」難化的眾生,只有透過華嚴大法,方能有方法、循序漸進打開他們的心量。例如出現品上這樣說:「如人食少金剛終竟不消等」,用現代的話來說,性識未定,剛強難化的眾生,心量小,縱然如「金剛」般的佛法,一點點,他們也消受不了,因此只能用華嚴大法,有方法、有步驟的使他們一步一步的循序往上。清涼大師說第二是「令起行成證入故」,意思是在每一步驟上,都有個「位階」,得以「行成」,好像我們世俗的教育,也會有小學、中學、大學……等等「學位」,讓他們可以「證入」,時時滿足他們每一階段的「成就感」。例如在「出現品」上這樣說:「設有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若聞此法,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乃至深入如來無礙境界」。所謂「菩薩」,修行要歷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這麼長久的歲月;而「行六波羅蜜」,以及修習「種種菩提分法」,那這深淺之間,又是千差萬別。假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讓他們有次第,有階段的循序漸進的話。那偶而有緣聽聞「佛法」,一如金剛般的艱深難解,很容易產生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一如今日很多佛教的寺院道場,一有講經說法,聽的人「不解」,又不能隨順眾生的根器,使他們契入「佛法」,以致於講經時聽的不多,效果有限,如此的眾多「佛教徒」,說好聽的有好多好多的「菩薩」,說實在的話,只能稱名字「菩薩」,不得名為「真實菩薩」;因為他們的心性與佛的心性,真是有相當的距離,所以清涼大師說:「以不能生如來家故」。今日,「若聞此法,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乃至深入如來無礙境界。」可見,華嚴大法是真正的善巧方便,能夠循序漸進的引導我們,乃至深入「如來」的無礙境界。為何呢?「良以有作之修」,處於修行是要歷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的過程中,在這「多劫」中,有為的修行,一定有「成住壞空」,因此終成敗壞的。只有「無心體極」,一念便契佛家。因此,賢首品這樣說:「十剎塵數如來所。悉皆承事盡一劫。若於此品能誦持。其福最勝過於彼等」。這一品,各位可以回去很快的順一下,就知道最後的這些偈誦的意思了。原文從:「……若有勤修清淨福,以昔因力乃能信。一切世界諸群生,少有欲求聲聞乘。求獨覺者轉復少,趣大乘者甚難遇。趣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倍更難。況復持誦為人說,如法修行真實解。有以三千大千界,頂戴一劫身不動。彼之所作未為難,信是法者乃為難。有以手擎十佛剎,盡於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為難,能信此法乃為難。十剎塵數眾生所,悉施樂具經一劫。彼之褔德未為勝,信此法者為最勝。十剎塵數如來所,悉皆承事盡一劫。若於此品能誦持,其福最勝過於彼。」
清涼大師在鈔中,針對這段「疏」,是這樣補充的:『次「此益復二」下,約「行」分二︰後「又此利益」下,對前辨異。二中,疏云【終竟不銷等】者︰「等」取餘句。餘句云:「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故?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要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到於無為究竟智處。何以故?此少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剛剛已經說了,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因此以我們凡夫的智慧,如何能深信此佛法?我們在如來家業中,僅僅只是種少善根,那情形就是「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所以說亦復如是,而要穿一切「有為」之諸修行,並以此煩惱身,到達於「無為」之究竟智處,就如同以此少善根,就要與佛共住,那除非是修習華嚴大法,信「此法」為最勝;況且單單以「承事」諸佛菩薩,盡「一劫」,那十剎塵數的如來所,皆悉「相應」。所以說「若於此品能誦持,其福最勝過於彼」。
四、【二、令起行成證入故】下︰文二,初「證」釋;後「良以有作」下,釋「成」。今初疏云:【乃至『深入如來』等】者︰中間經云:「隨順一切如來境界,具足一切諸菩薩法,安住一切種智境界,遠離一切諸世間法,出生一切如來所行,通達一切菩薩法性;於佛自在,心無疑惑,住無師法,深入如來無礙境界」,故云乃至。
又此利益,別對前九,成十種益,謂一、聞法爾:則知常遍,成見聞益。二、聞本行願:學佛發興,成發心益。三、聞機感:知法由善起,成造修益。四、聞為本︰知其義圓,成頓得益。五、聞果德︰則信樂、願齊,成滅障益。六、聞位︰期心證入,成攝位益。七、聞行︰發意修行,成起行益。八、聞法︰決須解了,成稱性益。九、聞因︰知一切皆同,成轉利益。十、總具前九,成速證益。故前九因,皆為今益。
剛剛我們已經說過,「我等諸佛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這有兩個層次:『一是令得見聞為堅種故」,二是令起行成證入故』。所謂「一是令得見聞為堅種故」,我們已經解說,所以清涼大師在「疏」中就接著說:「【二、令起行成證入故】下︰文有二,起初是從「證」上來解釋;後面的「良以有作」底下,則是在解釋「成」的因由。剛剛的疏上說:【乃至『深入如來』,當知此人生如來家,乃至深入如來無礙境界等】這句話,中間經上嘗說:「隨順一切如來境界,具足一切諸菩薩法,安住一切種智境界,遠離一切諸世間法,出生一切如來所行,通達一切菩薩法性;於佛自在,心無疑惑,住無師法,深入如來無礙境界」,故云乃至。也因為經典上有這樣的說法,時刻隨順一切如來的境界,而且要具足一切諸菩薩法,安住於一切種智境界,遠離一切諸世間法,出生一切如來之所行,如此的通達一切菩薩法性。如此的於佛自在,心無疑惑,住無師法,這才是深入如來無礙境界,因而會強調「乃至」。
接著又說,又華嚴經的利益,在這裡又有別於前面所說的九項,共計成十種利益。前面所說的九項,是一、聞法爾:我們已經說過「法爾如是」,宇宙萬事萬物,因緣生因緣滅,如此的自然,這是常、遍,所以透過華嚴的學習,可以證成見聞利益。二是聞本行願:學佛就是要發「菩提心」,從初信位乃至等覺妙覺,都是攝此「菩提心」,因此華嚴大法的薰習,可以證成發心之利益。三是聞機感:從上求佛道、到下放眾生,都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起始,而在契理之中,當然要有「契機」,而契機是根據「善巧」而成行「方便」;千萬不能為了方便而「離善」,以致於成了「隨便」,這華嚴大法是造修之益。四是聞為本︰佛法是以「八正道」為核心,而「八正道」是以「正見」為前導,要有「正見」離開聽經聞法,那是緣木求魚,可見學習華嚴經,要知其義圓,才可以證成頓益。五是聞果德︰學習華嚴經,可以清楚認識佛果的殊勝,這樣必能信樂、並且願齊,而在認同佛的心行中,可以證成滅障之利益。六是聞位︰華嚴經的次第,讓我們循序漸進,修行一個階段,自有一個階段的「位階」,如此期心證入,可以證成攝位之利益。七是聞行︰「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知困」,華嚴經就是如此的可以鼓舞我們發意修行,可以證成起行利益。八是聞法︰「起行」之後,親自經歷,自能發現新的問題;也會針對新的環境,決須「解了」,如此理不礙事,事不礙理,可以證成稱「性」之益。九是聞因︰知一切皆是「因緣果報」,道理都是相同,如此可以「事事無礙」,證成轉之利益。最後,總具前九,可以成速證之益。故前面之九因,都稱為「今益」。
而清涼大師的「鈔」,這樣註解:「疏『又此利益』下,「對前」辯異。所以辯異者,亦為揀濫故。以利今、後之義,似順機感.機感亦有二世機故。故上文明約行分二。已是異前但約時故。又順機多約於所.利益多約於能。又順機但是別義.利益通於十義.即總別之異。故對前九別,成斯十益也。於中二︰先別對前.後亦可已下,通申本義。」
通俗一點來說,在這「利今後」的利益中,有針對前面所說的「利益」而言的,這還是有區別,這稱為對前辯「異」。而所以要分辯其異,也是為了有所「揀擇」當中,不能「胡濫」,以有效的幫助今、後之義。例如「順機感」,這機感也有二個層面。所以上面的文章,是從「行」的角度,分兩個層次:「一是令得見聞為堅種故」,我們說過所謂「堅種」,一如地藏經上說的,眾生「性識未定,剛強難化。」對於這些性識未定,「堅種」難化的眾生,只有透過華嚴大法,方能有方法、循序漸進打開他們的心量。第二是「令起行成證入故」,意思是在每一步驟上,都有個「位階」,得以「行成」,好像我們世俗的教育,也會有小學、中學、大學……等等「學位」,讓他們可以「證入」,時時滿足他們每一階段的「成就感」。」這句話大家應該還有印象,清涼大師在這裡說,這是就「時間」的觀點來說,已是異於前;但順機,又多是站在不同的地點,也就是約「空間」而說的,所以從「效果」上來分析,眾生必須「契機」才能有利益,這就是華嚴大法也都是約於能的「方便」。可見,又順機,這是別義;至於其利益,那都一樣是通於十義的。這也就是我們說的「六相圓融」的總、別之異。因此對前面的九種利益之外,總成這十益。在闡述這道理中有二︰先別對前;至於其後,也是本此原則,通申本義。
清涼大師接著在文「鈔」中,又說:「今初文中,此十種益,出於旨歸。但次第不同耳。彼次第云︰一、見聞益。二、發心益。三、起行益。四、攝位益。五、速證益。六、滅障益。七、轉利益。八、造修益。九、頓得益。十、稱性益。此依從淺至深,自利利他等,而為其次。今順前九門,展轉相生.後能成前,以為次第耳。然見聞等實通十因。欲顯別義,隨便逐勝,以別配耳。」
清涼大師接著說,今初文中的這十種利益,出自於賢首大師的「華嚴旨歸」,但是其中的次第排列不同。彼「華嚴旨歸」的次第是︰一、見聞益。二、發心益。三、起行益。四、攝位益。五、速證益。六、滅障益。七、轉利益。八、造修益。九、頓得益。十、稱性益。這是依從淺、至深,從自利、利他等,而為其次。今順前九門,展轉相生;而且彼此相輔相成,後面所說的利益能夠成就前面,如此的次第。然而,第一個見聞益等,實通十因。如果想要章顯別義,隨便逐次的推敲,有可以開展更多的利益出來,這就是一即多,重重無盡耳。
清涼大師接著又說:「一以法爾常說遍說.便能觸目對境.一切時中常如法見。所引經文如前總中.又出現品云「佛子.譬如雪山有藥王樹名曰善見.若有見者眼得清淨.若有聞者耳得清淨等。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藥王亦復如是.能作一切饒益眾生.若有得見如來色身,眼得清淨.若有得聞如來名號,耳得清淨等」。又云「佛子.我今告汝.設有眾生.見聞於佛。業障纏覆.不生信樂.亦種善根.無空過者.乃至究竟入於涅槃」。上雖明見佛.佛是華嚴佛故。舌根嘗法味故。賢首品云「此法希有甚奇特.若人聞已能忍可.能信能受能讚說.如是所作甚為難等」。兜率偈讚品云「設於念念中.供養無量佛.未知真實法.不名為供養。若聞如是法.諸佛從此生.雖經無量苦.不捨菩提行。一聞大智慧.諸佛所入法.普於法界中.成三世導師」.明知見聞其益深矣。」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法爾如是」,自自然然。清涼大師又說,以「法爾」常說、遍說,立刻「觸目對境」,一切時中,常「如」「法」「見」。所引用的經文,如同前面說到的總相,也就如出現品上,這樣說:「佛子!譬如雪山有藥王樹,名曰善見。若有見者,眼得清淨;若有聞者,耳得清淨等。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藥王,亦復如是。能作一切饒益眾生,若有得見如來色身,眼得清淨;若有得聞如來名號,耳得清淨等」。這句話很淺顯,就不再解釋。又有這句話:「佛子!我今告汝:設有眾生,見聞於佛。業障纏覆,不生信樂,亦種善根,無空過者,乃至究竟入於涅槃」。這句話是說,倘有見聞於佛的眾生,假若業障纏覆,以致於對佛法不生信樂,也沒關係,因為已經為他們的宿世種上「善根」,沒有白費。我們常說:「一入耳根,永為道種」,就是這個意思。甚至於因為這個聽聞華嚴大法之因緣,也可以「究竟入於涅槃」,這就是華嚴經殊勝之處。上面引用「華嚴經‧出現品」的這些偈誦,可以明確的看到佛,這佛是華嚴佛。聽聞華嚴,一如舌根嘗到華嚴的法味。所以在賢首品上也說:「此法希有甚奇特,若人聞已能忍可;能信、能受、能讚說,如是所作甚為難等」。這「忍可」,就是我們現代人習慣用的「認可」,「認可」這華嚴大法,還能夠「能信、能受、能讚說」,功德真是無量無邊。兜率偈讚品上有這句:「設於念念中,供養無量佛,未知真實法,不名為供養。」也就是說倘若未知「華嚴經」的真實法,而只是「拿香跟著拜」,一心念念著要供養無量佛,這不是真「供養」。從這句話就了知,學佛不先深入經藏,聽聞佛法,那是不容易得到真實利益的。兜率偈讚品上還這樣說:「若聞如是法,諸佛從此生;雖經無量苦,不捨菩提行。一聞大智慧,諸佛所入法,普於法界中,成三世導師。」聞如是「華嚴」大法,諸佛從此生;而聽聞這「華嚴」大法,佛性清楚,雖然經過無量之苦,也不捨菩提行。可見「見聞」本經的利益,非常深厚。
五、結語:
我們一開頭就說,因「佛性」為「因」,而「緣」是因「佛性」為「緣」。因此,修行要了「因」所了為「因」,同樣的,生「因」所生為「緣」。如此的,斯則「大事」,這華嚴經就是要我們如是的通「因」、通「果」。而這一節談到利今後,清涼大師引用賢首大師的「華嚴旨歸」,但清涼大師強調其中的次第、排列不同。「華嚴旨歸」排列的次第是︰一、見聞益。二、發心益。三、起行益。四、攝位益。五、速證益。六、滅障益。七、轉利益。八、造修益。九、頓得益。十、稱性益。這是依從淺、至深,從自利、利他等,而為其次。今順前九門,展轉相生;而且彼此相輔相成,後面所說的利益能夠成就前面,如此的次第。然而,第一個見聞益等,實通十因。而下一單元,還會針對「華嚴旨歸」的十大利益中,再進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