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七講 楊永慶
一、前言:
上星期我們已經說過,這一部《華嚴經》是「常恆之妙說」,更是「通方之洪規」,不是現訂在某個時間,或是侷限於一個地方可以應用的,是遍一切時、遍一切處,也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以俟百世而不惑」。而佛陀教導我們看問題,處理事情要懂得:「稱性之極談」。所謂稱性,就是只不落在現象上的差異,而是從原理原則上的稱「性」來說,性、相是一樣的,是無二無別的。稱性,就是看問題,處理事情,從性上「用功」,處理事情,從置高點上掌握原理原則,自然流出最高、最妙、最深的判斷與智慧。因此本經是「一乘之要軌也」。
二、尋斯玄旨。卻覽餘經。其猶杲日麗天。奪眾景之耀。須彌橫海。落群峰之高。是以菩薩搜祕於龍宮。大賢闡揚於東夏。
接著清涼大師說,「尋斯玄旨,卻覽餘經,其猶杲日麗天,奪眾景之耀;須彌橫海,落群峰之高。」所謂尋斯玄旨,這是清涼國師說明《華嚴經》的奧意,找出《華嚴經》的玄妙奧意,也就是「尋斯玄旨」。我們研究、找出並奉行這一部經典的玄妙宗旨及其奧意,也就是假若把這一部《華嚴經》讀過之後,再讀其他的經典的話,這就是這裡說的「卻覽餘經」。兩相比較,其猶,這現象就好像:「杲日麗天」。杲日,就是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杲日麗天,就是《華嚴經》一如旭日東昇之後,「奪眾景之耀」,把原先所讀的「三藏十二部經」,就如同夜空的星星般的光,都比了下去。景,當「明」字講;耀,是光耀。奪眾景之耀,就是說太陽的光,就把其他星星、月亮的光明,都給奪去了。晚間,有很多的星星,以及很大、很圓的月光,可是太陽一出來,這麼光耀的夜光,就明顯的給奪去了。《華嚴經》也就好像太陽光一樣,把星星、月亮的光,也就是其他經典的光明,都給奪去了。可見這一部《華嚴經》的道理,跟其他經典的內容份量,不可等同其觀,一比眾景之耀,都給奪去了。亦如「須彌橫海,落群峰之高。」須彌山,是梵語,譯為中文是「妙高山」。妙高山,在香水海的中央,所以好似香水海裏橫著似的凸了出來。「落群峰之高」,意思是所有其他的山,若與須彌山一比較,就都顯得低落,無法與須彌山這麼高的山相較。而《華嚴經》在一切經典裏邊,也就好像是須彌山王似的,比一切的山都高,比一切的經典都棒,因而清涼大師有這「須彌橫海,落群峰之高」的感慨。
「是以菩薩搜祕於龍宮,大賢闡揚於東夏」。清涼大師說:「是以菩薩搜祕於龍宮」,所以菩薩──指的是龍樹菩薩,特將祕藏於龍宮的《華嚴經》給蒐羅出來。這《華嚴經》,是佛針對「法身大士」而說,在人間,是屬於祕密不傳之法,連聲聞的羅漢也都沒有機緣接觸。所以這句指的是龍樹菩薩特別到龍宮,去搜查這祕密法門。大家都知道龍樹菩薩相當聰明,當他把人間的文字讀盡之後,就到龍宮去。到了龍宮,龍王一看菩薩來了,就帶他到圖書館,他一看,最歡喜的就是這《華嚴經》。這《華嚴經》總共有三部,上部、中部、下部,現在流傳的是最少的下部經了。回到人間之後,龍樹菩薩就將這部經的經文默寫出來,所以清涼大師說「是以菩薩搜祕於龍宮」。「大賢闡揚於東夏」的大賢,指的是覺賢菩薩以及智嚴、日照、實叉等這一些大法師,他們這些大德有的翻譯《華嚴經》,有的弘揚《華嚴經》,我們今天才能有緣讀到這部華嚴大法,所以說「大賢闡揚」。闡,就是闡明;揚,就是把它發揚開來。「闡揚於東夏」的東夏,指的就是中國,有時,我們稱神州大夏,華夏之邦,又叫東夏。
三、顧惟正法之代。尚匿清輝。幸哉像季之時。偶斯玄化。況逢聖主。得在靈山。竭思幽宗。豈無慶躍。
首先我們看這一段:「顧唯正法之代.尚匿清輝.幸哉像季之時.偶斯玄化。」「顧惟正法之代」的顧惟,讓我們這麼回顧一下,用現代的話來說,讓我們想一想。「正法之代」的意思,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佛住世的正法時代,有一千年,這時期有修有證。「尚匿清輝」,在正法時期,有修有證,而這部《華嚴經》清淨的光輝,尚且要藏起來,收到龍宮去。可見,這部《華嚴經》是多麼難得、重要的經典。「幸哉像季之時」的幸哉,就是說,我真是幸運極了,特別地高興。「像季之時」的像,就是像法時代;季,就是最後的時刻,也就是指末法時代。中國,習慣稱「伯仲叔季」,伯,是大;仲,第二;叔,第三;季,第四、最後。所以像季之時,指的就是像法、和末法交接的那時刻。清涼國師生於唐朝,剛好是像法之後、末法之前,所以在這裡,他說像季之時。「偶斯玄化」的偶,就是很偶然的意思。偶斯,也就是偶然遇到這教化。玄化,也就是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玄妙的教化。
有這感觸之外,清涼大師還說:「況逢聖主。得在靈山。竭思幽宗。豈無慶躍。題稱大方廣佛華嚴經者。」的況逢聖主,在那時候,唐朝的皇帝從唐太宗李世民以後,都信仰佛法、皈依三寶,還有許多皇帝親身禮請法師,到宮中講經說法,所以說「況逢聖主」。「得在靈山」,得到這法寶,是由印度的靈鷲山傳來的,這是追根就源,飲水思源,從那印度的靈鷲山得來的。「竭思幽宗」的竭思,就是窮盡思想。幽宗,指的就是華嚴宗這深奧難於瞭解的教義。清涼國師的意思是說,他竭盡他的思想了,把所有的心智都窮盡了,來研究這幽玄的華嚴大教之宗旨。「豈無慶躍」的豈無,就是豈能沒有的意思。慶躍,高興得不得了,就好像雀躍般的歡喜、跳躍。這清涼國師自己形容自己,遇到這不可思議,幽玄的華嚴大教,實在太高興的歡喜、跳躍了起來。
四、題稱大方廣佛華嚴經者,即無盡修多羅之總名。世主妙嚴品第一者,即眾篇義類之別目。大以曠兼無際,方以正法自持,廣則稱體而周,佛謂覺斯玄妙,華喻功德萬行,嚴謂飾法成人,經乃注無竭之涌泉、貫玄凝之妙義,攝無邊之海會、作終古之常規。佛及諸王,並稱世主。法門依正,俱曰妙嚴。分義類以彰品名,冠群篇而稱第一。斯經有三十九品。此品建初,故云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
「題稱大方廣佛華嚴經者」的題,是題目;稱,是名稱。這個題目的名稱叫「大方廣佛華嚴經」。者,就是這一部經。這一部經,標題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簡略的說。為了方便解說,我們將文字稍做更動,把排在後頭的這七字先說,分別是:
「大」以曠兼無際:所謂曠兼,華嚴經的內容包含有廣、遍之道理,故解釋為「大」,例如涅槃經上說:「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也就是法性遍一切處,一切眾生,以及一切國土。兼,兼及,又的意思。無際,竪窮三際,也就是超越時間。「曠兼無際」,意思是我們中國人常用的形容詞:「放諸四海而皆準,以伺百世而不惑」。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之『體』。
「方」以正法自持:方,正也,法也。正,無偏偽,所謂方方正正。也就是修行必須以正法、無偏偽的性德,來軌持、奉行,目之為法。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之『相』。
「廣」則稱體而周:此即用大。用如體故,無不周遍。能包、能遍。猶如虛空,包含萬象,遍一切色、非色處。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之『用』。
以上三字,即體、相、用,無有障礙,這是所證之法界。
「佛」謂覺斯玄妙:能覺者,稱佛陀;所覺,即大方廣。覺斯玄妙的斯,為玄妙之境,即此上述所說的大方廣;覺上用者,也就是覺世諦,覺上體者,覺真諦,覺上相者,覺中道也。三諦相融,三覺無礙,稱妙覺。
「華」喻功德萬行:華,感果;喻萬行因,成佛果故。俱如蓮華,表因果交徹;不俱如桃李,壞先因後果。又有嚴身華,喻諸功德,必得佛果。
「嚴」謂飾法成人:嚴,有二義。一以萬行,飾其本體,即嚴上大方廣。二以萬行功德,成佛果之人。
「經」乃注無竭之涌泉、貫玄凝之妙義,攝無邊之海會、作終古之常規。經,有貫與攝兩義。一是注無竭之湧泉,此言通諸教;貫玄凝之妙義,以總就別。二是攝無邊之海會,即是攝義;乃作終古之常規,即是常義。
根據疏鈔的說法,此七字,略有六對︰(一)、經字是教,大方廣佛華嚴是義;即教義一對。(二)、嚴字是總,大方廣佛華是別;即總別一對。(三)、華為能嚴,大方廣佛皆所嚴;即能所一對。(四)、佛是所嚴所成之人,大方廣皆所嚴之法;即人法一對。(五)、廣者是用,大方皆體;即體用一對。(六)、方者是相,大者是性;即性相一對。(七)、七大性︰大者體大,方者相大,廣者用大,佛者果大,華者因大,嚴者智大,經者教大。則七字皆大,七字皆相等。者,指的是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
接著,我們談:「即無盡修多羅之總名」這句,是本經即是無盡修多羅之總名;無盡,是沒有窮盡,無法勝數的;修多羅,就是經的總名。意思是這部經的題目之名稱,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而這七個字,包括所有的經典的名字和道理。因此,這七個字要是詳細的解說,是重重無盡的,沒有法子講得完,所以叫總名。
「世主妙嚴品第一者」的世主,就是世、出世之主,佛及諸王.並稱世主,而佛是出世之主。總之一切世界上,能自由自在做決定者,就是世主。妙嚴,依報、正報,都是微妙而莊嚴的。第一,這一品是排列在三十九品的第一品。
「即眾篇義類之別目」的眾篇,就是《華嚴經》這麼眾多的篇幅中。義類,指的是分別義類,按照義理,分出章別。別目,是特別的一個名目,也就是章節的「節」。整句話是佛及諸王,所修的法門依正莊嚴,現今分義類,以彰品名,冠群篇而稱第一。斯經有三十九品。此品建初,故云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這裡大家要注意,佛及諸王並稱世主的世主。世,指的是世間,有三世間。一是眾生世間,二是器世間,三是智正覺世間。主,就是古代的君主,剛剛說了指的是佛及諸王。這地神、水神、林神、山神,即器世間主。而天王、龍王、夜叉王等,是眾生世間主,或者我們習慣稱有情世間。而佛、如來,則是智正覺世間主,連同器世間主、有情世間主,總稱世主。所謂法門依正,俱曰妙嚴:此嚴,說的同樣有三種世間。法門為能嚴,唯局限於主;依正所嚴,通三世間,也就是說眾生及佛,俱通正故。也就是諸世間主,各得法門,自嚴己眾,使眾生世間莊嚴。智正覺世間,佛成正覺,是自法門莊嚴,能令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眾妙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等,此即器世間嚴。
這句「分義類以彰品名,冠群篇而稱第一」。我們前面說過,本經八十華嚴,依照教義之不同,分門別類,訂定各種卷、章、節,以彰顯各品名的意義。在所有的篇章中,「冠」,指的是排在前頭的稱為「第一」。而「斯經有三十九品」,也就是這部經總計有「三十九品」。「此品建初」,也就是此「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首先建構在最前面,因此「故云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也就是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
五、結語:
這一講,從讚嘆《華嚴經》的玄旨開始,到這部經的解釋「經題」,甚至連第一品,都要深入解釋,在在強調本經的不思議功德。想想看,我們身在末法時代,比起清涼大師,我們更是去佛更遠,而如今能接觸這部經,研究並奉行這部經,想來我們真的要如清涼大師,像雀躍般的歡喜、跳躍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