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二0六講 楊永慶
一、前言:
我們上星期談到化樂天的種種娛樂、享受,是要自己變化,不靠別人,隨心所欲,變化所作;可是,到了第六天的天人,其種種一切的娛樂享受,自己都不需要變化,而是第五天的化樂天負責。簡單的說化樂天變化種種娛樂、享受,供養他化自在天人,而此天王都不需要變化,是第五天的化樂天負責。簡單的說化樂天變化種種娛樂、享受,供養他化自在天人,而此天王都不需要變化,所以叫他化自在。之所以叫他化自在,必須進入寂靜境界,得『自在』,這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其數無量』,彰顯出出華嚴法會是盡虛空、遍法界,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其中舉了十位天王來表法,彰顯修行「登五地」菩薩之『難勝地菩薩』的智慧德相。所謂難勝地,指的是他們的智慧、神通、道力,其他的天人,要想勝過是相當不容易,所以稱為『難勝地』。我們接著看下去:
二、經文:
復有不可數大梵天王,所謂:尸棄天王、慧光天王、善慧光明天王、普雲音天王、觀世言音自在天王、寂靜光明眼天王、光遍十方天王、變化音天王、光明照耀眼天王、悅意海音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不可稱數,皆具大慈,憐愍眾生;舒光普照,令其快樂。
三、首先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
疏:第二、色界諸天有五眾,以四禪有二眾故。然四靜慮攝「天」多少?下經頻列,至十藏品,當會釋之。多依十八。初靜慮四,二、三各攝三「天」,皆舉最上以勝攝劣,故但列一。下文說頌,遍觀諸天。第四靜慮自攝九「天」,上五小乘聖居,非此正被;異生位中廣果至極,故今列之;大自在「天」,三千界主,所以別列。今初、【大梵天王】眾,佛地論云:「離欲寂靜,故名為梵。」具云「梵摩」,此云「清潔寂靜」,謂創離欲染,故名「清潔」;得根本定,名為「寂靜」。【尸棄】,此云「持髻」,謂此「梵王」頂有肉「髻」,似螺形故,亦名「螺髻」;或云「火頂」,以「火」災至此故。貌如童子,身白銀色,衣金色衣,禪悅為食。德中,本修「慈」心,得生「梵」世;等流相續,還「愍眾生」。好請轉法輪,故智「光」「照」物;不為汙行,故身「光」發揮。若有遇之身心悅「樂」。
清涼大師說,第二大類中要談的是「色界諸天」共有五眾,以四禪天有二眾故。然而,四靜慮攝「天」到底有多少?經典中的說法也不一樣,在本經到《十藏品》裡,會有詳細的介紹。到時將會「會釋之」。一般說來多依照具有十八層天為主。初靜慮四,也就是說初禪天,二禪、三禪各含攝三層「天」,這裡都是以最上層較為殊勝的境界含攝低劣之心,所以但列一層。所以下文經典所說的讚頌,有「遍觀諸天」這句。第四靜慮天,也就是第四禪天除了一般之三層外,還另有「無想天」,有一些行者修無想定,無想定修成之後,也是生到第四禪,稱之為無想天。在佛法中我們把它看作外道,所謂「外道」,是心外求法,因而稱之為外道。同時還再加上五種淨居天,所以四禪,就包括九種天,自攝九「天」,上五種淨居天屬於小乘聖者之所居,非此正被;而「異生位」,也就是我們說的「外道」的修行中,達到廣果至極,也才能至於此天,故今也列之;至於大自在「天」,是三千界主,所以別列。今初,說的【大梵天王】眾,根據佛地論的說法是:「離欲寂靜,故名為梵。」具體的音聲是「梵摩」,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清潔寂靜」,其意思是能創離欲染,故名之為「清潔」;得根本定,所以名為「寂靜」。天王的德號中稱為【尸棄】,是印度音,翻成中文是「持髻」,謂此「梵王」的頭頂,有肉「髻」,似螺形之故,也稱名「螺髻」;或稱為「火頂」,以「火」災至此天,就已經到頂的意思。貌如童子,身白銀色,衣金色衣,禪悅為食。德號中,本修「慈」心,得生「梵」世;等流果相續,還「愍眾生」。好請轉法輪,所以智「光」「照」物;不為汙行,因而有身「光」發揮。若是我們有幸遇之,身心立刻得悅「樂」。
四、討論:
(一)、標數列類:
復有不可數「大梵天王」。
大梵天王是初禪的天主。初禪稱為「梵天」,有大梵天、梵輔天、梵眾天三層天。大梵天王好比國王,梵輔天是這個國家的大臣,而梵眾天則屬於初禪天的人民,實際上,它是一層天。天人的福報不相同,如同我們人間一樣,福報大的作國王,其次的作王、公、大臣,福報薄的作普通百姓,天上也是這種情形。清涼大師剛剛引用《佛地論》的話來說明這初禪天,說:「離欲寂靜,故名為梵」。初禪為什麼稱為梵天,因為在修行上能將五欲六塵都「放下」,也就是:「照見五蘊皆空」,證得到清淨心。五欲六塵還有一絲毫沒有放下,就不能夠離開欲界,這個事實我們必須要清楚。所謂「離」,不是事上離,是心上離,事上離不難,躲在深山修行,眼不見,心不煩,好像很有境界。可是,如果心裡面還染著,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還會起心動念,這就還沒「捨離」。大梵天王的數量,是『不可數』,可見出席華嚴海會的這些大眾,來自盡虛空遍法界,來自十方無量無邊的恆河沙等諸佛國土,這些修禪定,得到初禪功夫的很多很多。色界天人是修禪定的,定功淺深,差別很不等。初禪定功深的,則作大梵天王,功夫其次的,或者再其次的也有差等,差等幾乎跟我們人間相似,所以『定功』的淺深,如「一樣米,養百樣人」一樣,人人千差萬別,初禪天的天人,也隨著『定功』的淺深,千差萬別,但是,他們的心地,都清淨離欲。初禪,這個定叫根本定,從根本定再繼續往上修學,不斷的向上提升,到二禪、三禪、四禪,再往上提升就是四空天。四空天也有四種禪定,也是淺深不一樣,到最高的,我們稱為第八定;這是連色界算起,色界四種禪定、無色界四種禪定,合起來是第八定。但各位要留意,這樣深的定功,依舊沒有脫離六道輪迴,所以超越六道輪迴,確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們今天,非常幸運的遇到華嚴海會,不管是參禪,還是結歸到淨土法門的念佛,甚至天台的止觀,以及唯識,密教,我們都可以從這部華嚴經的教導體會到這個法門的殊勝。底下我們就分別介紹天王,所謂:
(1)、『尸棄天王』。
尸棄是梵語,意思是「持髻」,持是保持,髻就是髮髻。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位天王有肉髻相,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的頭頂有肉髻,大梵天王的頭頂也有肉髻,所以稱為尸棄,他能夠保持,這是屬於三十二相之一。如來的肉髻也稱為「無見頂相」,大梵天王肉髻相稱之為「火頂」。佛說世間有大三災,有小三災。大三災就是水、火、風,火災可以燒到初禪天,這就是火頂的意思。火災最大只燒到初禪天,二禪天沒有火災,定功更深。火,是瞋恚招感的。到初禪天人,瞋恚雖然是已經降伏,但降伏一如石頭壓草,只要有空隙草還是會長出來的,所以說降伏得不夠徹底,因此天人縱使已經修慈悲喜捨,還是壓不住瞋恚。到了二禪天,就沒有火災;但有水災,水可以淹到二禪。水是貪心來的,貪愛是水。到三禪天時定功更深,水災也沒有了,但還有風災。風是愚痴之因。可見到了第四禪,水、火、風三災都沒有,所以四禪叫福天,下一次的講義會再介紹,這裡就暫時略過了。因此「尸棄」之意,是「持髻」,大梵天王肉髻相稱之為「火頂」。經文上說:「復次尸棄梵王,得普住十方道場中說法而所行清淨無染著解脫門。」『尸棄梵王』是初禪大梵天王,得的是『普住十方道場說法』,這點大家要留意,『說法』是能證果的。但說法如果不能真行,單單「普住十方道場說法」,那是『學術』,學術是知識,單有『學術』是不能證果的;一定要『所行清淨無染著』,如此『解行並重』,有真知更要有真行,那之才是真知,有知有行,才能證果。假如沒有清淨無染、不染著,說法是修福,所得到的,只是三界有漏的福報而已。在說法中,能夠與性德相應,性德是清淨的,性德是無染的,性德是覺悟的,覺、正、淨才是真正的性德相應,才是『尸棄天王』。
(2)、『慧光天王』。
『慧』,是智慧之用;光,表智慧能自受用又能他受用,兩個字合起來,意義就很圓滿,也就是智慧要放光,簡單的說運用般若智慧之光,利益一切大眾。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也常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們對於父母、以及法身慧命的父母――師長,以及教導我們的諸佛菩薩,一定都會想盡辦法來讓他們得到利益,這就是『慧光天王』。在經文的長行上說:「慧光梵王,得使一切眾生入禪三昧住解脫門」,「入禪三昧住」的『初禪』,是了知一切如來時,於菩薩寂靜禪定樂普遊步解脫門,分明了達,成就增長,思惟觀察,堅固莊嚴,不起一切妄想、分別,大悲救護一切眾生。一心不動,修習初禪,息一切意業,攝一切眾生,智力勇猛,喜心悅豫。因此在讚頌上說:「佛身如是定境界,一切眾生莫能測,示彼難思方便門,此慧光王之所悟。」簡單的說,要入初禪,必須了知一切如來時,於菩薩寂靜禪定樂,普遊步解脫門;並能隨緣度眾示現這「難思方便」的禪定教學,這才是『慧光天王』。
(3)、『善慧光明天王』。
這「善」,在此地不是一般說的五戒十善,或是善巧方便,而是修行能修到圓圓滿滿,止於「至善」,才是真正的「善」。『慧』,是智慧之用;光,表智慧能自受用,又能他受用才叫「明」,所以「善慧光明」合起來說是指,修行已經照見五蘊皆空,「根本智」現前,時時刻刻,處處照亮一切眾生,也就是說修行的功夫,能突破六道,突破欲界、突破色界、突破無色界,到最後突破十法界,那才叫善。這樣的圓滿境界,才叫「善慧光明」。我們知道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學。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生是從事宗教改革,他不是反對宗教,而是希望宗教能過回過頭――回頭是岸,把佛教從『宗教』的『框框』中超越出來、解脫出來,因此他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目的無他,把人從各種暗示、期待中的『框框』,『解脫知見』,來「離苦得樂」、「轉迷成悟」。所以有人主張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覺之教育』,是啟發智慧,自利利他的教學,而不是「宗教」。其教學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一切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一視同仁,平等的教導。在佛陀的教育,務必「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也就是要讓一切眾生將本來具足的佛性,給予開發出來,作佛、成佛。這就是『善慧光明天王』。
(4)、『普雲音天王』。
「普」,是平等,對十法界的眾生,或是對我們周遭的人、事、物,沒有偏好,而是平平等等的。「雲」的意思,表的是若有似無,也表不著相。像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都不著相,《般若經》中說的「三輪體空」,不著我能說,我所說,說甚麼,該說就說,說了之後不執著。否則,若有執著,就生煩惱了;例如我們社會上常說:「既期待,就怕傷害」。「音」,指的是說法的音聲。諸佛菩薩講經說法,既「離四相」,更「離四相」,不但不執著,連分別心都沒有,完完全全是順乎自然,隨順法性,沒有一絲毫的執著;也不執著自己所說的法,也不去分別聞法的人是不是跟我有甚麼關係,說了以後又有甚麼『影響』?這才是身心清淨。所以「普雲音」在此地表講經說法的教學者,不分別、不執著,一切時一切處,都是秉持「相有體無」,契入法性,這樣的教學才能『入』「諸佛之海印三昧」。所以經文長行說:「普雲音梵王,得入諸佛一切音聲海解脫門」,這就是『普雲音天王』。
(5)、『觀世言音自在天王』。
「觀世言音」的「音」,代表的是法音;「言音」,指的是說法的音聲。「觀世」的『觀』,是心經上說的『觀』;以般若智慧觀察一切眾生的根機、需要、興趣、能力等,隨緣度眾;『世』,世間的需要,給予樂,拔其苦,也就是大慈大悲的具體展現。『自在』,說過多次是「行深般若般羅蜜多時」,這時照見五蘊皆空,擺脫了五蘊身心的制約,眾生有感,能圓應圓悟,也就是能自行化他。所以說菩薩用般若觀慧,照見五蘊,身心空寂,度一切苦厄。如此生死解脫,得大安樂。因此經文上說:「觀世言音自在梵王,得憶念菩薩教化一切眾生方便解脫門」。可見『觀世言音自在天王』之觀察面很廣,『契理契機』的教化一切眾生,而能「憶念菩薩教化一切眾生」,必須是以「法門無量誓願學」為前提,才能讓一切眾生都「佛道無上誓願成」。「方便」說來容易,其實包含的內容是很深很廣,方是方法,便是便宜,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對於每個根性不一的學生,都要運用最適當的教材教法,方法,來度化。我們生在末法時期,我們也知道末法時期的眾生業障非常深重,福報很淺,善根福德因緣都不具足,因此要遇到好老師很不容易,『觀世言音自在天王』顯示的,是以各種法門來應機說法,如何「觀世言音自在」的「應機說法」?觀乎人之機、時之機、處所之機,如是說法就自在,這就是『觀世言音自在天王』。
(6)、『寂靜光明眼天王』。
「寂靜」,是我們的「根本智」,「光明眼」是「根本智」的起用。《金剛經》上說「佛有肉眼、天眼、慧眼……等五眼」,「五眼」具足,智慧才會圓明。而這「五眼」具足,心經告訴我們,必須「行深般若般羅蜜多時」,這時,自然「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身心空寂,這時身心就『寂靜』,這時從天台宗來說就進入『止觀』,淨土宗說是『一心』,禪宗稱為『定』。經文上說:「寂靜光明眼梵王,得現一切世間業報相各差別解脫門」。偈誦上說得更清楚:「一切眾生業差別,隨其因感種種殊;世間如是佛皆現,寂靜光天能悟入。」偈頌一開端,『一切眾生業差別』,這是說因;『隨其因感種種殊』,這是講果。因為造的業不一樣,結的果當然就不相同,因而有六道、十法界的依正莊嚴。要說盡業感,是永遠說不盡的,所以佛在經上有:塵說、剎說,無間斷說,也說不盡。我們要知道,十法界的每一道,其業感差別,都是無量無邊的。一切眾生「業」差別,都是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結果,因此行者就要在身口意三業上特別的謹慎。「六道」是自作自受,『十法界』也是我們自己「心行」變現出來的,所以真正參透了,就會『勇猛奮迅的精進』,除了斷惡修善,更會教導眾生,「勤修戒定慧,淨除貪嗔癡」。這就是「遠離憒鬧之處」,也就是『寂靜光明眼天王』。
(7)、『光遍十方天王』。
「光」的就是智慧,「光明」是智慧之用,表現在外的能力、興趣、技巧、思惟、想像等有智慧的都稱光明,無一不是光明。我們把心量打開,以「十方世界」的人事物都當成我們自己,為我們思量的範圍,這就是「共同一法身」。所以佛在經中,經常教誨我們,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如是」的常常想、常常念著,心量自然而然就會打開。如此的真誠遍十方、清淨遍十方、平等遍十方,智慧遍十方,慈悲遍十方,這樣自然會不忍眾生苦,這時才能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有一個『我』,無有一成不變的『法』,隨緣幫助十方一切苦難的眾生,這就『光遍十方天王』。經文中說:「普光明梵王,得隨一切眾生品類差別,皆現前調伏解脫門。」也就是說『光遍十方天王』(普光明梵王),了知六道、十法界之依正莊嚴,都是業感差別,所以無量無邊的。因此為了教化眾生,一切眾生「業」差別,都是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結果,所以隨類現身,幫助眾生心量拓開,業障自然調伏,這就是『光遍十方天王』。
(8)、『變化音天王』。
「音」聲,是我們娑婆世界,人與人溝通的「媒介」,更是佛陀教化我們眾生最主要方式之一,楞嚴會上,文殊菩薩說得很好:「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世出、世間的聖賢,教導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是以音聲來說法。「變化」,就是動、靜之相,我們中國人說的「抑、揚、頓、挫」,閩南人講的「八音」,這些都是我們最常遇到的音聲之變化。成功的教學,除了課程教材之外,老師的音聲之變化,是很重要的「因素」,我們也都知道,音聲的變化,伴之而來的色相,也立刻會有變化,所以說世間所有的一切法,都是在剎那剎那變化,沒有不變的東西,而表現在外的,就是音聲之變化。凡是變化的,是屬於緣起的,緣生的,在佛法中都稱之為有為法;沒有變化的法性,才稱之為無為法。大梵天王的『變化音天王』在此地,教導我們要度這些千變萬化種種不同類別的眾生,就要懂得善用「變化音」聲,也就是生動活潑的善於運用的「一音」,一如佛菩薩的「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這樣的佛法才能夠「契機、契理」,這種「變化音」才叫做善巧方便。所以經文上說:「變化音梵王,得住一切法清淨相寂滅行境界解脫門。」所謂「得住一切法清淨相」,也就是照見五蘊皆空,這「不生不滅」的清淨心,展現的是「寂滅行境界」,佛法的教學,契此理,又能善巧的「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這就是『變化音天王』。
(9)、『光明照耀眼天王』。
這「光明照耀眼」的『光明』,表根本智;『照耀』,表後得智。『眼』是眼根,說一個眼根,我們就能聯想到六根。《楞嚴經》上告訴我們:一根解脫,六根就圓通。這「眼根」是六根之一,簡單的說我們身體的作用,也就是佛性起用的五蘊假身。我們要度化眾生,要用這個身體,沒有這個身體,就無法度化眾生;一如我們常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弘揚道,必得靠人。所以說「說法」要用這個身體,「觀機逗教」也要用這個身體,「示現」做一個修行的好榜樣,還是要這個身體,可是我們常常說要「離相」,那怎麼能離開這個假相?簡單的說雖然運用這個「五蘊」身心,而不「執著」這個身心的「順、逆受」,不跟著這身心的「順、逆受」而『起舞』,分別這是我要的,那不是我要的,這就叫做「光明照耀」。運用六根,而又「即相離相,離即同時」;以這六根來做佛事,又不執著做佛事,這樣三輪體空,就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甚麼是覺悟?覺而不迷,那就必須具足兩種智,佛是依這「根本智,後得智」說法,依這「根本智」起用的「後得智」,才能『善巧方便』的度化一切眾生。所以「光明照耀眼天王」這七個字,光明是根本智,照耀是後得智,這是理;眼是行,指的是六根,「根本智,後得智」二種智,落實在六根上,那是信解行證。每一句經文都有教理行果,我們教要相信,理要了解,行要照做,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把這些性、相,教、理,融成一體,教、行、理,一而三、三而一,那就叫證。如果教行理是三,那就是沒有證;如此教、行、理合成一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有修有證,自然契入「共同一法身」。所以經文上說:「光耀眼梵王,得於一切有無所著、無邊際、無依止、常勤出現解脫門。」也就是說,這『光耀眼梵王』教導我們面對十法界眾生的一切「人、事、物」,以清淨、平等心,打開心量,一而三、三而一,這就是『光明照耀眼天王』。
(10)、『悅意海音天王』。
『音』,剛剛說了是我們娑婆世界,人與人溝通,或是佛菩薩教化眾生,最主要的「媒介」方式;『海』,比喻深廣,不可思議;『悅意』,指的這個音聲,能令一切眾生一聽聞了,都能生歡喜心。現代的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好的音樂,可以治療我們的心理疾病;可見『悅意音聲』,就好像一首歌,一首好詩,甚至於一場好的演講,對於我們的心靈的撫慰或是成長,都扮演著很重要的一股力量。我們佛教徒聽聞佛陀說法的聲音,那是最尊貴,最殊勝,也是無上的福報。其實,諸佛如來、菩薩、聲聞、緣覺,乃至於世間的善知識,只要能說得相應,都是「悅意海音」;念佛的音聲,念念相應,入於一心;禪師坐禪,溪聲盡是廣長舌,猛然間竹子落地,開悟了,可見『悅意音聲』,一如大海一樣,這就是『悅意海音天王』。所以對我們修行者來說,只要契機、契理,都是『悅意音聲』。經文上說:「悅意海音梵王,得常思惟觀察無盡法解脫門。」《指月錄》說的好:「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翠竹、黃花,都是般若,都是法身,問題是我們能否「常思惟觀察」這「無盡法」,大梵天王的『悅意海音』懂了,『萬物靜觀皆自得』,這就是『悅意海音天王』。
(二)、其數無量:
如是等而為上首。不可稱數。
這句話,指的是「大梵天王」,也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其數量,是無量無邊,無法記數的。
(三)、歎德無盡︰
皆具大慈憐愍眾生,舒光普照令其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