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一九八講 楊永慶
一、前言:
上一講中,我們談鳩槃茶是梵語,翻成中國的話叫冬瓜鬼,因為其形狀像冬瓜一樣,肚皮很大,這是從形狀上來說。這一類的鬼神是屬於南方天王所統轄,南方是增長天王,所以一開端第一尊『所謂增長鳩槃茶王』,指的就是增長天王。增長王梵語稱作「毘樓勒叉」,清涼大師告訴我們翻成中國話,叫增長主。四天王每一位天王,統領兩類的鬼神,南方天王領有:鳩槃茶是一類,茶,應該是『荼』,所謂鳩槃荼的音,是食人精氣,形貌醜陋如甕、瓶腹、冬瓜。另外一類叫「薜荔多」,薜荔多也是梵語,翻成中國叫魘魅鬼。而這第七迴向,是「等隨順一切眾生」。等是平等,心清淨,平等心自然現前,這都是菩薩為我們做出示範,為我們做出榜樣。世主妙嚴品前面說的兩大段,從十住到十行,是偏重在自利,自利有成就,就要貢獻社會、服務眾生,所以十迴向這一段,教給我們服務大眾的心態。而這「鳩槃茶王」的這一段,是平等隨順一切眾生,目的在於隨類示現,還要契機契理,一如鬼王精靈般的,以各種方便善巧,有效的教化眾生,這才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接著看下去:
二、經文:
復有無量乾闥婆王,所謂:持國乾闥婆王、樹光乾闥婆王、淨目乾闥婆王、華冠乾闥婆王、普音乾闥婆王、樂搖動妙目乾闥婆王、妙音師子幢乾闥婆王、普放寶光明乾闥婆王、金剛樹華幢乾闥婆王、樂普現莊嚴乾闥婆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於大法深生信解,歡喜愛重,勤修不倦。
三、首先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
疏:八、「乾闥婆」,此云「尋香」,謂諸樂兒不事生業,但「尋」諸家飲食「香」氣,即往設樂,求食自活,因此世人號諸樂人為「乾闥婆」。彼能執樂,故以名焉。亦云「食香」,止十寶山間,「食」諸「香」末,即帝釋執樂神也。帝釋須「樂」,此「王」身有相現。提頭賴吒即東方天「王」,此云「持國」,謂護「持國」土,安眾生故。此從所領為名。更領一部,名「毗舍闍」,此云「噉精氣」,謂「噉」有情及五穀「精氣」故。德中「大法」,即「大」緣起「法」也。「信解」,故「歡喜」,「深」心,故「愛重」。既「歡」既「重」,故不替「修」行。
清涼大師說,第八類是「乾闥婆」,「乾闥婆」是梵音,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尋香」,因為這些從事音樂的工作者,本身的工作除了演奏之外,一般農稼的工作不懂,所以不事生業;而他們的生活是,但追「尋」諸家一有慶典,祭祀拜拜,所準備的飲食之「香」氣,即前往設置歌舞音樂,換取飲食自活,因此,世人稱呼這些從事各種音樂的工作者為「乾闥婆」。以他們都能執樂,所以以此為名。有時也稱「食香」,止十寶山間,來往於十方佛國之內,單單「食」諸「香」末,也就是帝釋天王之執樂神也。帝釋須「樂」,此「王」身有相現。提頭賴吒是梵音,即東方天「王」,又作提頭賴吒、持梨哆阿羅哆、提多羅吒,意譯為治國天、安民天、順怨天,為四天王之一,也是十六善神之一。此天王,護持國土,安撫眾生,故稱持國天,又稱東方天,位於須彌山東面半腹聳出之由乾陀山,守護東方國土,為護世之善神。此天王從所領「乾闥婆」為名,此外更領一部,名「毗舍闍」,翻成中文是「噉精氣」,謂「噉」有情、及五穀「精氣」。德號中「大法」,即「大」緣起「法」也。「信解」,故「歡喜」,「深」心,故「愛重」。既「歡」既「重」,故不替「修」行。接著清涼大師又註解說:
疏:第三、「月天子」下,十二段明欲、色諸天眾。「天者,自在義、光明義、清淨義。智論云:『天有三種︰一、人天,謂帝王;二、生天,謂欲、色等;三、淨天,謂佛、菩薩第一義天。』」今通後二。然諸天壽之長短、身之大小、衣服輕重、宮殿勝劣,俱舍十一及瑜伽等論、起世等經,皆廣辨之。恐繁,不敘。
鈔:疏【然諸天壽之長短】等者,「俱舍」.世界品云:「人間五十年 下天一晝夜 乘斯壽五百 上五倍倍增 色無晝夜殊 劫數等身量 無色初二萬 後後二二增」。言「身量」者,頌云:「欲天俱盧舍 四分一一增 色天踰繕那 初四增半半 此上增倍倍 唯無雲減三」。釋曰︰「俱盧舍」即二里;「踰繕那」即十六里,以八「俱盧舍」為一「踰繕那」故。則四天王「天」「身」「長」「半」里,至第六「天」「身」「長」三里,以「半」里「半」里增故。有引三法度經云:「忉利天身長一由旬」,衣二由旬。廣一由旬者,以彼誤譯「里」為「由旬」,不知彼失,故妄引耳。四天王「天」「半」里、「忉利天」則一里。餘可例知。
上云【劫數等身量】者,「色」界梵眾「天」「身長」「半」「由旬」,則「天壽」「半」劫。餘可例知。云【初四增半半】者,二、梵輔「天」則「一由旬」,三、大梵則「一由旬」「半」,四、少光則「二由旬」。「此上」「諸天」皆「倍倍增」,「唯無雲」「天」「減」「三」「由旬」。所以「減」者,略出一意:唯無量光「天」四「由旬」,光音則八,少淨十六,無量淨三十二,遍淨六十四,至「無雲」「天」,合有一百二十八,「減」却「三」「由旬」,有一百二十五。此上七「天」「倍倍增」之,至色究竟「天」,欲成一萬六千劫故,則「身長」一萬六千「由旬」。又云︰「少光上下天 大全半為劫」。謂「少光已上,大全為劫」。謂八十中劫「為」一「劫」也。「自下諸天,大半為劫」,即四十中劫「為」一「劫」也。言中劫者,即「一增」、「一」「減」「劫」也。
言【衣服輕重】者,四天王「衣」十二銖,忉利六銖,夜摩三銖,兜率一銖半,化樂一銖,他化半銖。上皆減半也。言「宮殿」等「殊」者,「月天」,長阿含云:「其城正方一千九百六十里,高下亦爾。二分天金、一分瑠璃。王座二十里,遙看似圓,而實正方。」日「天」同此,但量加「半」「由旬」。三十三「天」中,「宮」名善現,周萬「踰繕那」,「高」一半,金城雜飾,其地柔軟,中有「殊」「勝」「殿」,周千「踰繕那」。此上諸「天」,皆「倍倍」「勝」,可以意得。今但略消名意,故指廣在餘。這段各位有興趣可以參考,我們秉持清涼大師的意思,不詳細介紹。
四、討論:
(一)、標數列類:
復有無量「乾闥婆王」。
『乾闥婆王』剛剛說了,是帝釋天王的樂神。當帝釋天王需要時,或是我們祭祀禮拜諸「天」,就會燃香,或準備香噴噴的飲食時,乾闥婆就會尋香,香是信號,所以一燃香,聞到香乾闥婆就來了,所以我們祭祀、梵唄時,會聞到沈香的味道,而且音樂特別的好聽,這都是帝釋天燃香、召集他們來表演,所以我們常說『乾闥婆王』是帝釋天的樂隊。前面說過的緊那羅是偏向能歌善舞,但兩者都是帝釋天的樂神。乾闥婆王這一類,也是具足五戒十善的天神;此外,持國乾闥婆王,也領有「毗舍闍」鬼,他們是專門「噉」有情、及五穀「精氣」。我們就開始介紹這十尊『乾闥婆王』。所謂:
(1)、『持國乾闥婆王』。
「持國乾闥婆王」這就是東方天王,是我們寺廟天王殿中所供奉的四大天王中的東方天王。東方天王手上拿著琵琶,這是樂具、樂器,乾闥婆喜歡演奏,所以手上拿的是樂器。所管轄八部鬼神眾中的兩類,一類就是「乾闥婆王」,另外有一類叫「毘舍闍」,翻作噉精氣鬼,這兩類也是鬼神。持國天王手上拿著「道具」,表的法是「持國」的意思,持是保持,國是國家。對一個人來說,「人」是由「佛性」加上「五蘊」身心,因緣和合的『有機體』,如何持身,這一生,您生命的方向、目標,以及有效的維持身心的平衡,這就如同國王治理一個國家一樣的「神聖事業」。這是大事,所以孔老夫子說要「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不逾矩」;同樣的,現在有很多企業家所經營的公司、事業,也是一個國家,例如韓國的三星,以前台灣的王永慶等等,一個經營者要好好管理企業,實在說都叫『持國』。持國天王教導我們,如何能夠面對大大小小的人、事、物,最最有效的經營與管理(緣起)。手上的樂器,是一種表法,弦樂器的弦鬆了,就彈不響;弦繃得太緊,就斷,弦一定要調得很適中,這就是中庸之道,所以從小而持身,到大而持國,都要懂得『中觀』之道,這就是『持國乾闥婆王』。『王』是自在,『乾闥婆』就是尋香,香是「戒定」的信號。也就是說,『乾闥婆』是以不可思議之悅耳音聲,稱讚如來;而『王』是自在,所以能隨著當下的環境給予「適才適所」的讚嘆,這樣的教學,大到整個教學情境的經營,小到個別學生在某一教材的學習,都如『持國天王』一般,用心教學,來利益他人,這就是『持國乾闥婆王』。
(2)、『樹光乾闥婆王』。
『樹』,我們以前已經說過,是建樹,就是樹立「榜樣」。我們生活在這世間中,衣服、飲食、健康,甚至各種娛樂,都是來自他人的默默耕耘,才能衣食無缺,活得自在幸福,所以我們當然也要回饋給這個社會,個人隨著自己能力、興趣,隨緣、隨分,為這個社會、為一切眾生來服務。不過想要為這個國家社會服務,首先必須有屬於自己的工作以及事業,然後在自己的行業中積功累德,有所建樹,才能直接有效、正當的管道去服務大眾。所以,菩薩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都要有高度的智慧,為各各行業,就立各種『楷模』,這就是建樹,都是為社會國家以及一切眾生服務。『光』,光是智慧,這般若智慧,是六度波羅密之眼,有智慧,行六度萬行,才能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建立道場,這才是『樹光乾闥婆王』。
(3)、『淨目乾闥婆王』。
『淨』,是心地清淨,不被五蘊假身制約,而以清淨心觀察世間,平等心面對一切,這就是『淨目』。一般的修行人,強調持戒精嚴,「以戒為師」,這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不能以『淨目』觀察世間,也就是心不清淨,那很麻煩。看到別人不持戒,心就不高興,看到別人破戒,心裡頭就立刻起煩惱,總覺得人人不如我,如此目中無人,自以為是,自尊自大,就會貢高我慢起來。諸佛菩薩教導我們要以淨目觀察世間,一如惠能大師在《壇經》上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樣的心才是真正的清淨。見世間過,我們的心就被污染;不見世間過,永遠保持著清淨心,保持著平等心。世間人所做的種種是非善惡,那是他的造作,以後也會自作自受;我們有緣,能幫就盡心盡力去幫,他聽不聽那是緣,不要放在心上。否則看到生歡喜心、讚歎心,這表示我們的內心還是落入五蘊假身的「受、想、行」中,心還是不清淨,被污染了。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哪一種不是五蘊的制約?財、色、名、食、睡等五欲,都是五蘊起的想行,所以七情是染污;五欲更是污染的造作。清淨,不見世間過,統統都不見,那才叫真的不見世間過。覺知就是單純的覺知,那是佛性;善惡二邊都不住,沒有善惡、沒有是非、沒有利害、沒有邪正、沒有真妄,如此「無住」,那才叫真的清淨,我們學佛要隨順眾生,眾生有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之執著而執著,這是『轉化』的起點,所以「無住」,而「生起心」,就叫恆順眾生。可見,在恆順眾生中修隨喜功德,外面跟大家一樣,看來有分別執著,而內心卻是一絲毫分別執著,都沒有,那才是功德。所以「淨目乾闥婆王」,是以淨眼來觀察,因為,迴向這一章中的含意,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眾生,要把服務的工作做好,觀察就非常重要,這是要用清淨的、智慧的眼光來觀察,才是『淨目乾闥婆王』。
(4)、『華冠乾闥婆王』。
「華」,指的是「因地」,一如本經經題所說的「雜華莊嚴」,各種音地都是好因經營起;「冠」,表第一,「華冠」表因地莊嚴,我們生活中莊嚴,不是『彩色的人生』,最莊嚴的是以德行教化眾生,成就佛道。佛常常以花代表因行,證得佛果前,不離因行,也就是說修到「等覺」位以前,都要認真的以佛之「身、口、意」業為榜樣,學習修行。成了佛之後,依舊不捨因行,繼續成長,這才是『無上』正等覺,也才是『華冠』。我們在修行過程中,一直不離因行,縱然是透過各種善巧方便,還是不離因行,例如佛在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上舉了例子,為了引導「窮子」回家繼承家業,富有的長者,見到自己流浪了五十年的孩子,已經「習慣」乞討的生活;為了方便指引,只有耐著性子,慢慢引導其子認識自己本來就是「長者子」,具足一切財富,不必再向外乞討。而在譬喻品第三上,更記載了『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可見,佛為了度眾生一如《華嚴經》上所說,以各種善巧方便示現神眾、天眾以及六道眾生,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從來沒有停止捨離因行、因地上所修學的一切乃至初信位菩薩所修的,都沒有捨棄,這是『華冠乾闥婆王』。而在這過程中「尋香」,也就是在教化的過程,除了『契機』之外,更要本著『五戒十善』這《華嚴經》所說的「因行」。修行的任何一位次,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圓滿的華嚴行。在《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普賢行就是華嚴行,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在修因地的普賢行,這就是「華冠莊嚴」的義趣。這『華冠乾闥婆王』的華冠,就是『華嚴』,就是『香』,就是真、善、美、慧,自自然然圓滿了法喜充滿,這就是『華冠乾闥婆王』。
(5)、『普音乾闥婆王』。
『普音』化眾的「普」字,就是慈悲普,也就是面對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以清淨的慈悲心,平等的慈悲心,不惜消耗任何精力,給予教化。不僅僅是面對有情的世間,無情的器世間,也包括在其中,這樣才是究竟圓滿的愛心。對人,對善人、對惡人,對聖人、對凡人,對順境、對逆境,平等的愛心,沒有絲毫的差別心,這才叫大慈大悲。而能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轉迷成悟,就必須透過「普音」,善巧方便的為一切眾生說法。說法一定要契機,菩薩有能力遍契九界一切眾生的根機,這就是「普」,所以「普」這個意思含義深廣無盡。「音」這個字亦復如是,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更應當以慈悲的法音,覺醒一切眾生。因為最近,我們從公元一九九九年盛傳世界末日之後,又有二0一二年世界末日之說,加上「明天過後」、「慧星撞地球」……等等災難的電影,使得年初的蘇俄真的有了一小片的隕石真的撞到地球了,這就是佛在經典上常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世界本來沒有災難,只因大家天天都在想災難,災難就想來了,這個事情很麻煩。正如同一個人身體本來是健康,天天想老、天天想病,他當然老病就很快現前,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要想可以,天天想地球是幸福的,我們人類是和諧的,我們的生活是快樂地……等等正面的光明的想法;而我們修行人更應該想到「五戒十善」,「弘法利生」,早日「成就佛道」,如此憶佛念佛,才能當下做佛,這就是『普音乾闥婆王』。
(6)、『樂搖動妙目乾闥婆王』。
『樂搖動妙目』的「妙目」,與前面第三位說的「淨目」,意思有點接近,但是「妙目」中有「淨目」,而「淨目」中不一定有「妙目」,眼妙,妙在能夠不必透過語言,自然能傳神,我們說:「眼睛是靈魂之窗」,所以眼能傳神,眼睛會說話,那才妙。「搖動」是憾動眾生的心,再加上有個「樂」字,樂是一種歡喜的自然的接受,這就彰顯了在快樂的學習中,搖動了妙目,打開了眾生的五眼具足的智慧之眼,照見「五蘊皆空」這就是「樂說無礙辯」。進一步的說,真誠心的歡喜幫助別人,歡喜的教化眾生,而且以樂說無礙的教化,讓他們仔細觀察,所得的教學效果就是「搖動」,動人心弦,潛移默化。這跟前一尊「普音乾闥婆王」是相連結的,「普音」是平等的心說法讓有緣的眾生聽,此地的「搖動妙目乾闥婆王」是引導有緣的眾生親自觀察,以達到「做中學」的教學效果。而這「搖動妙目」前沒有「普」字,但前面的「普音」確有「普」字,這是一脈相承,所以意思上是有「普」字的含意在,各位要留意。簡單的說,乾闥婆王關懷別人、愛護別人、歡喜幫助別人,而且這關懷、愛護、幫助的心是平等的,沒有親疏、沒有好惡。透過『見色』中,引導眾生領悟,契入境界。一如前一尊「普音乾闥婆王」,指導眾生『聞生』中開悟。如此的,以「慈悲為本,善巧方便為門」,廣度眾生。色塵,是搖動的,能善於觀察這六塵,在這地方領悟,就是見性,而從色塵中見色性,這叫妙目。所以『樂搖動妙目乾闥婆王』,能以妙目傳神,面面俱到的引導眾生去觀察、去體會,並契入佛知佛見。我們要幫助一切眾生,強調的是善巧方便,第一方便,無過於見聞,見是眼,聞是耳,所以贈送經書、佛像跟人結緣,這是大功德。講經說法是叫他聽,而在我們這個世間,大多數人耳根最利,不然則是眼根很利,一看,聞一知十。能舉一反三,這就是『樂』『搖動妙目』,在見色而開悟的,就是『樂搖動妙目乾闥婆王』。
(7)、『妙音師子幢乾闥婆王』。
「妙」,是巧妙到極處,將甚深難以明白的道理,以「巧妙」的言詞,「契機契理」的讓人體會出甚深的道理,這樣的說法,就叫巧。這中間大家要留意,雖然具足巧妙,但又不違背真理,這才叫善巧。所以講經說法要能動人心弦,才能夠令大眾歡喜接受,這就是上一尊「樂搖動」說的道理,所以佛法是佛說的法句句話中,都從真心「法性」流露出來的。『師子幢』是比喻,師子,比喻威猛有力,說的法能撼動人心,無論在理論、在方法、在技巧、在境界上,非常生動有力。「幢」表高顯,指的是「乾闥婆王」說的法很高明、很顯著,讓人聽了之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會誤解,具足這樣的能力。上一回說到「普音」,著重在普遍,著重在平等說法。此地,加上個『妙』,前面有用的是「妙目」,這地方是「妙音」,這都是只說法中,不管是引導眾生觀察,還是講經說法,都具足高度的善巧方便,才能夠勸導一切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尤其這裡的「妙音」,是指佛說法的法音,這中間包含說法的理論、方法、條理、義趣、境界……,都屬於「音」字。度化眾生,一如「乾闥婆王」般的耗人精氣,不得法,如同老師的教學不能因材施教,學生不得受益,那真是誤人子弟;所以迴向就是度化眾生,是幫助大眾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不過我們現在還是凡夫之人,教學時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更應該虛其心,以真誠心求佛菩薩的感應,不僅僅是正式的上台說法,要求三寶加持,在平常生活中與人交談,勸人學佛,也要求佛菩薩加持。求佛加持的心,求佛加持的願,讓自己真正能感受到佛力加被,自己的言行舉止,身、口、意三業都融入佛法之中,諸佛如來的大慈大悲就是自己的心,這樣時時刻刻念念之中,都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護念,得到諸佛如來的愛護幫助。講的法,說的事,都是法性自然流露,這時的色相就是「搖動妙目」,說的音聲就是「妙音師子幢」。這就是『妙音師子幢乾闥婆王』。
(8)、『普放寶光明乾闥婆王』。
「普放」的普,是平等心去幫助一切有情;放,是洋溢著的意思。所以普放這尊名號中是以平等的心散發出利益有情的意思。『寶光明』的『寶』是因之修行可以成佛,這才是『寶』極高明的智慧。光明是智慧,自受用稱光,他受用曰明,也就是以平等的心面對一切有情,散發出成就佛道的高度智慧。不但「乾闥婆王」自己的生活是在高度智慧之中,而且願意以「精力」將這無限的智慧籠罩整個虛空法界,透過自身的『示現』來教化我們,讓一切眾生都得利益。所以華嚴經的「普放寶光明乾闥婆王」,經文中說:「如來普現妙色身,無量差別等眾生,種種方便照世間,普放寶光如是見。」也就是說我們六根所接觸到的境界,乃至於包含我們六根的色相,都是「妙色身」。六根、六塵相應之法,無量無邊,全都是自性「依報莊嚴」的「妙色身」,數量無量無邊,處處都「普放寶光明」。所以經上說乾闥婆王得的是:「現一切大歡喜光明清淨身解脫門」,遠離了五蘊假身的制約。也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說的:「放大光明雲」。大光明雲就是無所不包,沒有一樣不大,沒有一樣不遍,如是的遍虛空法界。我們曉得在十法界的當中,諸佛菩薩的數量是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都是「普放寶光明」,可見得我們身心都是沐浴在這成佛的光明之中,但經常是不能夠覺察到「佛光注照」,這是我們自己本身業障深重、很堅固的障礙著我們的自性,這堅固的「業障」有見思煩惱,煩惱障,再加上一個所知障,兩重障礙,無比的堅固,所以諸佛的磁場,慈悲的大愛,我們沒法子去感覺體會。好比是自己把自己過度的包裝,一層又一層的包得密不通風,「自我」保護的堅固、執著,跟外面完全隔閡。為了放下這些我知我見,這就是『普放寶光明乾闥婆王』的用心。
(9)、『金剛樹華幢乾闥婆王』。
『金剛』,表的是般若智慧,唯有般若智慧不會壞、空,更能破無明,能轉煩惱。各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