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一九五講 楊永慶
一、前言:
上一講次中,我們要介紹了「摩睺羅伽」,摩睺羅伽是印度的音,翻成中文是「大腹行」。「摩睺」是大,「羅伽」是腹行,也就是大蟒蛇之類的眾生。要表達的有兩層含意,一是菩薩遍行六度萬行之一切菩薩行,一如大蟒蛇的行進方式,沒有腳走路,卻是不斷的往前行,就如同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生心」,生心,是行菩薩道,六度萬行要落實在生活上,雖然做,又不著相;雖然有行,但是牠沒有腳,沒有腳就是比喻不著相的意思,一切不執著,就是無住。接著表示落入畜生道的愚癡行之眾生很多,就必須一如「摩睺羅伽王」,幫助他們一定要有方便,也就是以「善巧方便」教導他們,讓他們很受用,很適合他們,修學不再感覺得困難。而其修學的目的在於『令諸眾生永割痴網』。因為摩睺羅伽這一類的眾生,經上常講「聾騃」,聾就是聽不到聲音,騃,音ㄞˊ,指痴呆、愚笨的樣子。意思是說他們也不是聽不到聲音,是不容易辨別,所以他們很愚痴。因而,要他們「永割痴網」。我們接著看下去:
二、經文:
復有無量夜叉王,所謂:毗沙門夜叉王、自在音夜叉
王、嚴持器仗夜叉王、大智慧夜叉王、燄眼主夜叉王、
金剛眼夜叉王、勇健臂夜叉王、勇敵大軍夜叉王、富
資財夜叉王、力壞高山夜叉王――如是等而為上首。
其數無量,皆勤守護一切眾生。
三、首先我們看清涼大師的疏鈔:
疏:五、「夜叉王」,初一是北方天「王」,即「毗沙門」是也。若從能領,是天眾攝。今從所領為名。然四「王」各領二部,從一立稱。「夜叉」,此云「輕捷」,飛空速疾故;亦云「苦活」。此天又領一部,名「羅剎」,此云「可畏」。名中云「毗沙門」者,此云「多聞」,以福德之名「聞」四方故。此一是天,「夜叉」之「王」。餘九是「夜叉」,「夜叉」即「王」。雖一是天,又從所領,況九皆「夜叉」,故非天眾。下三例然。如龍中娑竭羅王豈是天耶?德中,此類飛空噉人,故菩薩示為其「王」,翻加「守護」,亦令愛、見羅剎不害法身慧命也。
鈔:疏【亦令愛、見羅剎不害法身慧命】者,涅槃十一浮囊喻中「羅剎乞浮囊」,合以「愛、見羅剎」。謂一切眾生或因貪「愛」煩惱破戒,如有人明信因果,正見在懷,但為惑纏,遂破禁戒,名「愛」「羅剎」。二者以見不正,撥無因果,起諸邪見――斷、常等見――,便破禁戒,謂破無罪,名「見羅剎」。但彼令破戒,此「害慧命」,以之為異,「羅剎」義同。
疏文中這句【亦令愛、見羅剎不害法身慧命】者,就如同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一,所說的浮囊之比喻一樣,其中「羅剎乞浮囊」,合以「愛、見羅剎」。這比喻如有人,持帶浮囊,欲度過茫茫的大海。這時海裡有一羅剎,就像此人欲乞索其浮囊。此人聽後,就生此念,而說:『如果我將浮囊給他的話,我必定會沉沒而死』。因此,他回答羅剎說:『寧可殺死我,不然的話,我會堅持你是得不到浮囊的』。羅剎聽後就說:『如果不能全部給我,那麼,就捨一半給我吧!』那個人仍然不肯給他。羅剎又發言說:『如果不能分一半給我,即求你捨三分之一給我』。那個人仍然不肯。羅剎又說:『如果不能給我三分之一,那麼就求你施與如手般大之浮囊吧!』那個人仍然不肯。羅剎又說:『如果不能給我如手般大的話,我現在已經因飢窮,而受眾苦之所逼迫;好罷,願捨濟給我如微塵那麼小許的浮囊吧!』那個人就說:『你所索求的實在不多,然而我現在剛欲渡海,不知前途到底為何?或近、或遠?都是未知之事,假如給你少許的話,裡面的空氣會慢慢的透散,欲渡過大海,那是很艱難的一件事,如浮囊漏氣的話,怎麼能夠渡過大海呢?會在大海的中途沉入水中而死!』這是指我們行者,對於「戒律」的堅持,連如「微塵」般的細微,也不能捨去,才能平安的度生死大海。可見菩薩護持禁戒,也是如是。乃如那位渡海之人,護惜他的浮囊一樣!這是指一切眾生或因貪「愛」煩惱破戒,如有人明信因果,正見在懷,但為惑纏,遂破禁戒,名「愛」「羅剎」。二者以見不正,撥無因果,起諸邪見――斷、常等見,而方便破禁戒,甚至於有的以為破戒無罪,這就是名「見羅剎」。但彼令破戒,此「害慧命」,以之有「愛」「見」這是不同,但是「羅剎」的意義是相同。
四、討論:
(一)列名結數:
復有無量「夜叉王」。
夜叉是八部鬼神之一。佛經中解釋,這一類的眾生,叫「疾捷鬼」,疾是快、快速,捷是敏捷,清涼大師在《疏鈔》中說「毗沙門夜叉王」是四大天王之一,也就是北方的天王,叫毗沙門,也稱多聞天王。這十尊上首「夜叉王」,只有這一尊是四天王之一,其餘的這些夜叉王,都是毗沙門夜叉王的部屬,但也都是稱王,就好像從前帝王時代,皇帝下面有很多王公大臣,他們也管一部分這些鬼神。毗沙門所管的有兩類:一個是夜叉,一個是羅剎,羅剎是惡鬼,都是毗沙門統領的。在此地是代表第五迴向,第五迴向叫「無盡功德藏迴向」。這第一句說明他們的數量是無量無邊,類別是屬於夜叉這一類。下面也舉了十位上首,所謂:
(1)、『毗沙門夜叉王』。
「毗沙門」就是「多聞」,毗沙門是梵語,翻成中國話的意思就是多聞。因為福德很大,名聞四方,在這裡指的就是北方多聞天王。我們知道,第一層天就是「四大天王」,也就是東方的持國天王,南方的增長天王,西方之廣目天王以及這一尊的北方多聞天王。福德很大,名聞四方,用現代的語言來說,表示見多識廣,又樂與助人,如此又有學識又有功德,所以認識他的人自然很多。例如文天祥、岳飛、范蠡等人,其中尤為人所稱道的是范蠡,他與文種同事越王句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以滅吳,尊為上將軍。但蠡深知句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遂與西施一起泛舟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至陶,操計然之術以治產,也就是經營漆樹而成巨富,自號陶朱公。因為經商有道,逐成鉅富,但他數次散盡家產濟人,很快又累積財富,所以民間尊陶朱公為財神。他們之所以多聞,在於「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是親近古人、接受古人所累積的經驗與智慧,因此我們今天學佛,要吸收古人學佛的的經驗智慧,必須廣讀經律論。至於行萬里路,是吸收現代人的經驗智慧,這樣才能充實自己的智慧德能,所以趙州八十猶行腳,道理在此。而「毗沙門」手上拿著傘,傘的意思是防止污染,防止我們心地被外面的境界所污染,其目的在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以成就自己無盡的功德。『毗沙門』統領夜叉、跟羅剎這兩類的鬼神,所以這四大天王的北方多聞天王,是這兩類鬼神的首領。因此我們可以稱多聞天王是天界的第一層天,也可以稱他是大鬼王,因為這一尊天王統轄的眷屬,確實是介於天、跟鬼王之中。底下的這九位「夜叉王」,也都是毗沙門的部屬,是毗沙門管轄之下九個大鬼王,所以也稱為夜叉王,但是這底下的九個夜叉王跟前面毗沙門夜叉王,是不一樣的,單純是統轄鬼類的眾生。
(2)、『自在音夜叉王』。
「音」,是音聲,也就是教化眾生的音聲。我們知道這個世間的眾生,耳根最利,所以世尊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其解。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經典」要有善知識給予解說,就容易領悟,要是自己看「經典」,那就不容易體會,可見聽的悟性比看的悟性高。而以音聲說法,這音聲達到自在,指的就是無礙辯才,才能自在。所以「自在音」實際上就是已經達到如來果地上的四無礙辯才。具足無礙的辯才,才能幫助一切眾生,達到「守護一切眾生」的目的。在日常的修學中,要多讀佛經,佛經是佛菩薩的言行舉止的代表,也就是佛菩薩的生活標準。我們想學佛菩薩,佛在經上已經全部教導我們了,所以認真聽經聞法,廣學多聞,才能奠定自己的智慧與德能,也是『開悟』最好的方法。所謂『開悟』,是佛教導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的清楚明白了,了知我們從無始劫以來錯將五蘊假身當成『我』了,當下不再顛倒夢想,以真心觀照五蘊假身的「起心動念」,了了分明,這就是『明心見性』,這時,面對一切人、事、物就自然開悟,這時當然辯才就無礙,所以說無礙辯本是明心見性的自然現象,也是「夜叉王」是菩薩示現已經明心見性,所以能以『自在音』來教導我們不再顛倒夢想,這就是『自在音夜叉王』。
(3)、『嚴持器仗夜叉王』。
器仗,在此地是形容體罰或是戰鬥的武器。這些夜叉王,我們塑造的四大天王、韋陀菩薩的形像都是將軍身,手上都是拿著武器。其實這些『器仗』都是表法的,在四天王中,南方天王拿的是劍,是武器;而,其餘的三位天王手上並不是拿著武器,而是『器仗』。例如東方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屬於樂器;西方天王左手上拿的是龍或者小蛇,右手拿著是摩尼寶珠,是表示掌握住「摩尼寶珠」,也就是掌握住原理原則,不管事物的變化有多快,您都可以抓住其變化。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傘蓋,上面已經介紹過,這裡就不再贅述。所以『嚴持器仗』就是手上拿武器或是法器,防非止惡,鎮壓邪惡。『嚴持器仗』來防非止惡,一定要記住就是「戒、定、慧」,來防止「五陰魔」。《楞嚴經》中佛陀告訴我們,「色受想行識」的每一陰,給我們產生十種『制約』,就講成五十種陰魔。《楞嚴經》上說的五十種陰魔,都是自己錯誤的知見,所變現出來的境界。上一次我們也介紹了第二種是煩惱魔,煩惱折磨人,有見思煩惱以及塵沙煩惱。第三種是死魔,『死』折磨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還不能做到圓滿,也就是世出世間人的「自我實現」還沒有成就,但這一階段的壽命已經到了終了,修行的功夫還沒有成就,還沒『明心見性』但壽命到了。這是折磨。這三種都屬於自身的,只有最後一種叫『天魔』,這是來自我們的身外之有情的眾生。天魔根據祖師的註解,是魔王波旬,指的是「大自在天」,或者指的是「他化自在天」,可見凡是來自外面的誘惑都屬於天魔。我們要不受這些外在境界的誘惑,靠的是定、慧就是武器。所以嚴持器仗,在此地其實就是嚴持『戒、定、慧』三無漏學,這才是真正的器仗,這就是『嚴持器仗夜叉王』。
(4)、『大智慧夜叉王』。
「大智慧」是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也是「一切種智」,這是如來的大智慧,能夠究竟、圓滿的解決問題的『般若智慧』,佛法的修學就是追求具足慈悲的大智慧。我們佛教說的智有三類,第一類叫「一切智」,是阿羅漢所證得的,阿羅漢已經我空但仍執著有法,所以證得一切智,也就是證得阿羅漢果。一切智,知一切萬法的理體,明瞭事之理、相之體,所以說「萬法皆空」,一切智是指萬法皆空,也就是佛常常說的「相有體無、事有理無」。所以對於一切法不執著,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放下,超越了六道輪迴。這是一切智。第二種智慧,名叫「道種智」。道是理論、道理,種是一切現象,現象,無量無邊,但這些種種現象是從哪一些「道理」出生的?菩薩有智慧,菩薩知道得很透徹、知道得很圓滿,所以菩薩能夠幫助自己提升境界,也能夠廣度一切眾生,這個智慧、能力,叫做「道種智」。而要留意大智慧是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一切種智」;一切就是一切智,種智就是道種智,知道它是一不是二。菩薩這兩種智慧都知道,體也明瞭、相也明瞭,但體相不能融合成一體,所以他的慈悲,還落在「法緣慈悲」中,接著再提升,了知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這就『入』如來境界,也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前面我們說過,智慧是從清淨心來的,也就是從定來的,所以戒定慧叫三無漏學。因戒得定,所以能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這時「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入『清淨心』;如此因定開慧,這個慧,就是真正的大智慧,這就是『大智慧夜叉王』。
(5)、『燄眼主夜叉王』。
『燄』,雖然也是表智慧,但是『燄』與光明還是有點不同,因為『燄』能燃燒,也就是把無明的煩惱以及黑暗燒毀,所以這是它的『焦點』所在。而「燄眼主」這句話要留意「主」字,主,是主宰、做主的意思;以慧眼作主,這就是得大自在。慧眼做主是對於萬事萬物,看得清楚、看得透徹,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問題,所以不會被障礙,這就有了「慧眼」。而「燄眼」則是能燒毀煩惱焰,可以轉煩惱成菩提的「智慧」;這與如來果地上之『五眼』圓明,雖有一分法身,卻未圓滿。《金剛經》上說的五眼: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燄眼主夜叉王」雖是有證,卻仍是菩薩,所以放的光是『圓光』。我們要想真學佛,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快速成佛,只要把念頭轉一轉,就成佛了,這已經是圓教的初住菩薩。淨空老和尚常說除我之外,所有一切眾生,有情、無情眾生,全是諸佛如來化現的。諸佛如來化現這麼多身、化現這麼多事事物物,就是為了度化我一個凡夫的。我一個人是凡夫,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化身,這個念頭一轉,就超凡入聖。的確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情眾生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的,他當然就是諸佛;一切諸法,植物、礦物等等也都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不是二,因此《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用『燄眼主』來表法,表我們一『見色聞聲』,不被境所轉,自己做得了『主』,轉煩惱成菩提,這就是『燄眼主夜叉王』。
(6)、『金剛眼夜叉王』。
前面說的『燄眼主』,是菩薩的五眼;這『金剛眼』,是如來果地上的五眼。所以這兩個名號,雖然意思類似,但表的意義卻是不一樣。我們知道法身大士都有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德能,但是還不圓滿而已,所以佛在經上說,法身大士也有五眼,也有十力,也有四無礙辯才、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佛在《華嚴經》上說初住菩薩到等覺位,都有如來果地上的德能,但是沒有達到究竟圓滿,所以在《華嚴經》說:「一位能含攝一切位」。我們仔細研究,初住菩薩的位子很低,怎能「含攝一切位」?其實大家回憶剛唸書時,我們剛念書時,一年級的學生所學的第一個概念,是「孝順」、「愛國」、「為人群服務」……;到了研究所,讀的書可能會越來越深,但為人處事的觀念,卻是與一年級時,毫無兩樣。所以初住菩薩的位子雖然很低,但仍然具足五十一年級法身大士的智慧得能。『燄眼主』是見性了,但其見性還沒有圓滿,所以圓教的初住菩薩具足果地上的德能,用的心跟佛的心是一個心,都是用的真心,道理在此地。《華嚴》是圓教,圓教前面十信位的菩薩是異生性,因為信佛,但用的心還跟我們凡夫相同。等到破了一品無明,證了一分法身,好像『入』了學,那就同了,那就是同生性。所以初住具足等覺菩薩的智慧德能,等覺菩薩也沒有離開初住菩薩的善巧方便。這時就體會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時每一個位次,都具足一切位,所以《華嚴經》上處處流露「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是有次第的,但雖有次第,它的內涵是圓融,圓融跟次第,是交融在一起,相輔相成,它是交互的,沒有妨礙,這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所以『金剛眼夜叉王』,用的是如來果地上的『五眼具足』,不但我們沒法子想像,不可思、不可議的,一切山河大地,一切有情眾生,都是諸佛如來化現教導我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金剛眼夜叉王』。
(7)、『勇健臂夜叉王』。
「勇健臂」的臂,是手臂;勇健,形容有力道。也就是以『有力道』的手臂來服務眾生。觀音菩薩現千手、千眼,「千手」表的是雙手萬能,看到就做,同時是有般若智慧的做,把所有的事情作得究竟、徹底圓圓滿滿,這就是「勇健臂」的意思;而「千眼」同樣是表法,看事情以『五眼具足』,所以面面俱到。各位要知道,千手、千眼的觀音菩薩,不是真的長了一千隻手、一千隻眼。千手千眼簡單的說眼到手到。只要見到了,馬上就以「勇健臂」幫我們把事情處理好,特別是見到一切眾生,一有苦難的時候,立刻千處祈求千處現,這叫大慈大悲。所以我們學觀音就學觀音的慈悲,學觀音眼到手到,『勇健力』就是這個意思。縱然您的才華很好,聰明絕頂,但如果我們眼見了眾生的苦難,不能立刻以慈悲與智慧去幫助,袖手旁觀,認為事不干己,這是錯誤的。可是有時候幫助別人還要有智慧,等因緣,「當下」確實不能現前幫助時,絕不插手,那不是「袖手旁觀、事不干己」,那是『覺知』緣不足,也就是說條件不具足的時候,等因緣。例如佛陀說法華經時,有五百比丘離席而去,佛並沒有設法挽留他們,這不是佛不幫忙;而是當眾生不相信,不肯接受時,而是『等緣成熟』。我們雖然慈悲,想要勉強周遭的朋友來聽經聞法,他們在『人情』上,勉強來了,其結果是這些親友不相信,還要妄加給予批評、毀謗,這樣縱使他們來了,只是加重他們造罪之罪業而已。所以我們要學千手、千眼的觀音菩薩,以『五眼具足』的千眼,來觀照眾生,及時給予『甘露水』的幫助,滋潤他們,成長他們,直至成佛,這就是『勇健臂夜叉王』。
(8)、『勇敵大軍夜叉王』。
『勇敵大軍』的「軍」,是佛所說經典中的魔軍。魔,上次已經說過,能損害、障礙我們的修行,都是魔。《楞嚴經》中佛陀告訴我們,「色受想行識」的每一陰,都會帶給我們十種『制約』,就講成五十種陰魔,這都是「五蘊熾盛」苦。這五十種陰魔,一如大軍一般,都會讓我們產生錯誤的知見,讓我們「起惑造業」,好比敵人的軍隊來侵犯我們一樣,因此把它比喻作大軍。其它的還有死魔、天魔,如不能克服,那道業永遠不能現前。所以當年世尊示現成道的時候,也要經過降魔這修行,降伏魔軍,才能成佛。其實,魔對我們的損害,都是我們自己找的,想想看,我們生活在這世界,外在的誘惑,太多太多了。我們起心動念,哪一樣不是在追求「名聞利養」?「名、色、財、食、睡」貪多、貪精緻,這就是魔王波旬這外來的誘惑,以及我們被境所轉的「貪、嗔、癡」等內心無明所起的念頭,那比一般的軍隊還多。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之境界,被這些境界一動搖,這都魔王波旬的力量。想來慚愧,我這凡夫面對一切人事物,能夠不受誘惑,或是不起嗔恚,那真的是太少、太難了,所以道業不能成就。佛菩薩在此地示現,有『勇敵大軍』的能力抗拒。並以此夜叉這一類眾生,來代表迴向法門中的第五迴向,也就是「無盡功德藏迴向」。無盡功德藏,就在這十位菩薩的德號中,示現出「自在音、嚴持器仗、大智慧、燄眼主、金剛眼、勇健臂、勇敵大軍……等」來彰顯這些都是我們內心的「無盡功德藏」。《瑜伽師地論》說一切法約有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將之歸納為一百法,這就是『百法』。百法中分為五類,第一類是「心法」,法相宗稱為『八識心王』,這是心法,凡我們的起心動念、妄想分別,這都屬於心法。第二類是心法的作用,稱為「心所有法」,一共有五十一種。心以及心所都是屬於精神的部分,也就是現代心理學探討的部分,有生有滅。第三類是「色法」,色法就是我們所接觸的一切物質現象。六根,除了意根之外,前面五根,眼、耳、鼻、舌、身等視覺神經、聽覺神經、嗅覺神經、味覺神經以及觸覺神經,所接觸到的境界傳導到神經中樞(意根),而這神經中樞一方面有生理反應的動作,另外一方面會將這資訊傳導到大腦神經,有了覺知,這就是心理作用。而前面的生理反射動作,則叫做色法,所以色法包括色聲香味觸。因為意根對的是心法,就是心、心所。色法的範圍非常廣大。第四類是「心不相應行法」,這個法有,不能說它沒有,它不是心法,不與心法相應,也不與心所相應,也不與色法相應,所以叫不相應行法。有,老師在介紹新的抽象概念,或在邏輯推論上講得津津樂道,學生坐在椅子上,聽而不見,這就是「心不相應行法」。這四類都叫做有為法,有生有滅;此外,百法最末後一位,叫「無為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要提起『觀照』,對於我們生活中所有的一切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假的不是真的。生滅之間的存在,「如露亦如電」,所以徐志摩的「偶然」詩句,刻化出我們每日的言行舉止,存在的時間很短暫,是無常的,這樣把事實的真相徹底的看破,看清楚、看明白,就不會再被一切法被迷惑。這時自然有慧,能降伏魔軍,有定能夠抵禦魔軍,有大智慧把魔軍轉變,這就是『勇敵大軍夜叉王』。
(9)、『富資財夜叉王』。
『富資財』的「富」,是富有具足的意思。資,指的是資糧,一如往昔軍隊到外面打戰,就要有足夠的資糧,因此後勤的補給,相當重要。財,指的是金錢財物等。我們要教導眾生,感化眾生,成就眾生,除了『三寶』的理念之外;這些可以支援我們『教化』的教材、教具,以及法令、規章、制度都是不可或缺的『富資財』。這十迴向位的菩薩的迴向,就是要將學佛累積的十信、十住、以及十行的修為,拿來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而要想幫助別人,『資財』是很重要的一個手段。我們想幫人忙,自己沒有力量,那就心有餘而力不足,可見幫助人最重要的除了個人的德能之外,是不可缺少必要的財富。根據東晉慧遠大師(334~416年)的《卍續藏‧0704‧39冊;地持論義記‧卷五》上說:「釋迦過去先三僧祗修習諸度,次於百劫修相好業,然後成佛。」所以我們稱佛為「二足尊」,足就是圓滿、滿足,二就是智慧、福報;智慧圓滿,福報也圓滿,這才稱為二足尊,這就是『富資財』。其實,『資財』都在我們的自性中,只因我們沒有見性,因而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雖是無量無邊,卻用不上。例如很多人的財寶很多,錢財很多,但都在銀行的存摺裡,身上一毛錢也沒有,肚子餓了討飯,很可憐,去討飯,再不然就做小工,賺個一點錢,去吃一頓飯一如華法經上的故事一般。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寶藏就像存在銀行一樣,不是給忘了;就是銀行過年這幾天都關著門,所以錢拿不出來。我們今天雖是凡夫,但已經發慈悲心了,也想時時刻刻去幫助別人,那就一定要有財富,財富很多,趕緊去教化眾生。財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如此的財富源源不斷,就像泉水一樣往外面湧,真正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法布施更是如此,教化的人越多,法布施越勤奮,自己的體會更清楚、更細微。這就是『富資財夜叉王』。
(10)、【力壞高山夜叉王。】
『力壞高山』的『高山』,比喻我慢,一如高山一樣,煩惱很大、很高,是我們修學中最為嚴重的障礙。『力壞』,小乘佛教強調的是「降服」、『斷』煩惱;而大乘佛教強調的是『轉法輪』,來克服這比山還高的貢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