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華嚴經第四十講

發布日期 : 2014-01-06 22:13:10

   略說華嚴經第四十講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一九一講    楊永慶

 

一、前言:

 

在上一講中,我們介紹了「主晝神」。所謂「主晝神」的晝,表達的是於「晝」攝化,也就是在白天中的教化工作,這是大家看得到,也是我們一般學校教育最主要的教學工作。其中學校訂有課程,老師負責教導學生的知識與品德;學生也透過教學的過程,學習新知,並能將所學的轉化成日常生活的行為。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之「師生互動」,達成教育的目的,這就是彰顯行德中的「恒」明。「師生互動」的過程,學生與家長的「尊師重道」,這是學習的基礎;而這基礎就是佛法中說的『信』,而「尊師重道」的目的是在教學,使得文化的傳遞可以永遠的傳承,所以十尊「主晝神」的德號中,先修正「解」,有了「解」,之後要「勤」正行,這才是教育的目的。否則有了「尊師重道」之心,有了「信」而知識與品德不能提升,有了「信」而無「解」,那就像年輕人成了「追星」一樣的話,那是迷信,反而增長無明;但是,有「解」而無「信」,那是落入學術的探討,則「文人相輕,自古皆然」,一天到晚打筆戰,這是生起邪見。真正的「信」是因「解」了,才會清淨,而要「解」得深入,必須藉助於「信」之深,以上這些就是這「晝」字的含義。好了,這就是行佛所行的「十行位」,我們接著看下去:

二、經文:

 

復有無量阿修羅王,所謂:羅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巧幻術阿修羅王、大眷屬阿修羅王、大力阿修羅王、遍照阿修羅王、堅固行妙莊嚴阿修羅王、廣大因慧阿修羅王、出現勝德阿修羅王、妙好音聲阿修羅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悉已精勤摧伏我慢及諸煩惱

 

三、我們先看清涼大師的疏鈔:

 

疏:第二、八部四「王」眾,文有八段︰前四雜類;後四能統是天「王」,所統是八部。今初、「阿修羅」,亦云「阿素落」,梵音楚夏耳。婆沙譯為「非天」。「佛地論云『天趣所攝,以多行諂媚,無天實行,故曰非天。』」「依阿毗曇:『亦鬼趣攝,諂曲覆故。』正法念經:『鬼、畜二攝,』『以羅修羅是師子子故。』伽陀經:『天、鬼、畜攝。』具上說故,由此或開六趣,或合為五。」多好,懷勝負故。「或居眾相山中,或居海下」,如法念說。然有「大力」者,廣修福故。今之修福有懷勝負,「諂媚」心者,多生其中。【羅】此云「攝惱」,以能將手隱「攝」日、月,令天「惱」故。二、【毗摩】,此云「絲」也。【質多羅】,「種種」也。謂此「王」能以一「絲」幻作「種種」事故。德中實者,因、果俱「慢」故。權應偏「摧」,非不斷餘,故云「及」也。

 

 第二部分是八部四「王」眾,文中有八段︰前四類是屬於雜類;後四類是能統是天「王」。簡單的說,「八部四王眾」的八部,是佛門早晚課誦常說的護法神,一共有八類,分別為四天王所管轄;每一尊天王,管轄兩部,總共有八部鬼神。這些鬼神,多半都是佛的弟子,也常常聽經聞法,護持這個世界。清涼大師說,前面的四類,是雜神眾,後面的四類,屬於統治的天王。計有八部。今初,先介紹「阿修羅」。「阿修羅」,有的譯為「阿素落」,梵音叫楚夏耳。根據婆沙,譯為「非天」;「婆沙」指的是「十住毘婆沙論」,凡十七卷。是龍樹菩薩所造,後秦鳩摩羅什譯。略稱為「十住論」。同時,佛地論上也說『天趣所攝,以多行諂媚,無天實行,故曰非天。』意思就是說,「阿修羅」因有「諂媚」的行為,有天人之福卻無天人之德,所以我們常是說明了他們為「非天」。另外,依佛教論書之阿毗曇說:『亦鬼趣攝,諂曲覆故。』正法念經上說:『鬼、畜二攝』並說:『以羅睺阿修羅是師子子故。』伽陀經:『天、鬼、畜攝。』從以上的論述,我們知道「阿修羅」,由此,或開六趣說,或合為五。」但總之,多好鬪諍,懷勝負之心。「或居眾相山中,或居海下」,如正法念說。然「阿修羅」有「大力」的原因,是廣修福故。今之修福有懷勝負,「諂媚」之心者,多生其中。【羅睺】,中文的意思是「攝惱」,以能將手隱「攝」日、月,令天「惱」故。說它是天神,卻沒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處。說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說它是人,雖有人的七情六慾,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惡性。因此,它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界於神、鬼、人之間的怪物。接著,所謂【毗摩】,此地翻譯為「絲」。而【質多羅】的意思,是「種種」也。謂此「王」能以一「絲」,幻作「種種」事故。德中實者,因、果俱「慢」故。權、應偏「摧」,非不斷餘,所以說「及」也。

 

 清涼大師接著解釋說:

 

 在鈔中是這樣註解的,依阿毗曇的論說:『亦鬼趣攝』」這句,若依雜心論第八的修多羅品中說,亦「畜」生「趣攝」,「有言阿修羅與天同趣,是故說言:『汝先是天。』問︰『若然,何不見天帝耶?』答︰『諂曲所覆故。』有說是大力餓鬼,天趣不攝故。問︰『若爾,釋天云何與相習近耶?』答︰『天貪色故,勝負多故。』而鳩槃茶勒叉,亦餓鬼趣攝;緊那羅、毗舍遮、醯魯娑迦、闍羅頗來羅,皆畜生趣攝。」以上皆出自該論文。因便,引來說明。

 

四、討論:

 

(一)列名結數:

 

復有無量阿修羅王。

 

 『王』,指的是這一類的首領。從這一段開始,一直到後面的日天子,一共有十類大眾,這十類大眾,是表十迴向,也就是菩薩利益眾生的因果。『阿修羅』是梵語,翻成中國話的意思剛剛已經說過叫非天,不是天,所以說不是天人,但也不能說不是天人。世尊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阿修羅在五道裡面,除地獄道之外,其他的四道都有,天上有阿修羅,人間有阿修羅,畜生有阿修羅,鬼道也有阿修羅,只有地獄道中沒有。可見阿修羅在哪一道,就算是哪一道眾生,所以佛經常說五趣,說五趣,就是這個意思。而我們常說的六道,五趣裡頭,多了一趣,這就是阿修羅道,可見這裡的阿修羅,是專說天阿修羅,而阿修羅雖然有天福,福報很大,無論是在天上、在人間、在餓鬼、在畜生都是很有福報的。在生的時候,修福修得多、修得很大,所以清涼大師引用經論說,他們也是具有「大威神力」。但是享福的時候沒有不造作罪業,因為剛剛經典上也說他們心懷鬪諍以及勝負之心,再加上諂曲的習氣、嫉妒的習氣,所以稍不如意就要加害於人。而這一類的修行者很多,也是無量無邊。底下我們就分別介紹,所謂:

 

1)、羅睺阿修羅王。

 

 『羅睺』這兩字,清涼大師在註解中說得很清楚,羅睺阿修羅是獅子,「獅子」是獸中之王,羅睺阿修羅是獅子,也就是「阿修羅」之王。而羅睺的意思有攝惱的意思,惱是煩惱,換句話說,這個「阿修羅」是如野獸之王般的專門喜好作弄人,必讓人生煩惱,一看到別人生煩惱就很開心。這是從名號中所彰顯的意思,這就是『羅睺』阿修羅王。不過,各位要留意,從這一位『羅睺阿修羅王』開始,一直到後面的『日天子』,一共有十類大眾,這十類大眾,是表修行的十迴向,也就是菩薩利益眾生的因果。而佛菩薩度眾生的方式是無量無邊,有從正面來教化的,也有從反面來幫助眾生覺悟的,這就是老師教導學生要「恩威並施」,一如 君領導國家,也是要「恩威並濟」,才容易得到效果。尤其教學是一門高度的藝術,老師必須因著學生的興趣能力,以及『當下』的心境,使用各種權巧、方便來教學;尤其,當學生學習遇到「高原現象」,或是遇到學生有「放逸」的情況,老師來個「激將法」,或是很狠的臭罵學生一頓,只要時機拿得正確,用得非常恰當,這都是能夠幫助眾生開悟的。像羅睺表面上專門以作弄人為手段,用這個『逆增上緣』的方法來教學,看似讓他們起煩惱,卻是讓他們一學之後,要忘也永遠忘不了,這是重重的一擊,卻是覺悟眾生的「獅子」,這就是『羅睺阿修羅王』。

 

2)、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

 

 『毘摩』是梵語,音譯過來的,是我們中國人說的『絲』,就是絲線,蠶絲的意思。『質多羅』,是梵語,是「種種」的意思。這是指能夠用蠶絲,變化出許許多多東西,來教化眾生。例如,以一根毛髮,拿到顯微鏡下來看,我們會發現一根毛髮,是有很多的細胞組合而成,這是「微觀」的教學。從正面來看:一方面一如魔術一樣,使得學習充滿著新奇,一位教學者應該很會變「把戲」,使得教學生動活潑。另外一方面能「舉一反三」,有這份天才,能以這種方法令眾生覺悟。從反向思考來說,一如佛經告訴我們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宇宙人生的一切法是「夢幻泡影」,確實就像魔術師變現的境界一樣,看到眼前一如「萬花筒」般的一切人事物,其實全是若有似無,緣生緣滅。在班級的教學中,老師要一如羅睺阿修羅王般的以各種善巧方便,看似以某一『微細』的事物,就以種種的戲弄,來折騰學生,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忍受種種『挫折』,這其實就是修『六度』的好方法。想想看,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是經常遇到的師長的教訓,甚至於考試沒考滿分,差一分就要打一下,怎能養成我們長大後經營事業以及家居生活的『細心』習慣呢?如果沒有朋友、或是同學的冷嘲熱諷,也不可能養成我們以『平等心』面對所有的人?如此的不管是遇到好的、還是壞的境界,都立即會想到經典上的教訓,保持如如不動,是定;經常明明白白,是慧,守法守分,對人、事、物保持『禮敬』、『稱讚』,這是戒。這就與戒定慧三學相應,這才是真正成就迴向,迴因向果,迴事向理,這就是『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

 

3)、巧幻術阿修羅王。

 

 『巧』是巧妙,『幻』是幻化,『術』就是法術,這是指阿修羅王的教學是善於變化。前面說的阿修羅王,以『毘摩』變現出『質多羅』,藉用一根蠶絲線就能示現種種變化。而這裡說的幻術,巧幻術,可見這方術就更多,種類更微妙了。我們知道傳統的教學,老師拿著一本教科書,在講台上,滔滔不絕,講得口沫橫飛;學生只能坐在課桌椅之前,靜靜的聽,聽久了,相同的音調,枯燥的內容,所以老師在講台上說得天花亂墜,學生在台下睡得七葷八素,遇到這種情形,孔老夫子還氣得跟學生說:「糞土之牆不可刷,朽木不可雕!」但,這就是現實的教學。在這「巧幻術」一節,本師釋迦牟尼佛就一再地提醒我們,教師要像「巧幻術」一樣,所以五0年代的大學聯考,出了一道作文題目說:「假使教室像電影院」,可見,當時的人對於枯燥的「知識灌輸」的教學方式,已經在思維如何改變。當年我在國立教育資料館服務的時候,也就是現在稱的國家教育研究院任職期間,我就一直思考教學如何生動活潑,老師一定要具有「巧幻術」的能力,因此一方面辦理各種教育學術講座,另外一方面加強教學媒體的製作。例如一談到「火山爆發」,老師講再多都無法使學生感受到「火山」是如何「爆發」,「爆發」的威力以及產生的後果……等等,所以我們開發了以及向世界各國價購的教學媒體,相當的多。我也 常跟 老師分享,報紙電視以及網路這麼發達的今天,老師的教學如果不能相對的提升,舉如老師的語文發表能力、打扮得體又具有吸引學生注意的魅力、經常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知識庫』,並且善用各種教學媒體來增進學生學習的誘因,那正式的教育一定會被媒體取代。台灣的社會亂象很多,舉如電視一打開,展現在學生前的鏡頭是:哪一位歌星、影星穿著甚麼名牌?哪一位是「人工美女」,品頭論足的節目,比比皆是。尤其媒體的推波助瀾,處處都是「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借錢介高尚!」尤其大學教授公然帶著學生看A片,還說「女生也可以看A片,這是女男平等!」……這種所謂新的思潮、新的思想,說是「多元化」,人人講人權,重視「隱私」,其結果是整個社會充滿著「唯我獨尊」,大家自尊自大,傲慢偏見,相鬥成習,這剛好是與阿修羅相應。可惜,大家要知道,菩薩示現在其中,如何把這個習氣能夠降伏?古時候有非常好的教育制度,「阿修羅」與「人」、「天」,稱為『三善道』,「阿修羅」的示現,雖是以貪嗔來惱害眾生,其目的是善的,是要我們在『逆增上緣』中成長我們的善根,引導我們證得佛行之果。所以能以「巧幻術」,讓學生『遇事鍊心』,能克制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就是『巧幻術阿修羅王』。

 

(四)、大眷屬阿修羅王。

 

 『大』字,我們說過是心量大、智慧大、見解大。「眷屬」,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所以說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眷屬。我們看世間人,都愛護自己的眷屬,關心屬於自己的眷屬,照顧自己的眷屬,這就是「血緣慈悲」以及「法緣慈悲」;相對的,沒有關係的人,就不是自己的眷屬,當中就沒有照顧的義務。什麼叫大眷屬?這就要「大」,換句話說是把我們人道這種自私自利的心,予以擴大,不斷的擴大,將這愛護家親眷屬的心,愛護一切眾生,這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其實,我們吃一碗飯,米是農夫辛苦耕耘而來的;喝一杯牛奶,我們也不需要刻意的去養一頭牛;同樣的,穿的、住的、以及走在路上的馬路,都是所有的眾生共同成就的。我們在楞嚴經上說過,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的,都是我們自己的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依正莊嚴哪一個不是自己?哪一位不是親屬?都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瞭解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後,知道宇宙人生是一體,我們都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所以自己要好,必須大家都好,因此教學的工作是我們自己分內的事,如何以「大」心量、「大」智慧、「大」見解來教導我們的眷屬,這就是『大眷屬阿修羅王』。

 

5)、大力阿修羅王。

 

 『力』是能力;大力,無所不能。「大力」是「果」,果必有因,所以清涼大師說這一大段經文是講「十迴向」「利生」的「因果」。「因果」是相續性,生生不息的。前面的「果」,是下一分鐘的「因」,而有因必有果,循環不已。因此修行要有『力』,一定是從「迴向」得。大力,是我們一切修行所嚮往以及追求的目的,有了大的能力,不但可以自利,而且能利益一切眾生。但大家談到這裡,如果只重視「迴向」,不修十信、十住、十行那又錯了。不修十信、十住、十行,那迴向是「空」的。總之,大力之因是智慧、是福德,所以要是不修六度萬行等福、智,哪來的大力功夫?在大乘經典中說到,如來果地上有十種力,十力,即:()處非處智力,又作知是處非處智力、是處不是力、是處非處力。處,謂道理。意思是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稱為知是處;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稱為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業異熟智力,又作知業報智力、知三世業智力、業報集智力、業力。謂如來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發起雜染清淨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定力。也就是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根上下智力,又作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眾生上下根智力、根力。謂如來於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種種勝解智力,又作知種種解智力、知眾生種種欲智力、欲力。謂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種種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謂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處道智力、至處道力。謂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宿住隨念智力,又作知宿命無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即如實了知過去世種種事之力;如來於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無礙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謂如來藉天眼如實了知,眾生死生之時與未來生之善惡趣,乃至美醜貧富等善惡業緣。()漏盡智力,又作知永斷習氣智力、結盡力、漏盡力。謂如來於一切惑餘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另外,還有四無畏,所以教化眾生永不畏怯。可見如來十力,菩薩都不能相比,這是圓圓滿滿的能力,那就是大力。我們的教學,果能一如如來十力,那佛所修的兩種圓滿,智慧圓滿,福德圓滿,這就是『大力阿修羅王』。

 

6)、遍照阿修羅王。

 

 「遍」,指的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有一處不照。『照』,是以「根本智」的智慧遍照,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我們要學著觀照。「觀照」的觀是觀察,照是明瞭。眼見一切色相是觀察,耳聞一切音聲也叫觀察,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叫觀察,如此看就是看,聽就是聽,就是「成所做智」。觀是根對境的時候,用照,而照是以根本智,用智慧,不用感情、意識,因為用情、意識,就有了分別執著。這樣說容易,但就是整個『轉識成智』的功夫,一定要一點一滴的鍛鍊,才會「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念佛人的名相,其實這個境界,就是『觀照』的境界。觀照比較容易懂,而「功夫成片」一旦成為名相,反而不容易理解;其實『轉識成智』有了功夫,功夫達到一個程度,不管是念佛、參禪,就是進入三昧的境界。平常,我們對周遭的一切人事物,學習不感情用事,提醒自己情、意識,都是「五蘊假身」在起作用。不跟著跑,學習用理智「置心一處」,這就是「觀照」;一旦,妄念一起,又以感情跟著境界飛馳,那就是佛門說的「失照」,也就是說把「觀照」的功夫失掉了,落入了心、意識了,所以又是感情用事了。感情用事生煩惱,觀照用事是生智慧。所以六根接觸外面的六塵境界,用理智去「照見五蘊皆空」,這就是真正的會用功,如此的在日常生活中,從早到晚對事、對人、對物,不用感情,用智慧、用理智。這時的分別執著,也了然,不妨礙,那正是永嘉大師說的「分別亦非意」,因為這就是「覺照」。凡夫妄想分別是意,意就起煩惱。起了起貪瞋痴慢,境界一『受』,順自己的意思生歡喜心,不順自己意思立刻起瞋恚心,那就是用情、用識。而善用觀照的人決定沒有。也分別、也執著,但心中如虛空,朗朗常照,就是「覺」,因而沒有貪愛,沒有瞋恚,心中永遠寂然,清淨平等,這就是『遍照阿修羅王』。

 

7)、堅固行妙莊嚴阿修羅王。

 

 剛剛說的『遍照阿修羅王』,指的是智照,屬於解門;而『堅固行妙莊嚴阿修羅王』,屬於行門,有了圓智、圓照,必須是有堅固的妙行。堅固,指的是「信心清淨」,所以照著做,一點也不懷疑不夾雜,所以這樣的心情做起事來,可以幾十年從不間斷。例如「讀書」這件事對很多人來說是很辛苦的事,可是一旦讀書讀出了興味,也養成了習慣,這時不讓他天天讀一些書那對他來說,可就吃也吃不下去,連睡也睡不好。當年我初學佛,讀楞嚴經,發現佛陀將宇宙人生的真相說得是這麼清楚,這麼究竟,可是我們學的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甚至於教材教法,都不去涉及這老祖宗的智慧,這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因此我發願,盡我一生的時間、精力,投入佛經,希望以我淺薄的教育學理基礎,試著以「現代教育的角度」,重新詮釋佛經。幾十年來,樂此不疲。所以一旦您的人生有了方向,訂出了您生命的意義與工作目標,「堅持百忍」,這時您的工作就會「堅固」。「行妙」,指的是善巧方便,「七十隨心所欲」,都能朝著您的人生方向,自己受用,又能利益眾生,這就是「不踰矩」。「莊嚴」,指的是言行舉止,為了因應眾生不同的根器、興趣、能力以及需要,具足各種善巧方便就是妙行。各位要留意,「善巧方便」中的第一個字是善,是不違矩,那叫善。我們現在的社會,很老實的人、很守規矩的人,善而不巧;很巧的人,不守規矩,巧而不善,這樣的行就不妙,不莊嚴。所以莊嚴的妙行,是巧而不失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活活潑潑而不違背規矩,這就是日本人所說的「第九名理論」,他們往往是大企業家或是大政治家,這好。例如淨宗六祖――永明延壽法師,在沒有出家之前是小公務員,在一個稅務機關裡面管出納,天天有錢在手上經過。有錢就很方便,他把這些錢拿去放生,每天總要拿一些錢去放生。日久天長,被發現國庫中的錢,帳目不對了。再一問:錢到哪裡去?永明延壽大師很老實,他說:錢我拿去放生了。偷盜國庫裡面的錢財,罪可大了。可是,他偷盜出去的錢自己並沒有享受,而是拿去放生。這個事情皇帝知道了以後。皇帝一看也覺得好笑,所以按照國法,理當死刑、殺頭的,把他綁到刑場去行刑、去殺頭的時候,皇帝特別交代監斬官說:他在受刑的時候,如果不害怕,就來告訴我;如果他有恐怖害怕,那殺掉算了。永明延壽大師被綁到法場,殺頭的時候一點都不恐怖,一點後悔的心都沒有。監斬官就好奇,問他為什麼不怕?他老人家說:我以一條命,換千千萬萬條命,值得,歡喜!監斬官就把這件個事報告皇帝,皇帝召見永明延壽法師,最後問他的願望?他說想要願意出家,皇帝立刻允許,並成為他的護法,這就是「行妙」,最後永明延壽法師成為一代祖師。這就是『堅固行妙莊嚴阿修羅王』。

 

8)、廣大因慧阿修羅王。

 

『因』,修「因」要廣大,也就是修大因。因要與慧相應,這個因才是成佛之真實條件。剛剛說了,有了智慧起用,對於一切人事物,不再感情用事,就不會落入五蘊假身的『制約』,這樣以根本智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所以以智慧的因,一定得智慧之果,我們知道智慧之果是一真法界,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光世界……等等淨土世界都是。「廣大的因」是從小、始、終、頓到圓教的經律論以及行門上的念佛、參禪,這都是成佛之因。可是,要念佛參禪一定要有正知,正見等「八正道」入手,才有信、解、行、證可言。要解釋得清楚明白,沒有唯識、法相的訓練,也不容易得心應手,而「經典無人說,雖智不能解」,所以道場的責任,就是以講經說法來幫助大家建立正信、正解。有了正知、正見,也就是經典有了「一經通,一切經通」之後,簡單的說,真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真正的證得了佛果,自己一定要真真實實的去實踐,下功夫,才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廣大因慧阿修羅王』。

 

9)、出現勝德阿修羅王。

 

『勝』,是殊勝;『德』,是德行,也就是無比殊勝的德行。『出現』是示現的意思,為了救度一切眾生,示現出殊勝的德行,示現殊勝的德能,這就是「出現勝德」。教化眾生,不是單靠講經說法,老師還要以身作則,把說的給做出來這就是身教,做出「入」佛知見的榜樣。我們為了弘法利生,必須經常蒐集許許多多的資料、參考用書,來充實自己;並要行佛所行,來涵養自己的德行。如此日積月累,在不知不覺中,煩惱會慢慢的減少,智慧與德行也會日漸增長,並以佛為「榜樣」,這樣的「以身作則」,自然而然帶給眾生,見佛承事供養。譬如每天要將自己的佛堂,早晚課誦,將佛堂整理得乾乾淨淨,點燈、點香、供花、供水,一樣都不能缺,藉著這些事修,一方面可以起無邊的觀想諸佛菩薩的威神加持;另外一方面,帶著大家行「六和合」,平常蒐集的資料以及得到的財物,不據為己有,統統放下,統統捐獻出去,來「出現勝德」,這就是『出現勝德阿修羅王』。

 

10)、妙好音聲阿修羅王。

 

「妙」,可以打動人心的言語或事物,都叫「妙」。「好」,就是善,這是專指講經說法。「妙好音聲」指說法;前一尊「出現勝德」,說的是這阿修羅王為人演說,所以「出現勝德」是為人表演,『妙好音聲』是為人說明,講解經典時這是妙好音聲。我們先看「善音阿修羅王,得普入一切趣決定平等行解脫門。」這偈頌,普入「一切趣」是指六道眾生。也就是學佛、護持佛法的人要發廣大願心,要度盡一切六道眾生;還要做到「決定平等行」,就很不是那麼容易了,因為要能「普入一切趣」。比如說下輩子發願到索馬利亞去度眾生,大家一想,那是「邊地」,太苦了,怎能去?當人都怕苦了,那如果要度「雞道」的眾生,就必須與雞同事,當然更要示現雞的形相,這時您一定會想,那可危險,一旦示現一隻雞,會被捉去殺了,所以又說不行,那就不妙不好了,這就不能平等行。我們知道佛在往昔修菩薩行時,有一世出生當鹿王,國王喜歡吃鹿肉,所以森林中的鹿,就一隻一隻地輪流被宰。有天剛好輪到一隻待產的母鹿,牠要求國王:「等我明天生下小鹿之後再死,今天先換別的鹿罷!」可是,這些鹿都不想提前一天被殺。這時,鹿王自告奮勇說:「我提前去。」國王看到鹿王前來,問明原因之後,深受感動,他慚愧地說:「連鹿王都這麼仁慈,我是什麽國王啊?」從此下令不准殺鹿。由這個公案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佛、菩薩往昔生中的種種示現是多麼殊勝、不可思議啊!我們能否像佛一樣平等對待一切眾生,抑或視生死一律平等?這就是『妙好音聲阿修羅王』。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