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華嚴經第三十六講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一八七講 楊永慶
一、前言:
我們連續介紹了「主河神」、「主海神」、「主水神」、「主火神」以及「主風神」等內心的這些心識,迷迷糊糊中,言行舉止的造作,順著自己的「習性」;則起心動念就自然落入「貪、瞋、痴、慢、疑」之中;如有了『自性』作主,也就是覺性起用,那自然會以般若智慧來面對問題,處理問題,這就是這些神眾的「神通變化」,那就不會一如『風』一般的亂動,而有「我慢」這個念頭在,如果貢高我慢的習性滋長,自以為別人不如我,我比別人強,這就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修行要出離六道輪迴的基本條件,要勤修「戒、定、慧」,目的在把見思煩惱給轉換成『菩提』。也就是「無所住」之後,更要「生其心」,這才會解脫。我們繼續看下去:
二、經文:
復有無量主空神,所謂:淨光普照主空神、普遊深廣主空神、生吉祥風主空神、離障安住主空神、廣步妙髻主空神、無礙光燄主空神、無礙勝力主空神、離垢光明主空神、深遠妙音主空神、光遍十方主空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心皆離垢,廣大明潔。
疏:十六、「主空神」,表法性「空」。別即「離」染、周「遍」等,亦各如名辨。德中,若情塵亂起,翳本性「空」,智日高昇,則情雲自卷。「空」有日,而廓爾無際;智合理,而杳然無涯。故云爾耳。
第十六,要談的是「主空神」,它的含意是表法性「空」。分別解釋則有「離」染以及周「遍」等雙層意思,所謂「離」染,以及周「遍」都各如底下的名稱可以清楚的分辨其意思。德號中,談到假若「情、塵」亂起,那就會翳(音|ˋ,遮蔽。)本性「空」,而智日高昇,則情雲自卷。晴「空」有日,而虛空自然廓爾(音ㄎㄨㄛˋㄦˇ,形容廣闊、寬大)而無邊際;智合理體,則杳然無涯。所以說爾耳。
四、討論:
(一)、列名結數:
復有無量主空神。
在這一段經文中剛剛說了,清涼大師說主空神是「表法性空」,如果在差別的意義,就是說「離染、周遍」的意思。空,是與「有」相對,「空」是性,「有」是「現相」,現相當然是無量無邊,所以我們的角色扮演也是有百千變化,可是都是從『自性』的體性來的。性體雖然是一,但從性體起用來說,當六根面對六塵境界,能離染、而周遍。當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種境界,這六種境界,凡夫沒有不染著的。眼接觸外面的境界,是色法;耳接觸外面境界,是聲法,乃至於意接觸到外面境界所惹起的「法塵」,而意根能起分別、能夠執著,一有分別執著,就是污染。所以眼見色,立刻在色相裡起分別、起執著,分別其好、醜。一執著,就有貪、瞋、痴、慢。如果面對某一個塵境,不生分別、不起執著,這叫離染。就是這個極微細離染的境界,也是周遍法界,這就是『實相』。
那宇宙的『實相』又是甚麼?第一是轉變,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因果之間輾轉交替。如此因會變成果,所以因空;而果會變成因,果也空,這是事實的真相。而其特質是相續不空,我們說「空中妙有」,如此,相續不斷的在變化中,這就是『空』。《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就能夠不住,心本來是空寂的,法性空。《金剛經》上又說:「有住,非住」。心中有了執著,「有」了一把尺,就有了麻煩,如此丈量別人,所以煩惱不斷。心就是性,性就是心,說心、說性是一,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心本來是空寂的。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惹塵埃就是染污。本來是空寂的,「有」才會被染污;「空」不會染污。有,是心中有牽掛,心有所住,所以有人我、有是非,有煩惱、有憂慮、有牽掛,……。如此,阿賴耶識中就含藏無量、無邊的種子習氣,這一提起,回到體性,自然就是『離』極微細離染的境界,成就是周遍法界的『空寂』。
(1)、淨光普照主空神。
名號中的「淨光」是顯示我們自性之智德,所顯示的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自性本來清淨,既然清淨,自性所含藏的般若智慧,我們常講權、實二智,它就放光,放光就能遍照虛空法界,這是我們的本能。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現在我們的性德被「五蘊假身」的「色受」作用覆蓋住了。一覆蓋,不是真的沒有了,還會因之而起作用,以致於我們常說的「扭曲變形」。用現在的心理學名詞來說,順受則千方百計的去爭取,逆受則逃避,更給予合理化,如此的自己不知道自己有這個作用,這叫迷了。一迷了,以為自己的自性不起作用,也就習慣的隨著自己的情緒,感情用事。所以諸佛如來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不再感情用事,以自性本來清淨所含藏的般若智慧之光,就能「轉迷成悟」。「普照」,對一切人、事、物,統統以平等心,以清淨的智慧,落實在生活中,樣樣與性德相應,如此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這個就是『淨光普照主空神』了。
(2)、普遊深廣主空神。
「普」,沒界限,一如虛空,沒有界限。「遊」,來去,若來若去,這是用一個比喻的字。念念,都遍十方法界,念念,都與自性之體、相、作用相應。「深廣」,也是形容盡虛空遍法界,理、事,都是理深廣,事深廣;性深廣,相深廣,作用也深廣。這其實就是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含意,經題的「大、方、廣」三個字,就是指宇宙、人生的體、相、德用;大是說性體,方是指現相,廣是講作用。由此可知,體性、現相、作用,都是無盡的深廣無盡。我們在生活當中,事事物物,都與深廣相應,深廣就是大方廣,就是體相用。經上常說,一毛端、一微塵,毛端、微塵,是從整體來看的「一合相」的組成部分,可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這「一合相」的組成部分,以「個體」來說,部分的組合不見得就是這個人,因為某人的精神部分,並無法分析,這就是「格斯特」學派的心理學之主張。而從物理學來說,早期的物理學家認為所有物資的組成,最小的單位是由「原子」,利用原子爆炸,就逼得日本無條件投降;而目前的中子、核子的爆炸,那威力更是不可思議。去年的宇宙大爆炸,更發現了「上帝粒子」……。而現代醫學,抽個血,一檢驗,就可以瞭解到我們色身的三酸甘油脂、膽固醇、血紅素等等組合。所以我們看看汗毛的毛端、微塵,並沒有甚麼深廣可言,但佛在華嚴經上就明白指出,諸佛如來在毛端中間開法會,建道場,並說法利益眾生。而毛端沒放大,道場沒縮小,這真是深廣無限。從體、相、用來說,是一,這是稱性而說。而體中,透過宇宙大爆炸的實驗,這「上帝粒子」雖是粒子(相),卻是一如上帝般的『全知全能』,而『全知全能』,卻是屬於稱性之說,所以從相上來說,沒有大小、沒有長短、沒有先後,一如心經上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佛告訴我們「體、相、用,一即三,三即一」,因為它叫一真。如果有大小、長短、先後,它就不是一法,是二法;二法不是自性,自性是一法,是不二法。這個道理就是這裡所說的太深太廣了。一打坐,一念佛,置心一處,這就了知『普遊深廣主空神』。
(3)、生吉祥風主空神。
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剛剛也說了「淨光」是顯示我們自性之智德,所顯示的真如本性是「無所住」;卻是要發起「菩提心」。「生吉祥風」的生,就是「發起」,發起「吉祥風」,可見「吉祥風」就是「菩提心」的言行舉止。我們中國人一過年,彼此的祝福就是『萬事吉祥』,可見所有的人都在祈求吉祥。「風」,是社會的風氣,也就是我們的風俗習慣。所以說「生吉祥風」,是祈求我們以及我們的子子孫孫所賴以生活的這個社會,安詳、美好。在本經毘盧遮那如來的華藏世界,生的就是吉祥風,一切人、事、物沒有一樣不吉祥的;《地藏經》上也讚嘆佛菩薩的世界是「大吉祥雲」。大吉祥風是從主空神來的,『空』就是「淨光」,是我們自性之智德,這真如本性是「無所住」,所以金剛經一再告訴我們:離四相、離四見。眾生的心要是不空,那就是『我』、『我』、『我』,或是『我的』、『我想』、『我認為』,有了我相、我見,處處都以自我為中心,『吉祥』當然就不能現前。我們現在的教育,是以『自我』為核心,培養的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競爭力,以為只有如此,『自我』才能:『適者生存』。所以社會的亂象這麼多,一選舉,政客門彼此廝殺,還要殺得刀刀見骨,這是何等的悲哀。所以要端正現在的社會風氣,一定要從佛陀的教育下手,透過教育的薰陶,每個人的心地回復到都是清淨、平等,人人生起「吉祥風」,這就是『生吉祥風主空神』。
(4)、離障安住主空神。
「障」這個字,在佛法中有二障、三障之分,所謂二障,指的是煩惱障、所知障。煩惱本身就是障礙,通常有見思煩惱,就是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這煩惱的根源。而所謂錯誤的見解有五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見,是見解,一般說的看錯了,不管是對人、對事、對物一錯了,就生起煩惱。所謂錯誤的思想,也有五種︰貪、瞋、痴、慢、疑。貪、瞋、痴大家懂;慢,是傲慢,疑,是對於聖教的懷疑。這錯誤的思想,產生無比的障礙,叫煩惱障,這些都是屬於煩惱。另外的一類煩惱,我們稱為所知障;所知本來不是障,所知是「自性」的智慧,所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一起作用,無所不知,所以無所不知,就是所知,但我們一般追求「知識」,學了好多的妄想分別,以為「眼見為實」,所以落入『五蘊假身』。佛說,宇宙人生的一切萬法,本來都知道,都是「自性」所知的,因此我們跟佛菩薩一樣具有相同的智慧、神通、道力,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今天,這般若智慧完全沒有了,這就是被『五蘊』給障礙住了,這種障礙,就叫做所知障。因為對這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清楚,「所知」是本有的,因為有『五蘊假身』的色、受、想、行、識給障礙,本來「了知」的現在反而變成不知道,這就是「無知」了。這個障礙叫無明,無明,就是陷入「色、受、想、行、識」的作用,所以什麼都不明白。這無明,是「自性」不覺,任令『五蘊假身』的感情用事而起來的,所以說迷了,不覺了。所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可見,無明是個動相,是一念妄動,自性不起作用,而任由感情用事,這就是所知障。所以有了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也就是有了錯誤的見解有五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見,是見解,一般說的看錯了,不管是對人、對事、對物一錯了,就生起「煩惱障」。再加上追求『頭上安頭』的知識之追求,反而將「自性」的心田荒蕪了的「所知障」,這是二障。
所謂三障,就是惑、業、苦,「惑業苦」三障。「惑」是迷惑,「業」是造業,「苦」是受報。三障的意思,實際上跟上面介紹的二障是相同的,起惑就是所知障,造業、受報是煩惱障。此地講離障安住,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要安在無住上,也就是安住在「自性」的清淨上,所以每天我們做功課,都會在迴向偈中,唱誦:「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用什麼方法來破三障?佛告訴我們:戒定慧。所以佛講經說法,不外乎三無漏學:戒定慧三學,三學就破三障。因此「離障安住」,安住是安住在法空上,離障,安住在法空了,與主空神就相應,這就是『離障安住主空神』。
(5)、廣步妙髻主空神。
「妙髻」是比喻。「廣步」,廣就是普的意思,都是與自性、法性之空寂所相應,所以寬廣無限。一如觀世音菩薩一樣,千處祈求千處應,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佛菩薩就現身,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感應道交,這就是「廣步」。簡單的說廣是遍虛空、盡法界。「步」是一步一腳印,步步踏實;上次說的「遊」,例如旅遊,隨著自我的需要,各處參訪。因而「遊」的意思是自利,「步」則是偏重在化他。普遊,屬於自行,廣步,則偏重在化他。
剛剛說了深廣是比喻法性,自性的體、相、德用。而此地的妙髻則是比喻權實二智,這是用在教化眾生方面。世出、世間都是成住壞空,唯有金剛般若智慧是不生不滅。所以,我們常說佛法是智慧之法,佛學是智慧之學,古印度「佛陀耶」這個名詞,我們簡稱為佛,它的體就是智慧,作用是覺悟;覺是用,智是體。古德為我們解釋佛這個名詞,在體性上,智有三種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都是體;起用是覺: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三種智,三種覺,如此佛菩薩聲聞緣覺的智慧,也就是權、實二智皆妙落實、圓滿了,這才叫妙髻,也才是『廣步妙髻主空神』。
(6)、無礙光焰主空神。
我們已經說過多次,名號中的『光』與『焰』,都表智慧。『光』,是智慧之自受用;『焰』,則有燃燒煩惱的含意,總之「無礙光焰」談的是般若智慧。『無礙』,智慧與體性相應,也就是面對一切人事物,從自性的般若智慧去起用,五蘊假身的作用清淨了就無礙。我們今天不但是做一切事有障礙,甚至於連智慧也有障礙,那不是自性起用的,而是五蘊假身的「想、行」在「知識」領域中,思維如何讓自我得到最好的利益,這就是佛法說的「世智辯聰」,屬於世間的聰明智慧。為什麼有障礙?沒有離開「色受想行」之意識。我們凡夫之人,生生世世都受意識的主宰,沒有辦法超越意識的範圍,這就是意識的障礙。我們的第六意識,功能很大,對外能緣虛空法界,也就是能緣十法界,對內它能夠攀緣到阿賴耶識,但就不是自性,無法與真如本性相應。換句話說,它緣不到真如本性,沒有辦法明心見性。它有能力緣十法界,它沒有能力緣一真法界,這就是說它有障礙。佛、菩薩跟我們凡夫不相同的地方就是「無明」。凡夫「無明」緣「行」,「行」的累積,就成為「薰習」,認為「人生在世,不得意十有八九」,如此人云亦云,轉而成為習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總認為所有的障礙,這是正常現象,以致於處處成障。如此思惟、想像有障礙,言語有障礙、造作有障礙,……殊不知在本經中佛告訴我們:「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障礙的法界是真實的、是正常的。但要契入這個境界則是要靠自性的般若智慧,而不是五蘊身心的「世智辯聰」。所以心經上告訴我們:「行深般若波羅密多」,但要行六度般若波羅密多,就必須以般若智慧燒掉「自私自利」的凡夫心態,更要了知《金剛經》上說的「無住生心」,無住,就是空性智慧,我們今天有住,甚至於說了「應無所住」,可見我們早就住在五蘊假身的意識型態上,這些不管是住在「色受想行識」的哪一點上,都要以自性的智慧將它然燒掉,真正的住在「應無所住」的「空性」上;然後,「無住生心」,心裡沒有念頭,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自性本具般若現前,那就與本經說的四無礙相應,這就是『無礙光焰主空神』。
(7)、無礙勝力主空神。
前面「無礙光焰」的德號,著重在般若;而,「無礙勝力」則著重在德能。『勝力』,勝是殊勝,哪些是我們殊勝的能力?本經強調菩薩行,菩薩行的綱領是六波羅蜜。光焰,是般若波羅蜜,勝力,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度圓滿,達到無比的殊勝。布施波羅蜜做到無礙,持戒波羅蜜也無礙,忍辱、精進、禪定統統都無礙;無礙就是與般若相應,般若與性德相應,性是空寂,所以說這五度都與空寂相應。因此,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圓滿,那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三輪體空」,這樣的生活中言行舉止、點點滴滴,都與空性相應,這才是得大自在,這是真正的解脫,這就是諸佛如來的生活。我們舉個例子來說,修學布施波羅蜜的「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布施,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服務。服務,當然是在我們的「發心」,無論是有酬勞、還是無條件的奉獻,都是布施;比如有些工藝師他們在寺廟雕塑佛菩薩的聖像,他們也會領取他們的生活所需的酬勞。如此有代價的布施,得的福報小,不計代價甚或是純義務的布施,得的福報大。但如果能真正的與空性相應,福報就無量無邊。能與空性相應,那是真正的菩薩,真正的菩薩行。修學布施波羅蜜,就像普賢菩薩所說的「無有間斷,無有疲厭」,這就是無礙勝力。其它的,大家舉一反三,我們就不再贅述,這就是『無礙勝力主空神』。
(8)、離垢光明主空神。
『離垢』,我們講過很多次了,垢是污染,遠離污染,「六塵」境界,無法住在「六根」起作用,所以我常說「一塵不染」。我們面對外面境界,別人的一言一行,我們「看得很清楚」,這就是污染。所以我們有心理上的污染,精神上的污染,思想上的污染以及見解的污染,這都是「垢」。「垢」的本身,我們說過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以及無明煩惱。要斷這些煩惱,必須如小乘聖人的「一切智」,能了知內外一切法相之智。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上說:「滿足無漏界,常淨解脫身,寂滅不思議,名為一切智。」瑜伽師地論也說:「於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時,智無礙轉,名一切智。」或是菩薩所具足的「道種智」,即遍知世間、出世間的一切道門差別之智慧,此種智慧乃屬菩薩之「不共智」。又稱一切道種智。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上說,於六波羅蜜中,能行分別思惟之智,稱為道種智,又指廣學一切道法,以濟度眾生之菩薩智。當然以佛之「一切種智」之『光明』,才能破各種無明。一切種智同於「一切智」。然於三智中,相對一切智,則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種智慧,覺知一切道法、一切眾生之因種,並了達諸法之寂滅相,以及其行類差別之智。大乘起信論上說:「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又大智度論卷二上也說:「所謂禪定、智慧等諸法,佛盡知諸法總相、別相故,名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所以能知道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都是塵垢,都是無明,一厭煩,就是煩惱,一歡喜,也是煩惱,只要動了心,都是無明,都叫煩惱,都是污染,所以離染污要以『智慧』之『光』,離垢得乾淨;並能以此『自性般若智慧』『照見一切眾生』,這就是『離垢光明主空神』。
(9)、深遠妙音主空神。
『妙音』,指的是說法之音。『深遠』的深,指的是無量義理;遠,指的是影響盡虛空、遍法界。諸佛菩薩以及祖師大德為我們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宣揚妙理,這都是妙音。妙音裡面最極微妙的,念佛、念法、念僧的音聲。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對我們這些眾生講經說法,歸結到最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所以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本師一一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總歸納起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其它的一切經,都是《華嚴經》的眷屬,而《華嚴》是一切經根本,歸到根本就是這部經,可見這部經是佛陀教導我們深遠妙音之所在。現在的科學家談到我們的「腦波」,也就是思想波,在佛法上,我們稱「心波」,心一動念它,就是波動。這個波動比電、光的速度還要快速,而電、光的波愈遠,波就愈微弱,可是心的波動、思想的波動,則是無遠弗屆,速度之快,不可思議,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可見,「自性」所起的般若智慧,是『深遠妙音主空神』。
(10)、光遍十方主空神。
『光』,我們說過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心性一清淨,清淨就放光;而光有兩種,一種是自性本具的清淨光。清淨光是『常光』,沒有波動,因沒有波動,所以是『寂』,自自然然就遍虛空法界,這也是我們稱的「真心」。《般若經》上說的根本智,根本智是:「般若無知」。無知,所以無所不知,因此我們要瞭解這無知,是根本智,不是無明,無知是指沒有波動的智慧。沒有波動,是體,法界的本體,就跟虛空一樣,周遍法界。一起作用,這就有波動,所以起作用是後得智,這就是「無所不知」。所以剛剛說的波動,是起心動念,就周遍法界。這是事實真相,也是科學家所發現的真理。今天的科學家,已經體會到有一個思想的波。所謂思想的波,是八識。而八識,是我們電腦所說的檔案,目前的科學家所瞭解的是第六意識跟第七識,而這「思想波」是屬於『識』,不是『性』。性是般若智慧,那是不動的,是我們六根所無法去接觸的,只有甚深的「禪定」才能入這個境界。佛在經上說,圓教八地菩薩叫不動地,才能見到這個境界,見到自性不動的本體、性體,才見到,換句話說,七地以前都沒有見到;這才叫真正入佛境界,所以「光遍十方」。入此體性,本來就光遍、就周遍;作用,也是光遍十方的。這就是『光遍十方主空神』。
(二)、其數無量: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這是總結與會這一類「主空神」,其數量也是無量無邊。
(三)、攝德圓滿:
【心皆離垢。廣大明潔。】
在這一小節中,清涼大師特別告訴我們:「若情塵亂起,翳本性空」。「情」,指的是感情,要曉得,情是迷,感情用事是迷,不是智慧,迷情。我們凡夫,面對「六塵」,立刻起順受、逆受,立刻迷在這情,順受,起貪想,而有造作;逆受,起嗔心,而有逃避、厭惡、合理化等情緒。所以清涼大師叮嚀我們說,「若情塵亂起,翳本性空」。這是說我們凡夫,不但是六道,十法界中的四聖法界也不明。一定要學習諸佛、菩薩,不用迷情,要用智慧。智是真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是覺悟的;由此可知,情跟智是一樁事情。覺悟的情就叫智,就是智慧;迷了的,智慧就叫感情,情跟智是一樁事情。所以我們學佛要『入不二法門』也就是了知煩惱跟菩提是一,不是二,生死跟涅槃,是一也不是二。覺悟了,生死就叫涅槃,煩惱就叫菩提,情就叫做智;要是迷了,智就叫情,菩提就叫煩惱,涅槃就叫生死,名字就不一樣。眾生跟佛的界限,就是這一念覺、迷,一念覺就成佛,一念迷就是凡夫。我們以真誠心、清淨心,也就是如同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攝是收攝,把六根收回來。聽就是聽,看就是看,不再「心緣相」,讓自性的智慧之光,『照見』「五蘊皆空」,這樣了無罣礙,恢復本來深遠的真心,這是讀了「主空神」,所應該有的啟示。
五、結語:
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的營養,有百分之七十是用在打妄想上,就如同地藏經上佛告訴我們,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今天讀了「主空神」,不如將打妄想的念頭,覺知,並轉化這「情」為「智」,轉化為念佛、念法、念僧的功課上,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一念相應,都攝六根就相應,與覺相應。所以「情」是煩惱感情,「塵」是外面的誘惑;想想看,無始劫以來的生命,內有煩惱,外有誘惑,本性當然就迷了,本有的自性空寂的境界,也就失掉。今天大家用心,必須要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境界自然就轉了。而主空神所表的旨意,我們就真正有體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