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華嚴經第二十九講

發布日期 : 2014-01-06 21:52:04

略說華嚴經第二十九講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一八0講    楊永慶

 

一、前言:

 

上一講我們談到「主林神」,是表以『無漏智,導於眾行,森聳建立』。所謂佛菩薩之無漏智,相對於二乘之無漏智,稱為真無漏智。這裡需要補充說明一下,我們知道二乘行者,只斷我執,不斷法執,也就是說不滅所知障,故而非真無漏智。根據俱舍宗的說法,四聖諦中,苦、集二諦,為有為、有漏法,滅諦為無為無漏法,道諦則雖為無漏法,然以具有生滅之性質;而,凡有生滅者即屬有為法,故道諦又稱有為無漏法。所以「主林神」因為是以無漏的智慧,導於「身口意」等眾行,因而德行森聳,建立了『自在』的人生,故而每一尊「主林神」的德號中都有「可愛光明」。我們先是從『森聳建立』這句來看,清涼大師說的「主林神」的林,意即是「森林」;聳,意思是高聳,也就是說主林神是森林中那高聳的樹林。此外清涼大師告訴我們,主林神表無漏智,導於眾行。也就是說以無漏智慧,指導我們的身、口、意等所有的行為。身的一舉一動,口的言語造作,都由意來指揮,可見意屬於發號司令,身、口去造作。而主林神表的是行者的「心意」已經轉化成智慧,也就是『轉識成智』了,因而身口的造作,不再為己,離四相,這樣的「三業」造作,一定有不可思議殊勝的建樹。所以在此地,「主林神」代表依真實智慧,指導我們行為,就像一大片森林,樹木長得非常高大,比喻種種的建樹,真正達到圓滿的自利利他。獨木不能為林,必須樹木「森聳」,才能成為森林;獨木猶如「自我」,在離相之後,所有的角色之扮演,為社會為眾生,建樹很多,一如樹木「森聳」,這就是「主林神」。我們接著看下去:

 

二、經文:

 

復有無量主藥神,所謂︰吉祥主藥神、旃檀林主藥神、清淨光明主藥神、名稱普聞主藥神、毛孔光明主藥神、普治清淨主藥神、大發吼聲主藥神、蔽日光幢主藥神、明見十方主藥神、益氣明目主藥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性皆離垢,仁慈祐物。

 

三、我們先看清涼大師的注解:

 

疏:第九、「主藥神」,表行德伏惑,資益法身。若約利他,則三業不空,如「藥」樹王。故下德中,【性皆離垢】,即伏惑去病也;【仁慈祐物】,即進善補益也。名中總名「主藥」,「藥」既不同,「神」神各別。【吉祥】者,主香茅之類也。【清淨光明】,謂乳石之流。【名稱普聞】,如「藥」樹王,雪山忍草等。【明見十方】,謂「眼」藥等。約法,準之。

 

根據祖師大德的說法,從執金剛神一直到第九「主藥神」,這九類的神眾代表的是「十住」因果。其實這些心態,也就是「住佛所住」的這種「嚮往之」的心意識,相信每個學佛的同修內心深處,都是如此。由此可知,在這一段經文中的每一尊雖然是神眾,實際都是佛陀幫我們標出我們內心的潛能。想想看我們生活在這世間,不管是從事任何行業,無時無刻都會面對社會大眾上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如何應付,才是智慧?因此佛都以示現不同得號的菩薩,來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轉識成智』的原則與方法。如果我們能夠學習、能夠照做,就是在行菩薩道、修菩薩行,這樣不斷的『轉化』自己,不再處處為我,感情用事,真實的自利利他,這就是真正的學佛,學作菩薩。日常的生活,一如往常不必要換生活方式,不必要換工作行業,就在自己現實生活當中,以佛菩薩為模範的自我學習、教育、轉化。如此的,同樣面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如何因應,幫助眾生,我們明白、也覺悟了,這就是過佛菩薩的生活。

 

清涼大師說:「行德伏惑,資益法身。」也就是我們內心有一種潛能,透過「菩薩行」為眾生服務,並能「因病與藥」,幫助眾生斷除煩惱、迷惑等貪瞋痴之所有的病。所以菩薩能伏貪、瞋、痴,幫助一切眾生修學,如此的利益眾生的法身慧命。清涼大師在註解中,又告訴我們:『約利他,則三業不空,如「藥」樹王。』也就是以利他的德行來說,要做到「三業不空」,總表醫德。身體每天工作,心心念念,都是幫助有病苦、煩惱的眾生,如何「因病與藥」,要如「藥」樹王。也就是將自己的身口意,都如同「藥樹王」,所有的言行舉止,都能治病的願望。如同下面主藥神的德號中,所謂【性皆離垢】,即是指的伏惑去病;而【仁慈祐物】,即是指進善補益。所有的名號中,總名「主藥」,但是眾生的煩惱、迷惑各不相同,所以「藥」不同,所主之「神」神當然也是各別。所謂【吉祥】者,主香茅之類也。而所謂【清淨光明】,即是乳石之流。而所謂【名稱普聞】,即如「藥」樹王,雪山忍草等。至於【明見十方】,指的是「眼」藥等等。從表法的立場,準同這些藥名。

 

四、討論:

 

(一)、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主藥神。

 

經文中,這一類神眾的數目也是無量無邊。主藥神就是我們內心不忍眾生苦,看到眾生的身心靈之各種疾病,都會想要從醫學、醫藥下手,主治一切眾生「色身」以及「心靈疾病」的「濟助」行為。我常旅行,也經常看到周遭的「團員」看到其他人有病,就會顧不得自己是否是醫生,馬上會問眾生的「病況」,然會將自己隨身攜帶的藥品,拿出來給他吃,所以也造成一些醫療上的紛爭,但其實這是我們內心「主藥神」的心是在起作用。我們同學也有很多人鼓勵子女去投考或從事醫學教育,當然也會包含護理,以及檢驗、技師等醫界的工作。在本經中清涼大師告訴我們「主藥神」代表醫德、行德。事實上,在各種行業中,「主藥神」的德行最為明顯。菩薩只曉得救人,救人要緊,救人第一,至於酬勞費用,他不曾會去在意、想到,不像今天,看病要掛號費,住院還要繳保證金。在古代,行醫多半是布施,只是,大富人家就診,會供 醫師一點供養金,也沒有一定的收費標準,說要收多少錢的。家庭富有的人,可以多送一點供 醫師;實在貧窮的人家,表示一點意思,也就可以了,不需要拿錢;有時,醫生不止不會收多少酬金,完全是救世的,甚至還會反過來濟助窮苦人家,所以我們社會常說良醫、良相,是國家之寶。

 

佛是大醫王,學佛就得學醫王,也叫醫方名。世間的醫生大夫,是給人治身病的,佛弟子是「療治」眾生的心病,也就是「行德伏惑,資益法身」,所以「三業不空」意思就是華嚴經一開頭說的:「智入三世,三業普週」,非常圓滿、非常明顯。因此佛弟子,念念要發度眾生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想度眾生必先成就自己的德行能力。德行是先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自己煩惱不斷,怎麼能幫助別人斷煩惱?想成就自己的德行,一定要斷煩惱。煩惱中最重的是貪瞋痴,佛要求的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我們在生活當中,身口意三業中的點點滴滴,都要與戒定慧三無漏學相應,決定不能與貪瞋痴相應,這是成就自己的德行。德行成就之後,還要學一套「醫療」的本事,才能幫助人。本事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端視自己的根性,看自己的能力,還要看自己現實生活環境,才來選擇法門。更要了解這個時代眾生的需要,我們學這個法門,才能契機,這也是智慧的「覺擇」。

 

(二)、列名結數:

 

1)、所謂吉祥主藥神。

 

『吉祥』,我們上次說過:「該得而得,不該得就不能得」。所以不管是世出、世間法中,我們「覺擇」「自己應該做的,與不應該做的」,這就吉祥。以及明瞭自己應該得的與不應該得的,可以享受的與不可以享受的,對於這些理事、因緣,都能夠通達明瞭,奉行不渝,就得吉祥。所以這十尊「主藥神」的德行,德號的第一句,即是「吉祥」。「吉祥」是「明道守義」,一如藥師佛的言行,都是眾生的藥,也都是眾生的「師範」,這才是真正的大吉祥,所以修藥師法門的同修,一見面都互相以「妙吉祥」當問候語。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開發內心這種潛能,以藥師佛為榜樣,這就是「吉祥」。如此的佛菩薩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作為社會大眾各行各業、根性各不相同的人之模範。《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舉了五十三位善知識,讓我們學習各自不同的行業,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我們這個行業中的標準、表率。可是要記住,以這一位善知識為第一個榜樣,其他善知識的善行,我們也要涉獵、參照,使我們的德行能夠圓滿成長,讓我們服務社會的「面向」,更能夠圓滿的擴充,才能落實「眾生無邊誓願度」的能力,這樣佛行的果報,真正能得到無比的殊勝。

 

2)、栴檀林主藥神。

 

『栴檀』是稀有名貴的香科樹木,全身上下從樹根到樹葉,都能入藥。檀香的種類有很多,品質差別各不相同,佛經中告訴我們,最好的檀香名叫「牛頭栴檀」。佛在世的時候有,現在眾生福薄,大概已經見不到了、也聞不到了。我們學佛都知道依報隨著正報轉,當今的社會,資本主義盛行,所以教育的理念不再是傳統的倫理道德,而是您爭我奪,互相廝殺,人人想要「出人頭地」。所以教育的目的是如何踩在別人的身上,如何鬥倒其他的人。因而主持國家大事的領導菁英,一天到晚玩「政黨惡鬥」;新聞媒體不再強調「無冕王」的社會責任,而是專以挖掘別人醜陋的隱私,來「迎合」人民的窺視快感,還美其名說「人民有知」的權利;企業界常以「商業間諜」,爾慮我詐,拉下別人的企業,如此殺紅了眼,還說這就是「紅海」策略……。如此的,眾生的內心都是惡念,沒有善念,本來好的栴檀,現在也變成很低劣的檀香,這就是正報變質了。牛頭栴檀,只要燃燒一點點的「丸」,一丸,是很小、很小、一丁點而已,香氣能夠傳四十里。聞到香氣的人,一般的疾病自然就好了,能治瘟疫以及許許多多傳染病,尤其像前幾年的SARS,要能點上牛頭栴檀的香,那立刻能達到預防的功能。

 

大家要留意這句『栴檀林』,栴檀林就不是單單的「栴檀樹」了,上次我們介紹「主林神」時就說:「法不孤起」,能成好藥的「栴檀樹」,也必須要有『栴檀林』,這樣最好的栴檀樹,樹木必定很多很多,才成林;一如我們扮演某個角色(舉如父母親)很稱職,但其他的角色並沒考慮到六度萬行,那不能稱『栴檀林』。如能有「栴檀林主藥神」,立刻可以救一切眾生的疾病。栴檀香主治瘟疫,現在叫傳染病,凡是感染性的病毒,非常有效。我們要如何來學習?怎麼修法?是不是每天買一些好的沈香來供佛呢?目前好的沈香,已經被聯合國規定不可開採以及販賣,而真正最好的香,一定要修戒定真香,一定要修五分法身香。因為牛頭栴檀,是當年佛菩薩的「戒定」之心識所變現的。所以說當今的社會風氣雖然不好,那是別人的事,我們修行人只要管好自己,並時時刻刻研讀經典,依教奉行,處處為人演說佛陀所留給我們的經典,讓其他人也能開悟,這就是『栴檀林』,大家心地真誠、清淨、慈悲,那一句佛號、一聲四句偈,就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就是五分法身香統統具足,雖沒燒牛頭栴檀香,但盡虛空、遍法界都已在「五分法身香」中。所以修行人,身體愈修愈健康,精神愈修愈歡喜、愈修愈飽滿。這就是沈浸在「栴檀林主藥神」的功用。

 

3)、清淨光明主藥神。

 

上一回我們曾經介紹過「清淨光明主林神」,此地是清淨光明主藥神,前面的「清淨光明」之名號相同,表的是他們的工作德行、境界是一樣;但「主林神」代表各行各業,諸如農、工、商……各行各業的通力合作,才成就我們生活之各種衣食住行等「清淨光明」的生活;而「主藥神」則是專以「救濟」的慈善事業,尤其代表醫藥界,生活要「清淨光明」,那就要建立在「身心靈」的無並無痛這個基礎上。「醫療、照護」為何要清淨光明?要醫治身、心、靈的病,首先就要有健康的身心,所以心地清淨,百病不生。色身,也就是我們的生理疾病,那是四大不調,所以諸如感冒等色身上的不舒服,這十一定要立刻看醫生;並聽 醫師的專業吩咐,正常的吃藥、休息,並很快可以痊癒。心理的疾病,自古以來我們就經常聽人說:「心病,需要心藥醫。」也就是看看心理醫師,給予諮商、開導,有時更應該讀讀佛經,「轉動」我們的「心念」,念頭改變細胞的結構,所以憂慮、煩惱,是得病的根本因素。不正常的心理,會把本來正常的細胞組織產生變化,變成不正常,所以患得患失的人,貪瞋痴嚴重的人,容易得病。所以我們修行,禪坐、念佛、常生歡喜心,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當然健康長壽。此外素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學佛,不與眾生結怨、結仇,所以冤業自然減少,加上常昇懺悔的心,一些業障病就會慢慢的消失我們在很多《觀音菩薩靈感錄》,看到很多記載,古今都有,就是沒法子醫治的重病,念觀音菩薩,求觀音菩薩,念沒多久,病就好了。觀音菩薩靈得不得了,觀音菩薩就是我們心中的「清淨光明主藥神」。

 

4)、名稱普聞主藥神。

 

『名稱普聞』這個德號,在醫藥、慈善中,就是大眾所景仰,知名度很高的名醫、大德,所以其醫療技術,以及救度眾生的事蹟,「名稱普聞」。在某個地區,某一項專科、或現代的所謂「教學醫院」,其醫療設備非常完備,為大眾所景仰的。其次是藥物的品質也很重要,有一些名貴的藥物,像我們說的人參「補氣養顏」,所以說人參這個藥物,也是名稱普聞。所以舉如「台大醫院」,或是我們常說的「華陀」,都是『名稱普聞』。佛經中,我們將「本師一一釋迦牟尼佛」喻為「大醫王」,佛所說的一切法,就是法藥,有了戒、定、慧三學,再加上有教、有禪、有淨、有密等法門,這可對治「身心靈」的病,這就是『名稱普聞』。

 

5)、毛孔光明主藥神。

 

「毛孔」,是正報中,我們眼睛所能看到之最小的單位;「光明」,我們也說過指的是般若智慧,自受用稱「光」,他受用稱「明」。『毛孔光明』這個名號,我們在經典中看到有許多,指的是身體是個「有機體」,既是有機體,所以大大小小都是智慧的展現。在「宇宙大爆炸」中的實驗,宇宙中的「質子」高速對撞,產生的是一片光,這光其實是宇宙中之組合的最小的「粒子」,同時科學家也發現這微細的「粒子」,竟是「全知全能」。所以「身心靈」上的病,坦白說那是現在這微細的「粒子」的排列組合,出了狀況,一如生物學家所說的DNA這結構,出了問題。所以佛陀看得很細微,告訴我們「毛孔光明主藥神」,也就是說醫療也是需要高度的智慧。光明表智慧,智慧遍一切依正莊嚴,也顯示智慧遍知的意思。唯有遍知,徹底明瞭,對症下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對於病源不甚清楚,下藥就沒有準則,自然就很難達到藥到病除。六道眾生,生死輪迴是病,決定不是正常的;煩惱習氣是病,煩惱、生死是病,所以在修學之中要勤修戒、定、慧三學,經常用功在經教上,加上有禪、有淨、有律、有密,毛孔自然放光,全身放光,這就是『毛孔光明主藥神』。

 

6)、普治清淨主藥神。

 

身、心、靈的疾病,「智慧光明」是第一殊勝的療效,因為那是從「根本」上的修行,所獲得的「依報」;當然真正的清淨,並不是我們凡夫的修行可以立即證得,所以我們還要輔以「醫師」治療,藥物的控制,以及心理醫師等諮商或是音樂治療等等。但剛剛說了『清淨』,是第一療效,心要清淨、身要清淨、環境也要清淨,這是我們現在講的「生理以及環境衛生」。所以本尊菩薩的德號前加了一個『普治』,「治」是對治,「普」是普遍,也就是我們自己的身心要清淨、生活的環境也要清淨,如果別人的身心不清淨、環境不清淨,我們也自然會受影響。沒有能力超越六道的人,在六道中,決定受影響。有能力超越六道,就不會受到六道中的干擾;但是六道之外的四聖法界影響,還是會有感受。我們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能僅顧自己,一定要顧到廣大群眾。我們自己的心清淨了,還要幫助一切眾生得清淨心;自己得清淨身,也要幫助別人得清淨身,這才叫普治。由此可知,自行化他中,自、他是一,不是二。大乘經上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7)、大發吼聲主藥神。

 

這「大發吼聲」,是屬於音聲的治療,例如剛剛說了「音樂治療」也是治療的方法之一。早晨很多學氣功的人,都會在公園或是深山之中「大發吼聲」,其目的是想要獲得「健康」,這個方法非常殊勝。發音治病其實是很有道理的,佛真的是大醫王,對於人體中各個結構瞭如指掌。疾病從哪裡來,現在的中醫說「氣不通」,身體中的組織系統阻塞不暢通,打通了血氣,身體就恢復健康。現在的針灸,是用針的方法,也是把阻塞打通。再其次用藥物,藥物是用化學療法,用化合物把阻塞的東西化解,讓它暢通,同一個道理。所以『大發吼聲』,就代表所有一切醫療的方法、與技術。在這部經中,不僅對治生理上的疾病,還要治心病。對心病者,大發吼聲,就是指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醫療一切眾生身、心二病的不二法門。

 

8)、蔽日光幢主藥神。

 

『蔽』是遮蔽,『日』是日光。名號的意思是雙關的,一說智慧高明,超日月光;光幢蔽日,他的智慧光明超過日光,把太陽的光明都比下去了,日光顯不出來,這是第一層意思。另外一個意思,「蔽」,是具有過濾的意思。我們知道陽光有許多種不同的光波,用三菱鏡能顯示,每一種波長都不相同,所以在醫學上各有不同的醫療效果。同樣的有許多的「光波」對我們的色身是有害的,因此我們使用『光』,必須「先過濾」這些有害的光,例如閱讀書籍的燈光以及製造氣份的燈光就要不同。其中,「光波」中對於生物,不單是動物,包括植物,最有殺傷力的是紫外線,所以地球外面包裹著一層「大氣層」來保護,使得地球上這麼多的動物、植物,得以生存、活得好好的。現在,大家也知道這層「臭氧層」已經破一個洞,在這種光線之下,我們大地的氣候所受的傷害就很麻煩,因此如何保護這個地球,愛護這大自然,就成為很重要的課題。面對這一類屬於有害的光波,必須要給予過濾,這就是「蔽」,一如月蝕時我們要看這景觀,必須要有過濾的鏡片來保護我們的眼睛。從此引伸,我們學佛知道一切法,都是佛法,但如何正確使用這「一切法」?一切法有正法、有邪法。例如佛有相好光明,魔也有相好光明,佛有光,魔也有光。所以一切法使用正確,當下的問題立刻圓滿解決,帶給別人與自己的,一如佛的金色光柔和,一切眾生沐浴在佛光之中,感到清涼自在,安穩歡喜。但一切法使用錯誤,縱然是佛說的法,用錯了時間、地點反令眾生不自在,其結果也如同魔一般,也有智慧,但其結果是刺眼的,接觸到的人反而恐懼不安,這就是沒有「蔽日光幢」。世尊在楞嚴會上教我們,境界現前不要理會,「不作勝解」,如如不動,心中存著『佛』,念念著佛,這很重要的。如此常修戒、定、慧三學這「過濾」鏡,這就是保持正念,也稱為『蔽日光幢主藥神』。

 

9)、明見十方主藥神。

 

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我們跟佛一樣,具足「五眼」。當中,除了肉眼之外,其餘的「眼」都屬於心理的,叫心眼。所以『明見』的意思非常明顯,是指當我們以肉眼看到一樣人事物,不能停留在「肉眼」所見的那如「豆般」的一丁點兒的相上,而應該是「五眼」具足的整體上下功夫。當然《華嚴經》進一步的講十眼,十種眼中,除了肉眼一種之外,其餘都是具有正知、正見。分別是:佛眼,法眼、慧眼、天眼等。其餘的是第六「智眼,見諸法故」。可以見諸法的實相,是智眼,一切法的真實相。第七是「光明眼,見佛之光明故」,能見到佛之光明相好。第八叫「出生死眼,見涅槃故」,涅槃就是自性。出生死眼是指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涅槃。第九「無礙眼」,沒有障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第十「一切智眼,又曰普眼」,見普門之法界,具有如此智眼,才是「明見」。主藥神因有「明見十方」,就不會落入心意識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樣自然能夠防止、治療眼睛所看到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邪知邪見。要能預防邪知、邪見,對治邪知、邪見,唯一的方法,就是讀誦大乘,可以起防禦的作用。如果講到根本的治療,必須要「入佛知見」。入佛知見,必須親證佛的果,不但有正信、正解、正行,還要證果。能夠有正信、正解、正行可以做預防工作,可以治療。《法華經》上說,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的目的—一在「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弘法利生的總目標,就是幫助一切眾生入佛知見。所以要達到破無明,必須「明見十方主藥神」。

 

10)、益氣明目主藥神。

 

『明目』剛剛已經說明了,這「益氣明目主藥神」等十位上首,末後這兩尊都是明顯的提出眼睛的作用。「眼」,不能停留在眼前所見的現象,務必五眼具足,或是十眼具足,這樣的見解,有了高度,有了清淨心,如此的『覺性』才是佛的知見。而『益氣』就是進補,也就是世間人之所以要進補,是為了讓我們的身心的成長,一天一天的進步,每天有不一樣的「火候」,也就是很重視『功夫』的增長。要「明見十方主藥神」,不是指停留在肉眼上看得清的治療,也不要只重視有近視、遠視、或是青光眼的治療,而應該是對『法身』進補,以補益我們的法身慧命,這才是「益氣明目」。剛剛也簡短的說了,要「明見十方」,就不要落入心意識的妄想、分別、執著,其最有療效的,莫過於戒、定、慧三學。既然能夠補益法身慧命,對於色身當然更有幫助。所以說心清淨,身就得清淨,身心清淨,百病不生。所有一切疾病,無論心病、身病,無不從妄想、分別、執著中來,妄想、分別、執著是一切心病、身病的根源。對治的方法,就是佛教導我們的斷除「貪、嗔、癡」,勤修「戒、定、慧」三學,我們剛學佛,首先要先學「諸惡莫作」,跟著經典的教導,「智入三世,三業普周」,以佛的言行舉止就是我的言行舉止,如此的「眾善奉行」。慢慢的「離一切相」,沒有分別、執著,該做就做,定學慢慢具足,這就是『益氣明目主藥神』。所以勤修戒、定、慧三學,同時完成,不但補益法身慧命,也補益色身。

 

(三)、其數無量: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這段經文,是「主藥神」的總結,其眷屬的人數,也是無量無邊,都顯示出本經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一會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與會的大眾,除了上首之外,都是無量無邊。

 

(四)、攝德圓滿:

 

性皆離垢,仁慈祐物。

 

末後,這歎德雖然只有「性皆離垢,仁慈祐物」這一句,但意思很深。『性皆離垢』,表的是這些「主藥神」的德性,都已經脫離一切塵勞煩惱。主藥神表十住菩薩,四十一品無明已經破了十品,地位相當之高。十住是灌頂住,也就是紹隆佛位,堪行佛事。『仁慈祐物』這四個字,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定要學習。凡夫與佛菩薩不同之處,凡夫沒有仁慈,所以世尊出現在這個世間,名號要用「釋迦牟尼」,有其道理。釋迦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能仁」,表示本師能夠以仁慈對待六道凡夫。「牟尼」意為寂靜,也就是心地清淨寂滅;寂,就是妄念不生,妄想斷盡了,清淨寂滅,煩惱滅盡。這「主藥神」的意思,在這一段末後的性皆離垢,仁慈祐物之德行中,表彰出來。

 

五、結語:

 

我們從這「主藥神」的探討,可以看出發菩提心的作用,從自受用來看,是「深心」。深心,就是好善好德之心,自己常存這個心,這就是「深心」、「菩提心」。對一切大眾具足大慈大悲的心,展現出來的言行,就是「仁慈祐物」,這也是菩提心表現在事相上。好善好德,仁慈祐物,不是勉強作出來的,是自自然然的流露;一如孟子離婁章句下(二十八)上面說:「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也就是說「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早於「內化」成為其人格的特質。所以發菩提心的人,平常起心動念,都是利益眾生,都是想怎樣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從不會為自己想。這是讀了「主藥神」的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