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華嚴經第二十講

發布日期 : 2014-01-06 21:06:26

略說華嚴經第二十講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一七一講    楊永慶

 

一、前言:

 

在上一講中,我們說明了「勝進果行德」的「得果法」,即是這句「能隨方便入於一地,而以一切願海所持,恆與智俱,盡未來際」以及「了達諸佛希有廣大祕密之境,善知一切佛平等法,已踐如來普光明地,入無量三昧海門」這兩句,瞭解到我們修行從「出發心」一直到等覺菩薩的境地,一方面要以一切願海所持,恆與智俱,盡未來際,也就是修行時要經常問自己「四弘誓願」有否執持?有否「恆與智俱」,也就是後得智以及根本智同時啟動?……面對一切境,是否真正的「入無量三昧海門」,一如《金剛經》所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以及真正的「已踐如來普光明地」,無論哪一個三昧,都能幫助眾生明心見性的。

 

二、經文:

 

於一切處,皆隨現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總持廣大,集眾法海,辯才善巧,轉不退輪;

 

三、我們先看清涼大師的疏鈔:

 

疏:第二、「於一切」下,明起果用,文有三業︰「一、現佛身業,遍世同事;二、同佛意業,總持大法;三、得佛語業,能轉法輪。不退有四︰一、稱理不退,無改說故;二、應機不退,無虛發故;三、利益不退,聞已必定故;四、調伏不退,天魔、外道不能動故。」復有四種「不退」,謂信、位、證、念。今當第四念「不退」也。

 

清涼大師的疏鈔註解上說,「勝進果行德」的第二,起的「果用」。也就是「於一切處,皆隨現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總持廣大,集眾法海,辯才善巧,轉不退輪」。這句明起果用這句,文中有三業︰「一、現佛身業,遍世同事;二、同佛意業,總持大法;三、得佛語業,能轉法輪。不退有四︰一、稱理不退,無改說故;二、應機不退,無虛發故;三、利益不退,聞已必定故;四、調伏不退,天魔、外道不能動故。」除此之外,復有四種「不退」,也即是「信、位、證、念」四種「不退」。現今這句,當第四念「不退」。清涼大師說:疏文說「『不退』有四」等者,此有兩種「四」「不退」義:前義「稱理不退,無改說故;二、應機不退,無虛發故;三、利益不退,聞已必定故;四、調伏不退,天魔、外道不能動故。」這即是出自「十地論」,這是從約利他大用而說;後「四」信、位、證、念「不退」,如常所辨。「信」謂十「信」,已滿十千劫故;亦是第六「不退」心也。「位」即十住第七「不退」住;「不退」墮聲聞、辟支佛地,故名「位」「不退」。「證」謂初地,已「證」真如,已得「不退」。「念」即八地已上,「念」念入法流,心心趣寂滅,故得「不退」。

 

 

 

四、討論:

 

這句「於一切處,皆隨現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總持廣大,集眾法海,辯才善巧,轉不退輪」的前面四句,「了達諸佛希有廣大祕密之境,善知一切佛平等法,已踐如來普光明地,入無量三昧海門」,是介紹與會菩薩們,所證得的大智、大德、大能。而這一段,則指菩薩們「從果所起的作用」,這個作用,可分作三個小段來解說。

 

第一個現佛身,現佛的事業:指的是這句『於一切處皆隨現身』。佛有沒有「身相」?佛沒有「固定」的身相,方能現一切身,這就是「法身」;為了度眾生離苦得樂,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身,所以稱為「應化身」。佛在一真法界為度地上菩薩,現的是「報身」。修行到地上菩薩,證得報身,佛要現同類身,才能度化這「地上菩薩」,所以以「報身」應「地上菩薩」。佛在人道中度人,一定現人身;度天人,一定現天人身;度畜生,一定現畜生身。畜生很多,在經典上,佛化做「孔雀王」度「孔雀」這類眾生;為了度象,一定變成一個「象王」;同樣的,度狗,也一定變現狗身。所以必須現同一個身相,才能給這類眾生講經說法,教導一切有情。諸位看到佛帶著比丘眾修建竹林精舍時,看到一窩螞蟻時,他老人家笑了;他的弟子請教他為什麼呢?佛就對弟子說:「這窩螞蟻在七佛前就是螞蟻,因為他們執著著,他們就是螞蟻!」可見,我們學佛,如果還執著這個身相是我,那全錯了,因為我們本來是佛阿。今天,我們為什麼不能隨類化身?就因為執著這個身相就是我,與現在這個樣子不一樣,就不承認是我,所以還要去整型美容,這樣五蘊身當然障住我們本來的真面目,所以沒有法子隨類化身。

 

底下這句『世法所行悉同其事』,也就是佛用什麼方式,教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佛行果」即是「普賢菩薩」的「菩薩四攝」。「四攝法」即是『世法所行悉同其事』。今天,我們初學佛,煩惱習氣沒斷,如何幫助人家?首先一定要行「布施」,以六度來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四攝法」中第一條「布施」,用現在的話說結緣。行菩薩道念念都要有結「善緣」的心,時時刻刻做結緣的事。經常練習微笑,合掌,令人歡喜,謙虛恭敬,一拿起電話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是給人結「法緣」。第二條是「愛語」。愛語要明瞭,不是甜言蜜語,不是光說些好聽的話,而是真正愛護他的言語,偶而給予責備,勸人改過自新等都是愛語。第三是「利行」,利是有利益的事情,對一切眾生現前得利益,將來也會得到利益之事,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第四是「同事」,切記以同理心為他人設身處地的想,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認為別人該這樣?該那樣?如是的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真正如諸佛如來一般,無我、無私的成就眾生,這就是「同事」。『總持廣大集眾法海。』這句,是同佛意業,總持大法。廣大,指無量無邊的大乘佛法。佛法與世法沒有界限,差別在於覺、迷,所以我們常說:「人成則佛成」。佛是覺,一切「世出、世法」能覺悟了,都叫佛法;如果不覺,《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世法。『辯才善巧,轉不退輪。』這是得佛的語業。佛有四無礙辯才,四無礙辯才是從真實智慧,也就是後得智與根本智是一,所開展出來的。真實智慧,是我們每一個人自性中本來具足。但是今天我們的智慧不能現前,辯才失掉,都是因為有了障礙,有煩惱障、有所知障。捨掉這兩種障礙就能轉法輪。捨,就是放下,真正放下。放下後天的「五欲六塵」,這時根本智自然現前,四無礙辯才自然具足。『善巧』兩個字的意思,善是不失規矩,巧是巧妙,隨心所欲。隨心所欲,都能合乎規矩,這叫善巧。可是初學佛法的人一定要記住,寧願善而不巧,不可以巧而不善,巧而不善,毛病很大。如此辯才善巧,就能『轉不退輪』。輪,是比喻,法輪常轉。

 

「不退」兩個字重要,清涼大師在此地,說了四種不退。第一個是「稱理不退」,言語造作都與教理相應,決定不違背教理,這一點很重要。佛說法契機、契理,如果背理而說,縱然契機而不契理,那就成為魔說。所以單單契機而不契理,佛說那是魔說,不是佛說。如果我們用辯才善巧兩個字來講,契理就是善,契機就是巧,理機雙契,這是善巧。第二是「應機不退」。說法的人,善於觀眾生當下之機,所說之法,正是聽眾迫切所需要的道理。現前這個時代社會需要什麼?佛經常把佛比作大醫王,佛法當應病與藥,藥到病除。如果不知道眾生害的是什麼病,縱然就給他說「無上法」,那也無效;就好比醫生不曉得病人害的是什麼病,就開處方給他,這是相當危險的。世間人吃錯藥,會害死人,所以不能隨便;但講經說法,法不對機,那也會斷人法身慧命,這個罪更重。現代社會的一般人,為了名為了利,不相信因果,不明是非,不辨邪正,因此惡業很重。確確實實我們仔細觀察,人心存的是惡念,意是邪思,身口意所造的當然落入十惡業。我們今天展開《大方廣佛華嚴經》,要對治現前眾生的病來講,透過《華嚴經》的教義,讓聽聞此大法的眾生,都能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去反省、去體會來「反求諸己」。果然清醒過來、覺悟過來,立刻就得利益。第三是「利益不退」。決定利益眾生,決定叫他來聽五分鐘一定得五分鐘的利益,他聽十分鐘,一定得十分鐘的利益,聽了兩個小時一定得兩個小時的利益,不能讓有緣的人聽了經還空過。第四個是「制伏不退」。這是對付魔王外道,一定有能力把魔王外道,給予催折、控制住他們的貪嗔癡,使其在道場中規規矩矩聽經聞法,不敢妄動。清涼講這四不退的基礎,都是建立在真實定慧的修持上。這四種不退,完全是應機而說。另外,我們在淨土經典中,也看到「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是指修行的階段,從斷煩惱而說。見思煩惱,三界九地,品位不同。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斷盡,證小乘須陀洹果,即「位不退」,沒有離開六道,在六道中人天兩道修行,決定不墮三惡道。第二「行不退」指菩薩,大乘菩薩決定不會退作小乘人。這是行不退。第三「念不退」,念念趣向「薩婆若海」;「薩婆若」是梵語,意思是一切種智;這是法身大士,圓教初住菩薩所證得。證得念不退者,當然前面兩種不退,也一定同時具足。

 

五、經文:

 

一切如來功德大海咸入其身;一切諸佛所在國土皆隨願往;已曾供養一切諸佛,無邊際劫歡喜無倦;一切如來得菩提處,常在其中親近不捨;恆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

 

六、清涼大師的說法:

 

疏:第三、「一切如來」下,二行無礙「德」,謂引攝「佛」「德」,不礙修因故。文有五句︰一、引攝「佛」「德」︰然有二義,一、則行成攝果,二、則諸「佛」同加。二【一切】下,「隨」「佛」遍生,不揀淨、穢也。三【已曾】下,「供」「佛」集福。十方「無邊」,三世「無」「際」,此「一切」「佛」皆「供養」故;「歡」慶有遇,不住福相,故長時無厭。四【一切】下,長為輔翼,義通真、應。五【恆以】下,悲「願」調「生」,不以偏小利物,唯以同體「普」「願」攝物,令證「菩提」,方顯「智」體圓「足」。

 

清涼大師說,從「自分因行德」的自利行圓、利他行滿、證理位極,到第二部分「勝進果行德」的得果法、「起果用」之後,接著談的是第三部分「行無礙德」,也就是這句「一切如來功德大海咸入其身;一切諸佛所在國土皆隨願往;已曾供養一切諸佛,無邊際劫歡喜無倦;一切如來得菩提處,常在其中親近不捨;恆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這句說明二行無礙「德」。因為要引攝「佛」「德」,不礙修因故。文中有五句︰一、引攝「佛」「德」︰這有二義,一是行成攝果,也就是菩提行成自然有了「佛行果」,二是諸「佛」「道」同,又是相加相成。二這句【一切如來功德大海咸入其身;一切諸佛所在國土皆隨願往】的句子,是「隨」「佛」遍生,也「隨願往」,不揀淨、穢也。三從【已曾供養一切諸佛,無邊際劫歡喜無倦】這句,說明了「供」「佛」集福。十方「無邊」,三世「無」「際」,此「一切」「佛」,皆歡喜無倦的「供養」;所以「歡」慶有遇,不住福相,因而得以長時無厭。四從【一切如來得菩提處,常在其中親近不捨】的「常」,為輔翼,義通真、應。五從【恆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說明了悲「願」調「生」,不以偏小利物,唯以同體「普」「願」來攝物,令證「菩提」,方顯「智」體之圓「足」。

 

七、討論:

 

這一段經文:「一切如來功德大海咸入其身;一切諸佛所在國土皆隨願往;已曾供養一切諸佛,無邊際劫歡喜無倦;一切如來得菩提處,常在其中親近不捨;恆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是緊接著前面「勝進果行德」後的菩薩「行無障礙之德」。經文意思很深,但是可以體會得到。《華嚴經》是世尊在果地上親證的境界,所以許許多多事理,都超出我們一般世俗的常識,不容易瞭解。我們看了、聽了,都會覺得不可思議。「一切如來功德大海咸入其身」這句在這裡雖然說是菩薩「行無障礙之德」;其實一切眾生起心動念,無不含攝虛空法界,何況佛德?盡虛空、遍法界,上自諸佛如來,下至地獄眾生,皆是「一念具足十法界」,這是事實真相。一念具足十法界,念念,當然還是具足十法界,凡夫愚昧無知,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不認識自己,但執持「五蘊」為其身心,一切都在追求夢幻泡影的「樂受」,逃避「苦受」,以致於冤枉造業受報,輪迴不已。

 

菩薩修普賢行,做出「一切如來功德大海咸入其身」的榜樣,來教導我們效法、學習。他們心中「攝受一切如來的功德大海」,大海,是比喻,攝受一切諸佛無量無邊的功德,入於他自己的身、心、靈,所以感得的「佛行果」。但我們凡夫起心動念,無非是殺、盜、淫,是妄語、惡口、兩舌、綺語,是貪瞋痴,所以是地獄、餓鬼、畜生入其「心識」,當然要輪迴受苦。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的是什麼?如果念念是惡念,是邪思、是惡行,怎麼會不墮惡道?惡道從哪裡來?自己自私自利,不擇手段的殺、盜、淫、妄造作的「業力」變現出來的。菩薩就是「覺有情」,起心動念是六度萬行,利樂一切有情,想的是諸佛如來因心、業行、果地、度生功德等等,佛如是教我們,起心動念想佛是平等心,盡虛空、遍法界的萬事萬物,在佛眼中是平等的。大乘經給我們說明十法界的業因非常複雜,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將複雜的業因,總歸一句話一一平等心。

 

佛是平等心成就的。菩薩攝受一切如來無量無邊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用的就是平等心。所謂平等心,平等心就是一念不生,這是大定。我們雖然懂得這個道理,也懂得這個方法,自己做不到。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己試試看,當我們靜止的坐在這裡五分鐘,仔細檢查一下,現在有沒有妄念?如果您能發現當下的自己,妄念紛飛,一方面要高興,另外一方面也要慚愧。高興的是我們在修行中已有了一絲絲的功夫,可以看到自己的妄念;慚愧的是,這樣一來諸佛如來的功德,我們連一分都還不能攝受。妄念如果是善的,攝受一切眾生的善功德;如果是惡念,攝受的是一切眾生的惡功德。《無量壽經》中所謂除「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外,還要積功累德。如果積累的是罪業,這一生佛號念得再好,蕅益大師所說,「風吹不透,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一般」,也不能往生。為什麼?我們能想像得到,西方極樂世界,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累積的如果是惡業、惡行,那與阿彌陀佛世界不相應。我們都知道成佛之後,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是平等的圓滿。我們成佛之後也一樣,所有一切諸佛無量劫中所修的功德,都「咸入其身」,無量無邊的佛,無邊的功德,咸入我們的身變,都變成是我自己的,而我與過去現在以及未來之佛當然都一樣,包括我所修的功德,也變成我們自己的,這是多麼不可思議。台北的夜空,有幾千幾萬的燈光,一盞燈就好像一尊佛,我也是一盞燈,放的光與其他千千萬萬的燈光,融合成一個台北夜空的燈光,現在您能清楚的告訴我說,哪些燈光是屬於我這盞燈所放的光嗎?沒辦法的、也分不開,這就是「一切如來功德大海咸入其身」。

 

第二句的『一切諸佛所在國土,皆隨願往』。這「一切諸佛所在國土」是指諸佛的隨類化身。佛沒有一成不變的身相,菩薩也沒有固定的身相,都是千處祈求千處現的隨類現身。《楞嚴經》上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就是佛的隨類化身。《普門品》也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是『一切諸佛所在國土,皆隨願往』。諸佛、菩薩之現身,都是應眾生之感,眾生有感,佛就有應。而我們現在這個身,也是感應變現而來,只不過這是應「自己」所造之善惡業力的感。善的業力現前,現三善道的境界;惡的念頭現前,現三惡道,所以我們這個身,仔細想想也是感應之身。要知道身是假的,都是酬業(力)而變現來的;有此覺知,立刻改變自己的心念,就立刻又有新的『人生』,這就是『空』。

 

修行,就在『已曾供養一切諸佛,無邊際劫,歡喜無倦。』指的是供佛,積功累德,先集福德。諸位要知道,福報可以變成功德,都在心。怎樣把修福變成功德?不著相,就變成功德。《般若經》上講「三輪體空」,也就是布施要內不見有我,外不見有可施之人,中間,不見有可施之物,則修積一切善法,自然就會將福德轉成功德;如果著相,功德也都變成福德。如何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福,轉變成無量無邊的功德?《金剛經》上,佛陀教導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真正離四相,芝麻粒豆大的小小善事,都是稱性的功德,無量無邊。可是離四相說來容易,真要做到,卻是很難,因為人性嘛起心動念,還是我、我、我。所以從現在起,要練習,真正的下決心鍛鍊自己,起心動念專想到別人正在受苦,不要老想自己,用這個方法來破我相。念念利益眾生,念念利益社會,念念想著整個世界,整體的利益,不要想自己,這是一個好方法。這個方法也,是世尊在《般若經》上教我們的『大而化之』,把心量擴大。念念想自己的心量怎麼那麼很小,那麼窄小,我與眾生是「共同一法身」,必須眾生能離苦,我才有幸福可言。如此修行,不求功德,功德自然成就。

 

接著,我們看這句『一切如來得菩提處,常在其中,親近不捨。』這段經文是讚歎菩薩的行德。經文中的每一個字的意思,我們都要清楚,然後才能學到東西,經才不至於白念。讀經最重要的是要解義,解義之後要有觀行,我們才真正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如果不解其義,不知道觀行,經讀了之後,不能說沒有利益,利益很少。通常以佛家來講,只是種種善根而已,這一生當中,得不到受用。如果這一生當中得受用,一定是解義觀行,也就是說「隨文入觀」。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這一會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他老人家以佛的身分出現,作會主、作主席;這時,一切諸佛示現為菩薩,來擁護他、來讚歎他。示現這個樣子其實是做給眾生看,一方面告訴我們,他老人家是跟我們一樣,都是父母所生的一個個體而已,可是他能不被富貴所迷,雪山修行,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終能以一凡夫身修行證果,證果就是入佛的境界。今天我們學佛,諸位要曉得,第一個是要具有我跟佛是一樣的『信心』。所以《華嚴經》上才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道是什麼?成佛之道,成佛之道的根源。前面我們前面講過,一切如來功德大海,功德之母,母是比喻能生,能生無量無邊的功德,就在一個信心。另外一方面,世尊示現成佛,這時有許許多多的佛以菩薩身來護持佛法,為我們作榜樣,所謂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千不是個數字,實在講是無量佛菩薩擁護,不止一千,千是說多;許許多多佛來擁護,讓這些眾生看到這麼多人都來聽釋迦牟尼佛教誨,就相信:大概釋迦牟尼佛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是個有德行的人。如果沒有這些人來擁護的話,釋迦牟尼佛雖有學問德行,沒有辦法讓一切凡夫,對他老人家生起景仰之心。所以這一些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示現為佛的四眾弟子,出家二眾、在家二眾,都是佛菩薩再來,不是凡人,才能成就度化眾生的事業。而度化眾生的事業,是一切諸佛菩薩的本願,所以哪一個人示現作佛沒有關係,自他不二,這就是「常在其中,親近不捨」。

 

最後這句『恆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明白的告訴我們學佛的大眾,要以大慈大悲幫助一切眾生,決不只是給眾生小利益。佛菩薩的示現,目的在『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令一切眾生的智慧、德行都圓滿。最後這一句是總結︰『成就如是無量功德。』這是「總結多門」。這些菩薩無論其果德、行德,都說之不盡,所以總結一句,「如是無量」;不過這句雖是這段的總結,卻是下一段的轉合,我們就留待下一講中再討論。如果想知道多些,全經所說皆是菩薩圓滿功德,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八、結語:

 

李長者說:「如來是正覺之果」。普賢與這一些菩薩們是「佛行果」。如來所居的華藏淨土是「佛報得依果」。一切眾生以自己的根性,觀察如來這三種因果,學習佛菩薩的行門,從而生起『信心』,「是故如來以此三種因果,而令眾生信樂修行。」在這「初會及普光明殿中第二會,至賢首品」,總共有「十二品經,總是舉果勸修生信分」。毘盧遮那佛土的依正莊嚴太美好了、太莊嚴了,是我們這個世間所沒有的;不但世間沒有,天上也沒有。所以,華嚴經能令人生起嚮往之心,就自然想要「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的信心,興起作佛的念頭,學佛、成佛的念頭,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