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華嚴經第六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一五七講 楊永慶

發布日期 : 2014-01-05 22:21:17

略說華嚴經第六講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第一五七講    楊永慶

 

一、前言:

 

在上次的講義中,我們提到「其地堅硬,金剛所成」所開展的菩提覺樹,是以金剛「般若」為身,無時無刻的以「根本智」成長,透過幹」的發解,所以對於一切人事物的所有現象,「內、外明徹,知己知彼」,一如瑠璃,所以「幹」是「瑠璃」所成。因而,每件事都能自利利他,可以說是「雜」「寶」以為「枝條」,隨著人事物的境界之差別,而有不同的因應。如此的,「條」假「葉」以為嚴飾,而在日常生活中,『智』資『定』而深照發慧。所以「寶葉」雖異,共成一「蔭」;百千「定」門,同歸一寂,言行舉止,都能自「蔭」、「蔭」他。同樣的,「寶華」異「色」,在「幹」上「分枝」,承受智慧之「光」照,每個角度,明暗、深淺,其「色」各自不同,雖是「外平凡」;於地「布影」,卻是「內自在」。透過神通智慧,依定而有差別的為人處事,但在在都表現在智「光」,影「現」的心地。所以,「華」雖不同,「果」皆如意。如此的,無邊行海,同趣「菩提」。以此自利「果」成,內則「含輝」,展現「身、心」湛寂「無奇」。流露在外,便是不怒而威般的「發焰」,這是隨緣應物,任何事事務物,都逃不過他的眼睛。這時為了利益一切有情,利他「果」立。還未成熟的有情眾生,則因為有了善知識的引導,其為人處事自然不再感情用事「含輝」自利,了了生、佛諸相;而已熟的眾生,則能「心心相應」,同樣又影響了他周遭的親友,這就是「發焰」,還流教「光」。

 

 

、我們接著看底下這段,

 

(一)、首先我們先看原文:

 

經:如來所處宮殿、樓閣,廣博嚴麗,充遍十方。眾色摩尼之所集成,種種寶華以為莊教。諸莊嚴具流光如雲,從宮殿間萃影成幢。無邊菩薩、道場眾會咸集其所。以能出現諸佛光明、不思議音摩尼寶王而為其網,如來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從中出;一切眾生居處、屋宅,皆於此中現其影像。又以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間悉包法界。

 

(二)、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

 

疏:第三、「如來所處」下,明「佛」「宮殿」「嚴」。十句分四︰

 

初、一總明分量。「宮」可覆育,即是慈悲;「殿」可朝宗,所謂圓寂;悲、智相導,若「樓閣」相依。「廣」者無邊,法無外故;「博」者不隘,法內空故;「嚴」者莊飾,具眾相故;「麗」者華美,法義備故。「充」「十方」者,稱法性故。

 

二、【眾色】下,二句體、相圓備︰一、體是「摩尼」,積德鎔融之所成故;二、相「嚴」多種,「神通」等法,悲寂用故。

 

三【諸莊嚴】下,六句妙用「自在」︰一、眾行發「光」,灑法「如雲」,「雲」更多義,至下當辨。二、「光」「幢」獨「出」――「萃」者,聚――,即承「光」聚「影」而「成」。謂悲寂交際,承智起應,降魔超「出」故。三、內容「眾」海「無邊菩薩」,即「道場」外者亦在「其」「中」;即依中有正,亦果中有因;即明涅槃,「眾」聖冥「會」。四、聲「光」「寶」「網」。「網」者,為防禽穢,以益「殿」「嚴」;猶大教「網」,外防惡見,內益悲寂。教皆圓妙,以「寶」而「成」,故「能出」「佛」智「光」,圓「音」妙說。言【不思議音】,略有四義︰一、「音」聲繁「廣」,二、所說難量,三、聲即無聲,四、一具「一切」。五、「出」生果用,即正報大用。在此依中,依、正混融,參而不雜。明依大涅槃能建大義,故曰「出」生。六、無染現染。「眾生」是正,「居處」是依。染違性淨,不言「出」生;妄無自體,還依真「現」。

 

四、【又以】下,舉因顯「廣」。謂德「廣」難陳,故今總結:由「佛」「力」故,「一念」頓「包」事理、染淨「一切」「法界」,況多「念」耶!然上「充遍十方」,即通、局無礙;「集」「菩薩」「眾」,「出」「佛」「神通」,即攝、入無礙;「現」「生」舍「宅」,即染、淨無礙;「悉包法界」,廣、陜無礙;「一念」即「能」,延、促無礙;又「集」「菩薩」,因、果無礙;「出」「佛」「神通」,依、正無礙。十種「宮殿」,此應說之。

 

我們先看他老人家的解釋。當時,他老人家要我們讀華嚴經,要瞭解本經是藉「事」來表「法」。我們已經談了「地」表「心地」;「樹」表「菩提覺」。現在第三,「宮殿」表「無住」。所以從「如來所處」以下,是說明「佛」「宮殿」之「嚴」。而這十句「佛」「宮殿」之「嚴」,大家要知道是藉「宮殿」表「無住」之德。整句分為四部分︰

 

初,我們依照「總明分量」這個角度來看。「宮」,可覆育,即是慈悲;「殿」可朝宗,所謂圓寂;悲、智相導,若「樓閣」相依。「廣」者無邊,所以法深廣無外;「博」者不隘,因為法內本空;「嚴」者莊飾,具足眾相;「麗」者指華美,表法義完備無暇。「充」「十方」者,這句是從法性的角度立說。

 

二,從【眾色】以下的句子,這「眾色摩尼之所集成,種種寶華以為莊教」二句,指體、相圓備︰體,是「摩尼」,法空、不染,這是積德鎔融之所成;相,「嚴」多種,指的是「神通」等法,目的在悲寂之用。

 

三,從【諸莊嚴】以下的「諸莊嚴具流光如雲,從宮殿間萃影成幢。無邊菩薩、道場眾會咸集其所。以能出現諸佛光明、不思議音摩尼寶王而為其網,如來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從中出;一切眾生居處、屋宅,皆於此中現其影像。」等六句,指的是妙用「自在」︰第一句「流光如雲」,也就是金剛所成的行者,其言語、造作,都是眾行發「光」,灑法「如雲」,至於這「雲」字,還含有更多意義,至下當辨。第二「從宮殿間萃影成幢」,指的是「光」「幢」獨「出」,也就是展現高度的智慧,摧伏眾生的煩惱。至於「萃」字,表聚光也,即承智慧之「光」聚「影」而「成」。清涼大師說,也就是悲寂交際,承智起應,降魔超「出」的原故。第三「無邊菩薩、道場眾會咸集其所」,指的是行者的言語、造作,都一如「眾」海之「無邊菩薩」,言行都是「道場」,足堪外在有原眾生於「其」「中」學習;此即依中有正,亦果中有因;即明涅槃,「眾」聖冥「會」。第四「以能出現諸佛光明、不思議音摩尼寶王而為其網」這其中的聲「光」「寶」「網」,要先說明。「網」者,為防禽穢,以益「殿」「嚴」;猶如華嚴大教之「網」,外防惡見,內益悲寂。「寶」者,教皆圓妙,以「寶」而「成」,所以「能出」「佛」智「光」,圓「音」妙說。至於這裡所說的【不思議音】,略有四義︰一是「音」聲繁「廣」,不思議音。二是所說難量,不思議音。三是聲即無聲,不思議音。四是一具「一切」,不思議音。第五「如來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從中出」,指的是「出」生果用,即正報大用。在此依報環境中,依、正混融,參而不雜。這說明了依大涅槃,能建大義,故曰「出」生。第六「一切眾生居處、屋宅,皆於此中現其影像」,這是指無染現染。「眾生」是正,「居處」是依。染違性淨,不言「出」生;妄無自體,還依真「現」。

 

四,從【又以】以下,這段「又以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間悉包法界。」是屬於舉因顯「廣」。因為德「廣」難陳,故今總結:由「佛」「力」故,「一念」頓「包」事理、染淨「一切」「法界」,更何況是多「念」。然而,上文「充遍十方」,即是通、局無礙;「集」「菩薩」「眾」,「出」「佛」「神通」,即攝、入無礙;「現」「生」舍「宅」,即染、淨無礙;「悉包法界」,廣、陜無礙;「一念」即「能」,延、促無礙;又「集」「菩薩」,因、果無礙;「出」「佛」「神通」,這是依、正無礙。以上十種「宮殿」,此應說之。清涼大師補充的說:

 

鈔:「即明涅槃,『眾』聖冥『會』」者,無有一「聖」不證「涅槃」,猶如百川皆歸大海。故肇公云:「恬然而夷,怕然而泰。九流於是乎交歸,眾聖於是乎冥會矣」。

 

    疏【染違性淨】等者,即通外難。謂有問言︰「涅槃」既無不「包」,「染、淨」同在其內,何以「果用」即「言『出』生」,「居處、屋宅」「不言『出』生?」故今釋云︰「染淨」之「法」「涅槃」實「包」;「淨」則順「體」,「染」則「違」「體」。證會「涅槃」,方有「大用」,「故曰『出』生」。「染」既「違」「淨」非此「出」矣;而「體」不離,故云「依」「現」耳。

 

    【然上『充遍』】等下,上直消經文,此下會成「無礙」。

 

    【十種『宮殿』,此應說之】者,亦約表法之「宮殿」耳。亦同上文「妙法樹」矣。即五十四經。經云:「佛子!菩薩有十種宮殿。何等為十?所謂菩提心是菩薩宮殿,恆不忘失故;十善業道、福德、智慧是菩薩宮殿,教化欲界眾生故;四梵住是菩薩宮殿,教化色界眾生故;生淨居天是菩薩宮殿,一切煩惱不能染故;生無色界是菩薩宮殿,今諸眾生離難處故;生雜染世界是菩薩宮殿,今諸眾生斷煩惱故;現處內宮妻、子、眷屬是菩薩宮殿,成就往昔同行眾生故;現居輪王、護世、釋、梵是菩薩宮殿,為調伏自在心眾生故;一切菩薩行遊戲神通皆得自在是菩薩宮殿,善遊戲諸禪定、解脫、三昧、智慧故;一切佛所授無上自在一切智王灌頂記是菩薩宮殿,住十力莊嚴作一切法自在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灌頂,一切世間神力自在。」

 

文中說「即明涅槃,『眾』聖冥『會』」這句,指的是無有一「聖」,不證「涅槃」,猶如百川,皆歸大海。因此肇公大師說:「恬然而夷,怕然而泰。九流於是乎交歸,眾聖於是乎冥會矣」。

 

文提到【染違性淨】等這句,即是為了通外難。因為或許有人會問︰「涅槃」既無不「包」,「染、淨」同在其內,何以「果用」即「言『出』生」,「居處、屋宅」「不言『出』生?」為了解釋這種置疑,現今釋說︰「染淨」之「法」「涅槃」實「包」;「淨」則順「體」,「染」則「違」「體」。證會「涅槃」,方有「大用」,「故曰『出』生」。「染」既「違」「淨」,所以非此「出」;但其「體」不離,所以只能用「依」「現」這種說法。

 

文【然上『充遍』】等下,上,直消經文,此下,會通成「無礙」。

 

文中提到【十種『宮殿』,此應說之】這句,也同樣是約「表法」所說的「宮殿」。也就是上文說到的「妙法樹」。即第五十四經中的經文,說:「佛子!菩薩有十種宮殿。何等為十?所謂菩提心是菩薩宮殿,恆不忘失故;十善業道、福德、智慧是菩薩宮殿,教化欲界眾生故;四梵住是菩薩宮殿,教化色界眾生故;生淨居天是菩薩宮殿,一切煩惱不能染故;生無色界是菩薩宮殿,今諸眾生離難處故;生雜染世界是菩薩宮殿,今諸眾生斷煩惱故;現處內宮妻、子、眷屬是菩薩宮殿,成就往昔同行眾生故;現居輪王、護世、釋、梵是菩薩宮殿,為調伏自在心眾生故;一切菩薩行遊戲神通皆得自在是菩薩宮殿,善遊戲諸禪定、解脫、三昧、智慧故;一切佛所授無上自在一切智王灌頂記是菩薩宮殿,住十力莊嚴作一切法自在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灌頂,一切世間神力自在。」

 

三、消文:

 

「如來所處宮殿、樓閣,廣博嚴麗,充遍十方」。也就是我們的「心地」,從金剛智慧所成的「菩提覺樹」。其特質是以「慈悲」的覆育一切眾生,不只是自受用稱「宮」,又可以為眾生排解一切苦厄,這即是「殿」。本來「殿」字可以一如國王早朝一般,以慈悲智慧排解所有的問題,治理好一個國家。如此的悲、智相導,若「樓閣」相依,這才是圓寂。而這「宮殿」,是處理過任何問題,立刻放下,不同的時刻,面對不同的人事物,所以表「無住」之德。華嚴經義理寬「廣」無邊,所以說法深廣無外;而且每一個字又都具足無量義,所以「博」大不隘,但所有的法,本空無住;又本經所有的義理,緊密相扣「嚴」飾,卻又具足所有的諸相,理事無礙;結構都恰到好處,華美無暇。更是「充」遍「十方」者,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都從這法性來立說、開展。

 

「眾色摩尼之所集成,種種寶華以為莊教」。一切法,體、相圓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等教化︰宇宙的本體,是「摩尼」,法空、不染,這是從積德鎔融之所成;相,「嚴」多種,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神通」變化等法,無不自在,自利利他,悲寂教化隨用。

 

「諸莊嚴具流光如雲,從宮殿間萃影成幢。無邊菩薩、道場眾會咸集其所。以能出現諸佛光明、不思議音摩尼寶王而為其網,如來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從中出;一切眾生居處、屋宅,皆於此中現其影像。如此的妙用「自在」,一如「流光如雲」,也就是「心地」為金剛所成的行者,其言語、造作,都是為了眾行發「光」,灑法「如雲」,若有實無。而從宮殿間萃影成幢,指的是智慧之「光」,摧伏眾生的煩惱,如「幢」獨「出」的,展現高度的智慧。處理問題的「當下」,「萃」影成幢,針對問題,清楚的「聚焦」,也就是承智慧之「光」聚「影」而「成」。這就是悲寂交際,承智起應,降魔超「出」的原故。也因此,他生活的地方即是道場,「無邊菩薩、道場眾會咸集其所」,也指是行者的言語、造作,都一如「眾」海之「無邊菩薩」,顯露玄機,言行造作都是「道場」,足堪外在有情眾生,於「其」「中」學習。也因「以能出現諸佛光明、不思議音摩尼寶王而為其網」,這「光」「寶」「網」三字,「網」者,為防禽穢,以益「殿」「嚴」;猶如華嚴大教之「網」,外防惡見,內益悲寂。「寶」者,教皆圓妙,以「寶」而「成」,所以「能出」「佛」智之「光」,所以圓「音」妙說。經中的「音」聲繁「廣」無限,所說之法難量,而其聲即無聲,一具「一切」,所以說是不思議音。可見「如來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從中出」,指的是本經之「出」生果用,即是正報大用。在此依報環境中,依、正混融,參而不雜。這說明了依大涅槃,能建大義,故曰「出」生。此外「一切眾生居處、屋宅,皆於此中現其影像」,這是指本經的無染現染。「眾生」是正,「居處」是依。染違性淨,不言「出」生;妄無自體,還依真「現」,這就是金剛所成,菩提妙覺的自在妙用。

 

「又以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間悉包法界」這句,是屬於舉因顯「廣」。本經德「廣」難陳,但總由「佛」「力」加持,所以「一念」頓「包」事理、染淨「一切」「法界」,更何況是多「念」?然而,上文「充遍十方」,即是通、局無礙;「集」「菩薩」「眾」,「出」「佛」「神通」,即攝、入無礙;「現」「生」舍「宅」,即染、淨無礙;「悉包法界」,廣、陜無礙;「一念」即「能」,延、促無礙;又「集」「菩薩」,因、果無礙;「出」「佛」「神通」,這是依、正無礙。

 

四、結語:

 

而這十種「宮殿」莊嚴,我們從經文上可以看出:所謂「菩提心」,是菩薩宮殿,恆不忘失,從不退轉。而十善業道、福德、智慧,也是菩薩宮殿,這是專為教化欲界眾生的課題。四梵住,也就是四種梵福:於無塔處作塔,塔壞時則補治之,令聖眾和合,於如來成道時,請轉法輪,這都是是菩薩宮殿,目的都在教化色界眾生。生淨居天,是菩薩宮殿,一切煩惱不能染。生無色界,是菩薩宮殿,今諸眾生離難處。生雜染世界是菩薩宮殿,令諸眾生斷煩惱。現處內宮妻、子、眷屬是菩薩宮殿,成就往昔同行之眾生。現居輪王、護世、釋、梵是菩薩宮殿,為調伏自在心眾生。一切菩薩行遊戲神通皆得自在,是菩薩宮殿,善遊戲諸禪定、解脫、三昧、智慧。一切佛所授無上自在一切智王灌頂記,是菩薩宮殿,住十力莊嚴作一切法自在故。如是為十,卻都是從「無住」的自性中展現的。而這些,若有似無,因而「充遍十方」,也就是通、局無礙;加上「集」「菩薩」「眾」,「出」「佛」「神通」,這即是「攝、入」無礙;同時「現」「生」舍「宅」,這即是「染、淨」無礙;如此的「悉包法界」,「廣、陜」無礙;所以「一念」即「能」,「延、促」無礙;又「集」「菩薩」,當然「因、果」無礙;這樣「出」「佛」「神通」,這是「依、正」無礙。因此十種「宮殿」,都是法空,卻都是教化一切眾生的方便「住」,這就是這一段所應體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