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孟子第八十五講

發布日期 : 2023-06-01 08:05:26

           略說孟子第八十五講
 
一、原文:
   盡心章句上(二十二):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


「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飢矣。」

「所謂西伯善養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五十非帛不煖,七十非肉不飽;不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
 
盡心章句上(二十三):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盡心章句上(二十四):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二、背景說明以及字詞義註釋:
    伯夷……歸矣:辟同避,大同太。養老,是古時候的一種禮儀,一如人一進入成年,就有成年禮。國中年老而賢者,養老禮之後,及時享以酒食。根據「禮記‧王制」的記載:「凡養老,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國,指國中的教育機構;學,指國中的太學。朱注:「己歸,謂己之所歸。」


五畝……飢矣:朱注:「一家養母雞五、母彘(豬)二也。」
所謂……謂也:制,分配、定制。畜,飼養。煖同暖。餒,飢餓。朱注:「田謂百畝之田。里謂五畝之宅。樹謂耕桑。畜謂雞彘也。」
 
 
易其……勝用也:易,好好經營耕種。疇,耕治之田。勝,足夠。邢疏:「使在下者易治其田疇,而不難耕作,則地無遺利;在上者又薄其賦斂,而無橫賦,則民皆可令其富足也。又食之以時,而其用不屈;用之以禮,而其欲不窮,則財用有餘而不可勝用也。」
至足:極多。
菽粟:音ㄕㄨˊ ㄙㄨˋ,菽,豆的總名。粟,穀類植物,俗稱小米。也就是豆類及穀類。
焉有:豈有?
 
 
孔子……小天下:朱注:「此言聖人之道大也。東山,蓋魯城東之高山。而泰山則又高矣。此言所處益高,則其視下益小;所見既大,則其小者不足觀也。」真正的登了高山,則小魯、小天下了。
故觀……為言:聖人,指孔子。遊是遊學,即出外拜師求學。朱注:「難為水、難為言,猶仁不可為眾之意。」也就是看過大海之後,就難以因為看到水,而有所感觸;同樣了,讀了聖賢書,就有難乎其為言的意思。


觀水……必照焉:趙注:「瀾,水中大波也。容光,小卻也,言大明照幽微。」朱注:「此言道之有本也。瀾,水之湍急處也。明者光之體,明者光之用也。觀水之瀾,則知其源之有本矣。觀日月於容光之隙無不照,則知其明之有本矣。」
流水……不達:趙注:「盈,滿也。科,坎也。流水滿坎乃行,以喻君子之學必至成章,乃仕進者也。」朱注:「言學當以漸,乃能至也。成章,所積者厚,而文章外見也。達者,足於此而通於彼也。」
 
三、簡要翻譯:
   孟子說:「從前,伯夷逃避殷紂,隱居在北海邊上,聽到周文王的興起,建立了一個安和樂利,重視老人福利的國家時,感觸很深地說:『何不前去歸服他呢!我聽說西伯,最能奉養老人的。』太公逃避殷紂,隱居在東海邊上,聽到文王興起,感奮地說:『何不前去歸服他呢!我聽說西伯,最能奉養老人的。』天下有能善養老人的國君,有仁德的人就認為是自己歸宿之處了。」
 
「五畝的住宅,在牆下栽種桑樹,讓一個婦女養蠶;那樣,年老的就能夠穿綢衣了。養五隻母雞,兩隻母豬,不失誤牠的生殖期;這樣,年老的就不會沒有肉吃了。百畝的田地,給一個男子耕種,有八口的人家,就可以沒有飢餓了。」
 
   「所謂西伯最能夠奉養老人,是指他制定人民的田地住宅,教人民種桑樹養家畜,開導他們的妻子,使她們奉養自己家中的老人。五十歲的人沒有帛穿,就不能煖,七十歲的人沒有肉吃,就不能飽;穿不煖、吃不飽,叫做凍餒。文王的人民,沒有凍餒的老人,所以說西伯最能奉養老人啊!」
 
 
   孟子說:「讓人民整治他們的農地,再減輕他們的稅捐,就可以使人民的生活富足了。教人民:飲食有定時,用度合於禮,則財物就可以用之不盡了。人民沒有水火,便不能生活。而當夜晚時,敲人的門戶,要一點水火,沒有不給的,因為水火是最普通的。聖人治理天下,要使人民有糧食,像水火一樣充足;糧食之充足像水火,則人民那裡會有不仁不義的呢?」
 
 
   孟子說:「孔子登高到了東山的上面,就覺得魯國很小;到了泰山上面,覺得天下也變小了!所以看過了大海的人,認為其餘的,都難以成為水了;遊學聖人門下的人,認為其餘的師長,相對的也就難以再開口討論道德文章了。看水也有方法,一定要看水的波瀾,水有波瀾,就知道水源的深遠。日月有光明,凡能容納光線的地方,一定能夠照到。流水這種東西,不注滿了低窪的地方,就不會再流的;君子立志於道,不到文章外現的程度,是不會達到聖人的境地。」
 
四、結語:
   第一則是談行仁政於國民,仁者自歸之。文王之善養,並非自己躬親奉養,而是建立良善的民生、社會福利制度,使為人子者,修其忠悌忠信,使人人盡為孝子賢孫,樂養其父母,使風俗淳厚,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自然天下自平。第二則是孟子論治國之道,首在富民,畜積節用,焉有不仁乎。為政之道,只要徭役不要太重,人民不致過勞,人民的生活必然富裕。一有餘欲,君王更應學禮養德,有大的格局,高度的眼光,效法日光之無所不照,大公無私、普化眾生,這樣自然就能將國家、人民,帶上富強康樂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