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孟子第八十三講
一、原文:
盡心章句上(十四):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盡心章句上(十五):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盡心章句上(十六):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盡心章句上(十七):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二、背景說明以及字詞義註釋:
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趙注:「仁言,政教法度之言也。仁聲即樂聲,雅、頌也。」朱注引程子曰:「仁言,謂以仁厚之言加於民。仁聲,謂仁聞,謂有仁之實,而為眾所稱道者也。此尤見仁德之昭著,故其感人尤深也。」入人即感化人。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趙注:「善政使民不違上;善教使民尚仁義,心易得也。」朱注:「政,為法度禁令,所以制其外也。教,為道德齊禮,所以格其心也。」
善政民畏……愛之:趙注:「畏之,不逋怠(不拖欠)。愛之,樂風化而上下親,故歡心可得也。」
善政得民……民心:朱注:「得民財者,百姓足而君無不足也;得民心者,不遺其親,而後其君也。」
良能:朱注:「良者,本然之善也。程子曰:『良知良能,皆無所由,乃出於天(按即本性),不係於人(按指人為)。』也就是佛教所說的「佛性」。
慮:思考。
良知:一般的解釋是本來自有的知識;但佛教說的徹底,不被五蘊假身所障礙的那種根本智。
孩提:孩是小兒笑,古篆作咳。提是持抱。趙注:「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咳笑,可提攜者也。」
親親……天下也:上親,動詞;下親,名詞。趙注:「達,通也。但通此親親敬長之心,施之天下人也。」朱注:「言親親敬長,雖一人之私,然達之天下無不同者,所以為仁義也。」朱說為長。
居深山:朱注:「謂耕歷山時。」按歷山,山名,舜所耕田為山中的田,故與木石鹿豕相伴,而與「舜起於畎畝之中」的話亦不相悖。
野人者幾希:野人,無知識的鄉人。幾希,沒有多少。
江河:大川河流的通稱。
沛然:流水浩蕩的樣子。
無為……而已矣:無通毋。邢昺疏:「無使人為己所不欲為者,無使人欲己之所不欲者,每以身先之,如此,則人道足矣。」按此乃據趙注所疏,即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的意思。但一般均作「不要做自己本心所不肯做的事,不要想自己本心所不肯做的事。」簡單的說:「不要做不應該做的事,不要求不應該求的事。」義均可通。
三、簡要翻譯:
孟子說:「仁厚的言辭,不及仁德的實踐,感人深切;好的政治,不及好的教化,更得民心。好的政治,使人民敬畏;好的教化,使人民愛戴。好的政治能使人民財用充足,而稅收豐富,國富民強;好的教化,能使人民富而好禮,而得天下人之心。」
孟子說:「人,不用學習就能的,是天性本然的能;用不著思慮就知道的,是天性本然的知。兩三歲的小孩子,沒有不知道愛他的父母的。等到長大了,沒有不知道要尊敬兄長的。親愛他的父母,就是仁;尊敬他的兄長,就是義。這道理沒有別的,因為這是普世的價值,天下不管哪一人種的人,都同樣具有這仁義之心的啊!」
孟子說:「當初,舜住在深山裡,居於樹木、岩石之間,行走於鹿、豕等,出入之地,這跟深山裡的野人,外表相差沒有多少。但是,一旦聽見一句好話,看見一件善行時,他的身心就馬上去施行,就像江河決了口一樣,浩浩蕩蕩地,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檔得住水勢一般,大家跟著行善好施,止也止不住。」
孟子說:「為人處事,『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也就是不做違背自己良知良能之所不願做的事,不追求那自己本心所不願得到的欲望而已。做人的道理,就是這樣罷了。」
四、結語:
行善政,能夠興利除弊,賞罰分明,使得人民不敢為非做歹,這是道德的『外朔』,所以無法讓國人心悅誠服。而善教,則先正其心術,再格物致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這樣自然使得人民明瞭自我的『良知良能』,趨向善道,這是得民心之要也。『良知良能』,是具有普遍性,孟子更舉舜為例,從外表來看,聖人與普羅大眾的生活毫無兩樣,但能教化人民,使得人人見賢思齊,就能引領風潮,帶動整個社會風氣。其開端,就在於『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