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孟子第八十二講
一、原文:
盡心章句上(九):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 囂,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 尊 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土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盡心章句上(十):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盡心章句上(十一):
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
盡心章句上(十二):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盡心章句上(十三):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皥皥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二、背景說明以及字詞義註釋:
宋句踐:人名,姓宋名句踐。是戰國時代遊說之士。
子好遊:子,汝。遊,遊說。
吾語子遊:語,告訴。讓我告訴你遊說的道理。
囂囂:囂囂,音ㄒ|ㄠ ㄒ|ㄠ,無欲自得的樣子。
尊德樂義:朱注:「德,謂所得之善,尊之則有以自重,而不慕乎人爵之榮。義,謂所守之正,樂之,則有以自安,而不徇乎外物之誘矣。」
達:顯達。
得己:朱注:「言不失己也。」
民不失望:朱注:「言人素望其興道致治,而今果如所望也。」
澤:恩惠。
見:名、實之顯著
興:朱注:「感動奮發之意。」
凡民:平出的常人。
若夫豪傑:若,如果。夫,語中助發聲的詞。豪傑,朱注:「有過人之才智者也。」
附之以韓魏之家:朱注:「附,益也。韓、魏、晉卿,富家也。」按韓、魏二家,戰國時已為諸侯。
欿然:朱注:「不自滿之意。」欿,ㄎㄢˇ,不自足。
佚道使民:佚,同逸,安樂。佚道,乃安民之道。如使民安心耕種,民雖苦不怨,所以不失農耕,乃是讓人民生活的安適之道。
生道殺民:生道,即保民之道。言國君誅戮殺人罪犯,罪犯雖死亦不怨,蓋所以殺之者,乃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也就是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驩虞如:驩虞兩字,即現今的「歡娛」。如,是語助詞,猶「然」也。
皥皥:皥皥等於現今的「浩浩」,廣大自得的樣子。趙注:「王者道大法天,浩浩而難見也。」
庸:功勞。此作動詞,稱其功。
夫君子所過者化:夫,助詞。君子,即王者。所過者化,謂身經之處,則無人不被感化。
所存者神:謂心所存在的,也就是起心動念,神妙莫測,自己做不了主。
小補:謂小補其罅漏而已,一如霸者,使民歡娛之類。
三、簡要翻譯:
孟子對宋句踐說:「你喜歡遊說諸侯嗎?我和你談談遊說的道理。人家知道你的才華,固然可以悠然自得,人家不知道你的才華,也要悠然自得。」宋句踐說:「怎樣才可以悠然自得呢?」孟子說:「尊重德行,樂於道義,就可以悠然自得了。所以,士人困窮時,不失義理;顯達了,不離正道。窮困時不失義理,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身份;顯達了不離正道,所以人民也就不會對他失去期望。古時候的人,得志時,恩惠加到人民身上;不得志,修養自身顯名於世。在窮困時,就獨自修養自身,顯達時,就兼善天下。」
孟子說:「有待於文王的教化,而後可以奮發的,是平庸的人;若是才智過人的豪傑,就是沒有文王的啟發,也是一樣可以奮發有為呢!」
孟子說:「把韓、魏兩家的豪富,加在一個人身上,如果他還看得很輕淡,而不自滿,那他的見識,必定超過別人很多。」
孟子說:「拿能使人民生活安逸之道,去差使百姓,百姓雖然勞苦,也不會埋怨;拿能保障人民生活安定的律法,去誅殺罪民,罪民雖然死亡,也不會怨恨殺他的人。」
孟子說:「受霸道所治理的人民,有功利、自喜的樣子,例如今天的美國;承王道教化的人民,有廣大自得的樣子,一如今日的瑞典。王道下的人民,殺他也不怨恨,以好處待他,也不歌功頌德,人民天天趨向善道,還不自知,是誰使他得以如此。所以聖人所經過的地方,人民都受到感化;聖人的心所存在處,神妙不測,他的德業之豐厚殊盛,直可上下與天地同運並行,豈如霸道之治理,只是以小小恩惠,彌補彌補可比呢!」
四、結語:
宋句踐性好交遊,遊說諸侯,追求名聲,孟子特教導其「自足無求之道」,不管是否懷有才華,窮達之時均能不驕、不淫、不餒,能在達時功業加諸於民,使人人樂蒙其澤,不得志時亦可獨善其身,自得其樂,便能悠遊自在也。到最後一章霸者以富國強兵為務,短暫的使其人民之衣食足無缺,在物質上的享受,較為好一點。可是聖王教民,每能立下綱紀,循序而教,無形中陶冶百姓的性情,使得人民日日能過改過遷善而不自知。百姓從其教化,理無不達,事無所滯,使民各安其生,各性其性,這與霸者,只重物質,不重精神的生活,真是天淵之別,但想想看,我們台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