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孟子第八十一講

發布日期 : 2023-06-01 08:00:30

            略說孟子第八十一講

一、原文:
   盡心章句上(五):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
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盡心章句上(六):
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盡心章句上(七):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盡心章句上(八):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二、背景說明以及字詞義註釋:

不著焉:朱注:「著者,知之明。」不著,不明其道理。焉,指其道理。按下句的焉,指其原因。
不察:朱注:「察者,識之精。」不察,不識其原因。
由之:照著去做。
 
人不可以無恥:趙注:「人不可以無所羞恥也。」恥,即羞惡之心。
無恥之恥:謂無羞恥的可恥。
無恥:無恥辱。
 
 
為機變……恥焉:朱注:「為機巧變詐之巧者,所為之事,皆人所深恥,而彼方且以為得計,故無所用其愧恥之心也。」
不恥……人有:朱注:「但無恥一事不如人,則事事不如人矣。或曰:『不恥其不如人,則何能有如人之事?』其義亦通。或問:『人有恥不能之心如何?』」
 好善而忘勢:好讀去聲,喜愛。勢,權力。
王公:帝王與諸侯。
亟:音 ㄑ|ˋ,屢次、每每的意思。
由:通「猶」。
臣之:欲以之為臣。


三、簡要翻譯:
   孟子說:「做一件事而不明其所當然,做久了,而不察其所以然;這樣,終身庸庸碌碌而行,還不知其道理的人,多著呢!」的確的,一般的人整天是庸庸碌碌的,茫然無知生活,感情用事,任性而為。如此行而不知其理的太多太多,糊里糊塗的度日者,實在是不計其數,所以孟子強調先明大道之根源,方可入道之精微。因而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以思誠的心觀察宇宙大地,自可昭察萬物之皆備於我,了悟天命之無常,自可參透宇宙萬物之精神,而使得自己的身口意三業,都是用在濟世利人,這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 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的心,人若能覺得沒有羞恥是一件可恥的事,就是一個能反省改過的人,終身便不會有恥辱之事了。」
 
   孟子說:「羞恥的心,對于人的關係大極了。那些專門玩弄機巧、喜歡耍詐的人,本來就沒有羞恥的心。自己不如人,還不以為可恥;那麼,還有甚麼事能夠反躬自省,及得上他人呢!」
 
   孟子說:「古時的賢王,好善而忘了自己的權勢;古時的賢士,何嘗不是這樣呢?樂於自己所信守的道,而忘了他人的權勢。所以當時的王公大人,如果不是用最高的禮敬,去接待賢士,就不能常常與他相見;想要常常相見尚且不能,何況要把他當作臣下來使喚呢!」
 
四、結語:
   一般說來,人都有『習慣動作』的毛病,很少係新的觀察這宇宙人生的『道』理,不重視因果,尤其一些政客,常以為以變詐之巧者,來算計人家,這真是缺乏羞恥心的人。例如一個人犯罪,管他職位再高,必須以法律來給予處分;但倘若以奸巧的手段,故意趁著人家出國,羅織罪名,除之而後快。這樣的人,而不以為『羞恥』,那領導人離正道自然越來越遠。孟子說了:「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使喚大臣,還沒有慚愧心,羞辱代表人民的最高立法機構的領導人,三更想來,能不愧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