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孟子第七十四講
一、經文:
告子章句上(十七):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願人之膏梁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
告子章句上(十八):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告子章句上(十九):
孟子曰:「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告子章句上(二十):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
二、背景說明以及字詞義註釋:
人人有貴於己者:趙注:「人人自有貴者在己身,謂仁義廣譽也。」朱注:「貴於己者,謂天爵也。」
人之所貴:朱注:「謂人以爵位加己而後貴也。」
良貴:朱注:「良者,本然之善也。」焦氏正義:「良,言最善也,良貴,猶言最貴。」
趙孟:朱注:「趙孟,晉卿也。」趙注:「晉卿之貴者,能貴人,能賤人。」
賤之:奪其爵,而使復為平民。
詩:詩經大雅既醉篇。
飽:充足。
乎:介詞,作「於」解。
膏梁:喻珍美之味。趙注:「細粱如膏也。」朱注:「膏,肥肉;梁,美穀。」
令聞廣譽:令聞,好名聲。廣譽,大名譽。
文繡:華美的繡服。
一車薪:薪是木柴。
與:猶「助」。
終必亡:趙注:「亡猶無也,亦終必無仁矣。」朱注:「言此人之心,亦且自怠於為仁,終必并與其所為而亡之。」
五穀:稻、黍、稷、麥、豆。
荑稗:二種野草之名。朱注:「荑、稗,草之似穀者,其實亦可食,然不能如五穀之美也。」
夫:助詞。
乎:介詞,作「於」解。
羿:朱注:「善射者也。」夏有窮國君,故又稱后羿;后即君。
必志於彀:朱注:「志,猶期也。彀,弓滿也;滿而後發,射之法也。」
學者:學射者。下「學者」則指學匠者。
大匠……規矩:朱注:「大匠,工師也。規矩,匠之法也。」趙注:「大匠,攻木工。規,所以為圓也;矩,所以為方也。誨,教也,教人必須規矩;學者以仁義為法式,亦猶大匠以規矩者也。」按規今稱圓規,矩今稱曲尺。
三、簡要翻譯:
孟子說:「希望生活中達到尊榮顯貴,是人的共同心理;其實,人人都有很尊貴的天爵在自己身上,只是不去思慮罷了。人所給予我們的尊貴,不是我們本來自有的尊貴;趙孟所給予的爵位能使人尊貴,趙孟也能奪去使他卑賤。詩經上說的好:『既以酒足而醉,又以德足而飽。』這是說:仁義飽足,所以不貪愛人家肥肉好米的美味了。擁有好的名聲在身上,自然不羨慕他人文繡華美的衣服了。」
孟子說:「仁德者,必勝過不仁者,就像水必勝過火一樣。現在行仁德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救一車正在燃燒的木柴;火不滅,就說水不能勝火。這種說法正是助長那些不仁的氣焰,更導致一般人去做不仁的事,最後,一定使得仁道完全消失為止。」
孟子說:「五穀,是所有種子裡面最好的;但是若未成熟,就反不如荑稗的有用。這『為仁』也是一樣,也要能夠修養到『成熟』才能利益社會。」
孟子說:「后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學生將弓拉滿,學習射箭的人,也就必須將弓拉滿;工師教人手藝,必須用圓規矩尺,學手藝的人,也必須用圓規矩尺來做『標準』才成。」
四、結語:
這幾章,談的是,人只懂得追求世俗的榮華富貴言,其實人所貴的是自己境的德行與為這個社會的貢獻。能有德行,內心的喜悅,知足、和樂,是任何人所不能奪走的。膏梁文繡,己之所優,但趙孟所貴,亦能奪之;彬彬君子,何不安貧而樂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