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孟子第七十二講

發布日期 : 2022-06-06 16:31:12

            略說孟子第七十二講

一、原文:
告子章句上(十一):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章句上(十二):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告子章句上(十三):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告子章句上(十四):
    孟子曰:「人之於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已矣!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今有場師,舍其梧檟,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人也,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
 
二、背景說明以及字詞義註釋:
    人心:人的本然善性。朱注:「仁者,心之德。程子所謂心如穀種,仁則其生之性是也。然但謀之仁,則人不知其切於己,故反而名之曰『人心』,則可以見其為此身,酬酢萬變之主,而不可須臾失矣。」
  謂人路:朱注:「義者,行事之宜。謂之人路,則可以見其為出入往來必由之道,而不可須臾舍矣。」
  放:失掉。
 
  無名之指:朱注:「手之第四指也。」
  信:同「伸」字。
  秦楚之路:形容路途的遠。按孟子居齊、魯,在今山東省;秦居西,在今陝西省;楚居南,在今湖北省,故言遠。
  為:因。
  惡:厭。
  不知類:朱注:「言其不知輕重之等也。」
 
  拱把之桐梓:朱注:「拱,兩手所圍也。把,一手所握也。桐、梓(ㄗˇ),二木名。」二木均為良材,故以為喻。
  之:代名詞,猶「它」。
 
  尺寸:少許的意思。
  體有貴賤、有大小:朱注:「賤而小者,口腹也;貴而大者,心志也。」
  無:通毋,不。
  小人:普通平民。
  大人:猶言君子。
  場師:朱注:「治場圃者。」所謂場圃,出自詩經豳風,音ㄔㄤˊㄆㄨˇ,指的是農家種蔬果、或收放農作物的地方。
  舍其梧檟:舍同捨,棄置。梧即梧桐,檟(音ㄐ|ㄚˇ,古書上指一種茶或茶樹。爾雅˙釋木:「檟,苦荼。」郭璞˙注:「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另外又是一種植物之名。屬於落葉喬木,幹高三丈許,材質密緻,古人常用以做棺槨。)
  樲棘:樲(音ㄦˋ),酸棗樹,棘即荊棘,二者均不能作器具,為劣材。
  賤:低能。
  狼疾:朱注:「狼善顧,疾則不能,故以為失肩背之喻。」按顧即回頭看。蓋狼心多疑,回顧以防患。


三、簡要翻譯:
   孟子說:「仁,就是人的本心;義,就是人的正路。捨了正路不走,失了本心而不知尋求,真是可悲啊!人有雞犬走失了,就知道去尋找;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反而不知道去尋找。研究學問的道理,沒有別的旨趣,只是要我們去尋求失去的本心就是了。」
 
   孟子說:「現在有個人手上的無名指,彎曲而伸不直,這不是什麼病痛,也不礙事;若是有人能為之伸直的,就不嫌秦楚的路遠,而去治療,為的是手指跟人家不一樣。手指跟人家不一樣,就知道羞惡,心跟人家不一樣,就不知道羞惡,這叫做不知道輕重啊!」
 
  孟子說:「一棵兩手可以合圍,或是一手可以把握的名貴桐樹、梓樹,人若是想要它生長,都知道怎樣去培養它;至於自己的身心,卻不知道怎樣培養,難道愛自己的身體,還不如桐樹、梓樹嗎?實在太不用心去想了!」
   孟子說:「人對於自己的身體,不論是哪個部位,全部都愛惜的;既然全部都愛,就要全部都加以保養。沒有一尺一吋的肌膚不愛惜,就沒有一尺一吋的肌膚不要保養。所以要知道保養的好或不好,那裡會有其他的方法呢?只要看自己所擇取的保養方法就是了。人身的各部,有重要的,有不重要的;有關係大的,有關係小的。不可以關係小的,害了關係大的;不可以不重要的,害了重要的。只注重小的口腹之慾的,是為小人,長養壯大心志的,稱為大人。現在有個管園圃的師傅,捨棄了有用的梧桐樹、和梓樹,而去養那些不成材的酸棗樹,這就是一個不高明的師傅了。保養一個手指而喪失了肩背,自己還不知道,這種人,就像有疾病的狼一樣,顧小的而不顧大了。只圖飲食的人,別人就都看不起他,因為他只知道養口腹的小體,而失去人格心志的大胸懷。設若專重飲食的人,又能無失於人格心志的修養,那麼口腹的飲食,豈只是為了一尺一吋的肌膚呢?坦白的說,那也是為了壯大自己,而不得不的養生之道呢!」


四、結語:
   良心的自覺,是一切修養心性的開端,而「良心」的自覺,表現在『良知良能』的言行舉止上,可見修養,就是『覺知』這修養工夫的『體』;言行舉止是「緣起的」,這就是『相』,將內心覺知這『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用』在這為人處事,這才是『真心』。而這『真心』,又常常落在五蘊假身的「情緒」、「意識」上,把真心給遺失了。人有雞犬走失了,就知道去尋找;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反而不知道去尋找。同時,孟子也舉世人栽培植物為例,認真的灌溉,務必使其欣欣向榮,但對自我的心靈之『提昇』,卻如此的淡漠。人皆重視養身之要,卻忽略了全體『身、心』之養。人,起心動念,是於己身,取其大?或取其小?取其大者,必連帶會照顧小;因為良心之用本來就是及物潤物、照顧全體,所以必不會害小。取其小者則不然,順其勢而行,必致害大,甚至於害於自己良心的仁義,而不自知。日常生活的飲食等耳目、口體,其實是有助於仁義實現的,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美食不單是美食,美之為美是在日常中實現的,其極致則是『真善美』。所以美食,不僅僅是養色身,也是函醞良心,止於至善之道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