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孟子第六十九講

發布日期 : 2022-06-06 16:28:54

            略說孟子第六十九講


一、原文:
告子章句上(五):
    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內也?」曰:「行吾敬,故謂之內也。」「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酌則誰先?」曰:「先酌鄉人。」「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將曰:『敬叔父。』曰:『弟為尸,則誰敬?』彼將曰:『敬弟。』子曰:『惡在其敬叔父也?』彼將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告子章句上(六):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 「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二、背景說明以及字詞義註釋:
    孟季子問公都子:朱注:「孟季子,疑孟仲子之弟也,蓋問孟子之言而未達,故私論之。」按孟仲子,孟子的堂弟,學於孟子。公都子,孟子學生。
  行吾……內也:朱注:「所敬之人雖在外,然知其當敬,而行吾心之敬以敬之,則不在外也。」
  伯兄:長兄。按兄弟先後的次序稱伯、仲、叔、季。
  酌:斟酒。
  尸:朱注:「尸,祭祀所主以象神,雖子弟為之,然敬之當為祖考也。」按古人親死祭祀時,以孝子(主祭的嫡子)的弟弟扮飾神像,名為尸。蓋孝子之祭,不見親的形象,心無所繫,故立尸以主意。現代則以相片取代,古代則是用紮紙馬代表。
  在位:居其職位。此指在尸位。下文則是指鄉人,因在「賓客之位」而言。
  庸:平常時候。
  斯須:須臾的意思。
  則敬:「這樣相敬」的意思,指對長輩的尊敬。下一「則敬」,指對尸位的尊敬。
  或曰:指有人如此說。
  幽厲:周的二暴君。幽王名宮涅,寵褒姒,廢太子,引犬戎入寇而被殺。厲王名胡,以弭謗而國人叛,流之於彘(音ㄓˋ,本是小豬,此地指地名。)
  象:舜同父異母弟,性傲,每欲殺舜。
  瞽瞍:舜父名。性頑,愛後妻及子象,三人同謀殺舜而不果,故人號曰瞽瞍,意謂有眼無珠,
  以紂……比干:比干是紂王的叔叔,微子是紂王的長兄。
  乃若其情:此句各家解者小有不同。趙注:「若,順也。能順其情,使之善者,真所謂善也。」言行本善,能順其性養之而勿戕害,即成為善人。若其不善,非性本質的罪,乃由後天摧殘,致善質日消而終為惡。朱注:「乃若,發語詞。情者,性之動也。人之情本可以為善,而不可以為惡,則性之本善可知矣。」
  才:猶材質。鄭玄注:「材,謂其質性也。」
  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朱注:「惻,傷之切也。隱,痛之深也。」
  羞惡:恥己與憎人的不善。
  恭敬:尊敬守禮。發於外叫恭,主於內叫敬。
  非由外鑠我:朱注:「鑠,以火銷金之名,自外以至內也。」按爾雅釋詁:「鑠,美也。」以火銷金,亦美飾之意。
  弗思耳矣:弗,不。耳矣,作「而已矣」解。言不去想罷了。
  舍:今作捨,棄。
 
  倍蓰而無算者:其數量多一倍叫倍,多五倍,叫蓰(音 ㄒ|ˇ)。無算,不可以數計;形容極多。
  不能盡其才:朱注:「所以善惡相去之遠,由不思不求,而不能擴充以盡其才也。」
  詩:詩經大雅蒸民篇。
  蒸民:眾民。蒸,詩經做烝。
  有物有則:物,事物;則,法則。
  秉夷:秉是執持;夷,音 |ˊ,常道。通「彝」。指人心所秉持的常道。
  好是懿德:好,去聲,喜歡。懿德(音 |ˋ,美好﹑美善。)也就是喜好美德。

    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內也?」曰:「行吾敬,故謂之內也。」「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酌則誰先?」曰:「先酌鄉人。」「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將曰:『敬叔父。』曰:『弟為尸,則誰敬?』彼將曰:『敬弟。』子曰:『惡在其敬叔父也?』彼將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 「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孟季子問公都子:朱注:「孟季子,疑孟仲子之弟也,蓋問孟子之言而未達,故私論之。」按孟仲子,孟子的堂弟,學於孟子。公都子,孟子學生。  行吾……內也:朱注:「所敬之人雖在外,然知其當敬,而行吾心之敬以敬之,則不在外也。」  伯兄:長兄。按兄弟先後的次序稱伯、仲、叔、季。  酌:斟酒。  尸:朱注:「尸,祭祀所主以象神,雖子弟為之,然敬之當為祖考也。」按古人親死祭祀時,以孝子(主祭的嫡子)的弟弟扮飾神像,名為尸。蓋孝子之祭,不見親的形象,心無所繫,故立尸以主意。現代則以相片取代,古代則是用紮紙馬代表。  在位:居其職位。此指在尸位。下文則是指鄉人,因在「賓客之位」而言。  庸:平常時候。  斯須:須臾的意思。  則敬:「這樣相敬」的意思,指對長輩的尊敬。下一「則敬」,指對尸位的尊敬。  或曰:指有人如此說。  幽厲:周的二暴君。幽王名宮涅,寵褒姒,廢太子,引犬戎入寇而被殺。厲王名胡,以弭謗而國人叛,流之於彘(音ㄓˋ,本是小豬,此地指地名。)  象:舜同父異母弟,性傲,每欲殺舜。  瞽瞍:舜父名。性頑,愛後妻及子象,三人同謀殺舜而不果,故人號曰瞽瞍,意謂有眼無珠,  以紂……比干:比干是紂王的叔叔,微子是紂王的長兄。  乃若其情:此句各家解者小有不同。趙注:「若,順也。能順其情,使之善者,真所謂善也。」言行本善,能順其性養之而勿戕害,即成為善人。若其不善,非性本質的罪,乃由後天摧殘,致善質日消而終為惡。朱注:「乃若,發語詞。情者,性之動也。人之情本可以為善,而不可以為惡,則性之本善可知矣。」  才:猶材質。鄭玄注:「材,謂其質性也。」  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朱注:「惻,傷之切也。隱,痛之深也。」  羞惡:恥己與憎人的不善。  恭敬:尊敬守禮。發於外叫恭,主於內叫敬。  非由外鑠我:朱注:「鑠,以火銷金之名,自外以至內也。」按爾雅釋詁:「鑠,美也。」以火銷金,亦美飾之意。  弗思耳矣:弗,不。耳矣,作「而已矣」解。言不去想罷了。  舍:今作捨,棄。   倍蓰而無算者:其數量多一倍叫倍,多五倍,叫蓰(音 ㄒ|ˇ)。無算,不可以數計;形容極多。  不能盡其才:朱注:「所以善惡相去之遠,由不思不求,而不能擴充以盡其才也。」  詩:詩經大雅蒸民篇。  蒸民:眾民。蒸,詩經做烝。  有物有則:物,事物;則,法則。  秉夷:秉是執持;夷,音 |ˊ,常道。通「彝」。指人心所秉持的常道。  好是懿德:好,去聲,喜歡。懿德(音 |ˋ,美好﹑美善。)也就是喜好美德。


三、簡要翻譯:
    孟子的堂弟一一季子,問孟子的學生公都子說:「怎麼說義是內的呢?」公都子說:「因為我的尊敬,是從內心發出來的,所以說義是在內的。」季子說:「有個同鄉的人,年紀比我大哥長一歲,那該尊敬誰?」公都子說:「尊敬大哥。」孟季子說:「如果斟酒的話先斟給誰?」公都子說:「先斟酒給鄉人。」孟季子說:「心中所尊敬的是大哥,斟酒則先敬鄉人;那麼這敬長之義果然是在外,不是從內心發出的啊。」公都子不能回答,就將季子的話告訴孟子。孟子說:「你問他:『是尊敬叔父呢?還是尊敬兄弟呢?』他會說:『尊敬叔父。』你再問他:『弟弟在做祭祀的神像時,應該尊敬誰?』他會說:『尊敬弟弟。』那你就問他:『何不尊敬叔父呢?』他會說:『因為弟弟在神位的緣故啊!』這時你可以說:『先斟酒給鄉人,也是因為他在客位的緣故啊!』平常的尊敬是在大哥,暫時的尊敬是在鄉人。」孟季子聽到孟子的話,又向公都子說:「尊敬叔父是對長輩的尊敬,敬弟弟則是對尸位的尊敬,這樣看來,這敬是因人而轉移的,所以義的確是在外的,不是從內發出的。」公都子說:「譬如冬天就喝熱湯,夏天就喝涼水,照你這樣說,那飲食也是在外的了!」
 
   公都子說:「告子說:『人的本性,本沒有善或是不善。』又有人說:『人的本性可以為善,也可以為不善。所以文王、武王這樣的賢君興起,人民就喜歡行善;幽王、厲王這樣的暴君興起,人們就喜歡作惡。』也有人說:『有的人性善,有的人不善;所以堯做君王,而有兇暴的象;瞽瞍做父親,而有至善的舜;紂是姪兒,並且做君上,而有比干這樣仁賢的叔父,以及微子這樣的長兄。』現在夫子說人性本是善的;那麼他們所說的,都不對嗎?」
 
   孟子說:「只要順著那本性所發動的情,就可以為善,這就是我所說的人性本善了!至於人的所以為不善,那並不是本質不好的罪。例如哀憐不忍的心,是人人都有的;羞恥惡辱的心,是人人都有的;敬謹尊重的心,是人人都有的;分辨是非的心,是人人都有的。這哀憐不忍傷痛的心,就是仁愛;羞恥惡辱的心,就是義;敬謹尊重的心,就是禮;辨別是非的心,就是智。仁義禮智,並不是從外面來煉化我們,而是我們本來就有的,只是我們不去思索罷了。所以說:只要研求就得到它,捨棄不顧就喪失它。人的善與不善,這中間的相差從一倍到數倍,以至於無法計算,這都是不能充分發揮其『善』的本質之故。」
 
   「詩經上說:『天生眾民,有一物必有一物的法則;人所秉受的常性,即是愛好美德。』孔子稱讚這詩說:『作這篇詩的,是很知道真理的呢!』所以有一物,必有一物的法則,人所秉受的常性是善,所以當然愛好美德。」
 
四、結語:
    這告子章句上(五、六)兩篇,讀起來很有興味。季子將飲食斟酒之禮,與尊敬都沒弄懂,還奢言「論性」;告子將品德與「性德」,都沒釐清,可見,孔老夫子與孟子引詩經的說法:『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主張性善說,就相當了不起。的確的,我們每一個人之本心都是良知良能的,大家都是「共同一法身」的。這是道之本體,我們之本心,更是宇宙之大本。大慈大悲,只在一心,這即是天之理,為人處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