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孟子第六十五講
一、原文:
萬章章句下五:
孟子曰:「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娶妻非為養也,而有時乎為養。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
萬章章句下六:
萬章曰:「士之不託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諸侯失國而後託於諸侯,禮也;士之託於諸侯,非禮也。」萬章曰:「君餽之粟,則受之乎?」曰:「受之。」「受之何義也?」曰:「君之於氓也,固周之。」曰:「周之則受,賜之則不受,何也?」曰:「不敢也。」曰:「敢問其『不敢』,何也?」曰:「抱關擊柝者,皆有常職以食於上;無常職而賜於上者,以為不恭也。」曰:「君餽之,則受之,不識可常繼乎?」曰:「繆公之於子思也,亟問,亟餽鼎肉,子思不悅;於卒也,摽使者出諸大門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蓋自是臺無餽也。悅賢不能舉,又不能養也,可謂悅賢乎?」
曰:「敢問國君欲養君子,如何斯可謂養矣?」曰:「以君命將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後廩人繼粟,庖人繼肉,不以君命將之。子思以為鼎肉,使己僕僕爾亟拜也,非養君子之道也。堯之於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倉廩備:以養舜於畎畝之中,後舉而加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賢者也。」
二、背景說明以及字詞義:
仕非……為貧:仕,是作官。朱注:「仕本為行道,而亦有家貧親老,或道與時違,而但為祿仕者。」
娶妻……為養:養,供養。朱注:「如娶妻本為繼嗣,而亦有為不能親操井臼,而欲資其餽養者。」
辭尊……居貧:辭是推辭不幹。尊卑言官位的高低,富貧言薪俸的厚薄。朱注:「蓋仕不為道,已非出處之正,故其所居但當如此。」
惡:怎麼。
報關擊柝:報關,謂守城門者;擊柝,謂巡夜者;都是位卑祿薄的小吏。柝音拓,巡夜所敲的木梆。朱注:「蓋為貧者雖不主於行道,而亦不可以苟祿,故惟報關擊柝之吏,位卑祿薄,其職易稱,為所宜居也。」
委吏:主倉廩的小官。
會計當而已:會計,管理及計算財物的出納。當,恰當無誤。
乘田:春秋時,魯主苑囿芻牧的小吏名。
茁壯長:茁,肥。言長得又肥又壯。
人之本朝:人家的朝廷上。
士之不託:士,是讀書明道,而未作官的人。不託,不寄食於諸侯的俸祿。
不敢:不敢食諸侯的俸祿。
諸侯失國……非禮也:朱注:「古者諸侯出奔他國,食其廩餼,謂之寄公;士無爵士,不得比諸侯,不仕而食祿,則非禮也。」
氓:音 ㄇㄤˊ,又音ㄇㄥˊ,古代稱庶民為「氓」。有時,是指從別國來歸的人民。
周:救濟。朱注:「視其空乏則周恤之,無常數,君待民之禮也。」
賜:朱注:「謂予以祿,有常數,君所以待臣之禮也。」
食於上:猶言食君之祿。
繆公之於子思:繆公,指魯穆公,名顯。繆,通穆。子思,孔子孫,名伋。(音ㄐ|ˊ,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
亟:音器,屬次。
鼎肉:熟肉。即於鼎內所煮熟的肉。
卒:末,終。
摽使者出諸:摽,音ㄅ|ㄠ,揮之使離去。諸,作「於」解。
北面稽首:面向北方於臣位稽首而拜。蓋君位坐北朝南。稽首,最高的禮節。
知君之犬馬畜伋:知作「用」解。畜,養。伋是子思自稱其名。言知君用畜犬馬的態度,以畜伋。朱注:「言不以禮待己。」
蓋自是臺:蓋,因此。自是,此後。臺,朱注:「賤官,主使令者。」猶今傳達之類。
斯:作「則」解。
將之:送往。
廩人:官名。掌出納米穀。廩,音ㄌ|ㄣˇ,本俸祿。
庖人:官名,掌供膳食。
僕僕爾:勞煩的樣子。爾猶「然」。
二女女:二女即娥皇、女英。下一女讀去聲,即嫁二女為舜妻。
畎畝(音ㄑㄩㄢˇ ㄇㄨˇ,田間﹑田地。):這裡是田畝。
王公:王指天子,公指諸侯。
三、簡要翻譯:
孟子說:「出來當官,為仕,本是為著行道,並不是為著貧窮;但,有時卻也是為了貧窮而出仕。娶妻本是為著眼以繼嗣,不是為著奉養,但,有時也為了奉養而娶妻。假若為著貧窮而出仕的,應該辭掉尊貴的職位,做卑小的差事,辭掉俸祿豐厚的,接受俸祿微薄的。辭掉尊貴的職位,而做卑小的職缺,辭掉俸祿豐厚的而接受微薄的,做什麼官才相宜呢?做看守城門的,敲更、警夜的小官,最為相宜了。孔子為了貧窮而出仕,曾經做過管倉廩的官,在他以為『只要米穀帳目不錯就行了』;也曾經做過管園囿牲養的官,在他以為『只要使牛羊肥壯長大就行了』。職位卑小的官,而想做高位的事,有越職的罪過;但是,立於朝廷上做大官的,而不能施行大道,那也是可恥的一件事。」
萬章問孟子說:「士人不能寄食於諸侯,是什麼緣故?」孟子說:「因為不敢啊。若諸侯失國出奔,寄食於他國諸侯,那是合乎禮的;但是士人寄食於諸侯,就不合禮了。」萬章說:「如果國君送給他米糧,可以接受嗎?」孟子說:「可以接受的。」萬章說:「這可以接受國君的餽粟,是什麼道理呢?」孟子說:「國君對於人民,本來就應該周濟的。」萬章說:「周濟他的就可以接受,賜給他的俸祿則不受,是什麼緣故?」孟子說:「因為不敢受啊!」萬章說:「請問『不敢受』是什麼緣故?」孟子說:「看守城門和敲更警夜的人,都有一定的職務,所以可食君上的俸祿;沒有一定的職務,而食君上賜給的俸祿,這就是不恭敬;所以不敢受啊。」萬章說:「國君送來就可以收受,不知道可不可以時常如是的繼續這樣嗎?」孟子說:「從前魯繆公對待子思,屢次來問候,屢次送來熟肉,子思就不高興,到了最後,他揮手教那使者走出大門以外,然後自己面向北叩兩下頭,不再接受繆公所賜給的食物,說道:『從現在開始,我纔知道魯君是拿畜養犬馬的態度,來對待我孔伋的!』這是因為子思當時並沒有為魯君做事,本就應該是無功不受祿的,如今屢次送食物來,就好比畜養犬馬一樣,所以子思不敢受。自從子思拒絕了食物,魯繆公便也不再派臺官來送食物了。如果是一個愛戴、尊重賢能的人,而不能重用,又不能以禮奉養,可以說是禮賢之人嗎?」
萬章說:「請問:國君想要奉養君子,怎麼樣纔可算是奉養呢?」孟子說:「第一次,用國君的『命令』去餽送,讀書人只能再拜叩頭受下,以後,管倉廩的人繼續送來,管廚房的人繼續送肉,就不必再用國君的命令送去。子思認為送熟肉來,都用國君的命令,使自己極厭煩地一再叩頭拜謝。這不是真正供養君子的道理的。從前堯對待舜,使他九個兒子來事奉他,兩個女兒嫁給他,百官、牛羊、倉廩都全都具備,以奉養舜在田野間,後來,又舉用他登上高位。像這樣,才可以說是王公的尊敬賢人啊!」
四、結語:
本章是孟子對於為貧而當官人,不可以居尊;而居尊者,必欲以行道。為仕若不能行道,則僅居祿位,反成為貪權竊位,於公、於私皆是一大損失。同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因為無其位而言其事,出位肆言,最易得罪。而立之於朝卻不行道,是可恥的。孔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本此原則,我們想一想今天台灣的廟庭之上的大夫以及民意代表,真該三思阿!
君對臣的餽贈周濟,應該好好思維,知賢之道,要舉之為上,來行其道,否則必欲養之,那是偶而的餽贈而已。所以君臣之間的,有常職時,有常祿,無常職,則無常祿,此時之常職與常祿是一種權利義務的關係,因此有職時受之不必感恩,無職時沒俸祿,也是理所當然,也因此無職而受祿,便不合理而是非禮之行了。所以一個國君,如真禮賢下士,應如當年的堯之於舜,這才是真正的尊重賢能有德之道,否則經常假「大老」之名,給予肥貓般的待遇,縱是國策顧問或是資政,也只是玩弄政治,慨老百姓之納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