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孟子五十二講

發布日期 : 2022-06-06 16:11:38

            略說孟子五十二講


一、原文:
離婁章句下(十一):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離婁章句下(十二):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離婁章句下(十三):
   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離婁章句下(十四):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離婁章句下(十五):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二、背景說明以及字詞義註釋: 
    言不……必果:信,實踐。行,言行舉止。果,決斷。朱注:「必,猶期也。大人言行不必先期於信、果,但義之所在,則必從之,卒亦未嘗不信、果也。」後之學者,有人疑此章,絕非聖賢言語,蓋無論大人小人,如言不信,行不果,則尚有何義之可說?須知孟子此言,乃有為而發,正是著重在「惟義所在」。參見論語子路第二十章‧孔子所言「言必信,行必果……」的話,即知聖賢所言義通。
 
  赤子之心:赤子即嬰兒。嬰兒初生色赤,故言赤子。赤子之心,孩提那種純然無邪的心。
  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養生,謂奉養父母。當大事,認為是了不起的大事情。
 
  送死:謂辦理喪事。
  深造之以道:深造,高深的造詣。趙注:「造,致也。言君子學問之法,欲深致極竟之以知道,意欲使己得其本原,如性自有之然也。」焦氏正義:「深為深淺之深,異於略觀大意,不求深解,以終其學。」朱注:「造,詣也,深造之者,進而不已之意。道則其進為之方也。」之,指所學而言。道,謂治學之道,必以其道,欲其有所持循。又焦氏正義:「道者,反復變通者也。博學而不深造,則不能精。深造而不以道,則不能變。精且變,乃能自得。」 
  自得:朱注:「言默識心通,自然而得之於己也。」 
  居之安:居是居處。朱注:「處之安固而不搖。」 
  資之深:資是憑藉。朱注:「所藉者深遠而無盡。」 
  左右逢其原:朱注:「左右,身之兩旁,言至近而非一處也。逢,猶值也。原,本也;水之來處也。言無所往而不值其所資之本也。」原今作源。
 反說約:約,謂簡要的原理。如王陽明只說「致良知」三字,而於萬事萬物,無不應付裕如。朱注:「言所以博學於文,而詳說其理者,非欲以誇多,而鬥靡也;欲其融會貫通,有以反而說到至約之地耳。」


三、簡要翻譯:
    孟子說:「有道德的君子,為了『通權達變』,說的話不,不一定要守信,做的事,不一定果決,這一如佛教談的菩薩之『四攝』的『愛語』,那是要幫助眾生的,因而其準則是以『正義』為依歸。」
   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言說或行為,無非是為了表達彼此之間的愛、感情、意願、理想。所以一言一行,若足以表達這些,便是有效的言行;若不能表達這些,便也就是無意義的言行了。無意義的言行,自無存在的價值,而不必執著這些言行,反為其所困。
 
    孟子說:「所謂道德高尚的大人,他的為人處事永遠赤子般的那種純真無偽的心。」的確的,人性本善,人的初心是好善的,只是經過後天的不良習染,才使人的初心陷溺,人因而變壞。而聖人只是能不失其「初發心」而已,所以佛門也說:「初發心,成佛有餘」。
孟子說:「子女奉養父母,雖是盡孝道,還不能夠算是大事;只有將父母的「志業」給予傳承、發揚、光大,有一天父母年老,殯葬盡禮,才可算是大事。」
    孟子說:「君子做學問,要造詣精深,必依一定的治學方法,循序漸進,希望自己能夠默識心通,自然而然地領悟到其中的道理。能自然而然的領悟到其中的道理,那麼內化成為自己的「人格」,就能安定不失,成為自我的良知良能,那麼就能依靠它來做事;能依靠它來做事,那麼取用起來,無論向左向右,隨處都能和它的本源相遇。所以君子,希望自己能夠默識心通,自然而然地,領悟到其中的道理呢!」
孟子說:「學者不但要廣博的研究,並且要詳細的說明,這就是現代心理學說的,將知識透過日常生活的實踐,轉為理解;能理解,就能應用這些知識的原理原則,讓日常生活提升;慢慢體會到不同的時間、空間,不同的因緣,運用知識的竅門,所以有一天,當我們要詮釋這些知識,一反轉,自然說明得「深入淺出」並能確實掌握最精要的旨意!」


四、結語: 
    在這五章之中,我們看到很多孟子的主張,跟佛教的看法每有兩樣。例如初發心,成佛有餘;以及菩薩四攝之善巧方便,處處彰顯儒家的生動活潑。所有的出發心來自於孝養父母,而要如何「孝養」,一定要從學必根原,如性自得。這樣,「深造之以道」中之道,正是先聖之道,堯舜之道,古今一貫之道。而儒家求學的五大功夫,第一項即是「博學」。目的在於得多聞多見之功。孟子所提的「詳說」就是「審問」、「明辨」之功,本乎以上的努力,如能加以「慎思」與「篤行」,日子一久,即可見義理之精微,而融會貫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