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孟子五十一講
一、原文:
離婁章句下(五):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離婁章句下(六):
孟子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
離婁章句下(七):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
離婁章句下(八):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離婁章句下(九):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離婁章句下(十):
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者。」
二、背景說明以及字詞義註釋:
君仁:指國君存心公正,處處依乎仁。
莫:無。
君義:指國君存心公正,處處依乎義。
非禮之禮:沒有道理的禮節。趙注:「若禮而非禮。陳質娶婦而長,拜之也。」意思是說假如妻子的歲數比較長,而當丈夫的一如拜見長者之禮,似此,看似敬長之禮,而實際上眼前所見的是「妻子」,所以說是非禮。
非義之義:義是該做的事;不該做的事,即叫「非義之義」。趙注:「藉交報仇是也。」假如幫助朋友報仇,看似交友之義,而實則是「非義」。
大人弗為:大人,有道德的人。弗為,不作。
中也棄不中:中,是中正之道,即做事無過與不及,也就是恰到好處。養,是教育。意思是指做事能「中」的父兄,須教養做事「不中」的子弟。
才:才能、才俊之士。
樂有賢父兄:賢是有才德。趙注:「樂父兄之賢以養己。」意思是樂父兄之賢以教己之不能。
賢不肖之相去:賢父兄、與不賢的子弟,相距很近。
不能以寸:不能以寸去量,極接近。
有不為:有所不為,即不做非義的事。
有為:有所為,能做合義的事。
言:指摘、詆毀。
當如後患何:如,作「於」解。後患,由於說人的不善,以致使人懷恨而引起報復的禍患。
三、簡要翻譯:
孟子說:「做國君的,能依仁道來推動政務,國內所有的百姓自然效法,就沒有人會不依仁道來做事;做國君的,能依義理為人處事,國內就沒有人,不依義理做事了。」所以「己身正」不教而行,以身作則,自然風動而草偃。
孟子說:「有很多事,看來像是依禮行事,其實不是禮的禮;看來像是義,其實並不是義,有德行的君子,是不做『似是而非』的言行。」
凡事,不能從本源去識禮義之大體,而僅從淺層的形跡上來看,恐怕落在禮義之節文上,反而是有失大體的。這也是孔老夫子之所以惡紫以亂朱的理由,便是因易於迷惑眾生,走入歧途,不可忽視。
孟子說:「守中道的人,須教養不守中道的人,有才能的人,須教養沒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喜歡有合中道,有才能的賢父兄;倘若合中道的父兄,捨棄不合中道的子弟,有才能的父兄,捨棄沒有才能的子弟,那麼,這種守中道和有才能的父兄,和那不守中道和沒有才能的不肖父兄,那就相差無幾,中間也就不能以『寸』去計算了。」
孟子說:「人能有所不屑為者,而後可以有大作為。」也就是說,一個人必須清廉自持,有所操守,然後才能真有作為,建立其偉大的作為。
孟子說:「專喜歡說別人的短處,對於別人報復的後患,又當怎樣去處置呢!」其實我們很容易看到,一個人若好說人家的短處;那也一定會說我的缺點的,如此一想到將來的後果,怎會與他「交心」呢?
孟子說:「孔子處世待人謹守中道,從不做太過份的事情。」的確的,聖人之心懷,大公無私,物來順應,契合中道,中立不偏,和而不同,視天下為一家。這『謹守中道』的為人處事準則,正是孟子心儀的地方。
四、結語:
本五章,是孟子強調為政者的「仁愛與榜樣」。所以他認為君以仁義率眾,所有的百姓孰不順焉?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身為國家的領導者有如『風』,怎麼吹,國家自然怎麼走。面對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如果領導者自己都不知該如何走,逕以「口號」講講,毫無作為,那全體的人民,如何跟隨?怪不得全民『悶』阿。尤其,經濟越來越走下坡,貪腐毫無改革,面對釣魚台、太平洋島嶼等南海風雲,相較於南韓,我們對日本的容忍、菲律賓、越南的挑釁,我們的國軍,我們的政府,該如何因應?不要老是劃地自限自己的軍事補給,戰機、船艦之龜縮「活動領域」,……當然我們避免戰爭,但也應該按照儒家之「中道」思想,該說『不』就說『不』,該主張就應該有所主張;有骨氣,不做『似是而非』的言行,來搪塞、因循苟且,否則如何「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馬總統一天到晚,追求他自己的歷史定位,真該好好研讀孟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