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孟子第四十三講

發布日期 : 2022-06-06 16:02:03

             略說孟子第四十三講


一、原文:
離婁章句上(六):

    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離婁章句上(七):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涕出而女於吳。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於先師也。如恥之,莫若師文王;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於天下矣。」
「詩云:『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將于京。』孔子曰:『仁不可為眾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今也欲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詩云:『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二、背景說明及字詞義註釋:
   不得罪於巨室:得罪,身不正而取怨怒。巨室,世臣大家也。
  慕:人心歸向,心悅誠服。
  沛然:盛大、流行的氣氛。
德教溢乎四海:溢,流露、充滿。四海,猶言中國。
 
  天下有道……役大賢:有道,國政修明,君主有德。無道則反是。德是德行,賢是才能。役,事奉。有道之世尚德,故小德、小賢樂事大德、大賢,但服其賢德,不論其國力之大小強弱。
  天下無道……弱役強:無道之世尚力,弱小乃不得不事奉強大,因畏其暴力故。
  齊景公:春秋齊君。桓公曾孫。
  既不……絕物也:朱注:「物,猶人也。」意思是說齊國既不強盛,而能令於人,又不受強者的所命,是自絕於人。
  涕出而女於吾:涕,眼淚。女,以女嫁於人。吳越春秋闔閭內傳云:「闔閭謀伐齊,齊侯使女為質於吳,因為太子波臣聘齊女。」注云:「齊景公女。孟子所謂『涕出而女於吳』即此也。」朱注:「吳,蠻夷之國也。景公羞與為婚,而畏其強,故涕泣而以女與之。」
  小國師大國:朱注:「言小國不修德以自強,其般樂怠敖(留連於遊樂),皆若效大國之所為者,而獨恥受其教命,不可得也。」
  先師:猶言老師。
  詩:詩經大雅文王篇。
  商……不億:商是商朝。孫子,即子孫。麗,數。億是十萬。言其數甚多,不只十萬。
  上帝既命:上帝猶上天,也就是說上天既命周有天下。
  侯于周服:侯,猶「乃」,王引之云:「猶言乃服于周也。」按下句「侯服于周」,解同此。
  靡常:無常。天命歸於有德者,故無常。
  殷士膚敏:殷士,商朝子孫的臣。膚,容貌偉大。敏,才能敏捷。
  祼將于京:祼,音ㄍㄨㄢˋ,是古代一種祭祀的儀式,將酒灑在地上,以告訴並祈求神明。說文解字:「祼,灌祭也。」這種灌酒於地的祭神儀式,在民間信仰仍然相當多。將,幫助。京,周的京城。言在周的京城,諸侯國執祼獻之禮,以表達對於天子的效忠。
  仁不可為眾:指文王行仁政,商民雖有十萬,但在「王道」下,不能抵抗,所以說不算眾多。
  夫國君好仁:夫,助詞。好,喜歡。
  以濯:以冷水濯其手,蓋防熱燙。濯,音ㄓㄨㄛˊ,洗滌﹑清洗。在此表示先以冷水浸濕。
  詩:詩經大雅桑柔篇。
  逝:語助詞,無義。


三、簡要翻譯:
    孟子說:「處理國政、施行政令,其實不難,只要自身端正,不得罪那些賢良的世臣大家就可以了。能被那些有聲望的世臣大家,心悅誠服,認同其為人處事的人,那麼一國中的人,也都會跟著學習他,讓國家有了『標竿』;一國的人都願意追隨這個君王,普天下的人,也都會跟著思慕、仰望他。能這樣,他的德行教化,自然就能廣大普遍,而充滿在四海以內了。」
 
   孟子說:「天下有道的時候,德行小的諸侯,聽命於德行大的諸侯,才能小的諸侯,聽命於才能大的諸侯;天下無道的時候,小國的諸侯,要聽命於大國的諸侯,弱國的諸侯,更要聽命於強國的諸侯;這兩種情勢,都是自然的天理啊。順從天理的就生存,違背天理的就滅亡。
從前齊景公為了避免吳國的武力威脅,不得已要和吳聯姻,對群臣說:『既然不能命令別人,又不能不服從別人的命令,這真是自絕於人啊!』於是,流著眼淚把女兒嫁到吳國去當「人質」。現在的時代,小國不去修德自強,反處處學習大國諸侯的荒淫作樂,卻又以接受大國的命令為羞恥;這如同做了學生,卻以接受老師的教誨為羞恥一樣。如果認為受人使喚是羞恥的行為,那就不如效法周文王好好推行仁政;如能效法文王,那麼大國只要五年,小國只要七年,一定可以在天下,推行自己的政令了。」
 
   「詩經上說:『商朝的子孫,其數何止十萬;但上帝既已命令周朝治天下,他們這些商朝的臣民,也只好歸服於周朝了。既然歸服周朝,可見天命是無常的,總是歸向有德的人。所以,那些商朝的臣子,雖是儀態美盛,才思敏達,也只好拿了祼獻的禮,到周朝的京城,去效忠周王的祭祀。』孔子讀了這首詩,讚嘆道:『在有仁德的人看來,雖有十萬的敵眾,這能算得了什麼呢?』由此可見:一個國君如好仁德,天下就沒有能勝過他的君王了。現在的諸侯,只想要在天下沒有敵手,卻不肯以仁道去治理國家,這好比要拿熱的東西,而不預先用冷水浸手一樣的愚癡無明。詩經上說:『誰能去拿熱的東西,而不預先用水浸一浸手呢!』」
 
四、結語:
    第六章我們根據趙祇的注解說:「天下傾心,思慕鄉善,巨室不罪,咸以為表。」可見德之流行,可以充四海也。尤其,民主政治實施有年的台灣,身為國家的領導者,如何善用大臣,尊敬賢良這是很重要的課題。總統選舉前,跑到民間去「long  stag」,這是因人君欲治民,須知民心之向背的好方式。可是,他對於懿德相承之世臣大家,諸如國之大老,卻不能禮遇崇敬之,相對的,人民的需要他卻是「無感」,以致於其個人廉潔有餘,而內閣卻是兮兮落落,治國無能,使得社會風氣不能沛然而德教,天下咸服。而第七章有道之世,人人尚德尊賢,故小德、小賢服侍大德、大賢,為理所必然。反是,無道之世,人人尚霸,故小役於大,而弱役於強,此均是自然之理。本乎此,台灣的未來何去何從?大家宜深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