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孟子第四十二章

發布日期 : 2022-06-06 16:01:15

            略說孟子第四十二章


一、原文:
離婁章句上(四):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體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離婁章句上(五):
   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二、背景說明以及字詞註釋:
  「愛人……歸之」這一章:根據朱注:「『治人』之治,平聲;『不治』之治,去聲。上治,處理事務。下治,處理事務的成效。我愛人而人不親我,則反求諸己,恐我之仁、未至也。智、敬倣此。不得,謂不得其所欲,如不親、不治、不答是也。反求諸己,謂反其仁、反其智、反其敬也。如此,則其自治益詳。而身無不正矣。天下歸之,極言其效也。」而趙注:「反其仁,己仁猶未至邪?反其智,己智猶未足邪?反其敬,己敬獨未恭邪?反求諸身;身已正,而天下歸就之,服其德也。」
  詩:指的是詩經大雅的文王篇。
 
  人有恆言的「恆言」:根據趙注:「人之常語也。」
  天下國家:趙注:「天下,謂天子之所主。國,謂諸侯之國。家,謂公卿大夫家。」
  天下之本……在身:本是根本,猶言基礎。按此三句,乃孟子以一般通俗的話說「天下國家」,人人雖這麼說,卻未必知其義,所以特別加以說明,也就是後世儒家所說大學之道,修、齊、治、平之道的由來。
 
三、簡要翻譯:
    孟子說:「我愛人家,而人家卻不親近我,我就該反省自己的仁德,有否缺失或是不足?我用心的管理人家,人家卻不接受我的管理,我就該反省我們自己的智能,有無缺失是不足?我以禮待人,而人家卻不「以禮」回敬,我就該反省自己的禮敬,有無缺失。凡所做所行的言行舉止,不能得到預期的效果,這時,就要回頭來在想一想,自己的言語造作,或是自我的身心上,探究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己身正了,天下的人,自然都會來歸服。詩經上說:『時常思念著,言語造作,身心態度,有否順天配命,如此反求諸己,就多得福了。』」
 
    孟子說:「一般人常常說的一句話:『天下國家。』他們雖常說這話,卻未必知道這話的真實意義。天下的根本,是在諸侯之國;國的根本,是在卿大夫的家;家的根本,是每一組成份子的自身上。」
 
四、結語:
    這兩章,都很短,卻是孟子的哲學觀。我們現代的人,只強調「人人為我」那自私自利的想法,從沒有「我為人人」的利他精神,以致於「有不得」就是怪天怪地,都是別人不好,始終怪罪於人。孟子在這裡,要我們一求諸身,責己的「真心」不足,檢討自我努力不夠之道。別人,永遠是一面鏡子,您笑鏡中之我必笑,所以周遭的人的任何反應,都是映照出自我的一些訊息。
 
   第二章談到孟子的政治思想,為「民本主義」,強調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百姓的自身身上,因此民強則國強,民富則國富,這種尋根探源的「固本」思想,正是儒家在中國政治史上,屹立不搖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