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孟子第三十二講

發布日期 : 2022-05-28 18:14:07

             略說孟子第三十二講


一、原文:
滕文公章句上(四)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傑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嚮而哭,皆失聲,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彊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二、背景說明以及字詞註釋:
  皋陶:音ㄍㄠ |ㄠˊ,相傳為舜之臣,掌刑獄之事。他老人家造律、立獄。
  夫以百畝之不易:夫,感嘆的說:一夫百畝之田,都不能耕種得好。
  為天下得人:擇賢才而治,於天下有益,故謂替天下得人。
  蕩蕩:廣大無私的樣子。趙注:「天道蕩蕩乎大無私,生萬物而不知其所由來;堯法天,故民無能名堯德者。」
  君哉:能盡人君之道,而不愧為君。哉,也是感嘆語助詞。
  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巍巍,高大的樣子。與,朱注:「不與,猶言不相關,言其不以位為樂也。」意謂舜雖得天下,卻像毫不相關,只以救民為心,並不以天子的地位為自足。焉,指帝位。按上句的焉,指堯德。
  不用於耕:趙注:「堯舜蕩蕩巍巍如此,但不用心於躬自耕也。」
  用夏變夷:用,作「以」解。夏即諸夏,謂中國。以諸夏之禮儀,化變夷蠻之人耳。
  變於夷:未聞變化於夷蠻之人,反同化其道。
  楚產:楚地所出生。
  之先:超過他。
  豪傑:才德出眾之稱,指的是陳良雖出生於南方卻勇於前來中國求學,自拔於夷蠻流俗。
  倍:與背通,違背。
  沒:同歿字。
  三年:朱注:「古者為師心喪三年,若喪父而無服也。」無服,即不帶孝。
  治任:音 ㄔˊ,動詞用。任,即肩挑的擔,意思是整治行裝。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衛人。最善於理財遊說,為孔門中最富者。
  失聲:悲極不能出聲。
  子貢反築室於場:反,同返。場,指孔子墳上的壇場。子貢於壇場上專築一小室守孔子塚。
  子夏……似聖人:子夏,姓卜名商。子張,姓顓孫,名師。子游,姓言名偃。均孔子學生。有若,字子有,亦孔子學生,其貌酷似孔子,故子夏等,欲以師禮事之,以慰思慕孔子之情。
  所事孔子事之:以所事孔子之禮事之。
  彊曾子:彊同強,勉強。曾子,孔子學生。言子夏等勉強曾子亦以師禮事有若。
  江漢……暴之:江漢,長江漢水,皆水之大者,可濯之最潔。濯,洗滌身軀。秋陽,秋日陽光。暴通曝,太陽曬。
  皜皜乎不可尚已:皜皜,光色潔白的樣子。尚即上,加添。朱注:「言夫子道德明者,光輝潔白,非有若所能彷彿也。」已,語終助詞。這裡指孟子所敘說孔子死後,門人的言行,旨在力斥陳相兄弟,因陳良死而改事許行的不是。
  今也……先王之道:也,語中助詞,無義。南蠻,本言南方未開化的民族,此指楚國,有輕視之意。鴃音決,即伯勞。最會鳴,其聲亦壯。趙注:「今此許行,乃南楚蠻夷,其舌之惡如鴃鳥耳。鴃,博勞也。詩云『七月鳴鴃』,應陰而殺物者也。許子託大於(太)古,非先聖王堯舜之道,不務仁義,而欲使君臣並耕,傷惡道德,惡如鴃舌。」
  幽谷:深谷,喻低下。
  喬木:高大的樹木,喻高上。
  魯頌:詩經三頌之一,凡四篇,所引即四篇中的閟宮之篇。
  戎狄……是懲:戎狄,北方與西方未開化的民族。膺是攻擊。懲是責罰。荊是楚國,舒是近楚的小國,在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在當時荊舒亦都視為蠻夷之國。趙注:「周公時擊戎狄之不善者,懲止荊舒之人,使不敢侵陵也。」
  周公:魯國始祖。姓姬名旦,故又稱周公旦。
  子是之學:之,猶「其」。言你以其南蠻許行之學為是。
  是賈不貳:賈通價,下同。言市面貨物,沒有兩樣的價錢。
  偽:欺詐、虛偽。
  五尺之童適尺:朱注:「五尺之童,言幼小無知也。」按古六吋為一尺,五尺約合今三尺。適市,至街市。
  相若:相同、一樣。
  不齊:各種貨物好劣精粗,價格不同。
  情:實情,自然之理。
  倍蓰:音ㄅㄟˋ ㄒ|ˇ,倍,一倍。蓰,五倍。倍蓰指由一倍至五倍,形容很多。
  什伯:同十百,即十倍百倍。
  比:去聲,大小相比。
  巨屨……為之哉:趙注:「巨,粗屨也。小,細屨也。如使同賈而賣之,人豈肯作其細者哉?」


三、簡要翻譯:
   「堯把不能得到舜這樣的人來治理天下,當作自己的憂愁;舜也把不能得到禹和皋陶來輔佐治理國家,當作自己的憂慮。而那些只把一百畝田,耕不好當作自己憂慮的,只是平常的農夫罷了。把財物分給人家的行為叫做惠,用善道教導人家叫做忠;為天下人求得一個聖明的領袖,才叫作仁。所以,將天下讓給別人很容易,為天下求得一個聖明的領袖,就困難了。孔子說:『偉大啊!堯做君長!只有天是偉大的,只有堯能效法祂;他的德行,是那麼廣大無私,人民竟不能以言詞形容。不愧為人君的是舜啊!天生的品德,是那樣崇高完美,雖然有了天下,貴為人君,也不能再增加分毫。』堯舜治理天下,難道沒有地方用其心思嗎?只是不用於耕種上罷了!」
 
   「我只聽說,用中國的文化去教化、改變野蠻人的;沒聽說過,有反被野蠻人所改變、同化的。你的老師陳良生在楚國,因為悅服周公、孔子之道,到北方來求學於中國;北方的學者,沒有一個能及得上他的,他真算是才德出眾的人!你們兄弟兩個,隨從他好幾年,現在他死了,就背棄他了!從前孔子死了,弟子們在墓旁守三年之心喪,為期已滿,弟子們整理行裝,將要歸去,向主辦喪事的子貢作揖告辭,大家想起孔子,又相對哭了一回,都哭得不能成聲,然後才各自歸去。子貢送別了眾人回來,還不忍心離開,就在墓地上造了一間小屋,獨自住了三年,然後才歸去。後來有一天,子夏、子張、子游三個人,以有若的舉止態度,有點像孔子,想要以從前奉事孔子的禮節,去奉事有若,還勉強曾子也這樣做。曾子說:『那是不可以的,夫子道高德純,就如同以江漢的水洗濯過,秋天的太陽曝曬過,那種光輝潔白,是任何人也不能比得上的!』現在這許行,是個南方野蠻地方的人,生就一條鴃鳥似的惡舌,開口便詆毀古代聖王的道理;他所懂得,並不是古聖先王的正道;而你卻背叛了你的先師,反而去學他,這就和曾子的行為不同了!我只聽說詩經上講鳥的做巢,常從幽暗的山谷,遷移到高樹上去,沒聽說過,有從高樹上反而遷移到幽暗的山谷裡去的。詩經魯頌說:『那野蠻的戎、狄,應該加以打擊;貪婪的荊、舒,應該加以懲戒。』魯國的周公尚且要去攻擊他們,去責罰他們,現在的你,不但不能把他們的野蠻變成文明。反而拋掉文明,去學習野蠻,可說是變得太不好了!」
 
   陳相分辯說:「如能依著許子的道理去做,就能使物品的價格沒有兩樣,全國境內,沒有詐騙的行為,雖然叫五尺高的孩子到市場上買東西,也沒有人欺騙他。一切貨物,只問量的多少,不管質的好壞,布與綢緞只要長短相同,價錢就相同;不論粗麻或細麻,蠶絲或絲線,只要輕重相同,價錢就相同;五穀不論是稻、黍、稷、麥、菽,只要多少相同,價錢就相同;鞋的大小相同,價錢就相同。」
   孟子說:「物品的好壞不齊,是自然之情,其彼此之間的價值,有的相差一倍或五倍,有的相差千倍甚至萬倍;你卻要強加他們,整齊劃一,這簡直是擾亂天下啊!試想大鞋和小鞋同一價錢,誰還肯作那大鞋呢?要是依照許子的學說去做,那無異是率領天下的人,去做欺詐的事了,那裡能治理國家?」


四、結語:
    本章說出了宇宙人生本為一體,卻是分工互助的社會。人應該進其所能、扮演好他的角色,透過不同的行業,彼此之間相輔相成之真旨,以闢諸子百家中代表農家許行的「並耕」之謬說。
   孟子覺得人世,原本是苦,但只要人人彼此之間拔濟艱難,乃可得平治;尤貴有聖賢者,以其大仁、大智、大勇之心力德量,率領人類,指導群倫,而後方可以達其拔濟平治之目的。而聖人自有經緯天地之事業胸懷,豈一定要像許行之徒,強迫勞心者並耕而食,如此豈能平治天下呢?
   最後,孟子以提昇人性,來駁斥許行之市價與民生之問題;蓋聖人治天下,唯當順物之情,因人之性,與之推移,而納入正軌,如能以仁義之德,駕御物質文明,則一切皆為利用厚生之備,何必懼怕「物質文明」呢?孟子說了,勞心者治人,就是所謂的外王事業,根本在為天下得人才來任事,其次在教人以善,此為權力的道德規範,最後才是制民之產,這才是了不起的『外王』的理想。許行農家,要求賢君與民並耕而食,乃「無君也」,此後果,必致社會混亂,政治解體。相對於台灣當下的「民碎」主張,真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不得不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