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孟子第十五講
一、原文:
梁惠王章句下(十四):
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築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苟為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彊為善而已矣!」
梁惠王章句下(十五):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去邠,踰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從之者如歸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君請擇於斯二者。」
二、背景說明與字詞註釋:
滕文公:戰國時的滕國國君,諡文。定公之子,歷史上認為他是一位賢君。
滕:本是周文王第十四子叔繡受封之國名,在今山東省滕縣西南的古滕城。其國北界於齊,南界於楚。
薛:朱注:「國名,近滕。齊取其地而城之,故文公以其逼己而恐也。」按其地即今山東滕縣西南的薛城,齊曾以之封孟嘗君。
大王居邠:大王即是指周太王。邠與豳同,音 ㄅ|ㄣ。周舊國,在今陝西省邑縣栒西。
創業垂統:創立基業,傳於後世。
為可繼:可繼,能繼先人的基業。
若夫成功則天:若夫,語助詞言,如能成功,乃是天命。
如彼何:彼,指齊國。意思是力既不如齊國,則能把他如何呢?
彊:同強,勉強與齊國維持好的關係。
則不得免:則,連接詞,意思是「卻」。不得免,乃於被其侵略的禍害。
皮幣:皮指的是虎、豹、麋鹿等的野獸之皮革。幣,古時送禮的綢緞之類。
犬馬:獵犬、與戰馬。
屬其耆老:屬通現代的囑,也就是會集。耆老,即有名望地位的老人。
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君子,指有德的君主。意思是說君子不因爭奪養活人民的土地,反而使人民受到傷害。
二三子何患乎:二三子,簡單的說是「你們」、「諸位」。患,憂愁。乎,語尾之歎詞。
去邠踰梁山:離邠地,而越過梁山。梁山,即是在今天的陝西省乾縣西北。
邑:此作動詞用,即指建邑。邑,是城市。
歸市:趙注:「言樂隨大王,如歸趨於市,若將有得也。」朱注:「人眾而爭先也。」
世守……勿去:趙注:「或曰土地乃先人之所受也,世世守之,非己身所能專為,至死不可去也。」
請擇於斯二者:朱注引楊氏曰:「孟子之於文公,始告之以效死而已,禮之正也。至其甚恐,則以大王之事告之,非得已也。然無大王之德而去,則民或不從,而遂至於亡,則又不若效死之為愈,故又請擇於斯二者。」
三、簡要翻譯:
滕文公問孟子:「齊國人將要修築薛城,做為侵略滕國的根據地,面對這件事我很害怕,怎麼辦才好呢?」孟子回答說:「從前周太王居於邠地,北狄的人侵犯他;太王就離開邠,逃到岐山之下居住。並非是選中這塊地方而去住,實在也是不得已呢!(這件事是暗喻周之先世,也曾經是弱小的國家而且還有外患,然終能因行仁政而盛大,而有天下。)君若是修德行仁,以民為善,則後世的子孫也將有德庇,必有稱王於天下的時刻;君子創造基業,留垂統緒,為的是後世可以繼承下去;至於是否成功,則是天命了。現在國君面對齊國的這築城之事有何辦法呢?只有勉力行善,使子孫繼起,努力罷了。」
滕文公問孟子說:「滕,本是個小國,已盡力去事奉大國,卻還不能免受人欺侮,該怎樣才好呢?」孟子答道:「從前,周太王住在邠地,北狄的人侵犯。太王拿皮貨、和幣帛去奉獻,還免不了受到狄人的侵犯;又拿狗和馬去孝敬,仍免不了狄人的需索;最後拿珍珠、和寶玉去朝貢,也免不了狄人的侵犯。太王就會集邠地的長者們,告訴他們說:『狄人所想要的,是我們的土地!我聽說過:君子不拿養人的東西害人。我怎麼可以為了爭奪養活大家的土地,害大家被狄人殺死?像我這樣的人,天下多得很,你們大家何愁沒有君主呢?我要離開此地了。』於是,他出了邠地,越過梁山,建都邑於岐山之下住在那裡。當時,邠地的百姓說:『多麼仁慈的人啊!不可失去他。』於是,跟著太王走的人,爭先恐後,如趕市集一樣。或有人說:『土地,是祖先交給子孫世代保守的東西,不是本身所能作主可以放棄的,應該至死守著,不可捨去。』君請在這兩條路裡,斟酌挑選一條吧。」
四、結語:
本章,人最重要的是竭力於其所當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成為人君,就要實實在在的行仁政,不可心存僥倖,尤其在面對困境的時候。孟子拿當年周太王的史實,來說明只要能忍辱負重,生聚教訓的努力下,終必會有賢能子孫,來開創基業,惟有自立自強,方能自重人重。想想看周太王為了避免北狄的侵逼、擾亂;只好離開邠地,搬到岐山下的周原,也因而能在安定中進步、繁榮。等到周太王傳至其孫姬昌時,天下三分,周得其二;可見太王之睿智。孟子在這裡,要滕文公為政之道,不在於討好;果能在歷經一大筐失敗的經驗、苦悶和辛酸,飽嚐人間的苦澀、羞侮與折磨之後,行仁政,後世一定會出賢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