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孟子第十四講

發布日期 : 2022-05-27 08:36:36
             略說孟子第十四講
一、原文:
梁惠王章句下(十二):

    鄒與魯鬨。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梁惠王章句下(十三):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閒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二、背景說明與字詞註釋:
  「鄒與魯鬨」這句:鄒,周武王封顓頊(音ㄓㄨㄢ ㄒㄩˋ)為五帝之一。相傳為黃帝之孫,十歲時輔佐少昊,二十歲即帝位。最初建國於高陽,故號高陽氏。至春秋時進封子爵,本號邾,或邾婁(音ㄓㄨ ㄌㄩˊ)。至戰國時改為鄒,即今山東省鄒縣地。魯,武王封其弟一一周公旦國,都即今山東省曲阜縣。鬨,爭鬥的意思。趙注:「鬥聲也,猶構兵而鬥也。」
  穆公:鄒君,孟子最初曾在鄒國任官。同時孟子本為鄒國人。
  有司:官吏,因各有所專司的職責,故名有司。
  勝誅:殺盡。
  疾視其長上:疾視,嗔目怒視。
  轉乎溝壑:轉,因飢餓輾轉而死。溝,是田中的水溝,壑,是山中的溪澗。
  幾:庶幾,即差不多。
  倉廩實府庫充:藏穀所,叫倉,藏米所,叫廩(音ㄌ|ㄣˇ根據尹知章˙注:「廩,米粟之屬。」),藏錢財處,叫府,藏兵甲處,叫庫。實是飽滿,充是充足。
  上慢而殘下:上慢,在上者,輕忽政事。上,包括國君。殘下,害民。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如是因,如是果。
  夫民今而後得反之:夫,語助詞。反,同返,還。趙注:「言百姓乃今得反報諸臣,不哀衿耳。」
  尤:怨恨。
  死其長:為其長上效死。
滕文公:戰國之滕君,定公之子,當時被認為賢君之一。
  滕:周文王子叔繡所封之國名,在今山東省滕縣西南十四里的古滕城。其國北界於齊,南界於楚。
  閒:通間,夾在其中的意思。
  非吾所能及:趙注:「孟子以二大國之君,皆不由禮,我不知誰可事者也。」
  一:謂一說、一事。
  斯池:那護城河。斯作「其」解。
  效死而民不去:君能死守,而民不離去,與君共死。即是君與民,死守國家而不放棄。
  可為:可以做到。
 
三、簡要翻譯:
鄒國與魯國,交兵爭鬥,鄒國打敗了,鄒穆公問孟子說:「我的官吏在前線陣亡的,共有三十三個人之多,而人民卻沒有一個肯為國家效死的。想要殺了這些不肯奮勇作戰的軍人,則殺不盡;不殺吧呢,他們看著長上的死,而又不肯去營救,實在可恨。該把他們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答道:「在凶荒飢饉的年歲中,君王的人民,老弱餓死的,都任其瀑屍於田也中的水溝、或是山澗之中;年輕力壯的,則流離逃散四方,已不知有幾千人了。可是君上的倉廩中,糧食存滿;府庫中,財貨充足;而這些官吏們,卻沒人把災情報告君上,以設法去救濟災民,是上位者慢了君,害了民。曾子說:『謹慎啊!謹慎啊!一件惡事,從你身上做出來的,一定會還報到你身上去!』那些人民,平時吃了虧,到現在才有機會報復,當然會袖手旁觀了。君上,又何必責備他們呢!今後,君上若是施行仁政,則人民自然會親愛他的長上,拼命救他的長上了。」
 
   滕文公問孟子說:「滕是一個小國,卻夾在齊、楚,兩個大國中間,服事齊國好呢?還是服事楚國好呢?」孟子回答說:「這種計劃,不是我所能夠想得周全的;那些大國,那個靠得住呢?萬不得已時,倒也有一個變通的辦法:不妨掘深這護城河,築高這城牆,準備好國防的工事。然後施德、行義,和人民齊心、合力堅守國家的土地。只要大家情願效力到死,也不棄城逃走,倒是可以做做的。」
 
四、結語:
    本章,孟子所說的理論,是中國政治哲學的最高境界。在中國的文化中處處講因果,而這因果的觀念,並不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才開始確立的。易經上老早就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孟子在這裡引用曾子的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個人如此,社會中人與人,國與國,甚至人與大自然,同樣是因循著這『因果』的報應的。
 
   第十三章,是孟子告訴滕文公,應行義施仁而得民心,以圖自強之道。在這國際之間,「兩大之間,難為小」,是台灣目前的困境,所以讀來感觸尤深。目前台灣的兩黨政治,只有「互相競爭」、「互相監督」更要「互相扶持」,理性問政,共同走「自強自立」的一條道路,才是正道。不必期待中國大陸對我們好,更不能夢想美國會為我們撐腰。其實我們做人也是一樣,不自強,不自立,不從自己本身想辦法面對問題,怎能處理好問題呢?國內,只有兩個政黨,但是參與政治的人物都是愛台灣,想要經營好台灣的未來,但面對全球複雜的政治環境,怎能不學孟子勸「滕文公」的作為?甚至於我們看現在的執政以及反對黨,還一天到晚,為統獨互相惡鬥,以致於朝野都一樣,疏忽了民生、教育、以及文化課題的施政,其結果是讓所有的國民是吃「塑化」的糕餅、麵包,喝的是參了「塑化」的飲料,如此的台灣,真的讓人不禁為台灣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