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孟子第十三講

發布日期 : 2022-05-27 08:35:55

              略說孟子第十三講


一、原文:
梁惠王章句下(十):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梁惠王章句下(十一):

 
    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弔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徯我后,后來其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係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彊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二、背景說明及字詞註釋:
   取:取為己有。
   萬乘之國:本言具有兵車萬乘,乃天子之國,但戰國之時,燕、齊等國皆侵地廣大,僭號稱王,故也叫萬乘。
  五旬而與之:古代十日為旬,五旬,指的即是五十天。舉,是攻佔。之,代名詞,指燕國。
  天殃:天降災禍。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簞,古時盛飯的圓形竹器。食要念去聲,飯。漿,這裡指的是是酒。代表人民以竹筐盛飯,以瓦壺裝酒,犒迎國王的軍隊。
水火:比喻暴政,意思人民早想要丟掉水深火熱的日子。
運:轉,轉望他人。趙注:「如其所患益甚,則亦運行奔走而去矣。」行與轉之義通。
 
  待之:對付、抵禦。
  書曰:書是指尚書‧商書。我們先看《尚書》的序文是這樣說的:「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 ,以爲大訓。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春秋左氏傳》曰:“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即謂上世帝王遺書也。先君孔子,生於周末,覩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爲三百篇,約史記而修《春秋》,贊《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訖于周,芟夷煩亂,翦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軌範也。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舉而行。三千之徒,並受其義。……」這裡的兩引,皆是仲虺(音 ㄏㄨㄟ)的誥文,惟詞小異。原文謂:「初征自葛;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曰:『奚獨後予?』攸徂之民,室家相慶;曰:『徯予后,后來其蘇。』」至「天下信之」一句,蓋孟子隨引釋經的話;江聲尚書集注音疏謂:『非尚書之文。』信之,確信湯志在救民而不為暴。
  湯一征自葛始:一征,即初征。葛,夏諸侯國名,故城在今河南省睢縣東北。
  奚為後我:言湯為何不先來征討我國而後來救我?
  雲霓:霓即虹,早晨現於西方則有雨,故大旱而思見之。又雨必有雲,故以雲霓並稱,實無異雨的代稱。
  時雨:及時的雨。
  徯我后后來其蘇:朱注:「徯,待也。后,君也。蘇,復生也。他國之民,皆以湯為我君,而待其來,使己得蘇息也。」
  係累:綑綁。
  重器:即寶器。
  固畏齊之彊:固,與故通,彊,同強。
  倍地:併燕而增一倍之地。
  反其旄倪:反同返,還。旄倪,猶言老幼。旄通耄,年紀大的意思。倪,小兒。指交還所擄於燕的老幼男女。
  止:及其未發而止之。
 
三、簡要翻譯:
    齊國攻伐燕國,打了勝仗。齊宣王問孟子說:「有人向寡人建議,不要佔領燕國的土地;也有人建議寡人,要佔領燕國的土地。以我萬乘的國家,去攻打同樣擁有萬乘的燕國,只花了五十天,就把燕國征服了,這不是人力能做到的,可見這是天意。違背天意而不佔領燕國,天必降災。乾脆取了燕地,好不好?」
 
   孟子答道:「佔領了燕地,而燕國的人民歡喜,那就佔領好了。古時,有人這樣做過,例如周武王伐紂便是;如果,佔領了以後,燕國的人民不歡喜,那就不要佔領。古時候,也有人這樣做過,一如周文王不肯伐紂即是。以一個萬乘之國攻伐另一個萬乘之國,而對方的人民,反用竹器盛好飯,用水壺盛好湯、酒,來歡迎國王的軍隊,這難道會有別的意思嗎?無非是要他們的百姓想要早日避開本國的暴政,想脫離這如火燒水淹的痛苦啊!倘若,佔領了,仍繼續暴虐他們,如同水淹的更深,火燒得更熱,讓他們更加痛苦的話,人民也要轉而望救於他人了。」
 
   齊國人攻伐了燕國,乘勝佔領了燕國的土地。各國諸侯,都很反對,想要出兵救燕。齊宣王知道了,對孟子說:「現在諸侯們,都在計畫攻伐寡人,該如何應付呢?」
 
   孟子回答說:「臣聽說只要有七十里的土地,就能統治天下的,湯即是如此。從沒有聽說以千里的大國,而害怕別人來攻伐的呢!?書經上說:『商湯第一次征伐,是自葛國開始。天下人全都信服了他。向東面征伐,西方的夷人,就抱怨。向南面征伐,北方的狄人,也抱怨。大家都說:「為什麼把我們留在後面,不先來解救呢?」』人民盼望他,就像大旱時,盼望下雨前的烏雲和彩虹一樣。我們再看他們治軍的嚴謹,他的軍隊所到的地方,到了市場,在市場做買賣的,並不中途停止交易;在田裡耕作的人,也不改變手頭的工作。他殺了那些暴君,撫慰其痛苦的人民,好像及時的雨降下來一樣,人民皆大歡喜。書經上又說:『等待我們的君王,君王來了,我們就脫離苦海,快樂過活了!』現在,燕王虐待他的人民,王去征伐他,人民以為王是將要救他們於水火之中,所以用竹筐盛好飯菜,用壺裝滿酒湯,拿來迎接王的軍隊。可是在這過程中,假如國王的大軍所到之處,反而殺了他們的父兄,綑綁他們的子弟,拆毀他們的宗廟,搬走他們的寶器,這與他們的期待,完全是背道而行呢!天下的諸侯,本來就畏忌齊國的強大,現在又佔領了燕國,增加了一倍的土地,卻還不施行仁政,這分明國王自己惹起天下的人民來攻伐自己的。因此,王趕快發佈命令,把所俘虜的燕國老少,都釋放他們回去自己的家鄉;把那些搶來的寶器,都留在燕國;再和燕國的人民商議,給他們立一個賢君,然後帶兵,離開燕國。那麼,還來得及止住諸侯們未發的救兵呢!」
 
四、結語:
    本兩章,充分彰顯孟子的『王道』思想。征伐作戰,那是不得已,但不可避免時,一定要順人心,必須人心喜悅,才合乎天意,方可取人之國也。
尤其,孟子能以史實來說明,民悅則取的是武王伐紂,民不悅就不取的是文王的沈潛,周文王、武王同稱聖王,而一取,一不取,主要的是以民心的悅與不悅為依歸。民心悅,就是「民受之」,民心不悅,就是「民不受」,民不受,就是天不受。燕民不悅而取之,才是「必有天殃」。由此可見,天意,不是由君王自己規定的,而是根於「民意」,這才是真正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