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瑤玲
偶然的機緣下,到頻陀上課,不到兩個月,又參加了印度朝聖之旅校外教學,不敢相信自己有那麼大的福報,十三天的旅程,顛覆我原本的想法,覺得收獲不少,法喜充滿。原以為朝聖是辛苦的,嚴肅又枯燥,對它有點期待又有點抗拒,有點害怕,出乎意料的,我感受到了許多震撼和感動。雖然我沒有什麼特殊的感應,也不像一些師兄姐會感動得痛哭流涕,但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佛教徒一生最少要到印度朝聖一次。回來後的第九天是 十二月二十一日 -傳說中的世界末日,如果真有世界末日,真的也少了一大遺憾了。
這次的朝聖,大約依時間的先後,我們去了以下幾處:
1. 南無菩提-前世佛三太子捨生餵虎之感人故事遺跡所在聖地。
2. 藍毗尼-佛陀出生地。
3. 迦毗羅衛-佛陀父王淨飯王的國都,小王子悉達多在此度過童年,受教育,娶妻生子,最後從這裡逃脫出離,直到成正覺後,才又回到故鄉為釋迦族人傳法。
4. 菩提迦耶-佛陀成等正覺之地。
5. 鹿野苑-初轉法輪之地。
6. 靈鷲山-再轉法輪,佛陀講法華經之處。
7. 畏舍離-三轉法輪,佛陀的最後一堂課之處。
8. 那爛陀-佛學大城
9. 桑卡西亞-佛陀到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後經由三道寶梯回到人間之處。
10.拘尸那羅-佛陀涅槃地。
行程期間,我們每日多半要做早課,誦金剛經,晚間要開研討會,這次行程除了楊教授、三哥四哥夫婦、張醫師之外,最辛苦的就是羅師姐了,從行前的籌劃,行程中的各項主持包括早課、車上活動、攝影、晚間的研討會,回程還要作整理,但她始終精力充沛,滿臉掛滿笑容,真是個大菩薩,這次也因她的鼓勵,我才有勇氣參加。
我們以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為起點,展開為期13天的朝聖之旅。第一站是【南無菩提】-佛陀前世捨生餵虎之處,法施、財施不易,佛陀以身命布施更是需要多大的心量和勇氣啊!
回加德滿都,前往參觀舊市區及世界上最大的佛塔-博達塔。佛塔的四週環列著一個個可以轉動的小圓筒,稱作「祈禱輪」,可依順時針方向轉祈禱輪並繞塔而行。教授帶著我們繞塔三圈,在往後的每一次繞塔,教授都要我們思惟三件事:(1)行佛所行;(2)遊步光明,實踐各種自利、利他事項;(3)普行莊嚴,要離相,自淨其意。
【藍毗尼】是佛陀的誕生地,是尼泊爾境內唯一的佛蹟。新修建的摩耶夫人廟,旁邊是被稱為神聖水池的長方形水潭,潭邊大菩提樹下及廟旁的阿育王石柱邊,坐滿來自各處的修行人。黃媽媽在此為我們開示,她說「我們今天是回娘家來了」,並鼓勵我們好好修行。
在廟內,我們看到石雕上摩耶夫人優雅地高舉右手,扶著無憂樹樹枝的姿態。雕像正下方「初生佛陀」腳下的蓮花朵朵,描繪著「行走七步,步步生蓮」的傳說。
西元前三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Ashoka)執政時,曾在此豎立了一根石柱,並且在上面銘刻敕文,說明此為釋尊出生之地。阿育王石柱不論是石柱敕文還是石碑刻文,多是以古印度波羅米文所書寫。
【迦毗羅衛】是佛陀成長的地方,一次在「四門出遊」時,在東、西、南門看到老、病、死,感到震撼(之前父親淨飯王避免讓悉達多太子看到),之後在北門看到修行的沙門安詳平靜,於是他決定離家修行,廿九歲時,他告別熟睡的妻兒,離開家鄉,朝著摩揭陀國的方向,展開他的修行生活。
迦毗羅衛的遺址有兩個,一個位在尼泊爾境內的提羅拉科特,另一個位在印度UP省(北方邦)境內的畢波羅瓦,我們去的是畢波羅瓦,我們參觀了佛塔,還有僧院的遺址。
【菩提迦耶】是佛陀成等正覺的地方。悉達多先從兩位禪定的名師學習:阿羅暹‧迦羅摩和吠陀迦‧羅摩子。因未找到答案,於是告別老師來到尼連禪河畔,他決定在此實行嚴格的苦行,「因少食故,欲摸肚皮,卻摸到背脊骨,欲摸背脊骨,卻摸到肚皮」,苦行六年使他差點喪命,但並沒有悟到真理。
這時他聽到一位琴師唱著:「琴絃太鬆,音不成調,太緊則聲音不悅耳,不鬆不緊則音聲和悅優美」佛陀終於悟到身心就如琴絃,只有離極苦極樂兩邊,才是中道,他決定放棄苦行,走入尼連禪河沐浴。這時有一位牧羊女蘇稼妲,供養溫熱的乳糜給身體孱弱的悉達多食用。
悉達多體力恢復,走到鉢羅笈菩提山(Pragboddhi),即前正覺山,如來將証正覺先登此山,故名前正覺山,之後前往龍洞(Gridhakuta Hill),據傳石洞內住有一老龍,曾經開聲挽留他,說是「此室清勝,可以証聖,唯願慈悲,勿有遺棄。」他心中明白此處不是証道之地,但為了不想令老龍失望,於是留了一團佛影在山洞中 。
我們遊龍洞時,山路有些坡度,這時有印度小朋友用手來推著你,他們希望得到的,不只是餅乾糖果,還希望有些小費。在印度,面對乞討者,如何對待才能有些助益又不助長其貪,考驗著我們的智慧。
佛陀離開龍洞,來到一處畢波羅樹(菩提樹)下,結跏趺坐,証悟四聖諦,十二因緣,而得正覺。菩提樹最原始時枝葉青翠,阿育王剛繼位時崇信外道,曾將之砍碎並用火燒,未料又長出兩棵,阿育王後悔,於是用香乳灌溉,之後恢復了原狀。
從成等正覺後的四十五年,佛陀開展了弘法遊化生涯,為了感念佛陀的教化恩澤,人們在這裡建立了許多佛塔紀念建築,並把此地(原名為屋留頻螺村)尊稱為菩提迦耶-意為「覺悟的迦耶」。
在佛陀正覺後的兩百五十年左右,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來此朝聖,他在菩提樹下安置了一塊金剛座,又在菩提樹旁建立了一座塔寺,西元四世紀錫蘭國王王弟到印度朝聖後受到冷落,錫蘭王主動與建摩訶菩提寺。
十二世紀遭回教徒入侵破壞,十四世紀重建(緬甸),但不久遭洪水帶來之大量泥沙埋了數百年,直到1881年由考古學家康寧漢重新掘出並修復完成,大塔塔高五十二公尺,外觀九層。
大塔外牆有各式各樣的佛像,一樓大殿有一座鍍金的佛陀「降魔正覺」像,我們帶了各種物件如佛珠、隨身物品入內請出家師父加持。
摩訶菩提大塔附近有七個經典上傳說的聖地,傳說佛陀正覺後曾分別在這些地點上,各花了七天冥思和經行,這是「七週聖地」。
我們在塔外空地上作早課,感覺好殊勝啊!我們也碰到台自台灣的比丘尼,修行求道的心,大家都一樣。雄偉壯觀的大菩提塔,秀麗的景觀,是個你不需像看古蹟還要想像,一個讓你一眼就感到震撼的地方。大家再一次繞著佛塔、菩提樹、金剛座,希望在此地多留一天。
【鹿野苑】是佛陀初轉法輪的地方,五位比丘,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修行者,他們最先聽到無上正法,也成立了僧伽團,佛法的「三寶」-佛、法、僧也就齊備了。
這裡的「達美克塔」建於西元五世紀時的笈多王朝,塔身分上、下兩層,高約140呎,塔四周以古印度梵文篆刻重要記事。「法王塔」只剩覆缽式(將飯碗倒扣呈現的半球狀)的古塔基座。「鹿野苑博物館」最有名的就是已成印度國徽的阿育王獅柱頭了。
這天我們在一大早先到瓦拉那西恆河畔搭船看日出。我們每個人還發了七粒米準備施食。點著小燈,念七遍經文,完成「施食」後,接著是「放生」,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水上的放生,覺得很感動。此地可看到印度人生、老、病、死全靠恆河的難得景觀。
【靈鷲山】又稱「耆闍崛山」或「靈鷲峰」,是佛陀再轉法輪講法華經的地方。我們到「阿難尊者石窟」打坐片刻並誦心經,希望能得到些加持,增長智慧。離開石窟往上看到一塊狀似鷲鳥頭的岩石,是靈鷲山名稱由來之一。「說法台」上有磚石砌成的四方形遺蹟,我們繞佛三圈並拜佛,感受聽法的氣氛。
接著來到「頻婆娑羅王的牢房」遺跡,「觀無量壽經」上描述的故事,摩揭陀國王頻婆娑羅王遭兒子阿闍世篡位,而囚禁於牢中,並且不供食物, 韋提希 夫人身塗麨蜜,瓔珞盛漿送給大王,王可以聽取佛法,後被發現,韋提希也被關起來,頻婆娑羅王遙向靈鷲山為佛作禮,世尊為其講觀無量壽經十六觀,後來阿闍世也悔悟了,其實父子都是護持佛法的人。
頻婆娑羅王就是佛陀剛離家園到摩揭陀國所碰到的國王,國王願分一半國土給他,但遭拒絕,不過相約日後再見,後來頻婆娑羅王迎接佛陀住在王宮中,得到無上法樂,他心中老想著不知如何報答佛陀才好,他想起王舍城的迦蘭陀竹林,於是在竹林中建了一座精舍送給佛陀,這就是「竹林精舍」。精舍分十六大院,每院六十房,更有五百樓閣,七十二講堂。但如今除了竹林外,看不到很多遺跡。
【畏舍離】-三轉法輪,佛陀的最後一堂課之處,也是佛陀首次接受比丘尼修行之地,佛陀在此也預示自己即將入滅,佛陀在這裡講述的是「維摩詰經」。
畏舍離也是佛滅後佛經第二次結集之所(第一次在王舍城的「七葉窟」,第三次在巴特那[波吒釐子城],第四次在迦溼彌羅,今天的喀什米爾地區)。我們抵達後,參觀了阿育王石柱和阿難舍利塔。
阿育王石柱是孔雀王朝阿育王為了標示佛最後一次開始說法而豎立,頂端倒扣一朵蓮花,上頭坐著一隻石獅子,它面向西北方,對著佛陀入滅的拘尸那羅發出獅子吼。這個石柱奇蹟似的在戰火中保存兩千多年。
石柱附近有獼猴池與重閣講堂遺跡。有「獼猴獻蜜」的故事,重閣講堂則是佛陀講學、淨住之地,在這裡佛陀作最後開示:「比丘們當善解、善行、善思、善布」。
【那爛陀】意為賜蓮之地,最初笈多王朝鳩羅摩笈多王在此創建佛教大僧院,後發展為佛教大學(玄奘大師的母校)。鼎盛時曾有萬名學僧在此就學,遺跡包括宿舍、講堂、浴室、廚房、圖書館、儲藏室、蓄水池等。園中最雄偉莊嚴的建築是紀念舍利弗尊者的舍利弗塔。感謝那爛陀大學培育了多位佛學人才,讓我們得以在佛滅度後仍能享有經、律、論三藏法寶。翻譯佛經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手法,玄奘大師的直譯風格,是指忠於原典的直接翻譯,講求字字句句翔實;鳩摩羅什大師的意譯風格,側重在達意,目的在使學習者容易理解和接受。兩者各有所長,但中國人似乎比較喜歡「意譯」的經典,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 『法華經』、『金剛經』、『大智度論』等,詞藻優美,廣為人喜愛,對後來的佛教文學也產生很大的影響。
【桑卡西亞】(僧伽施)(曲女城)-佛陀到天上為母親說法後,回到人間的下凡地點。《增壹阿含經》記載,帝釋天要求佛陀到三十三天(忉利天)為如來母說法,佛陀一去就是三個月,世間無人知道世尊到哪去,四部之眾思念,尤以波斯匿王和優填王最甚,因此有優填王造世間第一尊佛像來解相思之苦的故事,後來目犍連代表大家去請世尊,得知大家都行道無倦,佛陀才回答:「卻後七日如來當往僧伽尸國大池水側」當天佛陀從三道寶梯中間的金梯緩緩步下,梵天在如來右側的銀梯上,帝釋在如來左側的水精梯上一同到人間,為六萬餘人說法。
這裡有一座阿育王所立之象頭石柱,目前被供立在一開放式的亭園之中。
桑卡西亞也是彌勒佛未來降生之地,龍華三會的地方,期待師兄姐們將來都有緣再會。
【拘尸那羅】-佛陀涅槃地。世尊預感入滅是在涅槃前三個月,在畏舍離佛陀的最後一堂課,世尊告諸比丘:「諸因緣合和法皆有壞時,當精勤取證!如來的圓寂甚近,三月後如來即將入滅。」
世尊從王舍城外的靈鷲山出發,往故鄉附近的祇園精舍方向作最後的遊化,經過那爛陀,巴特那(波吒釐村)渡過恆河到畏舍離。
在畏舍離,世尊生了一場重病,但仍繼續往迦毗羅衛及舍衛城的方向前進,渡過干達河進入摩羅國的波婆村,鐵匠純陀招待一行人到芒果樹園,供養食物。有一道野生摩菇似有問題,佛陀用過感到劇烈腹痛,但仍忍著痛繼續往拘尸那羅前進。在勉強渡過希連河,到對岸的娑羅樹林後,佛陀對阿難說:「請為我敷設床具於娑羅樹間,其頭向北,我倦甚,欲偃臥。」佛陀在勉勵大家「珍惜時間,努力修行,以法為依止」後,安詳的寂滅。阿難和大眾難忍心中的哀痛,因為再也聽不到佛陀說法了。
遊此聖地,也令我感觸頗深,因年紀已大,資質又魯鈍,常有焦慮感,怕色身病痛不堪學習,怕沒有足夠的時日學習,又怕與善知識的因緣不夠具足。不過,經此次聖地之旅,我要更珍惜每一個當下,也希望不要再作無謂的恐懼了。
在佛陀生命的最後一夜,有一位年老的(120歲)外道名叫須跋陀羅,他聞佛欲滅度,便來到娑羅樹林,見佛聞法,當夜受具足戒,成為佛陀在生命中度化的最後一位比丘。
在大涅槃寺(臥佛殿)我們看到一尊六尺長的佛陀像安詳的躺臥著,它是黑岩一體成型的雕像,貼滿金箔並裹上金黃色綢布。繞佛後,我們在楊教授的引領下,在臥佛旁誦金剛經作晚課,莊嚴又殊勝,真是畢生難忘的體驗。
臥佛寺正後方,有一座巨大的米白色覆鐘式佛塔,這是「大涅槃塔」,也稱為主塔,這座塔標示了佛陀入滅的確實地點。「安迦羅塔」是佛入滅後火化的地方,當遺體火化儀式完成時,各國王族為了爭奪佛陀的舍利遺骨,差點引發戰爭,這便是「八分舍利」的故事,一位摩揭陀國的婆羅門建議將佛陀火化後的舍利平均分為八份,交由諸國各自帶回一份,返國建塔供人民禮敬祭祀。
這次的佛陀聖地之旅,我們還見到了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多麼有福報啊!舍衛國雖然不在行程內,但張師姐也作了詳細的報告,這些佛經上的地名終於很真實地呈現在眼前,此外兩位優秀的導遊也使我們除了楊教授的教導之外,在景點解說、佛學相關問題均獲益匪淺。
記得 楊 教授一到印度就說要分辨印度人是阿利安人或原住民或大月氏族,我們一看到羅森導遊就知道他是屬大月氏,他雖是印度人但中文極好,雖只在佛光山待兩年,但佛學及中文造詣都極佳,長相也像東方人;賽門是台灣導遊,帶聖地團的經驗豐富,待人又熱心,且向佛多年,誦金剛經都沒吃螺絲,真是厲害。三哥四哥夫婦是此次活動最主要的發起及贊助人,他們熱心卻低調,又非常幽默,真是感謝他們。 張 醫師一路陪伴大家,我第一天就麻煩她了。至於 楊 教授,我原本就是希望聽他講課才參加,但並不知道要報告,原先有些怨有些怕,但經過一番整理,我發現真正要感謝他了,因為旅遊不再是糊塗的去,糊塗的回來,而是真正的校外教學。從行前的準備,到行程中的研討,回來後的整理,終於有一個較完整的概念。 楊 教授一路辛苦,到最後一天也感冒了,賽門說教授在替我們擔,我相信這是真的。除了教學,教授也教了很多儀軌,像是施食、放生、怎樣拜佛迴向等,我們真是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