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孟子第十講
一.原文
梁惠王章句下(五):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聞與?」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
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乃裹餱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于戈戚揚,爰方啟行。』故君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二、背景及詞句註釋:
明堂:古代周天子東巡狩朝諸侯時,在泰山下,設有『明堂』,本是周天子東巡狩朝諸侯之辦公處所。後來齊侵入該地,而擁有此『明堂』。到了戰國之時,周天子巡狩之禮已廢,「齊」屬於諸侯,又不敢正式進入居住,所以「齊」宣王有毀堂之議。
毀諸已乎:這裡的「諸、乎」,都是問話的語詞,而「已」,是止的意思。也就是問說拆掉它呢?還是把它留著?
王者之堂:這是指「王」者所居,以出政令之處所。王者,指統一天下之帝王。
王欲行王政:王,指齊宣王。王政,帝王行仁的治道。
文王之治岐:文王,姓姬名昌。王季子,武王父。治,治理。岐,音ㄑ|ˊ,岐山,周初建國於「岐山」,故稱為「岐周」。在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
耕者九一:朱注:「九一者,井田之制也。方一里為一井,其田九百畝,中畫井字,界為九區,一區之中,為田百畝。中百畝為公田,外八百畝為私田。八家各受私田百畝,而同養公田,是九分而稅其一也」。
仕者世祿:指任官職者之子孫,世承其俸祿。朱注:「先王之世,仕者之子孫,皆教之;教之而成材,則官之;如不足用,亦使之不失其祿。蓋其先世,嘗有功德於民,故報之如此,忠厚之至也。」
關市譏而不征:譏,察問。意思是說道路上的關卡,都邑的市場,單設官吏察問非常,不征稅收。
澤粱無禁:澤,指的是瀦水養魚(音,ㄓㄨ ㄕㄨㄟˇ,水積聚。如:「冰河地形內的槽湖,是由U形槽谷瀦水而成,所以稱「瀦」。)粱,指的是設置魚粱,即堰水為關孔以捕魚。無禁,不設禁令,與民同利。
不孥:孥,音ㄋㄨˊ,妻與子女的統稱。後通奴,有了罪或戰敗,則妻子兒女被處以奴隸的身份。不孥,指的罪止其身,不及其妻子兒女。
無告:無處訴說痛苦。
詩:詩經小雅正月篇。
哿矣……煢獨:哿,音ㄎㄜˇ,可以,形容詞。哀是憐。煢獨(音ㄑㄩㄥˊ ㄉㄨˊ,孤單的樣子。)喻孤苦的人。意謂富人可過日子,最可憐的是這些孤苦無依的人。
寡人好貨:寡人,君主自我謙稱。貨是財貨,即金玉布帛等的總稱。
公劉:后稷的曾孫。后稷初封邰(今陝西省武功縣),夏已始衰,稷子不窋失官,奔夷狄,再傳至公劉,復修后稷之業,遷於豳(今陝西省栒邑縣西),周室之興自此始。
詩:詩經大雅公劉篇。
乃積乃倉:乃,語助詞,無義。積是聚,倉是存穀之所;即積穀於倉的意思。
餱糧:乾糧。餱音ㄏㄡˊ,乾食。
于橐于囊:于,同於在。橐(ㄊㄨㄛˊ)囊,都是盛物的袋子;縫底的叫囊,不縫底而以繩繫其端的叫橐。這裡是指將乾糧,盛於囊橐中。
思輯用光:輯,詩作輯,安集的意思。用,作「以」解。朱注:「言思安集其人民,以光大其國家也。」
干戈戚揚:四種兵器之名。干,即盾,戈,即平頭戟,戚,是斧,揚是鉞(大斧)。
爰方啟行:爰,於是。方,纔。啟行,朱注:「言往遷於豳也。」
何有:何難之有?言不難的意思。
好色:喜歡女色。
大王:。太王,即古公亶父,公劉九世孫;文王祖父。武王有天下,追尊為太王。
厥妃:厥,作「其」解,即是說「他的妃子。」指詩內所說的美女。
詩:詩經大雅綿篇。
古公亶父:古公,太王本號。亶父,太王名,或說是字。
來朝走馬:來朝,次日晨。走馬,急馳其馬。詩人言古公欲避獯鬻之難,徹夜整裝,來日清晨即馳馬而行。乃是讚美其避惡唯恐不及。
率西水滸:率,循。滸,水濱。言順西面的水邊走。按:水指的是漆、沮二水,在今陝西省境。
岐下:岐山下面。
姜女:即太王妃太姜。
聿來胥宇:聿,親自。胥,相、省視。宇,是居處。言太王親自來察看可居住的地方。
內無怨女:內,猶言閨房內。女子及年未嫁,致使內心幽怨者稱怨女。
曠夫:曠是空。男人及年未娶者,稱曠夫。
三、簡要翻譯;
齊宣王問孟子說:「別人都向我建議,既然天子巡狩之禮已廢,諸侯又不當居住在「明堂」內,因而有把泰山下的明堂,給拆了的意見,你看是拆了好,還是不拆好呢?」孟子回答說:「那泰山下的明堂,原是以前天子巡狩到東方,用來朝會諸侯的地方;王如果也想實行王天下的仁政,將來還是有用它的地方,那就不必拆了。」
宣王問說:「請先生將『王天下』的仁政,說給我聽聽?」孟子答道:「從前文王治理岐山下面周原的時候,施行井田制度,對於耕者,只取九分之一的租稅;公務員能世代享領俸祿;關口上、與市面上,只稽查出入不法的人,而不征商民的交易稅;而澤粱產魚之處,人民可以自己網魚,而不禁止。一人犯罪,只刑罰他本身,不連累到他的家屬。老而沒有妻子的人叫鰥;老而沒有丈夫的叫寡;老而沒有兒子的叫獨;年幼而沒有父母的叫孤。這四種人,都是天下有苦無處訴說的弱勢者,也是頂頂窮困的人:所以文王發施仁政,一定先憐恤這四種人。詩經上也說:『富人是可以過活的,可憐這些孤苦無依的人啊!』」
宣王說:「這言論很好。」孟子說:「王如以為好,為什麼不照著做呢?」宣王說:「寡人有個毛病!就是貪愛財物。」孟子答道:「這倒沒有關係。從前公劉也愛好財貨,詩經上說:『乃積谷于倉,乃包裹乾糧,盛在大袋小袋之中。想要安集人民,而光大國家。弓箭張開,又帶著干戈戚揚等兵器,於是方開始出行。』所以,必使留居在家的民眾,有積谷的倉;出行的民眾,有裹著的乾糧,然後可以動身出行,王如果愛好財貨,能像公劉一樣,推及於眾民,對於稱王天下,又有甚麼困難呢?」
宣王想一想又說:「寡人還有一個毛病:就是寡人愛好女色。」孟子回答:「這也沒有關係。從前太王好色,愛他的妃子,詩經上說:『古公亶父(因為要避狄人之難)。早晨騎著馬奔馳,沿著西邊沮水、漆水的岸邊,直到岐山的下面,這才停下,和他的妃子太姜,親自察看可住的地方。』當這時候,內沒有無夫的怨女,外沒有無妻的曠夫。王如果好色,而能推己之心,及於天下眾民,那對於稱王天下,又有甚麼困難呢?」
四、結語:
孟子在這一節中,勸齊宣王保留「明堂」的理由,是因為「明堂」擔任了「王天下」之精神教育的神聖使命,那意義崇高,價值非凡。一旦能夠王天下,那可是天下蒼生最好的生活境界,所以孟子再三的鼓舞齊宣王,力行王道,從好財到好色,只要能與民同享,就是王政。從此可見其用心良苦,畢竟,孟子承襲了孔子的心法,故在政治主張上,無不推崇上古以及文、武、周公的政治風範;所以將周之能夠傳之綿延流長的歷史源流、文物制度、經濟、社會措施,不厭其詳的予以介紹一番。我們從這一節的介紹,可以看到儒家的善巧方便,與佛門的見解,都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