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略說孟子第三講

發布日期 : 2022-05-26 08:31:14

                         略說孟子第三講

梁惠王章

一、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
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鼈。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二、名詞解釋:

(1)沼上:沼,音ㄓㄠˇ,水池:上,岸邊。
(2)顧,鴻雁、麋鹿的顧,即看的意思。鴻,是雁中之大者,麋,是鹿中的大者。
(3)苑圃,是宮殿中養禽獸的林園,也就是我們說的皇家園林。
(4)賢者而後樂此的賢,指的是有才德的人。而後,勢將角色扮演好之後,然後始能樂此欣賞林園的飛鳥走獸。樂音洛,前後均同,快樂。
(5)詩:指的是詩經‧大雅的靈臺篇。
(6)經始靈臺:經是度量,靈是美善的意思。意思是說周文王欲建靈臺,先測量其基址。根據考證,靈臺的故址,是在今陝西省的鄠縣(ㄏㄨˋ,位在陝西省西安市的西南,瀕澇水東岸。)。臺下有靈囿、靈沼。靈囿的「囿」音讀做ㄡˋ,指有圍牆的園林,通常用作畜養禽獸的場所。如:「園囿」、「鹿囿」。詩經˙大雅.靈臺:「王在靈囿,麀鹿攸伏。」
(7)經之、營之:經即測量,營即度治;詩經注疏說度量臺址既畢,又以繩度立表(標),以定其位處。之,是語助詞。
(8)庶民攻:庶民,平民。攻,用力建造。
(9)勿亟:不急。亟音急。
(10)庶民子來:指民眾自動自發的,一如兒子為父母的事,趕來出力。
(11)靈囿:靈臺下有囿,故稱靈囿。
(12)靈沼:也是纘養飛禽走獸之意。
(13)麀鹿攸伏:麀音ㄡ,母鹿。攸伏,「攸」,音也讀做ㄡ,處所、地方。指的是文王親至靈囿,視牝鹿所遊伏之處。
(14)濯濯:音ㄓㄨㄛˊㄓㄨㄛˊ,肥壯。詩經˙大雅˙靈臺:「麀鹿濯濯,白鳥翯翯。」表示身體肥壯,毛色鮮豔的樣子。
(15)鶴鶴:ㄏㄜˋㄏㄜˋ,肥美光潤的樣子。
(16)於牣魚躍:牣,音ㄖㄣˋ,充滿的樣子。是說文王歎美滿池的魚,也像很高興的在跳躍。
(17)湯誓:尚書‧商書之篇名。
(18)時日……偕亡:害通曷,音ㄏㄜˊ。女今做汝。偕亡,同時流亡公生死。根據朱熹的註解:「時,是也。日,指夏桀。害,何也。桀嘗自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民怨其虐。故因其自言而目之曰:『此日何日亡乎?若亡,則吾寧與之俱亡!』蓋欲其亡之甚也。」
 
三、語譯:
    這篇文字不難,孟子去見梁惠王,王站在池邊上,回頭看著他那蓄養的鴻雁、麋鹿,就問孟子說:「賢明的國君,也喜歡這樣作樂嗎?」孟子答道:「惟有賢明的國君,纔能這樣作樂;那不賢的國君,雖然有了這樣的地方,也樂不成的。
詩經上說:『文王建造靈臺的時候,剛開始在量度計畫,百姓就合力築臺,沒多久,靈臺就造好了。文王起初並不急著趕工;哪知道他的百姓一如兒子替父親辦事一樣的,大家分頭趕工,所以沒多久就造好了。文王在臺下的靈囿裡遊玩,看那牝鹿安安逸逸的伏著,長的肥滿光澤;白鳥的羽毛也很潔淨。文王又到靈沼旁邊遊玩,歎賞那滿池的游魚活潑地跳躍著!』
文王用百姓的勞力,自動自發的造高臺、和深池,百姓都很喜歡去替他做;稱他的臺叫靈臺,稱他的池叫靈沼,並且高興他有麋鹿魚龞可以玩賞。可見, 國 君能和百姓同樂,所以自己也能享受快樂!這就是獨樂樂,不如與眾同樂。
書經湯誓篇上記載著,百姓怨恨 暴 君夏桀,有這樣的話說:『這太陽什麼時候會喪失呢?我情願同你一同毀滅!』到了百姓想和他同歸於盡時,雖然有高臺深池、珍鳥、奇獸,那裡還能一個人獨享這快樂呢!」
 
四、結語:
    為政者必能體恤民眾,苦民所苦,方得與民同樂,這就是「仁政」。孟子在這裡告訴梁惠王,人性本善,順著這本善的原理原則,先苦民所苦,人民自然會將國君視為自己的「父母」。反之,君王如暴桀般的只追求個人的酒色財氣之享受;那人民寧可跟他偕亡,也不願意忍受他的暴政。孟子一語道破,祇有賢明的君王纔能有此「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之樂,而不賢的君主,雖有此園林,也不能享有此怡情養性的真正之快樂。
孟子,遠從鄒國來至魏國,為匡正國王的推行「仁政」之心志,每出口逆王之耳,而不以恭維來求取祿位,這正是孟子繼承孔子心法、志節之明證,夫行道在救世、濟民、拯人靈性,往往無法顧及己身,曾子曰:「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最值得我們效法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