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為上達下觀師父之閩南音「妙法蓮華經」喝采              

發布日期 : 2013-12-29 23:08:01
為上達下觀師父之閩南音「妙法蓮華經」喝采

              

 這部「妙法蓮華經」是以「蓮花」來比喻「佛法」殊勝奧妙的經典。也是佛陀在「小、始、終、頓」方便教化之後,以一大因緣示現世間,最為『圓』滿的總結教育之一。他直指人心,「開、示」我們「佛陀」的「知」、「見」;要我們體會、證悟「即心、即佛」的妙法,讓我們圓「入」「佛陀」的「知」、「見」。所以「妙法」是法,「蓮華」是喻;因為蓮華是最稀有的一種花,花、果同時,花開蓮現,花落蓮成。而蓮華的根在泥土裡,莖在水裡,而它的花是既不在水,也不在泥,而在水上。在泥土裡的根,表示凡夫;在水裡的莖,表示二乘。凡夫著於有,一天到晚在紅塵追逐財色名利,著於「有」;而二乘行者又著於「空」,一如水中花莖,落於空。而蓮華是在水上開花、蓮成,是超出空、有,這正是大乘修行的中道與了義。既不落於空,又不偏於有,這也是金剛經教導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才是一佛乘,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中道、了義。

 楞嚴經佛告訴我們,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房廊屋舍,所有的一切法都是「同分妄見、別業妄見」,簡單的說,我們生活的社會習俗,文化建構,都是「共業」所成,而在這社會中各又有自我的主張,這是「別業」妄見。生活在世間,您的心去感受世間多美好,因為有天、有地、更有這麼多的人在成就我們,您的人生就很美妙;反過來說,您憤世嫉俗,處處挑剔,怪天、怪人,那您已經失去了幸福美好的人生。這也是心裡學上「比馬龍效應」、「自我應驗」所證實的人性的光明與黑暗,決定了您一生的成功與失敗。一切「法」,也就是我們每天所接觸的人事物,是好?是壞?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都是從我們每一個人現前的「一念心」,生出來的;成佛是您的「一念心」,做個緣覺、聲聞、天、人,還是要墮入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也是您的「一念心」,這就是妙。這就是心法妙。

 剛剛說了,蓮華表示中道、了義。華一開,就有蓮子,因、果不二;因是果,果也是因;「心地」種的是佛因,所成的,就是佛果。而花、果同時,更表示開權顯實。蓮華開了,就表示開權,權巧方便的法;顯出的蓮子,是表實法;是真實不虛,以實相為體的法。經之為義,徑也、道也。徑就是路,是由凡夫到佛果的路。法本在「心」,「心」就是法的根本,可見本經將「權教」返本、還原於「一念心」;所以自家心田,擁有成佛的無盡法寶,何必汲汲於外求,本經將這個方法,明顯地指示出來。讀了本經,除了法喜泉涌,滔滔不絕外,本經也給了我們修行的繩墨,所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所以凡是修行的仁者,務必好好讀好它,更要依法奉行。

 佛教進入中國雖在東漢永平年間,因為佛教是由佛陀親口以「巴利語」宣說,佛弟子以「梵語的偈頌」結成經律,這些都是屬於印歐語系的「語言」。而中國自秦始皇訂定「書同文」以後,先秦諸子百家的學說,以及後來的學術思想、文學創作,就都以這智慧的符號一一「漢文」,給予編輯著作的。所以早期傳入的佛經,其翻譯工作,要將「梵語的偈頌」,依其意思,再行轉化成中文,其困難可想而知。所以在翻譯經典的歷史來看,早期傳入中國的的佛經,大抵是由外國的僧人所主持,例如安士高、支懺、到鳩摩羅什大師。而精通華人,有修有德望的「學佛大德」者,則是透過「梵語」、「梵音」,承其口授佛經的意旨,筆之以文,再經過「證義」的程序之後,才確定這本「佛經」。然而,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的梵僧,不諳中國學問,加上華人不契佛理,所以「授、受」之間,往往旨異言乖,失去了正確性。一如宋代高僧贊寧,感嘆的說:「初則梵客華僧,聽言揣意,方圓共鑿,金石難和。囗配世間,擺名三昧,咫尺千里,覿面難通」。晉代的文人孫綽,在他的「喻道論」上也說:「周公即佛,佛即周孔,蓋外內名為之耳。……佛者梵語,晉訓覺也。覺之為義,悟物之謂,猶孟軻以聖人為先覺,其旨一也」。等到羅什大師來華以後,由於他的「語學」能力強,翻譯也才漸漸走上坦途。我們知道羅什出生西域,遊學印度,對各地語言,無不熟悉。自呂光征服龜茲,羅什被帶至涼州、以至於最後順利的進入長安,期間就有了十七年。但大師也因此機會學通漢語,對於譯經的裨益很大。許多經論,在羅什以前雖曾譯過,但一如羅什大師向僧叡說的:「天竺國俗,甚重文製,其宮商體韻,以入絃為善。……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一直到了唐朝的玄奘大師,這翻譯的主導權,才正是由精通漢文的中國法師,主持翻譯工作。

人類的文字,是隨著時代的演變,以及各地文化的不同,其發展自然有所差異;同樣的,人類說話的語音,也一樣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變化。而當年的翻譯,是建構在「漢字音」的基礎上。「漢字音」的特色,傳統上習慣把前半稱為「聲母」或「聲紐」,簡稱「聲」;後半部便稱為「韻母」,簡稱「韻」。我們也清楚在中國文字的運用上,不單是表「意上」的傳神,還包括了「音韻」之美。而目前閩南語中的文讀音韻系統,是漢朝時代用來記錄五經的古代漢語的遺音,更是中古時代用來統一中原漢語的「切韻」音韻系統的遺音,更是唐代玄奘大師用以翻譯佛經的遺音。記得我們小的時候,父親帶我到佛寺,聽到以「閩南語」發音的佛經,那種「音韻」之美,已經足以讓我們流連忘返,可惜當時我年紀小,並不能體課誦的經典說的是甚麼?但總覺得經典就應該是這樣課誦才對。

智觀寺的住持——上達下觀法師,發心以唐、宋時期翻譯佛經的遺音一一閩南語音,重新將我們寺院的早晚課誦本,以及常用的佛經,加注「閩南語音」,個人在讚嘆之餘,也略述對本經的一些心得,以及從佛教翻譯的歷史角度,談一談以「閩南語音」來讀誦佛經的重要性,一方面就教方家,另外一方面對大師不辭辛勞的傑出貢獻,表達我個人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