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從原靈信仰到正信的台灣佛教

發布日期 : 2013-12-29 23:05:19

從原靈信仰到正信的台灣佛教

六、戰後以來的正信佛教:

 

  1945年台灣光復之後,傳統的中國佛教,即受到台灣佛教界的歡迎,例如閩僧廣欽老和尚以及慈航大師等,臺灣一光復旋即來臺弘法,並深受台人的恭敬歡迎。廣欽和尚自己說“臺灣佛教受日本佛教影響,已是僧俗不分,我與臺灣有緣,將渡台建道場度眾生……。”他老人家於1947515抵達臺灣,展開一生與台灣密不可分的弘法活動。廣欽老和尚目不識丁,沒有講過一部經,全憑他的道德、和苦修,贏得臺灣信眾的禮敬。廣欽和尚對於佛教戒律的遵行,以及台灣深受日本化的佛教習性、恢復中國佛教戒律的尊貴,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而慈航老法師,早年一度就讀于閩南佛學院,接受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理想並引為己任,矢志推行佛教革新。他老人家於1948年,從東南亞取道福建,移錫臺灣,對臺灣僧伽教育的貢獻良多。從這兩位最早入台的法師之深受台人的「愛戴」,就可以看出台灣佛教界與福建佛教、中國佛教,本就是水乳一體,無法區分的。而這時,華嚴蓮社的成一長老,也以「中醫師」的身份來台,並大量的向上海的佛教書局採購「佛經」以及佛教刊物,對於台灣寺院早晚課誦的儀軌與經本,逐漸脫離日式佛教的課誦,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1949年起,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大陸各地傑出的佛教精英,陸續地移居台灣,更為台灣佛教界注入空前未有的生機。其中有兩股勢力影響很大,一是以圓瑛法師的弟子白聖長老、及其同學道源法師為主力,白聖長老首開台灣「正信」佛教的三壇大戒,將大陸出家的「戒律」引進台灣;而道源法師,與白聖長老同在洪山的寶通寺閉關,兩人在關中,定期的討論佛法,交換心得,成為莫逆之交,贏得「講經第一」的美名,由白聖長老以及道源法師的不斷在全省各地,講經說法,這帶動了台灣佛教徒深入「經藏」的風氣。而白聖長老的弟子一一上淨下心長老,自1964年開始,即率先在高雄鳳鳴電台開講經典,首開「廣播電台」弘法的風氣,使得台灣利用「廣播、電視」等電子媒體,弘揚佛法,相當普遍。尤其在民國三十七年,大陸淪陷之前,台北市佛教會會長曾普信,邀白公長老接任十普寺住持。翌年,智光法師、南亭法師、道源法師等諸位法師來台,都到十普寺掛單。同年所謂的台灣「教難事件」,慈航法師、律航法師、道源法師、星雲法師等為治安機構所拘留,白公長老和東初法師、 丁俊生 居士、 李子寬 居士等奔走營救,終於使落難者擺脫牢獄之災。而從民國三十九政局較為穩定以後,白公長老和道源法師等就在十普寺展開講經以及念佛等弘法活動。

 

此外,以太虛大師的同學、弟子、及其追隨弟子們則是另外的一股力量,例如焦山的智光大師及其弟子南亭老法師,辦理「智光商職」以及其三傳弟子成一長老,辦理華嚴專宗學院。而太虛大師的門下弟子東初老和尚,辦理「人生雜誌」以及「中華佛教文化館」,而印順導師對於台灣的佛教學術研究,更是劃時代的成就,其餘如默如、續明、演培、仁俊等法師,都是德行高超,講經弘法的佛門龍象,他們也都將台灣的佛門氣象,大大的提升。至於其三傳的弟子有星雲、聖嚴等法師,則在政府解除戒嚴前後,分別成立國際佛光山 以及法鼓山 兩大系統,使台灣的佛教,朝氣蓬勃。當然,印光大師的俗家弟子李炳南老居士的念佛法門,以及虛雲老和尚的弟子蔡念生,徒孫靈源禪師等人,來了台灣以後,也將台灣的淨土、以及禪門修行,回復到中國傳統的修行路上了。所以這些以白聖長老為首的高僧大德進入台灣以後,確實將台灣的寺院的經營,佛教的僧伽教育之開創,以及經書、以及佛教雜誌的出版、發行,甚至於大藏經的影印、出版,都有著燦然可觀的成就,也為台灣佛教的教育、文化發展,以及宗教慈善事業等等各方面,都作了相當大的貢獻。

 

剛剛說了從1949年政府撤退來台之後,台灣開始實施了38年之久的“戒嚴體制”,在這戒嚴期間,佛教會剛好有機會對「日本化」、「齋教化」的種種陋習,給予根本的改革,使得戰後的臺灣佛教,「正信」得以成長茁壯,加上上述所介紹的諸高僧大德之努力,把台灣佛教推向國際化的客觀形勢紮下深厚的基礎。尤其,白聖長老組織了「世界佛教華僧會」,他老人家是把台灣推向國際佛教的領導中心的「舵手」。他老人家於一九六五年時,以年逾六十之齡,毅然率團到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甚至遠赴美國、印度等地,拜訪僑居各地的佛門龍象、華僧大德,遊說他們組團回國,共襄盛舉。經過他老人家的奔走鼓吹,極力遊說,終於在一九六五年十一月成立了「世界佛教華僧會」,並召開了一連六天的大會。出席的華僧,有來自十一個國家和地區,計有三百多人,可謂盛況空前。其弟子淨心長老,繼續奔走,繼承白聖長老的理念,進一步的辦理世界華僧的年會之外,更擴大辦理華僧的各種教育、研討活動,大大提升大乘佛教的修行功夫,也奠定了台灣佛教成為國際佛教中心的地位。

 

到了1987年,隨著臺灣戒嚴體制的解體,臺灣佛教界也出現了「多元發展」的趨向。隨著臺灣社會的轉型,佛教的思想、文化,也跟著多元、活躍,佛教組織也從單一的“中國佛教會”,出現了諸如「中華佛光協會、萬佛會、真佛會、護生會……」等等「人民團體」。一時之間,臺灣的佛教,擁有的信徒人數高達448萬多,4011所寺院,和8905位出家眾,可說是盛況空前。其中,除了我們已經介紹過由星雲大師主持的佛光山 、以及聖嚴法師主持的法鼓山 。此外,還有由證嚴法師主持的慈濟功德會,以及惟覺和尚主持的中臺山。他們雖有各自不同的理念,但都展現出戰後台灣的佛教,已經脫離日本化、齋教化的佛教,並呈現出台灣已是「正信」佛教的「國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