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天台宗」的判教,五時八教

發布日期 : 2013-12-29 22:54:44

「天台宗」的判教,五時八教

智者大師創立的「天台宗」,從佛陀教導眾生之方式,分別有頓教、漸教、祕密教與不定教等四種,我們稱為「化儀四教」。這與其「化法四教」,並稱為天台八教。

所謂「化法四教」,指的是佛陀教化眾生之教法內容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等四種。「化儀四教」是從不同的經典,教導眾生之方式來說的,分別為:一是頓教,指華嚴經所說不歷階次,「頓」至佛位之教義,這是針對「法身大士」等上上根機的行者而說,是由化儀上而言,稱為頓教。二是漸教,指阿含經、般若經、方等經等教義,須循序漸進,依次漸修,故稱漸教。三是祕密教,指「同聽異聞,互不相知」,各人聽到與自己根機相應之道理,此稱祕密教,可見「祕密」非祕密,而是個人累世以來,習性作怪,以致於相應的根機不同。四是不定教,指「同聽異聞,彼彼相知」,這是「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其解」,而各有不同之理解,稱為不定教。

而「化法四教」,指的是佛陀教化眾生之教材不同而有:

一是藏教,全名稱為三藏(經、律、論)教。這裡,專指小乘教。這是為三乘人各別說「生滅」之四諦,以析空觀同斷見思惑,令入無餘涅槃。所詮之「理」。是以『有』「因緣」之言,通於「四聖諦」:緣起中,「因緣」故「生滅」。「因緣」為主,故「苦」以「逼迫」為義,「集」以「增長生死」為事,「道」以「除患」為功,「滅」以「累盡」為名。有苦可知,有集可斷,有滅可證,有道可修。迷,則苦、集「生」,而「真」道「滅」;悟,則苦、集「滅」,而正道「生」。有可「生」、「滅」,因此說「生滅四」「諦」。

二是通教,指諸部般若,義通大小,包括深奧與淺顯之道理。「因緣」故「即空」,這是為三乘人說「體空無生」之四諦,令行者同入無餘涅槃。通教之無生四諦,又作無生滅四諦。因緣諸法,悉皆幻化,當體即空,而無有生滅。以此觀苦、集、滅、道四諦,故稱無生四諦。這時的「苦諦」,是觀一切生死皆空,而無逼迫之相。「集諦」,觀一切惑業皆空,無有和合,不生苦果。「滅諦」,觀因緣諸法皆空,昔本無生,今亦無滅。「道諦」,道,即戒定慧之道。如此觀一切道行皆空,能治之道,泯亡不存。

三是別教,指其它方等之大乘經典,是不共二乘人說,專為大菩薩說無量之四諦。別教之無量四諦,是以「因緣」故「假名」,以次第之三觀,破三惑,令證「但中」之理。所謂無量四諦。即苦諦:此教菩薩諦審十界眾生生死諸苦,果報不同,而有無量相,是為苦有無量相。集諦:謂此教菩薩,諦審十界眾生之五住煩惱,皆不相同,由惑招集生死之苦,是為集有無量相。「滅諦」:謂此教菩薩諦審六度之行,能證於涅槃寂滅之理,因諸波羅蜜各各不同,是為滅有無量相。道諦:此教菩薩諦審十界眾生無量,所用自利利他之法門亦有恆沙之多,無可算計,是為道有無量相。

四是圓教,指法華經教義。指的是為菩薩說無作之四諦,以圓融三觀同斷三惑,令證「不但中」之理。無作四諦,是「因緣」故「中道」,此係圓教之說,主張迷悟之當體,即為實相;認為大乘菩薩圓觀諸法,事事即理,而無有造作。苦諦:謂觀五陰、十二入等法,皆即真如,實無苦相可捨。集諦:觀一切煩惱惑業,性本清淨,實無招集生死之相可斷。滅諦:觀生死、涅槃,體本不二,實無生死之苦可斷,亦無涅槃寂滅可證。道諦:觀諸法皆即中道,離邊邪見,無煩惱之惑可斷,亦無菩提之道可修。

此外,天台八教與五時,即為天台宗判教之名,「五時」,指的是釋尊說法之順序,分為華嚴、鹿苑(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以上總稱為五時八教,有了這樣的瞭解,「藏、通、別、圓」化法四教,我們應該已經有了初步的一些輪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