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楞嚴經略說第三講

發布日期 : 2013-12-22 15:24:11

前言: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這句,屬,即附屬,諸,即常跟隨比丘,整句的意思是,適遇休夏之時,要來附屬眾比丘,作自恣法。休夏即止夏,佛制比丘,結夏安居,從 四月十五日 七月十五日 ,為期三個月,只安住在一個地方,不到別處去。夏天,氣候十分炎熱,尤其是在印度,更加炎熱,路上蟲子尤多,為養成自己的慈悲心,所以佛制結夏安居,不到各處跑,以避免踏死地上的小生命。「自恣」是三個月圓滿後,即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為自恣日,大家可以自己將自我所造的過失向大眾懺悔,同時共同檢舉各人的過錯。這是佛門關起門,自己檢驗自己或他人的過失,大家互相勸勉、互相警惕、互相改過自新,這是自恣的意思。以上這段,先將上首和尚列出,接著又將時間點,以及正在結夏圓滿,「自恣」這關鍵時刻,共同集會,研討佛法。 

    二、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這一段事先將教學「情境」,和盤托出。描述的文字,工整押韻,相當優美。首先「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既是「自恣」,佛陀的弟子們,互相勸勉、互相警惕的當中,有一些問題要請老師開示。這時,不但有二乘,聲聞和緣覺,還有十方菩薩,「咨決心疑」。咨,是請問;決,是決斷,有不明白的道理,自己不能決定,故來請求佛陀開導,以解決心中的疑問。 

「欽奉慈嚴,將求密義」這句的欽奉,是欽敬、奉事,心中非常敬順,個個想要無奉事佛陀,對他的教導,不敢違背。慈嚴,指的是慈悲兼嚴肅的佛陀。將求,是心中欲求。密義,即密因了義,也就是經題已經提到「如來密因,修證了義」。整句話的意思是十方諸菩薩,都抱著恭敬而奉從的心,來聽慈悲又具威嚴的釋迦牟尼佛,宣說楞嚴經密因了義的道理。現在我們有機會在這裡聽楞嚴經,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真的是世尊以及諸菩薩眾的加持,再加上累世具有大善根,大因緣,才能聽到這密因了義的道理。 

「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的即時,指的是當說楞嚴經的時候,也是師資道合,因緣成熟的時候。如來,即本師釋迦牟尼佛,便展開坐具,恬靜慈祥地安坐在獅子座上,令人生歡喜心、發菩提心。「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意思是為這個楞嚴法會,對所有的聲聞、緣覺、菩薩眾等,宣說這深奧的密因、了義的道理。「法筵清眾,得未曾有」,在這個說法的筵席上,所有的聽眾,都是清淨其心、清淨其身,飽餐法筵,親自聽聞所未曾聞過的妙法。

針對這情境,還有底下這一段描述。「迦陵仙音,遍十方界」的迦陵,即迦陵頻伽鳥,翻譯為妙聲鳥,聲音美妙、和雅,讓人聽了好生歡喜,所以亦叫仙鳥。迦陵仙音,一如我們常說的「仙樂飄飄」,遍十方界,這仙樂充滿這整個法會的會場,更傳遍十方法界。這時,「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恒是恒河,是印度最有名的大河流,它的沙子,細得好像麵粉,我們常形容為「金剛沙」。恒沙菩薩,這是譬喻菩薩之多,好像恒河沙是不可勝數。那麼多的菩薩,都來聚集道場,擁護楞嚴法會。 

這「文殊師利,而為上首」,這是點出「應機主」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譯為妙德,亦譯為妙吉祥,是眾菩薩之中,資格最老,道德最深,智慧第一,故為眾菩薩的首座。

 

 

三、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這一段是教學情境之二的描述。「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的波斯匿,翻譯為月光。波斯匿王,這時要為他的父親,營辦一場齋會,這是「諱日營齋」。諱,即避諱。古時,父母死亡之日,都避免提起,以免傷心又表敬畏,故曰諱日。 七月十五日 ,為佛歡喜日,也稱僧自恣日,若在這天營齋供佛,做種種善事,來超度先人,能使先人離苦得樂,從地獄超生到天上。因此 七月十五日 ,我們稱為盂蘭盆節。透過盂蘭法會,設齋供養僧寶,大家一齊誠心念經,才能救度先亡。目犍連在「佛歡喜日」那天,率先設齋供養三寶及十方高僧,以救其母,脫離地獄之苦之後,這「盂蘭法會」相傳至今。盂蘭是梵語,譯意為解倒懸,比喻餓鬼在地獄,好像倒掛一樣,非常痛苦,盂蘭,就是專門解救倒懸之苦;營齋,即營辦齋菜, 七月十五日 是佛歡喜日、僧自恣日,在這天供養三寶,功德最大。故波斯匿王,就在這天供齋,來供養佛以及其弟子。

 

 

「請佛宮掖,自迎如來」的宮掖,是王宮左右之掖庭,也就是偏殿。正殿是處理國事,不宜用齋,波斯匿王親自出宮,迎接如來,引至偏殿。「廣設珍羞,無上妙味。」珍是珍貴食品,饈是已煮熟之菜,準備了很多最珍貴的菜肴,都具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同時還親自迎請諸大菩薩,應供作陪。

 

 

與此同時,「城中復有長者、居士」的長者居士,長者,需具十種德行,才稱長者: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歎,下歸,缺一就不足以稱長者。居士,居家修道的人。「同時飯僧,佇佛來應」,在城中還有長者居士,同時也都備很多豐富的齋菜,並虔誠地站在門口,等佛及諸大德高僧,前來應供。佛陀無法分身,所以「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也就是敕令文殊師利菩薩,率領諸大菩薩,和眾阿羅漢,分開數隊,到各齋主家裏,代表佛前往應供。

 

 

四、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

 

 

這時,「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阿難在很早時,已應遠地齋主之約,請往應齋。因為他「遠遊未還,不遑僧次」。不遑即來不及,他因赴遠地應供,回來時,又趕不及參加文殊師利菩薩分派眾僧,及諸阿羅漢,應供班次。在佛律,出家人不能獨自外出,尤其在自恣日,這更不行,已經是犯規了。所以「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上座,有四種:生年上座,戒嚴上座,福德上座,法性上座。在台灣,我們重視「戒嚴上座」,但真修行,還是以「法性」為「上座」。阿闍黎,譯意為軌範師,也就是堪做眾人之師範者。所以阿闍黎,有五種:出家阿闍黎;授戒阿闍黎;羯磨阿闍黎,這是指導我們懺悔過去罪業之導師;依止阿闍黎;教讀阿闍黎,也就是教經文、咒語等。阿闍黎,也具監視的意思。本來出家人外出,應該有二人、或三人做伴,單獨出門是不合律制的。而要出門也必須有上座,或阿闍黎同行,才不不會受魔之障礙。阿難自行遠出應供,又無上座和阿闍黎同行,所以途中,獨自一人回來,沒有人陪他,才發生本經所說的著魔之事。不過,我們讀到這裡,千萬不能看輕他,更要感謝阿難,如果不是他,我們就沒有機會聽楞嚴經,而世尊也透過這件事宣講楞嚴經,教導我們修正定方法。

 

 

這天,「其日無供」,也就是沒有人供養。「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阿難獨自回來,無人供養,他只得自己托缽,在室羅筏城,順次挨戶,求乞飲食。「執持應器」的「應器」,梵語缽多羅,是出家人受食之缽,也叫應量器。應知自己功德多少,能食多少,就化多少,不能過多。按照佛制,沿門求食,必須「次第循乞」,而且不能超過七家,如無人供食,當天就要挨餓。

 

 

五、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

 

 

這時,他「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也就是阿難心中希望,最後之齋主,能發心布施,否則就要「羅漢托空缽」。「檀越」的檀,是布施;布施者,能超越生死,所以出家人叫布施者,為檀越。「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不論是淨與穢;貴和賤,剎利,即剎帝利,是王族;旃陀羅,翻譯作屠戶,以屠殺為職業。在印度,貴賤分得很清楚,所以屠戶出外時,要鳴鈴持幟,不和良民同道而行,故稱為微賤種族。「方行等慈」這句,阿難因效法佛、菩薩行平等慈心,乞食方法,所以「不擇微賤」,不擇卑微、下賤之家,一心只為眾生種福,讓眾生所求皆應,這就是「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出家人叫福田僧,在家要求福、種福,必須要供養福田僧。

 

 

阿難有其了不起的地方,因為「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也就是阿難知道,以前世尊曾訶責過須菩提、和大迦葉,為小阿羅漢。因為須菩提,專化有錢的人,認為有錢的人應該多種福,來生才能得到福報,所以他就捨貧乞富;而大迦葉的想法剛好相反,認為窮人太苦,應該多代他們種福,做善事,使他們來生能得到富貴,所以他就捨富乞貧。世尊知道這二位弟子,「心不均平」,心裏存有窮富的分別對待,所以不能普遍行平等慈悲。阿難非常佩服如來所說,不應該有選擇分別的心,而應行平等乞食的方法,世尊是大開方便門,一點都無遮障。阿難「欽仰如來」,內心讚嘆,欽佩仰望,以佛陀為依止。一心弘揚這「無遮」的精神,這就是「開闡無遮」,所以能「度諸疑謗。」一方面消除眾人的疑謗,使眾生沒有懷疑和誹謗,大家都生歡喜心來布施。一邊走著,一邊想著,這時「經彼城隍。徐步郭門。」阿難經過室羅筏城的偏僻之地;隍,隍,是城外無水之地。阿難他老人家徐步,也就是慢步行過城門,準備入城。要托缽,接受供養,必須「嚴整威儀。肅恭齋法。」這時,端嚴地整頓威儀,目不斜視,耳不旁聽,恭敬而嚴肅,一點不馬虎、不放逸,沿門乞食,這就是「肅恭齋法」,可見他的托缽,如理如法。

 

 

六、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這時的阿難,因為次第乞食,而經過了淫室,即是女人賣淫的地方。「遭大幻術。」遭遇到巨大的虛幻迷術所誘惑,虛幻不真的邪術。「摩登伽女。」的「摩登伽」,翻譯為下賤種,此女名缽吉諦,譯為本性。意思是她雖墮落為淫女,但本性仍未失。「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娑毗迦邏譯為黃發,是外道之一種;專修一種邪咒,叫先梵天咒,這種咒,自己冒稱來自梵天,其實是一種邪術。阿難相貌和佛差不多,生得十分圓滿,伽女被他的英俊美貌所迷,即刻求其母,成就他嫁與阿難。其母看阿難是佛弟子,又是出家人,故勸其女不可有此種妄想。但伽女苦求,一定要嫁與阿難,否則情願自殺。其母不得已,乃用邪咒,把阿難迷惑了。「淫躬撫摩。將毀戒體。」 阿難一向是以多聞出名,但是定力不夠,所以被邪術所迷,神魂顛倒,不知不覺的便入淫室。「淫躬撫摩」意思是伽女就在阿難身邊,用手親撫阿難,眼看即將毀壞他的戒體。

 

 

出家人受戒,就得清淨戒體,這戒體不能毀壞,一旦毀壞,就好像生命斷絕一樣。「淫」對出家人來說,是根本大戒,不可破戒。而伽女會對阿難,一見鍾情,那是過去五百世中,她與阿難為夫妻,愛習未忘,所以一見傾心。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這是佛已知阿難,被邪咒所迷惑,不能擺脫,為了救度阿難,所以他老人家在用齋之後就立刻回精舍。而這「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因為佛每應供之後,照例要為齋主說法,但這次卻是匆促離去,趕回精舍。所以波斯匿王、大臣, 和長者 居士們,都不知道發生何事?大家想明白佛法的真諦,便一齊跟隨佛,回祇桓精舍。

 

 

七、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

 

 

「於時世尊」,世尊回到祇桓精舍的時候。「頂放百寶無畏光明」,便從他的頭頂上,放出百種寶光,每種寶光,都放出無畏光明。這無畏光明,也就是大威德光明,這種光,可以降伏一切天魔外道的邪術邪咒。「光中出生千葉寶蓮」這句,指的是從寶光中,又生出千葉寶蓮。在寶蓮上,「有佛化身」,又有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這結跏趺坐,指的是我們看到佛陀雙盤的坐姿。「宣說神咒」,來宣說如來秘密神咒,也就是我們早課必須課誦的楞嚴咒。它的意思,一般都不翻。阿難已證初果,還要受女難,這時就需以楞嚴咒來救,我們把楞嚴咒學會,如此不但可以了生死,還可以免除魔難、災禍,救度眾生。

 

 

八、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消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的敕,是敕令,也就是命令,命令有大智慧的文殊師利菩薩,趕忙救醒被幻術迷癡的阿難。「惡咒消滅。」阿難雖是證了初果的阿羅漢,定力不足,被邪咒所困,正在最危險的時候,佛已知道,並趕快回祇園精舍,結跏趺坐,放光現瑞,頂化如來,宣說神咒,令文殊師利菩薩,持咒前往救護阿難。當楞嚴咒一念,惡咒便消滅,也就是邪術立刻失靈,阿難如夢初醒,故需提他扶他。「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的提,提扶阿難;獎,是獎勵伽女。因伽女癡心舊情,故需好言勸導她,獎勵她去見佛,因此二人都歸到佛處。從這段經文這可以看出佛陀教育的殊勝,兩人做錯事,佛只是給他們做依怙,只是給他們安慰鼓勵,而不是責罵,這是我們要學的。

 

 

九、結語:

 

 

從「如是我聞」,至「歸來佛所」,叫做序分。序中已經教學情境,教學要領點了出來,這實在是一部很有啟發性的書籍,大家要好好多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