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觀音菩薩之聖像

發布日期 : 2013-12-29 22:39:28

觀音菩薩之聖像               

一、前言:

    在學佛的過程中,因特別感念觀音菩薩之大慈大悲,於是收集了許多觀音菩薩的聖像。各各聖像,不僅名稱不同,菩薩像之衣飾、髮型、姿態、手式、瓔珞等,變化之繁,式樣之富,令人目不暇給,為什麼?但觀音菩薩老人家的外貌、容顏,雖然各不相同,但都十分端莊肅穆,使人很容易與其相應。也因此,特別以經典為據,以各時代之流變的脈絡為輔,來介紹觀音菩薩不同造型之聖像的含意,以供養有緣的道友。

二、觀音菩薩的含義:

    觀世音菩薩,在梵文佛經中,其音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Avalokitesvara),而在中文的譯稱,佛典中則有數種譯名,除了鳩摩羅什的舊譯「觀世音」,玄奘的新譯為「觀自在」,這兩個名詞大家耳熟能詳之外,還有竺法護譯為「光世音」。照梵文的原義,意思是「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闚音」、「現音聲」、「聖觀音」等。我們中國人喜愛簡潔,所以略稱為觀音,又譯為開士、高士、大士等。總之,觀音菩薩稱為「觀世音」,其含義最主要的是:「觀世人之苦,只要稱彼菩薩名之音,立即聞聲救苦。」例如,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說「若有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為觀世音。」至於稱「觀世自在」者,其含義為「觀世界形相,能自在無礙,對苦惱眾生,能自在拔苦與樂。」可見同一梵語,因翻譯者不同,而傳譯的文字也不同。但是大家已經習慣使用「觀世音」這個聖號,所以使用「觀自在」的名號,或「光世音」反而少了。而中國人喜用簡稱,因此,「觀世音」又每每略稱為「觀音」。菩薩,是「上求下化」的「大道心」有情眾生,是表示在修行的歷程中,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的大乘修行者。而事實上,觀世音菩薩本來就是「古佛」乘願再來,為了方便救世,在我們人道中,他老人家顯現「菩薩」之身,尋聲救苦。

三、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觀世音菩薩來自何處?其道場在何處?這是許多人所提出的問題,也是影響造像的一個重要因素。

  剛剛說了,觀世音菩薩是「古佛」乘願再來,為了方便救世,顯現「菩薩」之身。在『悲華經』上的說法,他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也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經中說:觀世音是過去「正法明如來」。他現身在無量的國土中,隨類現身;在人道中,以菩薩身,承擔如來大業,發無窮的廣大悲願。

觀音既是古佛再來,不可說他有固定道場。在《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以及《觀世音受記經》等經典中,都提到觀世音菩薩是西方阿彌陀佛的脅侍,常住於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為師,並輔助彌陀之教化。又在《觀無量壽經》中也說,觀音菩薩於寶冠中,戴阿彌陀。若有眾生願生極樂,一心念佛,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等諸聖眾,來現此界,手持蓮臺,接引往生。由此可知,觀音菩薩的根本道場,是在西方極樂世界。

但在這娑婆世界,南印度海邊的「普陀落伽山」,就是傳說中的觀世音菩薩的古道場。我們看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記載觀音菩薩住在南方光明山之西方,阿流泉浴地,林木鬱茂之處,善財童子曾到此光明山,進謁觀音菩薩,向菩薩問法,這裡就是南印度海邊的「普陀落伽山」。因此,觀音造像有「流泉浴地,林木鬱茂」的背景。

其次,在中國的普陀山,本名梅岑,古時中國與日本、高麗等諸國來往,多以此島為轉運站,等候風信揚帆。到了五代的後梁貞明二年(西紀九一六),有位日本僧人,名叫慧鍔,來華求法,請到一尊觀音像,想帶返日本供養,誰知坐船經過舟山群島,卻被狂風惡浪阻住了歸程。傳說中,當時的海面伸出了許多鐵蓮華,船不能前航。這時,慧鍔一行人被迫將「聖像」,請上了海中的一個小島—梅岑,築一所茅蓬來供養。觀世音菩薩與此島有緣,日子久了,朝拜、敬仰觀音的人多起來,此島就成為觀音菩薩的道場,也就是現在的「普陀山」,這就是中國佛教四大聖地一一「普陀山」。

此外,在西藏拉薩,達賴喇嘛所住持的地方,名叫「普陀宮」。可見,觀音菩薩在西藏也有道場。傳說中,達賴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所以達賴住持的地方,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從以上的介紹,可知那裏有虔誠的觀音信仰,那裏有觀世音菩薩的大悲行,那裏有救世的活動,那就是普陀,那就是自在,那就有觀音。一如太虛大師所說:「清淨為心皆補怛(即普陀),慈悲濟物即觀音」。今日,只要大家發心,以「觀自在」的心為心,您,「當下」就是觀音菩薩,您在的地方,就是觀音的道場。也因此,觀音造像的背景,就有不同的變化。

四、觀自在菩薩是男?是女?如何隨處教化:

  觀音菩薩的聖像,究竟是男?是女?其實隨類現身,當然可男可女。不過,一般說來,大菩薩相,都是大丈夫相。所以在唐代以前的觀音,也總是現大丈夫相的。『華嚴經』也說:「勇猛丈夫觀自在」。所以早期的觀音像,現的是男身。

然而,觀音菩薩具有大慈大悲,他的應化,一方面是內在悲心自然的顯現,另一方面也是「應」那一類的有情,就現那一類的眾生;那一類的有情眾,苦痛較多,菩薩的應化就多。尤其,我們現在是在末法時代,學法也以女眾為多,因此現在的觀音造像,現的是女身了。

我們再從深一層來看,觀世音在人類中的應化,從男身轉為女身,這是有兩個意義的:第一個意思是女眾的苦難,從古代以來,一直多過了男人。其次是女眾內心的特性,是慈忍柔和,這在日常的行為中,即是愛。我們從人類的心裡來看,女眾的慈愛、柔和、忍耐度,確實超過了男人。例如,母親對於自己的兒女之愛,深重殷切,噓寒問暖,無微不至;父親對兒女,雖然也很關心,但就沒有那樣深重殷切的了。愛,本來是以「私我」為中心的,所表現的慈悲,是有條件的,我們稱為「血緣慈悲」;進一步的,修養好的、境界高一點的,會擴大心量,把愛心擴大到跟我「有關」的人,例如家鄉的認同、國家的認同等等,我們稱為「法緣慈悲」,這兩種都是慈悲的局限化。慈悲,即愛心的「無私、無我」,對宇宙中,萬事萬物那自然的關懷、愛護與協助,這份無有邊際、平等給予的愛心。愛,是有「情」的;慈悲,卻是愛的「無我」。觀音菩薩是具有大慈大悲,所以經常現女相,也因此,現在我們看到的觀音菩薩,都是女人身。

  同時,女眾的內在,具有母親的特性,所以慈悲為特德的觀世音菩薩是現女身。觀音菩薩泛愛廣大的人類,對一切眾生,都如慈母愛自己的兒女一樣。所以觀世音現女身,不但是為了女眾所受的苦痛多,也有發揚人間的母愛的意義。今天我們信仰觀世音,應如孩子敬仰母親一樣。能如此的誠切敬仰,如母子的心意感通,自能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救護。尤其觀音菩薩是以女人之身,來深入婦女群眾,目的就在於方便的,廣度多苦又多難的婦女。我們看佛經上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觀音菩薩現女身,給予我們救度,非常方便,但確有更深的目的。先現婦女之身,可度女人及兒童;示現美艷的婦女之身,尚可廣度男人,比如說魚籃觀音,馬郎觀音,便是一例;示現老婦人身,則可以親近所有廣大的人群,使世間充滿著無限的愛與慈悲。

「大悲咒」是千手千眼且契「機」契「理」的觀世音。千手,表拯救眾生的千萬種偉大能力;千眼,表智慧光的無處不照。為了接引眾生,趣向「正覺」的大道,觀音菩薩以千手千眼方便應化,可以說無微不至。這在『法華經』『普門品』中,敘述得最為清楚。例如,某一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夜叉、阿修羅、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隨類現之,而為說法。在我們現實的世間中,應以居士、農夫、工商、軍政人員等身,才度得了的,自然要現「同事」的樣子,也就是隨類現其類,才容易說法。好像台灣科技界名人溫世仁先生剛剛去世,我們看他的好朋友都是「科技新貴」;政壇的名人,自然有政壇的朋友。這種隨類應化的方便,在我們現在的心理學上,我們稱「同理心」,也就是菩薩行中的「同事攝」。而這種「同事攝」,並不是觀世音菩薩所獨有的,如彌勒菩薩偈頌中說:「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也就是此意。所以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之外,有魚籃觀音、馬郎觀音、出水觀音、十八臂觀音、四臂觀音等等好多「分身」菩薩。但無論是三十二應化身,或是三十三觀音,其教化總不外隨機示現,契理教化。

五、觀音造像的主要經典依據:

     佛像,有一定的造像規矩,因為他的造像都有「教化」的「含意」,並不像一般藝術品可以隨作者的心意,自由創作的。所以要瞭解每尊觀音菩薩之聖像為什麼是這樣的造型、衣冠及裝飾、手式、瓔珞等等,以及他所代表的意思,首先必須參考顯教、密教之經典依據,才可能瞭解它的象徵意義。

(一)、顯教方面的文獻:

大乘經中提到觀音菩薩之名的經典,除了剛剛提過的經典之外,其他的有《成具光明定意經》、《維摩詰經》、《放光般若經》、《光讚般若經)、《大寶積經》第八十二卷及第一百卷、《楞嚴經》卷六、《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一、《新譯華嚴經》第六十八卷、《悲華經》、《地藏經》、《阿彌陀經》卷上、《無量壽經》卷下,以及《觀無量壽經》等。

真正影響觀音造像的主要經典,應該歸納為天台的《依妙法蓮華經》、淨土三經,以及賢首的《依大方廣華嚴經》。但要瞭解造像的象徵意義,最關鍵的鑰匙,則是般若系列的經典,如「心經」,試析如下:

1)、依妙法蓮華經:

《依妙法蓮華經》常常簡稱為「法華經」。其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記載,觀音菩薩發大慈悲願力,現三十二應化身,來救渡眾生,讓眾生遠離苦難。受苦難的眾生,只要虔誠稱念觀音菩薩的名號,菩薩便「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這種思想,從後秦時代的鳩摩羅什大師將法華經,譯成中文後,便開始流行於中國。尤其,隋唐以後迄今,民間普遍流傳「普門品」的信仰,一般佛寺壁上,所見的「法華變相」、「觀音變相」圖,都是普門品的描述。

例如,「送子觀音」這造像,是取材自法華經的觀音像,形像變化很多。民間信仰觀音,主要還是相信法華經普門品的教義,認為觀音能於急難怖畏之中,普為施渡,滿人所願。早期醫學不發達,為了求男求女,便依據「法華經」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說:「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因此,一般無子嗣的民眾,便造「送子觀音」像,禮拜供養,以求能生育兒女,傳宗接代。

送子觀音於繪畫中,又受到山水畫及華嚴經思想的影響,觀音像常以巨石、泉水、樹木等為陪襯之景物。而送子觀音,大致均畫一大士,或坐或立,懷中抱一小孩;也有送子觀音之畫像,其旁再加畫善財童子求法像,是希望生下的小孩,如同善財童子般的聰明好學。這已將法華、華嚴,二種思想混而為一了。

2)、依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等淨土三經:

西方淨土中,觀音菩薩,與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同時,觀音菩薩為阿彌陀佛的補處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一同襄讚阿彌陀佛的教化,信仰淨土宗的教徒,欲往生極樂世界,於臨命終時,修持念佛法門,一心不亂,觀音菩薩便偕同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等來迎接,往生淨土。

「依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中第十觀所述的觀音形像為﹕「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相自在,滿十方世界。臂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有千幅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布散一切,莫不彌滿。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可見,觀音菩薩頂有肉髻,項有圓光,圓光中有化佛及化菩薩,頭上有天冠,冠上有化佛,臂間有瓔珞為飾,手掌上有印文,足下有千幅輪相等,這些,是觀音造像很重要的依據。

談到淨土三經,我們不能不瞭解淨土宗。淨土宗自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組念佛蓮社以來,歷代名德輩出。尤其,唐代的善導大師,為了宏揚淨土思想,一生創作了淨土變相三百餘壁。這些造像,助長了觀音菩薩的信仰,也使得觀音造像更為豐富。

中國的文人,喜愛儉樸,尤其潑墨作畫,講求氣勢、高雅。要將這繁複的造型,一筆一劃的描述,實在困難。因此,這「西方三聖」的極樂世界中的觀音像,在在文人的筆風下,保留了它的精神,但造像風格就趨於淡雅,放逸。只有在淨士宗的信徒筆下的觀音像,還保留豪華壯觀,以延續寶相莊嚴的淨土思想。總的來說,觀音聖像衣裙鮮艷,天冠瓔珞,交相輝映,但保留東晉慧遠大師的淨土變相的創作。

3)、依大方廣華嚴經:

新譯的八十華嚴經之「入法界品」中,記載觀音菩薩住在南方光明山之西方,阿流泉浴地,林木鬱茂之處,善財童子曾到此光明山,進謁觀音菩薩,向菩薩問法。經上說:「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木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加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依這部大方廣華嚴經所造的觀音像,發展較遲。但這種巖谷、泉流、樹木蓊鬱等景象,卻是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睞,所以唐以後的觀音造像,自然的流行,如盛唐以後的「竹林觀音」,中唐以後的「水月觀音」,都有華嚴的影子。我們現在常看到的觀音像,常以竹林、樹木、花草、泉石等為背景,這是受華嚴經思想以及中國文人交互影響。也由於這個風氣,華嚴經也繼四書、五經之後,成為中國文人必須研讀的「經典」。至於宋元以後,每每見到「善財童子參見觀音菩薩」之形像,這更是華嚴經思想的造像。

有「善財童子的觀音」就是取自華嚴經,依華嚴經所述的觀音住處是:「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木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音菩薩半跏坐於岩石上,旁有疏林掩映,祥雲繚繞,岩座之下,蓮花盛開,蓮葉為伴,鮮潔欲滴,而善財童子是赤足,立於蓮葉之上,雙手合十向菩薩求法,一派純真童稚之相。有的畫像,在岩座之左下方,畫有一女子,亦立於蓮葉上,與善財童子呈左右對稱,此女,名稱「蓮女」,亦稱「龍女」。龍女八歲成道,為觀音菩薩之侍者,這又是另外一部經典也參進來了。

我們看觀音菩薩的造像,身上大都頭戴化佛天冠,胸前飾瓔珞,腕間串環釧,手中持念珠等,其座位之右旁有經卷、楊枝水,甘露淨瓶,左邊則有供物及香爐,菩薩相貌莊嚴,衣飾雅潔,置身於岩石流泉之間,頗有超塵寧寂之感,這其實是已經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了。而有善財童子的觀音像,在宋朝以後異常普遍。岩石、山林、流水,這都是中國山水畫的特質。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慢慢盛行而大行其道,甚受士人們的歡迎。因此,民間盛行的磐石觀音,巖居觀音,倚樹觀音,紫竹觀音等等,都是受到法華經,淨土三經,華嚴經以及中國文人的影響。現在,我們在藝術品的創作上,或是寺壁、石窟內的雕塑,處處都可以看見觀音菩薩莊嚴的妙相,以及慈悲儀容,最主要的是受這三大系統的經典,以及中國文人畫風的流變。

(二)、密教的觀音造像與經典:

    唐玄宗開元四年,天竺的三藏法師善無畏,攜帶了大日經等祕密經像,首到長安。開元八年,「開元三大士」,即金剛智三藏及其弟子不空三藏,又相偕來華,先後攜帶了不少的密教經典及圖像,並且大事翻譯與宏揚,於是密教流行於中國。密教是佛像與菩薩形像變化最多,儀軌最富的一宗,加上了天王、明王、護法神等,相貌姿態,已甚奇詭,加上色彩深重華麗,使密宗更添增一層神祕的氣氛,深深影響中國佛像的造形藝術。

於密教方面,提到觀音菩薩之名的經典有《金剛恐怖集會方廣軌儀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陀羅尼集經》、《一切功德莊嚴王經》,《清靜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大方廣曼殊利經》、《大日經疏》卷五、《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理趣經》、《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等等。自以上經典中可歸納出影響觀音造型的七觀音系統:聖觀音、十一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不空罥索觀音、如意輪觀音、準提觀音與馬頭觀音,試析如下:

1)、聖觀音:

    在隋唐之間,已流行了六觀音、七觀音、三十三觀音等,一般所稱的觀音,是指六觀音中的聖觀音。法華經普門品中的觀音,觀無量壽佛經中的觀音,都屬於「聖觀音」。

密教聖觀音的儀軌如下,依聖觀音軌云:「聖觀自在菩薩,結跏趺坐,身如金色,圓光熾盛,身被輕穀縐彩衣,著赤色裙,左手當臍執未敷蓮花,右手當胸作開花葉勢,具頭冠瓔珞,首戴無量壽佛住於定相。」       

    依威儀形色經曰:「觀音菩薩,寶冠嚴頂上,中現無量壽,紺髮垂兩肩,十度開敷蓮,環釧為臂玉,細綾為腰巾,服裳染赤色,莊嚴慈悲體,圓光遍世間,寶花承兩足,安住月輪殿。」

    總之,觀音之造型、服飾、手勢,都有經典上的規定。至於手勢,有「左手持蓮華,右手仰掌向上」,也有的是「左手把楊枝,右手持淨瓶」,有時則是「左手屈臂當心,屈中指向上直豎,右手臂向左手上,屈頭指與大指相捻,而柱左手中指之上」,不一而足。

2)十一面觀音:

觀音菩薩有十一面,造像的方式也因人而異,最普遍的為三個行列各有三面,其第四行與第五行各有一面,或是在主要的頭面上,有三個行列共十面。通常是以兩臂,四臂,八臂或十六臂,執持各種器物,包括蓮華與淨瓶。此造像的含義,為能方便的看到任何方向,并能立即尋聲拯救。另一解釋為最初的十面代表十地(Ten  bhumis),而第十一面則代表究竟佛地。如此,此菩薩是已證取圓滿智慧,解脫及最上正覺。根據玄奘所譯的十一面經,其造像的特點為﹕『當前三面作慈悲相;左邊三面作瞋怒相,右邊三面作白牙上出相,當後一面作暴惡大笑相;上一面作佛面……』。

3)、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具名是「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亦稱「千眼千臂觀音菩薩」。唐高祖武德年間,即有印度僧人攜帶梵本及形像來華,然而未曾受到皇帝的重視。太宗貞觀時,又有梵僧東來,一直到中唐以後,千手觀音才普傳天下。

    一般所見的千手觀音,均出自密教經典,如千手經、千手千眼儀軌經、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等等,且種類變化不一,有十一面四十臂、一面千臂、二十七面千臂、五百面千臂……等等,均各有一定之儀軌,其儀軌非常繁瑣,但不外頭戴寶冠,身垂瓔珞,面有三目,肩出千臂,每掌中,各有一眼。千手觀音,除了表示修證圓通,現眾多妙容之外,其千手之持物,均各有深切的含義。例如,伽梵達摩所譯的千手經說:「佛告阿難,若為富饒種種珍寶資具者,當於如意手,若為種種不安求安穩者,當於繩索手,若為腹中諸病者,當於寶缽手、若為降伏一切魍魎鬼神者,當於寶劍手,若為降伏一切天魔神者,當於跋折羅手,若為催伏一切怨敵者,當於金剛杵手,若為一切處佈畏不安者,當於施無畏手,若為眼闍無光明者,當於日精摩尼手,若為熱毒求清涼者,當於月精摩尼手,若為榮官益職者,當於寶弓手,若為諸善朋友早相逢者,當於寶箭手,若為身上種種病者,當於楊枝手,若為除身上惡障難看者,當於白拂手,若為一切善和眷屬者,當於胡瓶手,若為辟除一切虎狼豺豹諸惡獸者,當於旁牌手,若為一切時處好離官難者,當於斧鉞手,若為男女僕使者,當於玉環手,若為種種功德者,當於白蓮華手,若為欲得往生十方凈土者,當於青蓮華手,若為大智慧者,當於寶鏡手,若為面見十方一切諸佛者,當於紫蓮華手,若為地中伏藏者,當於寶篋手,若為仙道者,當於五色雲手,若為生梵天者,當於軍遲手,若為往生諸天宮者,當於紅蓮華手,若為辟除地方逆賦者,當於寶戟手,若為召呼一切諸天善神者,當於寶螺手,若為使令一切鬼神者,當於髑髏杖手,若為十方諸佛速來授手者,當於數珠手,若為成就一切上妙梵音聲者,當於寶鐸手,若為口業辭辯巧妙者,當於寶印手,若為善神龍王常來擁護者,當於俱尸鐵鉤手,若為慈悲覆護一切眾生者,當於錫杖手,若為一切眾生常相恭敬愛念者,當於合掌手,若為生生世世常在佛宮殿中,不處胎藏受身者,當於化宮殿手,若為多聞廣學者,當於寶經手,若為從今身至佛身菩提心常不退轉者,當於不退金輪手,若為十方諸佛速來摩頂授記者,當於頂上化佛手,若為果蓏諸穀稼者,當於蒲萄手,如是可求之法有其千條,今粗略說少耳。」可見,千手,各有不同的意義。

其他的如不空罥索觀音(Amoghapasa),「罥索」是表示菩薩的四攝法,可以鉤取人天之魚,救眾生於菩提之岸,一定有所獲,故曰「不空」。準提(Chundi )觀音,為過去,現在及未來諸佛之母的高位。「準提」譯為「清淨」,讚嘆心性清淨之稱。如意輪觀音(Cintamani-cakra ),觀音手持如意寶珠,表示他能滿足眾生的祈願。馬頭觀音(Hayagriva ),亦名師子無畏觀音。他是畜生道之教主及無量壽佛之忿怒身,因其是以觀音為自性身,以馬置於頭,故名馬頭觀音,亦曰馬頭大士。以上所述,諸手所持法器,代表不同功能,不過,相信隨著時代的不同,法器也會改變的,我們就不再介紹。

(三)、顯密結合的觀音造像:

事實上,不只是顯教的造像,互相交融。顯、密的經典,造像也互相結合,最明顯的觀音造像,就是多臂觀音和水月觀音。

1)多臂觀音:

    現多首多臂觀音的思想來源,除了法華經所述的為了方便渡眾之外,在楞嚴經也這樣說:「觀世音菩薩,以修證圓通無上道故,能現眾多妙容,由一首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燦迦羅首。由二臂、四臂,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毋陀羅臂,由二目、三目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可見,多臂觀音像雖是流行於密教,源頭則是顯教的經典。

多臂觀音之形像,最常見者為四臂、六臂、八臂、十二臂等以及千手觀音。除千手觀音外,其他作六臂之觀音,有如意輪觀音,般若菩薩等。如「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中所述的,如意輪觀音如下:「六臂身金色,皆想於自身,頂髻寶莊嚴,冠坐自在王,住於說法相,第一手思惟,愍念有情故,第二持意寶,能滿一切願,第三持念珠,為度眾生苦,左按光明山,成就無傾動,第二持蓮手,能淨諸非法,第三手持輪,能轉無上法,六臂廣博體,能遊於六道,以大悲方便,斷諸有情苦,行者如是觀,坐於月輪中,身流十光明,頂背皆圓光。」

     其他,對於多臂觀音之儀軌還很多,但是,一般說來不外乎頭上之寶冠,身上之瓔珞,臂上之環釧,腰上之綬帶等,或詳或簡,無多大之差別。然而手臂拿的持物,就不太相同,其持物有蓮花、如意珠、天磬、跋折羅、念珠、日月輪以及金寶等等不同,手勢有仰掌式,降魔印,折面頰,按地,思惟相等等。

    六臂觀音身披褶衣,左上身刻一活結,衣帶垂於身前臂上,更折回而再披手上,襯出手臂之靈活生動,其腰間有綬帶,繫結於膝前,而垂至座下,有掀然飄動感,頗有「被髮妙瓔珞,袈裟天衣裳」氣勢,華貴精緻,無以輪比。

2)、水月觀音:

    在密教的觀音像中,表現最自由,儀軌最少的,便是水月觀音,其形像來源,一般相信與華嚴經有影響,所以水月觀音也是源自顯教,但算是密教的一種造像。水月觀音的觀音,宴坐於水邊,有岩石、花草、竹林或樹枝為伴,除其頂上有圓光之外,整個身子亦圈於一大月輪之中,而水月,則代表空、幻,頗富般若思想,因而得名。

密教中華美的裝飾,到了兩宋時代,因理學思想的興起,加上士大夫等較淡於宗教的膜拜,而崇尚哲學義理的推求,因此盛唐時代華美的裝飾,已然不盛,文人、畫家們,借著筆墨,以抒發個人的思想、人生觀。於是觀音像之姿態,慢慢屏除了密教的繁瑣,以及經典固定的刻板儀軌,而趨向自由表現,由立姿而坐姿,由結跏趺坐,而屈腿、半跏,而斜倚宴坐,甚至作躺臥狀等,所有姿態均予人以柔和、舒暢、安恬、適然之感。所以目前流行的水月觀音的姿勢,或側坐,或正坐,甚至於斜倚而半臥,都給人這麼輕鬆、自然、自在的感覺。於是經宋、明理學的發展,水月觀音逐漸轉化成樸實的白衣觀音,甚而參有「善財童子」的岩居觀音,這又是水月觀音的另一種變體了。這當然又「豐富」了我們中國佛像的造形藝術

六、經典、文化、民間習俗與觀音造像:

我們仔細探討隋至盛唐之間,當密教經像尚未大量傳來之前,當時的觀音像,大致是傳統的一首、二臂的常人形像。菩薩上身均不著衣服,以巾帶披之,下著裙褲,其耳垂,頸項胸前、臂間、腕上均有瓔珞或環釧為飾。姿勢有坐姿、立姿、跪姿等,坐姿多呈半跏,或一腿橫盤,一腿下垂,或雙腿均下垂於蓮花上,結跏趺坐者,反而少見。至於跪姿有正跪,有屈一膝半跪者,表現非常自由。沒有多首、多臂、多眼的式樣。線條也由厚重到細緻,由樸拙到精巧,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愈往後,愈華麗。菩薩上頭有圓光,有花紋圖案為飾,畫像上之天冠甚美。

    同樣的,到了宋代以後的觀音像,大致只有因襲,創意就相對減少了,可見,佛經的翻譯與佛菩薩的造像,有絕大的關係。佛經剛進來,造像簡單,遵循經典的儀軌,所以造像從手勢、造型就瞭解意思。但是,隨著經典的詮釋,各宗各派的衍生、發展,佛菩薩的造像就越來越豐富,再加上文人雅士的參與,這些經像的造型就起了很大的變異。接著,民間的傳說、習俗,也容進觀音的造像中,例如魚藍觀音,就是明顯的民間信仰。題材方面,除了剛剛介紹的三大思想源流之外,再加上唐代的密教形儀,四者相互影響,各有取捨,也互相融合。而中間,有些經典是各家各派所共同遵循的,例如心經、楞嚴經、般若經等等,因此在解讀這些佛菩薩聖像,一定不能忽略這些般若系列的經典。

例如在心經一開頭即說:「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在《楞嚴經》卷六有這樣的記載:觀音是觀能聞的「聞性」,而開悟。也就是這位觀世音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做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致受外境「轉動」。

心經、楞嚴經、般若經等等,都是個個宗派必讀的經典,也是成佛的心要。要瞭解觀音造像,自不能不瞭解「般若」的緣起性空。所以,觀世音菩薩的造像雖然很多,變異也很大,但其主旨,總不離莊嚴與慈悲。莊嚴,代表其威德儀表,使人望而生敬仰之心;慈悲,代表其救世渡人的願行,令人產生依怙之心。觀音聖像之度人,從其「觀音」兩字,可知修行是從「觀」、「音」開始的。音,不在聽,而在「觀」,這最初的方法,就是耳根不向外攀緣,而是向內自聞,了然耳根中能聞的「聞性」,如此的「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達到定靜的功夫。世間音聲,虛妄不實,不要在意,才能不動。如此,入於「如如不動」的大解脫境,不被分歧的觀音像所迷惑,才是觀音,才是自在。

七、結語:

    以上所有引經據典與種種試析,在於說明各各經典中,有關的觀音菩薩聖像造像之依據,以及歷史背景與民間信仰對造型的特徵之影響,以提供各位參考。

最後以一流傳於網路的一則小故事,特摘敘下來,與有緣的同修們分享:

有個人在夢中,看見天神與自己走在沙灘上,空中忽然閃過了他一生中的許多片段,他看到在每一片段裡,沙灘上都有兩對腳印,一對是他的,另一對是天神的。但當他再低著頭看著走過的沙灘,卻發現有好幾段都只有一對腳印,而且 都恰巧是他生命中最低潮、最無助的幾段歷程。

他困惑又委曲地問天神:「您說一旦我決定跟隨您,您就會一直陪著我,但在我生命中最低潮最無助時,沙灘上卻只有一對腳印而已啊?為什麼在我最需要您的時候,您卻遺棄了我呢?」

天神回答:「我最親愛的孩子,我已允諾永遠不會離開你。在你最低潮、最無助時,你只看到一對腳印,那是因為,我抱著你走過。」

「永嘉證道歌」中一段:「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大地之上,大小水鄉無數,也就映現出無數月光,但無論有多少池子,多少江河湖海,一輪月放光皆能普現於一切水,一如觀音菩薩的慈愛悲心,與每一有情眾生相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