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二十講
一、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背景說明及字詞註解:
這一章是承前面一章,說到聖人之所以道全德備,真善美等皆具足,蓋由虛心體道,與物無競,所以才能眾德交歸。
「曲則全」的曲,是委曲、轉個彎的意思。要能忍受「委曲」而心平氣和,又能以「善巧方便」轉個彎,那必須心胸廣大,甚至於盡虛空、遍法界,自在的容受一切人事物,所以「曲則全」,這就是曲成。聖人,經常是「曲」以御世,如此,無一事,不盡其誠;無一人,不得其所。譬如,陽春三月,萬物發育,雖是草芥、毫芒,「春氣」無不在。假若,有一點纖毫不到,則春氣不全。聖人之於人,也一樣無所不至。可見不曲盡其誠,則聖人之德不全,所以說曲則全。至於「枉則直」這句的枉,遷就、委屈的意思,整句是屈己從人,曰枉。直,伸也。這是指聖人道高德盛,因此其看法,與我們一般人以肉眼看世界,大有徑庭,不近人情。若不以離四相,同理心的屈己從人,俯循萬物,混世同波,則一般人不會信從。人不信,則道不伸;因此度化他們,不能不學「大勢至」菩薩,先人屈而道伸,這就是「枉則直」。
「窪則盈」這句,眾水所聚集之地,曰窪。譬如江海最為窪下,所以所有的江水匯入海;人心最為謙卑的,萬派皆歸。因而,聖人之心至虛、至下,所以眾德交歸,德無不備,這就是「窪則盈」。「敝則新」,衣服有了汙點日敝,人們不敝,則不浣濯衣服,不見其新。所以其敝,乃觸動洗濯的力量,所以是新的契機耳。聖人,這裡指的是修行人,一定要忘形去智,日損其知見,遠其物欲,洗心退藏於密。如此欲不敝,則道不新,這就是敝則新。聖人忘知絕學,專心於一,故於道有得,如此的為道日損,所以說少則得。世人多知、多見,於道轉失,所以有多則惑。是以,聖人因愍世人以多方喪道,因而抱一為天下學道之方法、榜樣。式,這是指法也。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句,指的是運用智巧,自然炫耀於外,曰見。而自見者,無法接受其他的意見,當然無法達到「大圓鏡智」,因此他的宇宙以及人生看不明,所以不自見,乃能明也。而我們如執己為必當,稱為是,人如果自以為是,無法容忍異己,言行舉止處處受到障礙,故為不彰,因而不自是,乃彰。彰者,盛德顯於外也。誇功,曰伐。自伐者所有的榮耀都是自己的功勞,這樣當然無法得到別人的協助,其結果必是事倍功半,所以人不自伐,乃有功耳。我們做人應當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這樣,才能得道多助,事半功倍。恃己之能,曰矜。而這裡的長,指的是才能。自矜者不長,意思是說不自矜者,乃具有才能。此上四個不字,皆代表了不爭之德,這些,都是惟聖人有之。所以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者。我們看到聖賢之委曲如此,所以萬德交歸,眾美具備。所以老子在這裡有感而發的引古語以證之曰,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