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道德經第十九講

發布日期 : 2013-12-29 22:14:29

道德經第十九講

一、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二、簡要翻譯: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這句的『孔』,大也。也就是有大德行之人,心量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一如陽光,照耀著清澈的山林,也能受垢濁的「牛糞」,處順境而不驕,拘逆境仍謙卑,如如不動,一切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唯道是從

可是「」有是甚麼呢?老子說:「道之為物,唯恍唯惚」。「道」,可道,已經是非常道;因為它是無形無象,可是卻能展現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它之於萬事萬物,是獨恍忽往來,也就是說來就來,來無聲息,去也不知何時離去,所以於其萬事萬物,無所定也。這樣說各位仍然不懂,但我們用現代的名詞來說,指的就是宇宙人生中有一種存在的能量,我們可以說它是「佛性」、「存在」、「理念」等等屬於不可言說的『體性』。在心經上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存在本質。而這存在的本質,一經因緣,立刻受到「陰陽」兩極的作用,而「有『和合』與『非和合』的物理、與化學的作用,如此的交相影響,因緣和合而有了千差萬別的事事、物物,這就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這句。指的是「道」存在的特質,道唯恍忽,其中有一主宰的力量,經營主化,所以因氣立質。這「主宰的力量」,就因解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宗教。佛教認為是「唯心所變,唯識所現」,所以稱佛門稱「緣起說」,道家與儒家稱「老母」,天主教與回教又有「上帝」、「阿拉」之別。接著,「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窈,深遠之歎,冥,神妙不可言,整句話也就是說這不可思議、而又深遠不可得見;其中,有其精實的存在,所以是「空中妙有」般的神明相薄,陰陽交會,其妙甚真,非有人為之飾。然而,萬物由這「因緣果報」的軌則,以定其真『相』。所以說,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

如此的「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信驗也。存在是無形、無相,但緣起的諸多萬事萬,卻是這麼真實,看得到、摸得著,所以說物反窈冥,則真精之極得,這是萬物之性所決定。因果這法則,其精一甚真,其中「宇宙」之「緣起」,早上太陽,一定是從東邊升起;傍晚,一定是從西方下山,真是信而有徵。「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所謂閱,稟也。甫,始也。這『道』是稟持著「無始劫」以來的各種因緣果報,與萬物始生!而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人、事、物,也都是從「道」受「氣」。簡單的說從古到今,人們用了許多名言、概念,去建構、形容這世界,而它總離不開「自然大道」。「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的眾甫,指的是物之始也。此,指的是「現今」也。簡單的說,以「現今」所接觸所看到的萬事、萬物,皆是得道之精旡而存在;同樣的,我們日常動作起居,也是非道不然。

三、結語:

   道,無形無相,但在「恍惚」之間,萬事、萬物「活生生」的,就在我們的眼前,這「恍恍惚惚」中,自然大道顯現了意象;恍恍惚惚中,那意象逐漸轉為具體的形物了。想那自然大道,是何等深遠而幽冥,卻隱含著精誠的動力。而剛剛所描述的這些力量,用現代的語言,指的是宇宙中的「能量」,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這就是「佛性」。我們經由「佛性」的見、聞、覺、知,才能審閱人間各種事物,並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境,自利利他,另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讀了這章的一些感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