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十八講
一、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智、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似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二、簡要翻譯:
上一章說道「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慧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亂,案有貞臣」。可見,人背道而行,縱使以人間現有的知識、智慧,是不足以帶給人民幸福,也無法統治天下。然而,中國古之聖人,將百姓生活之中的斗、斛,權衡,甚至於以符璽等信物,進而教導人民仁義道德,將利於民,此不能不說聖人之智巧。殊不知,民情日鑿,「徒法不足以自行」,因法作奸,甚至於政治人物還帶頭知法犯法,甚至於台灣的領導菁英,學法玩法,所以有聖人出有大偽。因此老子在這裡呼籲:「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不過,各位一定要留意「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不是要放棄教育。而是所有的教育,應該圍繞在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之認知,了解生命的意義與本質,也就是能過體會『道』。簡單的說,大家都知道人與人之間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本著「良知良能」的『佛性』起用,「明心見性」之後,生活自然照見五蘊皆空,而得大自在。否則單單已斗斛、權衡、符璽,規定這樣、規定那樣,把仁義之道事務化,一如今天法令規定如牛毛,但治安越益敗壞;抽稅只能抽到守法的普通老百姓,欠稅大戶除罪化,老百姓怎能不亂?
「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智」等這三者,都是「識心」,規定再多也是不足於應付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型態之改變。所以為政者的施政重點,除了自己以身作則之外,更應該命令自己的所屬官員以及民意代表。生活要自我檢點,「見素抱樸」,複雜問題簡單化,還要少思寡欲,相信人民,不要將人民當成壞人。如此端拱無為,而天下自治。
這是怎麼個道理呢?
世俗無智之人,要學智巧、仁義之事,納多是枝微末節。既然學於己,就會將這些「識心」建構成他的習氣、執著,而社會上的人也將這些當成『志』。有了這些妄想執著,則勞神焦思,汲汲功名利祿,盡心力周旋於人際智巧之間。所以說巧者勞、而智者憂。聖人雖絕學,非是無智,只是「超越」了一般世俗的智慧,回到我們本有的「根本智」。這智盡虛空、包天地,隨緣應化。所以順物忘懷,澹然無欲,當然無憂。可是世人也有「根本智」而不自知,以無智的「後得智」而用,天天逐物忘道,汨汨於欲,煩惱好多。可見憂與無憂,端在「佛性」之善用、與不用之間,相去不遠,譬如唯之與阿,都是回應別人之聲而已,相去有幾何?唯敬、而阿慢。同樣的,憂與無憂,也皆是應物之心,而聖凡相隔,善惡相反。這就是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老子說到這裡,怕世俗將絕學,便認定是瞢然無知。所以特別告訴我們,然雖聖人絕學,不是瞢然無知,其實未嘗不學也。但,世俗以增長知見,讓自己日益智巧,以為馳騁物欲,成為大富大貴這就是為學的目標。聖人以泯絕五蘊之知見,忘情享、去世智,遠物離欲,這才是真正的學問之道。談到一般世俗追逐的聲色貨利,其實都是傷生害道之物,世人應當可畏者。我則不可不畏懼而遠之,所以說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苟不知畏,汨沒於此,荒淫無度,其害非細。所以這裡老子說荒兮其未央哉。央,盡也。由是觀之,世人以增益知見為學,聖人以損情絕欲為學。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耳。眾人忘道逐物,故汨汨於物欲之間。酷嗜無厭,熙熙然如享太牢之味,以為至美。方且榮觀不休,如登春臺之望,以為至樂。老子謂我獨離物向道,泊於物欲未萌之前,不識不知,超然無欲。故曰我獨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兆,念之初萌也。嬰兒,乃無心識愛惡之譬。孩,猶骸骨之骸。未骸,所謂骨弱筋柔。乃至柔之譬。眾人見物可欲,故其心執著而不捨。老子謂我心無欲,了無繫累。泛然應物,虛心遊世,若不繫之舟,所以說乘乘兮若無所歸。乘乘,猶泛泛也。眾人智巧多方,貪得無厭,故曰有餘。我獨忘形去智,故曰若遺。遺,猶忘失也。然我無知無我,豈真愚人之心也哉。但只渾渾沌沌,不與物辨,如此而已。故俗人昭昭,而我獨昏昏。昭昭,謂智巧現於外也。俗人察察,而我獨悶悶。察察,即俗謂分星擘兩,絲毫不饒人之意。昏昏悶悶,皆無知貌。我心如此,澹然虛明,若海之空闊不可涯量。颼然無著,若長風之御太虛。眾人皆自恃聰明知見,各有所以。以,猶自恃也。我獨無知無欲,頑而且鄙,亦似庸常之人而已。然我所以獨異於人者,但貴求食於母耳。凡能生物者,謂之母;所生者,謂之子。且此母字,不可作有名萬物之母的母字,這裡是指虛無大道,能生天地萬物,是以道為母,而物為子。食,乃嗜好之意,這裡指的是眾人背道逐物,如棄母求食於子;聖人忘物體道,故獨求食於母。此正是絕學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