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內容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

發布日期 : 2013-12-29 22:11:47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

一、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二、簡要翻譯:

   上一章提到要人修行,必須鍛鍊「靜定」的功夫,但如何鍛鍊呢?這一章就在教導我們「靜定」的方法。首先要致虛」,更要「守靜者。所謂,也就是推致推窮到極致之意。,不染。也就是我們佛門常說的「空」,外物都是緣生緣滅,所以金剛經上佛教導我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本來不有,本無一物,如此的推敲,就能將一切掛礙「放下」。守靜篤的」就是「安住」的意思。靜,謂心體如如不動。世人不知外物本來不有,而妄以為實。因此整天都是追逐「名利」,以至於物欲牽心;看到這,望向那,攀緣不止,心擾擾妄動,馳逐而不返。一見可欲,亡了真心,所以不能保此道。現今我們學道,先要推窮眼前萬事萬物,本來不有。一切聲色貨利,當體即空,所有牽絆著我們、困住我們的是是物物,全是可以從緣生滅去改變、改善、經營的「可造」之事。如此推窮,縱是經營出來的當下之事,也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成住壞空」,亦無永恆。一切既是虛假,所以「修一切善」,但都不見有可欲之相,所以隨緣就好。既不見可欲,則心自然不亂。而永絕貪求,心閒無事。如此的守靜,可謂矣。所以致虛要極,守靜要篤,這才是靜定的功夫,也是鍛鍊的方法。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萬物並作的並作,簡單的說是眼前的萬事萬物並列於當前的時候,我不被其形形色色所迷惑。因為我知道目前的萬物本來是「空」,沒有絕的「我」,蓋從無以生有,也就是我門的佛性加上地、水、火、風、空、識七大種性,所相生相剋產生的七大種相之緣起法。雖千態萬狀,並列於前,但我只觀得當體全無,當下是空。這就是曰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因此這裡的,復,指的是心不妄動。夫物芸芸、各歸其根。」這夫物芸芸,各歸其根。也就是目前的萬物雖是暫有,畢竟歸無,所以還是要各歸其根。根,簡單的說即是根本元無。物(六塵)既本無,則心(六識)當然也不存在。能覺知如此則物我兩忘,寂然不動。所以我們說:「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命,乃是我們人的自性,賴而有生然而人雖有形,而形本無形。能見無形,則不獨忘世,抑且忘身。身世兩忘,這就是內心無波,平復自在。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性,乃真常之道。內心無波,平復自在這就是復命曰常。人能返觀內照,知此真常妙性,纔謂之明。所以老子在這裡說知常。可是我們一般人由於不知此性,因而如同前面說的逐物妄生,貪得名利物欲,無足無厭。以至於顛倒夢想取戕生傷性亡身敗家之禍而不自知。所以老子才有這樣的感嘆:「不知常、妄作凶。」因為不知常,妄,追求榮華富貴,造作的進是悖離正道的不善行為。總之:「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人若知此真常之道,有了定靜的功夫,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此心自然包含天地萬物。知此道,一如天地如如不動,日月星辰常容,人我是非如如不動之後人心自然廣大,則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其心廓然大公,則全不見有我之私,這就是有容乃公這也才是真常大道。所以說,修行的行者,若得此『常』於內,則為聖。展現在外的行為,則為自在的為人處事;如此法天行事,合乎天心。因而我們說得王乃天,起心動念,合乎自然。故曰天乃道。能如此的與天地同參,心清淨,人清靜,這就是道乃久。人得此道,則身雖死而道常存。這就是沒身不殆,其影響無有不,這才是真道,也才是真修行。可見要有此功夫,首要的鍛鍊,還是在於「致虛、極。守靜、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