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華嚴經第三講
一、 前言:
在前一講中,我們說過「相應」之時,就是「一時」。何時相應?都可以,只要能相應,這個「當下」的時刻,就是「一時」。這部《華嚴經》是佛與我們「相應」的時刻,告訴我們他老人家「成佛」的心境。很顯然地,今天,我們在這裡與本經有緣,樂予按照佛陀教導的方法,逐步的、面面俱到的與「佛」心心相應的感應道交,也就「成佛」了。接著我們看這一段。
始成正覺:
二、首先我們看清涼大師的注解:
「始成正覺」這一句,分成兩段。第一段是「始」,第二部分是「成正覺」。根據清涼大師的說法,「始」,指的是初之「一時」,「略為三解」︰「一」是徵明「初」遠、近,也就是從時間點來說,近在「一念」,所以這裡的「初」,具有「通」、「局」這特質,「局」是指本經的「初」「五會」的經文;「二」是屬於「通」,因「初」在「二七」之「後」,而通「九會」;「三」是即「一念之」「初」,這又是通於「九會」。可見「初」,正是隨順世俗的說法,說明講這部經的「時」分之「始」。
「成正覺」這三個字,如果從判教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旨意。「小乘」的「成正覺」,必須是「三十四心」斷結,也就是以三十四種「剎那之心」,斷盡煩惱,成就佛道。智者大師將佛教諸經論的義理,分類為「藏」,(即指三藏教)、「通」、「別」、「圓」等四個領域。其中,「三藏教」特指修多羅(經)、毘尼(律)及阿毘曇(論)等聲聞三藏,屬於小乘教法。這樣的判釋,也是歷來中國古德的見解。也就是修行之人,分為聲聞、緣覺、菩薩。聲聞觀四諦,緣覺觀十二因緣,菩薩修六度;其觀法皆為析空觀,即分析色法為「極微」,分析心法為「剎那」,觀其體是「空、無我」,最後「聲聞」證得阿羅漢果;「緣覺」證得辟支佛,「菩薩」證得應身之佛果。然此三種人,皆斷盡三界之煩惱,卻還有身心之位,為有餘涅槃,最後灰身滅智,歸於空寂之無餘涅槃。而其中大乘特別強調,修行者為了扶惑潤生,從無始劫以來,具修六度梵行,饒益有情,最後至菩提樹下,一念相應,慧發真無漏智時,以八忍、八智、九無礙、九解脫,頓斷見思習氣,而成正覺,這就是「三十四心斷結」成道。
所謂「三十四心斷結」,我們看部派佛教時的論著一一「大毘婆沙論」的說法,指的是修行者先以「有漏智」,斷除「下八地」之修惑。因為以有漏智,不能斷除見惑、及有頂地之惑。逐步修行,坐金剛座上將成道時,起無漏智,而以三十四心斷除見惑、及有頂地之惑。透過八忍、八智,這屬於「見道」的功夫觀照四諦,也就是慢慢「堅持百忍」,修此欲界之四諦:即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等四法忍;後以這四者忍,印證色界、無色界之四諦,即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等四類忍。如此而生無漏之忍、智,均各有八種。也就是見道之十六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八忍、八觀」。
八忍中,前「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等四法忍,是斷除欲界之四諦;後「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這四者忍,是破色界、無色界之四諦。以此八忍,正斷三界之見惑,故為無間道。見惑既斷,觀照分明,則為八智,即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等,是為解脫道。可見,忍者智之因,智者忍之果。
這裡還要認識「九無間道」,所謂九無間道指的是正斷「煩惱位」之九無漏道,又稱作九無礙道。所謂『間』,即礙、或隔的意思;無間,謂觀真智理,不為惑所間礙、隔。煩惱雖然尚存,然於後念,得擇滅之理,故煩惱與擇滅間,更無間隔,稱無間;由此智慧之無為擇滅,一直至涅槃,故稱道。而三界又分為九地,也就是依三界,施設九地。其中,欲界一地,色界四禪,分為四地,無色界之四空,分為四地,總共為九地。九地又稱「有頂地」,其餘稱為「下八地」。而九地中,一一皆有修惑、見惑。一地之修惑,又分九品斷之;每斷一品惑,各有無間、解脫二道。即正斷煩惱之位,為無間道;斷後相續擇滅所得之智,為解脫道。修惑於各地,立有九品,故能對治之道,亦有九品,因而稱九無間道、九解脫道。如此下八地之惑,以有漏智,欣上厭下之「六行觀」得斷之,所謂「六行觀」,是厭下地之「苦、粗、障」,欣上地之「勝、妙、出」,依此六法,堅持百忍,以八智擇滅,六行觀修行,進入「有頂地」。而此有頂之惑,則非無漏智不能斷,因為以無漏智勢力,其智牢強,能治自地之惑,及上地之惑的原故。
所謂「見道」,又稱作見諦道、見諦。為修行之階位。與修道、無學道,合稱為三道。也就是以「無漏智」現觀「四諦」,見照其理的修行階位。見道以前者稱為凡夫,入見道位以後,則為聖者。其次,見道後,更對具體之人、事、物等道理,反覆加以修習之位,即是修道,與見道位合稱有學道。相對於此,無學道又作無學位、無學果、無學地,意思是指既入究極之最高悟境,而達到已無所學之位。依小乘佛教的說法,以修三賢、四善根等,這是準備修行的「七方便」為始,能生無漏智,而趨入見道。大乘的說法則以「初地」為入見道,故稱菩薩之初地為見道,第二地以上,才叫修道,至第十地與佛果,方可稱無學道。而對密教來說,則是以始生淨菩提心之位,稱為見道。
接著,我們看「五分法身」初圓,名「成正覺」;所謂「五分法身」乃大小乘之無學位,即佛及阿羅漢之自體,所具備之五種功德。按小乘佛教之解釋,即:(一)戒身,又作戒蘊、戒眾、戒品。即無漏之身語業。(二)定身,又作定蘊、定眾、定品。即無學之空、無願、無相等三三昧。(三)慧身,又作慧蘊、慧眾、慧品。即無學之正見、正知。(四)解脫身,又作解脫蘊、解脫眾、解脫品。即與正見相應之勝解。(五)解脫知見身,又作解脫所見身、解脫知見蘊、解脫知見眾、解脫知見品。即無學之盡智、無生智。其中,解脫身、與解脫知見身,合稱為解知見。蓋小乘之無學位,所證得之盡智、無生智,為解脫知見,此於佛教教團中,本被視為抑制肉體與精神之慾望,以便能夠淨心、磨鍊智慧,而從一切束縛中解脫之法門;並且自己能意識到解脫後之清淨無染,而顯示出進入所謂之悟境。而大乘佛教之解釋,見於慧遠之大乘義章卷二十本,佛之自體,所具備之五種功德,即:(一)戒身,指如來之身、口、意三業,遠離一切過非之戒法身。(二)定身,謂如來之真心寂靜,自性不動,遠離一切妄念,稱為定法身。(三)慧身,是如來之真心體明,自性無闇,觀達法性,稱為慧法身,即指根本智。(四)解脫身,與如來之自體無累,解脫一切繫縛,稱為解脫法身。(五)解脫知見身,證知自體本來無染,已實解脫,稱為解脫知見法身。五分法身之次第歷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脫,由解脫而有解脫知見。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脫、解脫知見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則稱為五分法身。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則稱為五分法身,這是小乘之修行步驟,真實不虛。
而大乘之「成正覺」,以始「教」來說,是從教化的過程,而有八相成道;如果是從報身來看,則是修至「十地」行滿,四智創圓,也就是將有漏的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前五識,轉變為四種無漏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樣的境界,才名曰「始成正覺」。
據終「教」的實質內涵,修行必須達到古今情亡,心無初相,名之曰「始」,「無念」而常照,目之為「正」;見心常住,稱之曰「覺」;「始、本」無二,目之為「成」。約法身的「頓教」意理,自覺聖智,無成,無不成。若「圓教」的角度,那就是依此華嚴經,以十佛法界之身雲,遍因陀羅網無盡之「時、處」,念念初初,為物而現,具足主、伴,攝三世間,此初即攝無量劫之初、無際之初。一成,一切成;無成,無不成;一覺,一切覺;無覺無不覺。言窮慮寂,不壞假名,這才是真正的「始成正覺」。例如本經之出現品、以及不思議法品的經文,都廣顯此意。而總攝前面所說的義理,皆是「一乘」之所現,也才叫「始成正覺」。
三、以消文代結語:
「始成正覺」這句話,首先我們要瞭解的,本經是佛在『定』中,為所有「法身大士」而說的。「法身」,是「真如所顯」,所以並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差別,因而是恒存不滅,相續不異。同時,佛留下此經,是針對未來的一切眾生而說,它只是方便說,因為「真如」本身,就是不淨、不垢。一切三藏十二部經典,修行的方法皆有八萬四千無量的法門,談有、說空,內容各不相同;然而其目的皆是趣向同一目標,那就是「解脫」。因此,佛在菩提樹下,『始』成『正覺』,哪有時間的區分?而覺知要引導一切器世間、有情眾生、以及智正覺世間令都覺悟,縱然法門有無量無邊之區別,但解脫的目標,卻始終是一致的。